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对月文化的传承与突破.doc_第1页
李白对月文化的传承与突破.doc_第2页
李白对月文化的传承与突破.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白对月文化的传承与突破摘 要:月亮是李白的诗魂,而李白的月亮诗又将中国的月亮文化推向成熟的巅峰。月亮这一独特的意象,在李白的诗中使所要表达的各种感情被物化,加深了审美的愉悦,将抽象的主观情思寄托于具体的客观物象,使情思得到鲜明生动的表达。李白不仅继承了传统的月文化的内涵,而且蕴含了丰富的哲学内涵,关键词:李白 月 意象 “月”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殊的文化意义,这一意象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被丰富和挖掘,在中国人心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情结。她是美丽的象征,创造了优美的审美意境。同时,月亮也是人类相思情感的载体,抒发了人类思人怀乡之情,对人生短暂的悲伤,孤独和失意。月亮安宁与静谧的情韵,创造出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许多文人的空灵情怀。在李白诗中,明月意象有着丰富的内蕴。它在以民俗文化为内核的基础上,熔铸了诗人自己的人格和情趣,既体现了民俗文化审美特征的共性,又体现了诗人强烈的个性特征。李白笔下的月亮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脉,具有传统的共性。月亮作为一个最为常见,也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客观自然物之一,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有极为显著的地位。人文化史学的角度来看,月亮在古代就成为先人崇拜的对象。“我国最迟在商周时就有了对于月亮的崇拜;到秦以后,民间就有了拜月的风俗,显著表现在每年的中秋节。另外,由于月 亮的隐显、圆缺,月食及月中的模糊图像,进一步激发了人的想象。民间流传的传说,如“嫦娥奔月”“月中玉兔”“天狗吃月”等,将月亮进一步神话。这一系列的传统文化积淀在李白心里,成为他迷恋月亮的文化底蕴。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则明生焉。”这种特殊的天象及与之相关的种种变幻莫测的自然物象(如日、月食)引起了远古中国远始人的注意。他们在原本相信世间万物皆有生命的前提下,创造了月神。诗经月出则是把月亮作为审美观照的对象的开端。到南北朝,月亮开始作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出现在南朝山水诗中。刘宋谢庄的月赋,北周庾信的舟中望月等都有着力开发月亮作为独立审美客体的审美意义。但尽管如此,从月出到曹孟德的“乌鹊南飞”再到六朝的月形象,都属于对月亮进行客观描绘的范畴。此时的月亮,只是被动地作为一个客观自然物象,被动地被主体感受,并按主体的意愿感受进行描绘。到了唐代,月文化就发展到了一个具有可塑性的阶段。 “唐代诗人们以王者的姿态开辟出异彩纷呈块块疆土,而李白则匠心独具地完成了月亮由自然客体向人格意志的转变。“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秋浦歌13)、“波光摇山月,星影入城楼。”(宿白鹭洲),“月随碧山转,水合青天流。”(月夜江行)、“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梦境与现实的交织,丰富的想象与神话传说的迭合,生动的比喻与强烈的抒情结合,以其独特的浪漫渗透整个月亮世界及诗作之中,完整地体现了诗人独特的人格力量和深刻的哲理精神。以上种种,在李白的月亮诗作中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前人之所未道,使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世界。纵观李白所有的咏月诗歌,在他的笔下的月亮,就其形态而言有“圆月”、“弯月”、“半月”;就其色彩而言有“明月”、“朗月”、“皎月”、“皓月”、“清月”;就其景物而言有“山月”、“海月”、“云月”、“花月”、“沙月”、“湖月”、“星月”、“水月 ”、“冰月”、“石上月”等等;就其地点而言有“天门月”、“金陵月”、“竹溪月”、“西楼月”、“三江月”、“芦洲月”;就其时节而言有“秋月”、“晓月”、“寒月”、“古时月”、“汉月”;另外,还有“孤月”、“新月”、“高月”、“归月”、“薄月”、“禅月”、“梦月”等等。唐摭言甚至以“水中捉月”作为李白生命的归宿点:“李白着宫锦袍,游采石江中,傲然自得,旁若无人,因醉入水中捉月而死。”更值得称赞的是,李白在月亮意象中注入了自我的生活体验,将人事与自然完美结合, 从而显示出独特的意象之美,他笔下的月亮是可乘的,“耐可乘明月,看花上酒船”,可寄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可衔的:“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可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等等,他的神思妙笔使诗中的月亮形象千姿百态,中国文学中的月亮意象提升到一个全新的世界。二、李白赋予月亮丰富而深邃的象征意义,把月亮意象高度人格化,人性化,扩大和强化了月亮的文化意蕴。 (一) 以明月表现豪迈旷达情怀. 如他在玉壶吟中写道:“烈士击玉壶,壮心异暮年。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连。“这里的刀光剑影,显示出诗人那种拂剑而起的游侠豪情。月亮在此也不再委靡惆怅,而体现了一种壮怀激烈的豪情壮志。 (二) 以明月象征美人和恋情 . 如(相逢行),以月比人,将人比月。写歌女用歌扇遮面的娇羞貌,恰似时而云翳雾罩、时而半露娇面的云中美月。 (三) 以明月象征对故乡、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如(游秋浦白笴陂二首),对明月而思念家乡和亲人,感情深沉。静夜思也正是这样一首留传千古的咏月名作。诗人深感“崖倾月难圆”(安陆白兆山),故“月华若夜雪,见此令人思”(秋山寄卫慰),因月而思念亲人和友人。还有 以明月象征人的高洁品质和以明月意象象征哲理的启迪等等。餐风饮月,精心细品,怀之、思之、忆之、惑之,月亮可以无所不包,抒情达意,怀古忆人,叙事说理,应有尽有。月亮意象的文化意蕴被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三、李白还创造出了前人从未尝试过的“沙月”和“石上月”。 前人在描写月亮时,几乎都是从流动的角度来描写与刻画的,如“水月”“云月”“风月”“湖月”等。而“沙月”与“石上月”的意境描写给人的感觉却是凝固性多于流动性。如“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风。”(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南兰山下有落星潭可以下余泊舟石上寄何判官昌号);“手舞石上月,膝横花间琴”(独酌);“对此石上月,长醉歌芳菲”(春日独酌二首)从这里的“沙月”和“石上月”从句本意上来看,诗人希望通过这些物象映衬出月之皓皎,但是月光投射在沙和石上,石却显得皓皎。此处不仅有光的色彩,更有心境糅合其中。心如止水,投射在沙和石上的月光不会流动,心境也不再流动,而是流动后的凝固。以沙和石作陪衬,从人们流动的意象中挖掘出凝固的意象,这就是李白“沙月”和“石上月”在文学创作中的贡献。 四、李白把自己对人生、社会、宇宙的思考与顿悟付托于那一轮内涵丰富的明月,增加了月意象的哲理深度。李白从“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的醉意中探索着“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的生命哲理,从而发出了“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的生命感慨。五、面对亘古如斯的明月,诗人不觉感慨顿生,故而停杯问之。 李白对月进行感概哲理,发幽思,寻宇宙,感人生。今人看不到古时的明月,时的人也看不到今天的月亮,这就给人带来不能与月长伴相守的遗憾。携妓登梁王栖霞山孟氏桃园中:“梁王已去明月在,黄鹂愁醉啼春风。”苏台览古:“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只今唯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这两首诗都是诗人游览名胜古迹后的怀古之作。梁王已去,六朝风光不再;苏台荒废,当年繁华已歇;物是人非,惟有江月不败。诗人抒发的是对物是人非、沧桑巨变与历史兴亡的深沉感叹。在这里,明月已成了目睹梁王、吴王由盛极一时的辉煌走向衰败、灭亡的沧桑巨变、朝代更迭、历史兴亡的见证人。历史已作古,而明月依旧照着今人,如此深刻的哲理,直至李白才被一一揭示,这也称得上是李白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月意象的又一突破。李白一生仕途不得志,在贫病中寂寞悲愤而死。他一生酷爱月,月亮在其诗作中是他自己一生的投影和形象。他把整个月亮都拥在怀中,装在酒壶里,始终坚定执著地寻求着一片宁静的心灵港湾,而诗中月亮构成的世界更是诗人的感情世界。李白独特的人格魅力和气质个性,在其诗歌创作的过程中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使得月亮这一自然物象与自己内心早已形成的认识相结合,达到“我心中有月,月中有我心”的境界。如此一来,李白所创造的月亮意角就着上了李白的色彩:李诗中月的愁绪意象、月的时间意象、月的情爱意象、以及月的超然物外莫不如是。 月亮这一屡见不鲜的意象在李白的笔下却变得熠熠生辉,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月亮这一主题也因其而得到提升,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皎皎夜空中的那一轮明月也因李白而变得更加鲜活灵动,富于感情。由此可见,李白诗中对月亮意象的挖掘与开拓对中国传统文化及古代文学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月亮就像一颗璀灿夺目的明珠,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1 卢燕平. 略论李白诗以意驱象的特点及其文化心理成因J. 天府新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