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专题讲座.doc_第1页
教育学专题讲座.doc_第2页
教育学专题讲座.doc_第3页
教育学专题讲座.doc_第4页
教育学专题讲座.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 育 学 专 题 讲 座主讲 惠州学院朱安安副教授第一讲 教育学与教育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事实: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论 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管理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被教育工作者当做一个个的“问题”提出、议论、评说、解释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有关问题。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 (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2.教育学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基础理论的学科又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实用学科3.教育学科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发展阶段时间学科特征萌芽阶段奴隶社会15世纪文艺复兴没有形成独立学科体系独立阶段文艺复兴19世纪中1.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体系2.理论化、科学化水平提高多样化发展阶段19世纪中20世纪中利用多种方法、多学科研究教育问题,不同学派教育学理论百花争妍理论深化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今学科分化与综合,理论逐渐深化四、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的教育新概念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出生 家庭教育 学学前教育 社会教育 校普通教育小 教 中 育 大 职业教育 初等 中等 高等 成人教育 初等 中等 高等 特殊教育 回归教育 死亡(三)教育的科学定义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四)三种教育形式之比较共同点:反映在教育的本质和广义的教育概念中。区 别: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社会教育 有目的、有计划 自发的、偶然的 自发性、偶然性教育对象大众化系统性 零碎的、片断的 零碎性、片断性教育内容多样化教育环境优越 以血缘为基础,时间持久,作用显著 教育方法信息化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产生教育产生于人类生产劳动,是为了适应人类社会的延续需要以及社会中每个成员的生存需要而产生的。1.生产劳动中提出了教育产生的需要;2.生产劳动提供了教育产生的可能条件:人脑、语言。(二)教育的发展1.原始的教育形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融合。教育形式极为简单,内容十分贫乏。教育没有阶级性,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2.古代(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的学校教育形态学校教育的出现,学校教育和原始形态教育的并存。学校教育为奴隶主阶级和封建地主阶级所垄断,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等级性。学校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古典人文科学和治人之术,严重脱离生产劳动。3.现代(社会主义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现代教育的共同点生产力和科技水平大致相同。教育制度的日趋完善,教育内容日益丰富,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智力开发受到重视。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趋于结合。现代教育的不同点社会制度不同。资本主义社会教育具有阶级性(隐蔽性),而社会主义教育具有全民性(理想)。资本主义社会教育的目的的二重性:一方面把资产阶级的子女培养成管理生产、经营商业、从事政治活动和科学研究的上等人;另一方面把劳动人民及其子女训练成既能创造利润,又恭顺能干的奴仆。而社会主义教育目的是培养全体社会成员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三)教育的性质 1.永恒性 2.历史性 3.生产性 4.阶级性 5.教育的两大社会职能:传递社会生产知识(科技知识)。传递社会生活经验(社会意识)。 第二讲 教育与社会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具有制约作用1.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和比例。2.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教育目的 政治立场、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由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质量、规格) 科学技术知识、劳动技能、智力、体力由生产力水平决定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教学手段和组织形式的改进。(二)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推动作用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可能劳动力教育现实劳动力2.教育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潜在的知识形态生产力教育现实生产力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新工艺的重要手段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一)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性质政治、经济制度教育的思想政治发展方向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为谁服务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利用国家政权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利用经济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利用思想上优势力量来控制教育的领导权。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受教育权3.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制约部分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能动作用1.教育通过培养人才以巩固、完善政治、经济制度。2.教育通过传播思想意识、道德规范影响政治、经济制度。3.教育可以促进政治民主。(三)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起促进或延缓作用1.教育不能改变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方向。2.教育不能成为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3.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发展存在不平衡性。三、教育与文化意识形态(一)什么是文化意识形态文化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在政治思想、哲学思想、法律观念、道德观念、科学、艺术、宗教、风俗、社会风气等方面,影响人们精神活动的总和。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构成。(二)文化意识形态对教育的作用1.文化意识形态影响着教育思想和教育改革。2.文化意识形态直接影响着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3.文化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它对教育的影响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面性。(三)教育对文化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1.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2.吸收、融合文化的功能 3.创造、更新文化的功能第三讲 教育与人的发展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指作为个体的人从出生到生命终止时,在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有规律进行的量变和质变过程。人 生理发展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机能增长的 基 影发 础 响展 心理发展人的精神方面发展(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绪与情感、意志、性格、气质、能力等个性) 社会适应性 人的发展体系:发展基础(条件)、发展能力(基础)、发展指向(倾向性)二、影响人的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遗传素质提供了人的身心发展的可能性。遗传素质的逐步成熟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a遗传素质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b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为一定年龄阶段的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可能。c遗传素质的成熟期,也就是教育的关键期。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影响。评“遗传决定论”遗传素质有可塑性随环境、教育 随实践活动 随生活条件 2.环境人的发展的外部客观条件,制约着人的发展的方向、进程和速度 环境围绕人们周围的客观世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家庭的人员结构、家庭人际关系、家长的社会地位与经济收入状况、家长的生活态度与行为表现、家长文化程度及对子女态度与教养方式) 学校环境(学校教育的方针、基本制度、教育内容、学校物质设备、教师水平、集体活动、人际关系、管理水平等) 社会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意识形态等)3.主观能动性人的发展的内因和动力,对人的发展起关键作用评“环境决定论”:人们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接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也改造着环境,并在改造环境的过程中改造自己。4.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即主要的、引导受教育者按照教育者所要求的方向发展的功能:(1)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2)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3)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根据: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学校教育是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施教机构,对人的影响全面和深刻。学校的教师是经过专业训练、培养的专职施教人员。学校具备培养人的专门设施。条件:(评“教育万能论”):合理的社会条件,是充分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条件。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与环境因素相一致。家庭、社会、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形成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育效果。教育主导作用的发挥,必须适应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a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抓住发展关键期。 b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教育要循序渐进。 c适应人的身心发展阶段性,教育要有针对性。 d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教育要尊重发展的生命性和可能性。 e适应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教育要因材施教。第四讲 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概述(一)教育目的的概念: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的总的设想或规定。(二)教育目的的功能教育目的既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1.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2.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3.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三)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二、教育目的的选择与确立(一)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的基本依据 1.社会价值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2.人的价值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人的需要(二)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中的基本价值取向 1.个人本位价值取向(重视人的价值、个性发展及其需要)。 2.社会本位价值取向(重视社会的需要)。 3.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的统一)。三、我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教育方针是执政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所提出的并以法令形式确定下来的,为实现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也是指导教育工作的总方向和总目标。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的核心内容。 (二)我国新时期教育方针“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1.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2.使受教育者既全面发展又具有独立个性。3.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4.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四、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一) 普通中小学的性质与任务性质:基础教育任务:为高一级学校培养合格新生 为社会提供劳动后备力量(二)实施全面发展教育1.何谓全面发展教育:即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五个方面的教育。2.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关系“五育并举,全面发展”五育各有特殊任务、内容和方法,对人的发展起不同作用。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动力作用。智育为实施其它四育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基础和智力基础。体育为实施其它四育提供物质基础。美育以美辅德、以美益智、以美增健、以美添巧。劳动技术教育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有效方法。五育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构成一个统一整体。学校工作中应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原则。(三)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注意避免两种倾向。第五讲 教师一、 教师职业的历史、现在与未来 问题: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教师的作用是越来越削弱,还是越来越突出?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搜集信息能力及对不同来源的信息 网络时代教师 进行判断、选择、整合的能力) 的特殊作用 育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人格培养、心理辅导、学习方法指点等) 教学手段的言传身教二、教师职业的性质问题:1.教师职业是传递性劳动,还是创造性劳动?2.教师职业是专业、准专业或非专业劳动?3.教师职业是个体劳动,还是社会性、公益性劳动?(一)教师职业的创造性(二)教师职业的双专业性(学科专业、教育科学专业)1.教师职业天职是“学高为师,身正为德(范)”。 2.教师的培养要经过比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3.教师对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事情有独立自主权。4.教师有自己的专业团体。5.教师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综合起来看比较高。(三)教师职业的社会性三、教师的作用1.教师是人类文化知识的传递者教书。2.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育人。3.教师通过培养人才促进社会的发展。四、教师劳动特点(一)教师劳动的复杂性1.教师的劳动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教师的劳动对象是活生生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3.学生除了在学校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外,还要受社会、家庭等方面的影响。(二)教师劳动的创造性1.教师对教育、教学原则、方法、内容的选择、运用和处理上。2.因材施教。3.教育机智。(三)教师劳动的长期性和间接性(四)教师劳动的主体性和示范性(五)教师劳动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的连续性五、教师职业素养(一)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1.依法执教 2.爱岗敬业 3.热爱学生 4.严谨治学5.团结协作 6.尊重家长 7.廉洁从教 8.为人师表(二)教师的文化知识素质1.精通1-2门学科专门知识与技能。2.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广泛的兴趣爱好(现代工具学科、当代人文和自然科学知识)。3.掌握教育科学知识。(三)教师的能力素质1.了解和教育学生的能力 2.语言表达能力 3.组织管理能力4.教育科研能力 5.社交能力(四)教师的身心素质1.健康的体质 2.高尚的情感 3.坚强的意志 4.时代的性格(进取、民主、参与、合作意识第六讲 教学理论与实践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二)教学以传授和学习系统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三)教学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活动二、教学的意义在整个学校教育工作中居于中心地位(一)教学是传递人类认识成果,推动社会发展有效形式(二)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三、教学的任务(一)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三)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四、教学过程的概念五、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六、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规律1.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 自觉性2.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独立性 创造性3.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互依存教师主导作用以学生主体作用为依据,并为学生主体服务。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又是在教师主导作用前提下。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二)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教学过程以传递和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知识掌握的多少与智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并非成正比。从掌握知识到发展智力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过程。 掌握知识性质 转化条件:掌握知识份量 掌握知识方法(四)教学与教育相互统一的规律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任何教学都有明确的目的。教学内容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思想观点,影响着学生的思想、道德、情感、意志和认识能力。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教师的教学态度、思想作风、言行举止,都有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七、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的概念(二)教学原则的主观性与客观性(三)中小学教学原则体系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含 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师要以准确无误的科学知识武装学生,并结合知识教学,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教书又育人。贯彻要求: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发掘教材的思想性 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特殊教育功能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含 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贯彻要求:以理论为主导,切实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要善于联系学生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要重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补充3.启发性原则含 义: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引导他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要求: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展开充分的思维来获取知识暴露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障碍、错误和疑问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展开教师自己的思维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4.直观性原则含 义:直观性原则是指教师运用各种直观手段,引导学生充分感知所学对象,使学生获得生动的表象,丰富感性知识,为正确理解教材,掌握理性知识,发展智力创造条件。贯彻要求:恰当选择直观手段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语言直观直观教具的运用要和语言讲解相结合要注意和防止直观教学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5.循序渐进原则含 义: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装的智力发展贯彻要求:教师要按照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系统进行教学一切教学活动环节都要注意系统连贯要坚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进行教学工作6.因材施教原则含 义: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和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力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贯彻要求:深入了解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处理好集体教学和个别施教的关系恰当地对待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学生7.巩固性原则含 义: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使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能持久地保持在记忆中,当需要的时候,能迅速、准确无误地再现出来,并加以运用。贯彻要求:在感知、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组织好复习和练习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以上教学原则,在教学实践中都是结合使用的,是一个统一的体系。八、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的概念(二)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有法而无定法1.依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2.依据学科和教材的特点3.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三)启发式选择和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1.启发式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2.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精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四)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运用语言传递的教学方法的哪些?讲授、谈话、读书指导强调直观手段的教学方法有哪些?参观、演示强调训练技能的教学方法有哪些?练习、实验九、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述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变迁(二)班级上课制教学基本组织形式1.概念2.特点3.优点:教学效率高 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个性 有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4.缺点: 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5.课的类型和结构课的类型:依据教学任务的划分的课的种类单一课 综合课(两个或两个以上教学任务)课的结构:课的组成部分及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组织教学 复习检查 讲授新课 巩固新课 结课十、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备教材(钻研教材) 备学生(了解学生) 备教法(教学手段、方法的准备)(二)上课中心环节上好一堂课的基本要求:目的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恰当 组织严密 语言清晰 师生积极性高(三)作业布置与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考试与评价第七讲 德育理论与实践一、德育的概念: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德育思想教育 政治教育 道德教育 心理教育二、德育的任务(一)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二)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教育、引导学生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三)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性(五)培养学生道德选择、道德思维、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三、德育内容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一)德育过程的概念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在活动与交往中,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把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 德育内容 教育者活动与交往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 反馈(二)德育过程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班主任教师 2.受教育者学生个体 政治课教师 学生集体 学校领导 课任教师 全体教职工3.德育内容定社会道德规范、思想观点、政治立场4.德育活动形式多样,寓教于乐。(基础)(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知、情、意、行诸心理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知、情、意、行的特点及其培养知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 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各种道德观。基础 情道德情感,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在认识基础上形成,是运用 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动力主观态度。意道德意志,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表现为意志活动 即为实现个人确定的道德目的而约束自己和能够克服困难的行为。调节 行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认识或情感支配下采取行动。标志知、情、意、行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德育工作要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知、情、意、行诸要素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德育工作要有针对性,多种开端。2.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活动和交往过程(1)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2)活动与交往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品德的基础(3)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3.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矛盾积极转化过程(1)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的水平之间的矛盾。(2)德育要促进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积极转化a学生品德发展内部矛盾学生现有思想道德水平积极品德因素(善) (思想内部道德环境) 消极品德因素(恶)b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是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根本动力。C德育要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正向转化(3)德育要调节学生品德发展的外部矛盾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的措施: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加强学校与家庭和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互相支持、目标一致。学校应主动联合家庭与有关社会机构,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调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利用积极因素,消除不良影响。学校还要努力提高学生识别善恶、是非的能力和抗腐蚀的能力。五、实施中学德育的基本原则(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1.含 义: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要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共产主义方向,结合当前社会和学生的现实情况,以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使各项德育都具有共产主义教育作用。2.贯彻要求:明确中小学德育的基本任务 把学校德育置于社会大背景之中(二)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1.含 义: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把尊重、信任学生与逐步对学生提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是辩证统一的。2.贯彻要求:要爱护、尊重、信赖学生 要合理而严格地要求学生 教师要以身作则,严以律已(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1.含 义: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既要用理论、事实和榜样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启发和调动学生自觉接受教育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依靠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又要有带强制性的纪律约束,督促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2.贯彻要求:正面启发,积极疏导 要用榜样教育说服学生长善救失,通过优点来克服缺点 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四)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的原则1.含 义: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重视和依靠集体,通过集体教育个人又重视发挥个人在集体中的作用,通过个人影响集体,处理好集体与个人的相互影响关系。2.贯彻要求:组织和培养优良的集体,充分发挥集体的教育力量,通过集体教育个人重视个别教育,做到因材施教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1.含 义: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都要按照一定社会的培养目的,统一认识,相互配合,步调一致,前后连贯地教育学生,以保证学生品德的发展沿着统一的方向循序渐进。2.贯彻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的各方面教育力量 要争取社会和家庭的配合 要加强德育工作的计划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六)知行统一原则1.含 义:知行统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道德理论教育,又要重视指导学生的实际锻炼,把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联系起来,使学生知行统一,言行一致。2.贯彻要求:联系实际向学生进行道德理论教育 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六、中学德育方法(一)说理法知 1.概念:说理是指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真情实话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2.方式摆事实参观、访问、调查等 讲道理讲解、讲演、谈话、报告、讨论等3.要求: 明确目的性,要有针对性掌握一定的说服技巧,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幽默感要善于抓住时机以诚待人,以理服人教育者要完善自己的人格(二)榜样法情 .概念:是指教育者根据教育目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别人的好思想、好品德影响和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德育方法。.特点:生动直观性、感染性和激励性.要求:要选取具有先进性和针对性的榜样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要注意实践性教育者以身作则,严于律自己(三)陶冶法情.概念:陶冶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通过创设和利用有教育意义的情境,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感化、冶炼的教育方法。.方式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要求(四)实际锻炼法意、行.概念: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