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新授课学习学案(03)区域经济和中心的难以(教师版)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考历史新授课学习学案(03)区域经济和中心的难以(教师版)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考历史新授课学习学案(03)区域经济和中心的难以(教师版)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考历史新授课学习学案(03)区域经济和中心的难以(教师版)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考历史新授课学习学案(03)区域经济和中心的难以(教师版)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年高考历史新授课学习学案(03)区域经济和中心的难以(教师版)岳麓版必修2【自主学习】一、区域经济的形成1依据:司马迁依据汉代 ,将全国划分为四大经济区:山东、 、江南和 。2表现:(1)山东、山西经济区:是传统的 ,开发较早,人烟稠密。 居于全国经济重心的地位。(2)江南经济地区: 复杂,不利于开发。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3)龙门碣石以北气候寒冷,土地贫瘠,是传统的 或半农半牧区。 西汉时塞内一度被辟为 ,但经济实力十分有限。二、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1)中原人口南迁原因: 不断。表现:a. 两晋之际(第一次)由于 和少数民族内迁,造成黄河流域的农业生态环境迅速恶化。b. 之后是人口南移的第二次高潮,使南方的经济实力大为提高。c. 两宋之际的 引起第三次南迁高潮。影响:a. 为南方地区补充了大量 ,带来了较为先进的 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b. 促进了民族的融合。(2)社会环境:南方社会环境相对 。 (3)自身潜力:南方本来就蕴涵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2历程:(1)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农业:江南地区初步形成 、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手工业:手工业和商业进步,南方出现了建康等大城市。(2)中唐:逐渐超过北方。(3)南宋:经济上 的格局形成。3影响:(1)带来 的南移。 (2)随着中华帝国疆域的不断扩展,区域经济发展的 日益突出;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区域经济发展的 和 的需求,成为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一大特点。【难点释疑】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乱较多,南方相对和平、稳定。北方农民大批南移,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补充了江南的劳动力。统治者为发展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经济。南北方劳动人民共同辛勤劳动,开发了江南。南方生产条件和自然环境比较优越。 转移的原因还可以从地理角度来认识: 气候影 响。宋代以前粮食主要以旱地作物小麦、粟为主,这类作物适宜生长的环境是北方的温带大陆气候。北宋时占城稻传入,到南宋时成为主要农作物,明朝时产量提高,面积扩大。水稻不适宜在温带大陆性气候下种植,而适宜在江南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内种植,这里光热条件好,雨热同期,水资源丰富,水利工程开发好。水分和土壤条件。江南多以平原和丘陵区为主,土层浓厚,易于开垦和操作。茶树、甘藏、柑楠这些经济作物更适宜在江南种植;北方水土流失严重,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影响了农业生产,这种情况主要是人为的烧毁森林、滥垦荒地造成的,结果造成水土流失,土地面积减少。此外,交通运输及对外贸易也促进了江南的发展。经济重心南移是当地的自然环境与整个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经济重心南移的显著特征: (1)北方人民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2)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封建战乱时期最突出。(3)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济重心南移的启示:(1)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2)充分合理的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就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3)经济的发展必须得到统治者的重视。合作探究阅读下列材料:中国古代人口地理分布的变化表年代人口状况区域西汉(2年)唐(752年)南宋(1210年)明(1491年)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总人口人口密度黄河中下游地区3825642.82889832.34754153.22121730.4江淮地区787115.21213723.42365045.63927575.7请回答:(1)西汉时,我国人口主要集中在哪一地区?为什么?(2)从汉代至唐朝,中国古代人口分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3)明代时,我国人口分布最明显的变化是什么?为什么?当堂达标1在汉代,江南地区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发展程度相差较大,根本原因是()a自然条件的差异b统治政策的差异c生产力水平的差异 d民族生活习惯的差异【答案】c【解析】由于在汉代江南地区人口稀少,生产技术落后,所以与黄河流域相比,经济实力差距较大。【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古代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2史学界普遍认为:到南宋时期,南方正式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主要是因为()a南宋的都城在南方b南方是农业区,北方是畜牧区c南方成为最主要的粮食产区d工商业城市、都会主要集中在南方【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文明是农耕文明,农业是最主要的产业。经济重心南移主要是指南方的农业生产超过北方。【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3右边示意图显示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与图中的相对应的时期应该是()a东汉 b南朝c隋朝 d南宋知识结构山东南方北方山西经 济 重 心原因江南影响人口南迁南方相对稳定自身的潜力文化重心南移经济区域呈现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自身的潜力 【课后作业】一、选择题 1汉代经济重心的分布呈现出的最主要特点是()a沿长江流域东西延伸 b沿黄河流域东西延伸c沿长城两侧东西延伸 d沿运河向北向南延伸3阅读下列有关汉朝时期人口分布表格,从表中可以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朝代黄河中下游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西汉38 2567 8714 364698唐28 89812 1378 0812 484a.西汉时,人口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b唐朝时,黄河流域人口减少,江淮地区、西南地区、两广及福建地区人口增长很快c西汉和唐朝时,黄河中下游地区人口一直最多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及唐朝中后期,人口大量南迁,推动了经济重心的南移【答案】d【解析】从图表中可以获取a、b、c三项信息。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是在唐朝中期以后,故d项表述有误,符合题意。【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4“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这句诗突出反映了唐朝扬州的繁荣。唐朝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经济地位超过长安、洛阳。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扬州位于南北交通要冲b江南物产大多在扬州集散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6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迅速发展,乃至有“江南之为国盛矣”的赞叹。该时期江南开发的主要因素不包括()a北方大量人口南迁b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c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等政策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答案】d【解析】本题为逆向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8下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产生的主要历史影响是()a岭南地区经济地位居全国之首b南北经济发展趋向平衡c南方正式成为我国古代的经济重心d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了南宋初年北民南迁的现象。北民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最终使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完会转移到南方。【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二、非选择题(共18分)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史记货殖列传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杨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宋书卷五十四材料三方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湖熟,天下足。”材料四朝代南方北方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人口(户)占全国户口数比例西汉2 470 68519.8%9 985 78580.2%唐代3 920 41543.2%5 148 52956.8%北宋11 224 76062.9%6 624 29637.1%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9分)(2)上述材料反映我国古代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重大变化?(4分)(3)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是什么?(5分)比较容易,可结合教材知识回答。【考点定位】(岳麓版)必修二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带来的影响等【总结提高】【课堂笔记】(一) 四大经济区的形成:1、经济区域的特点:从战国到两汉已呈现出多样性和经济实力发展不平衡的特点。2、四大经济区:山东、山西、江南、龙门碣石以北 。(二)中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