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1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2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4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精品资料专题04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教学案(教师版)【2013考纲解读】【答案】造纸术指南针宋词小说小篆行书京剧【重点知识整合】知识点1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知识归纳】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了解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发展和演变的过程,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时期已发明植物纤维纸,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为“蔡侯纸”。4世纪传到朝鲜,后来传到越南和日本,又经阿拉伯人传到非洲和欧洲。印刷术,唐朝出现雕版印刷的金刚经,它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有明确刊印日期的印刷品。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提高了印制效率,以经济、方便的形式推动了文化的传播。比欧洲早4个多世纪,13世纪中期,传到朝鲜,以后从西域传到欧洲。印刷术传到欧洲后,为欧洲走出黑暗的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运动的同现准备了条件。指南针,战国时期发明了司南,北宋时期发明了使用人工磁体的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在12世纪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入阿拉伯,13世纪传入西欧。指南针为明代航海家郑和远航东非等地提供了条件。就世界范围来说,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为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火药,其发明与古人炼丹制药的长期实践有关,东晋葛洪的抱朴子仙药中已经提到“火药”,唐代发明火药,唐末火药应用于战争,14世纪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为新兴的资产阶级战胜封建主贵族,取得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武器。(2)四大发明对世界的影响。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造纸术和印刷术传人欧洲,廉价耐用的纸张得到普遍使用,欧洲人借鉴中国的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劝和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和社会的进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使封建城堡不堪一击,靠冷兵器耀武扬威的骑士阶层日益衰落;火器的进步还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新航路,西方用殖民征服的方式开始将世界联结成一个以资本主义为主导的整体。西欧率先进入近代社会,整个世界在其推动下,逐步从古代向近代演变。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思考:四大发明在东西方不同境遇的启示四大发明显示了古代中国高度发达的创造力,其在西欧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演进做出的重要贡献,是中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但四大发明在中国始终未能够像在西欧一样促进中国社会的飞跃性的进步。究其原因主要在于:14、15世纪,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已经迈入了近代社会的门坎。反对天主教会与封建统治的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运动促成了对印刷术、造纸术的需求,使得印刷术在社会变革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的斗争中,因攻占城堡的需求,促成了对火药与火药武器的需求,进而推动了欧洲冶金业与采矿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对外扩展、开拓市场的殖民活动,推动了大航海活动,促成了对指南针的需求。总之,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的大背景使四大发明在西欧由古代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相反,在中国,至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得到高度强化,资本主义发展始终处于萌芽阶段。文化领域,八股取士与文字狱使得读书人仅关心四书五经,科技发明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始终以与功名利禄无关的雕虫小技连在一起而被轻视。因此,科技发明能否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往往取决于包括社会制度、经济水平、思想观念等多种条件的制约。农书作者朝代主要内容地位汜胜之西汉混合选种和人工杂交最早见于汜胜之书齐民要术贾思勰北魏人工选种。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介绍了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方法,还提出了因地制宜、多种经营和商品生产等宝贵思想。农书王桢元代书中的重点放在生产工具的改革方面,农器图谱占全书篇幅的4/5,特别重视用机械代替简单工具,用水力代替人力和畜力,对提高生产力起了很大作用。后世的农书和类书所记载的农具也大多以它为范本。农桑辑要元朝指导农业生产现存最早的一部官修书。农政全书徐光启明代综合介绍了我国传统农学成就,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农学体系,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系统总结历代经验、参照西方自然科学知识,博采古今农学大成,达到传统农业科学的顶峰。是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徐光启被称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3)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古代中国的科技有以下特点:(l)中国古代科技重经验,西方近代科技重实验。中国古代科学是应用科学,经验的总结,缺乏理论探索,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理论体系。而西方近代科学把系统观察和实验同严密的逻辑体系结合,形成了系统的科学理论。(2)中国古代科技重实用,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中国古代科技实用性强,一般能直接满足人们的实际需要,却很少能用逻辑方法对这些经验材料进行整理,作出理论概括和分析。西方近代自然科学重理论。(3) 中国古代科技重农业,西方近代科技重工业。(4)中国古代科技重综合,西方近代科技重分析。中国古代科技直接从现象中进行整体理论综合。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西方近代科技善于分析法,把分析的实践上升到科学方法论的高度加以阐明,从而给近代科学理论提供有效方法和明确方向。知识点2 了解数学、天文、医学、农学、航海相关知识,知道古代中国的科技特点和领先世界的原因【知识归纳】(1)了解数学、天文、农学、医学、航海相关知识。数学农学医学类别成就中医学黄帝内经编撰于战国,成书于西汉,是中国现存较早的一部医书,奠定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伤寒杂病论由东汉张仲景撰写,论述四诊疗法,是中医临床医学的经典,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东汉华佗是当时的名医,他精通方药针灸,擅长外科手术,发明了最早的麻醉药剂麻沸散,发明了五禽戏最早的体育保健体操。针灸疗法是我们祖先独创的治病方法。中药学本草纲目是明代李时珍著,是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建筑:中国建筑主要采用砖瓦木料。有万里长城、赵州桥、明清皇宫和陵墓等古代建筑奇观。辽代山西的“应县木塔”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是世界上现存最高大的古代木结构建筑。航海:商代能造木板船;明朝郑和宝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帆船,那时已使用牵星术导航,代表着当时利用天文导航的世界先进水平。知识点3 概述汉字、书法、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了解中国汉字、书法、绘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知识归纳】1汉字、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汉字的发展演变:起源:汉字是世界上是古老的文字之一,又是至今硕果仅存的一种方块表意文字。六千多年前的原始社会晚期,象形字逐渐脱离图画特征,向符号转化,形成了汉字。演变过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商朝) (秦朝)(汉朝) (魏晋) 商朝时甲骨文的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走向成熟,唐朝时盛行楷书。汉字形体演变的过程可以分为古文字和隶楷两大阶段。隶书、楷书是正式字体,在这一阶段出现了辅助字体草书和行书。草书最能表达和抒发书法家的感情。演变趋势:由繁到简。2书法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魏晋以前基本上是自发阶段,人们注重书法的实用功能,很少追求书法的审美功能。(2)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阶段。这时由隶书衍生出来的楷书、草书、行书,通过众多书法家的努力实践,臻于成熟。从此,书法的审美功能超过实用功能,自觉创造书法美成为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特色的一种艺术形式。3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时代特点代表作品 政治、经济背景起源:新石器时代彩陶鹳鱼石斧图(岩画、壁画)战国时期: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帛画人物龙凤图秦汉时期门类丰富壁画、帛画、木刻画、木版画、画像石、画像砖魏晋南北朝(宫廷画)士大夫画家活跃,绘画理论形成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杨子华:北齐校书图士族兴起,“以形写神”隋唐山水画人物画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画圣”吴道子送子天王图敦煌壁画、雕塑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两宋宫廷画最活跃阶段,“画学”兴起风俗画突出成为亮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商品兴盛、市民兴起,绘画成为商品元明清时期“文人画”王冕墨梅徐渭黄甲图郑板桥墨竹图强调士大夫个性绘画艺术画中有诗 中国画:地位:是历史悠久的民族艺术形式分类:以题材不同: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画科。表现技法上:有工笔与写意、勾勒与没骨、设色与墨笔等区别。艺术风格上:分错彩镂金的工笔重彩画与讲究笔墨韵味、自然清新的水墨淡彩画两类文人画地位:是北宋以后中国画的主要艺术形式。特点:追求抒情写意风格;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体现画家多方面文化素养注重诗意,“画中有诗”山水画:地位:山水画作为独立的画科,出现于山水诗兴起的魏晋南北朝时代,是中国画的精粹。特点:以自然风景为主要的描绘内容 在题材上,特别讲究布局构图,突破时空限制;在艺术风格上,注重用画面传达出主观情致与神韵,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人物画 、社会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知识点4 概述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知识归纳】(1)诗经:收录西周-春秋的三百多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特点:四言为主,多重章叠句;内容古朴,现实感强。地位: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古典文学现实主义的基础,儒家经典(五经)之一。(2)楚辞: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一种新诗歌体裁,亦称“骚体”。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具有浪漫主义风格。屈原离骚的地位:人们称楚辞体为“骚体”,文学史上常以“风”(诗经),“骚”并称;对后世文学产生巨大影响。(3)汉赋:特点:辞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代表作: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赋。(6)元曲:特点:可雅可俗,抒情叙事兼长,比词更为生动活泼。代表人物: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散曲:秋思)。(7)明清小说:中国古代小说发展过程:魏晋南北朝兴起(志怪小说);唐朝传奇,情节曲折离奇的短篇小说,适合市民欣赏;宋代话本,把中国小说创作推到一个新阶段,为后来小说的繁荣奠定基础;明清空前繁荣。明清小说蓬勃发展的原因:封建专制越来越强化,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手工业、商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市民阶层扩大,适应市民阶层的需要。明清小说成就:元末明初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人成为被歌颂对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考点分析】文学、艺术的发展都是以经济、政治等为基础的,文学、艺术反映的是社会生活,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民族和外交关系密切相关。本节知识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较高,注意理解好代表作品、特点和经济背景。 知识点5 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知识归纳】1.中国戏曲的发展:由原始歌舞发展而来。“傩戏”,是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春秋战国:出现优伶。两宋:南戏。元朝: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明朝:昆曲流传甚广。清朝:京剧形成、发展。形成过程:乾隆末年徽班进京;道光年间徽汉合流;同、光年间京剧成熟;民国以来走向世界(程长庚、谭鑫培等“同光十三绝”、梅兰芳等著名艺人)。2.元杂剧繁荣与衰落的原因:元朝对艺人的保护政策 因为科举制的停考,部分文人投身于民间艺术吸取前带的精华。衰落原因:科举制的恢复 元杂剧模式过于呆板。【考点分析】本节考点重点把握几个方面,一是元杂剧把中国吸取艺术推向成熟的表现和原因;二是清朝京剧的形成是中国戏剧的繁荣时期。三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传统戏剧文化。 【高频考点突破】考点1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进程的贡献【例1】鲁迅说:“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了的实质问题是()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考点2 数学、天文、医学、农学、航海相关知识【例2】我国古代在天文地理方面取得的领先于世界的成就主要有()石氏星表赤道坐标 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技术浑天仪简仪abcd【解析】 注意审题,采用人工杂交育种技术不是天文地理方面的成就。【答案】c【方法技巧】考查天文地理方面的科技知识,属于记忆题。考点3 汉字、书法、绘画的发展演变过程【例3】在描绘市井生活最著名的作品是()a展子虔的游春图 b吴道子的送子天王图c郑板桥的墨竹图 d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解析】清明上河图是宋风俗画的代表。要求了解这几幅画的内容。【答案】d【方法技巧】适当记忆一些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考点4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 【例4】“宁饥寒于尧舜之荒岁兮,不饱满于当今之丰年”,这句诗赋表达了作者对哪一历史时期腐败政治的不满?()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解析】从体裁判断是“骚体”,故选战国。【答案】b【方法技巧】 适当记忆一些文学体裁的特征。考点5 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例5】元杂剧把中国戏曲艺术推向成熟阶段,其繁荣的原因不包括()a元朝统治者对艺人的保护政 b科举考试的发展 c广大文人的热情投入d深入反映了社会现实,赢得人民喜爱【解析】考查元戏剧繁荣的历史背景。元朝起初并不实行科举制。【答案】b【方法技巧】注意联系起来理解宋风俗画出现、元戏剧繁荣、明清小说繁荣的经济背景。考点6 中国古代文学【例6】(2012江苏高考)“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 ()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掌握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抓住“民间性情之响”“俚”“国风”等关键信息分析,楚辞、汉赋和唐诗都是士人所作,故排除b、c、d三项。诗经包含风、雅、颂三部分,国风主要是采集民间诗歌汇编而成,a项符合题目要求。【答案】a【例7】(2012大纲全国高考)王国维宋元戏曲考称:“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这反映了()a元代文学不为后世所重视b厚古薄今的观念影响深刻c士大夫对市民文化的排斥d八股取士抑制新文学形式押题1 爱国主义 例1、2012年6月26日农历端午节这天,屈原故里秭归举行端午文化节纪念屈原大型活动,当天有3.3万人前来缅怀。人们纪念屈原是由于他 ()热爱祖国和人民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对理想执着追求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a b c d解析;屈原是楚国的大夫,他热爱祖国,因不愿同流合污,被小人诬陷离间而遭流放,因此,能够体现出屈原热爱祖国和人民,在困境中不断探索,对理想执着追求,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另外屈原创立了新体诗歌楚辞,这是他在文学上的突出贡献。答案:d押题2 京剧 例2、2012年6月29日,央行为纪念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中艺术国粹京剧,发行了一套京剧脸谱金银纪念币。京剧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5)许仙与白娘子自由相恋因法海和尚作梗终成悲剧,菩萨化身的济公游戏人间维持正义。这些在宋代杭州流传的故事,反映出当时 a对僧人爱憎交加的社会心态 b民间思想借助戏剧广泛传播c中国文化的地域性浓厚 d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2)“画九”与“写九”是我国古代记录冬至后“一九”至“九九”日期的休闲方式,完成12题。(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1) “日冬至,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图1是“九九消寒图”,据图判断即将来临的节气是 a立冬 b立春 c春分 d清明(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九九消寒图”(图2)是与“九九消寒图”相似的日期记录方式,每日一笔,整幅写完则八十一天结束,图2中空缺的字最有可能是 a内 b外 c前 d下21世纪教育网(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6)汉印体现了汉代文化艺术博大雄浑的气象。为适合印面的方形,其布局严正均匀,端庄大方,笔画多方折、盘曲。下列篆刻最能体现上述特征的是 (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许多古人的名与字有一定联系,“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如曹操字孟德,孙权字仲谋,诸葛亮字孔明,据此判断,三国人物黄盖的字是 a子龙 b翼德 c公瑾 d公覆(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9)传统花鸟画的题材往往被赋予某种象征意义,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a喜鹊喜气 b仙鹤长寿 c荷花富贵 d石榴多子【答案】c【解析】荷花象征纯洁、圣洁,对应不正确的是即是c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文化常识。(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2)地名被称为研究历史的“活化石”。下列成语中含有地名的是 a黔驴技穷 b. 得陇望蜀 c. 狡兔三窟 d. 亡羊补牢21世纪教育网(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3)学习书法的范本可分为墨迹与拓本两类。下列属于拓本的是 a b c d【答案】ac【解析】拓片是指在碑文上刷墨,用白纸压平压实之后取下的碑文书法复制品,它本身就带有碑刻的阳刻(凸起)或阴刻(凹陷)特点,本题只有ac两项具有这一特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4)2012年农历四月十五是小明十二岁生日,有趣的是小明今年有两次农历生日,与他同岁的小刚从出生至今只过了三次阳历生日,下列各项判断正确的是 a. 两人属相都为马 b. 小刚的生日是农历二月二十九c. 两人出生那年是阳历闰年 d. 2012年是农历闰年(2012高考山东基本能力75)画像石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图16是汉画像石荆轲刺秦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画像石是介于绘画与雕刻之间的艺术样式b. 画面描绘的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c. 荆轲刺秦王意在阻止秦的兼并战争d. 作者通过透雕手法勾勒出生动的人物形象(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1)“自楚骚、唐律争妍竞畅,而民间性情之响,遂不得列于诗坛,于是别之曰山歌,言田夫野竖矢口寄兴之所为,荐绅学士家不道也。山歌虽俚甚矣,独非郑、卫(国风之篇)之遗欤?”据明代冯梦龙的这段话,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的是a诗经 b楚辞 c汉赋 d唐诗【答案】a【解析】与山歌相似,能体现“民间性情之响”指的是其内容体现百姓生活,形式通俗,结合所学知识,只有a项最符合,诗经中的“风”部分最能体现这一特点。【考点定位】中国古代的文学(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2)左传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a人声鼎沸 b鼎鼎有名 c三足鼎立 d问鼎中原(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11)日本养老律令学令中规定学校须行“释奠礼”,以祭拜孔子。该规定最可能出现在 a公元6世纪 b公元8世纪 c公元10世纪 d公元12世纪【答案】:b【解析】:题中材料实际上是唐代儒学教育传入日本的的体现,而唐代存在时间是618907年,b项最有可能。【考点定位】:(华东师大版)第三分册中外文化交流唐与日本的外交。(其它版本新课标)必修三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唐代文化的世界影响。(2012高考历史上海卷13)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2012高考文综北京卷40)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的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欧洲中世纪时,地图主要由神职人员绘制,当时欧洲的世界地图千篇一律;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居于中心,多瑙河、地中海和顿河呈“t”字型,把世界分割为欧亚非三部分。中国古代地图大部分由官方或士大夫绘制,主要用于日常行政事务管理和作为读史的辅助工具,在中国古代绘制的世界地图中,中国占据绝大部分图幅, 政区表现较为准确,中国疆域外则绘制简略,严重失真。(1)阅读上面材料,结合所学,分别指出欧洲中世纪和中国古代地图的功用。(4分)说两种地图所反映的社会思想背景。(4分)【2011高考】自:中国+学+考+频+道().x.x.k(2011年安徽卷文综13)图4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有评价说,枝干“虬(qiu,盘曲)屈无端倪”,石“亦怪怪奇奇,如其胸中蟠郁也”。能体现其风格的是 a“意存笔先,画尽意在”b“笔才一二,像已应焉”c“诗中有画”,“画中有诗”d“以清雅之笔,写山林之气”【答案】:a(2011年重庆卷文综13)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被李约瑟誉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完全可以和欧洲古代著名地理学家托勒密相提并论”。该学者是 a裴秀 b郦道元 c沈括 d徐霞客【答案】:a(2011年上海市单科历史12)以下是某一时期的诗人分布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一时期应该是 a春秋战国 b秦汉 c隋唐 d两宋【答案】d【解析】汴梁(开封)和临安(杭州)作为政治中心,以及经济中心南移,使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文化繁荣,诗人较多,正好符合两宋的情况。(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a b c d【答案】b(2011年山东卷基本能力33)(1分)某些影视作品在创作过程中因缺乏考证,有时存在违背史实的错误。下列片段或场景不符合史实的是 a岳飞说:“身为南宋子民,定当以抗金报国为己任。”b汉武帝对卫青说:“此番出兵匈奴,责任重大,愿大胜而归。”c顾闳中在画韩熙载夜宴图 d隋炀帝乘龙舟沿大运河巡游来自:中国学考频道【答案】:a【解析】:a项中“南宋”是后人所称,不能是岳飞的自称;其余三项符合史实。(二)非选择题(2011年重庆卷文综37(1)材料一 乾隆年间,朝廷罗致大批文人分批编纂书籍,完成了一大批图书,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是前代所不及的。此举被称为是“稽古右文,崇儒兴学”的盛事。但与此同时,又蓄意借此以收缴并销毁一切认为“违禁”的书籍文献,先后又制造了50余起文字狱。“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就是笼罩在文字狱之下的知识分子状况的真实写照。(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实?(6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史实的影响?(6分)【2010高考】1、(2010年高考历史重庆卷,15)15一位学者在研究解缙(13691415)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有关情况时,想了解当时的都城,他应查阅的地图(局部)是2、(2010年高考历史重庆卷,14)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a李煜 b. 李清照 c. 陆游 d. 辛弃疾【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宋词风格的理解,材料中“学士词”词风指的是苏轼豪放派词风,李煜是五代十国时南唐后主,李清照的词属于婉约派,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故选d项。3、(2010高考历史重庆卷,13)文献记载:“钢铁是杂炼生(生铁)鍒(熟铁)作刀镰者。”此文献提到的金属冶炼技术发明于 a春秋战国时期 b. 两汉时期 c. 魏晋南北朝时期 d. 隋唐时期【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我国古代冶炼技术的理解,从材料看,反映的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冶炼技术进步的表现之一。故选c项。4、(2010年高考历史安徽卷,12)安徽六安双墩汉墓遗址被评为全国“2006年度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图2所列物品不可能由该墓出土的是 a b c d【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和手工业成就。成熟的青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