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doc_第1页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doc_第2页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doc_第3页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doc_第4页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摘要 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是在当时哲学观念与民俗意识支配之下,为了选择与建造适宜的生活环境,为使城市、村落、住宅、墓地趋利避害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评价系统。它包含了对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进行地形分析、区位与方向分析、环境规划布局的学术思想与方法。本文拟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的探源、分析,剥离出包裹于层层外像下与现代人居环境建设理念共鸣的合理内核,以期能对现代人居环境问题的解决有所启示。关键词 风水 现代建筑 园林 人居环境0.引言中国人讲风水,也只有中国人才真正懂得风水。中华五千年的人居环境文化的积淀,凝练出来这么一套从内到外流溢着中国人独有气息的生存之道。在古代,各种建筑活动, 无论是都邑、村镇、聚落、宫宅、园囿、寺观、陵墓,以至道路、桥梁等等,从选址、规划、设计及营造,几乎无不受到风水理论的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在空间环境的整体处理方面,其中包括人文景观同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大规模建筑群的空间布局组织,有着与古代及近代西方建筑完全异趣的极高艺术造诣和成就,这些和我们的风水理论不无关系。在当下世界发展瞬息万变、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我们或曾经对这些文化瑰宝嗤之以鼻,或曾经对它们歪曲有加,或错误运用,但这些看似愚昧、冥顽的教条式文化沉淀中,难道就没有一些理论适合于物质极度发展的当今社会么?我认为肯定有。1.中国古代风水理论1.1风水与风水学的概念阐释“风水”一词来源于晋朝风水家郭璞的葬经 , 郭璞在葬书说:“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 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风水。” 这句话不仅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风水,还给我们如何达到得水藏风的目的,也即拥有好的风水。就是说人的墓地周围要有树屏蔽,才能聚生气,还要有水环绕,才能保持生气,这就叫做风水。无水则风到而气散,有水则气止而风无。风要藏,水要聚,只有“藏风得水”,生气才能旺盛。其中以得水之地为上等,以藏风之地为次等。古人的风水观就是一种环境观。在中国历史上,从聚落选址、区域规划、建筑单体到施工营建,从皇家宫殿到百姓民居,无不受风水影响,风水理念可以说贯穿于中国传统人居环境营建的全过程。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天人合一,在应用过程中着重探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同时也使建筑的选址、方位、布局、外观、色彩等因素与周围建筑相协调。因此,我们可以这样理解风水学的概念:风水学是关于中国古代城市和建筑( 住宅、宫殿、陵墓等)及其环境的选址、规划设计理论和方法的一门“术数”学问, 它通过直接阐发和运用中国固有的哲学范畴和思想(如阴阳、五行、八卦等),通过理论思维和附会类比的推演,建立一套直观的营建选址和空间经营的准则和方法,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以达到“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1。1.2风水理论的滥觞背景“风水”可以说是伴随中国古人类的聚落选址实践而产生的。在上古文化遗址的考察中就发现人类原始聚居的地方已经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环境选择”倾向。如在仰韶文化时期聚落的遗址中,聚居环境的安排就具有一定的风水意识,主要表现为:靠近水源,便于生活用水和农业用水;位于河流交汇处,交通方便、具有河流阶地形成的肥沃土地;聚落多向阳,便于获得充足的阳光2。中国古代风水理论源远流长,从源头上讲,风水理论产生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国语云:人事必将与天地相参,然后乃可以成功。风水理论可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在与大自然博弈之中,逐渐产生的对大自然的理性认识和盲目崇拜的意识反映,并从一般的认识逐渐加深,系统化为一种指导生产生活的学说3。这其中的“风水”就是指人类产生作用的地理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如:天、地、木、山川等自然景观。因此可以说风水最初起源于人类对环境的认识,以及人类对人地作用规律的把握,对自然现象潜在机理的模糊认识。“原始人类满意的生态环境和中国文化定型阶段的环境是理想风水模式的原型,它存在于中国人的内心深处和文化深处,决定了中国人的环境优劣意识”4。近水、向阳、避风的环境是古人良好人居环境的基本标准,是古代建筑风水遵循的细则前提。1.3 风水地主要构成要素及品质要求风水作为一门环境选择的学问,有着独特的选择模式。人们通常把风水地的构成概括为五个方面, 即龙、砂、水、穴、向五大因子, 又称为“地理五诀”2。风水中的“龙”是指蜿蜒而至的山峦,确切地讲是山脊线,通常为气脉流贯的山体,它形成风水地的靠山, 或称镇山。对龙山的要求是植被覆盖率高,树木葱郁。风水中的“砂”指山, 是护卫来“龙”的四周较小的山峦坡地形态。砂山以“端正圆巧,秀媚光彩”为吉5。此外,还有“水口山”,即环绕基址的河水的来处和去处。水口山对于基址具有天然门户的功能和景观意义,往往倡导水口山植树、建桥、筑塔等,以优化环境,形成风景胜地6。“水”指水源、水流, 是实际围绕风水地范围内的大小水系及其走向流势。水能“藏气聚气”。对水环境的选择主要考虑生活、农耕、交通、设险、调节气候以及优化环境等作用, 于是水的选择要从水形、水质、水量、水色、水声等方面来考虑。总体来说, 水以环弯、归聚、明净、平和为上。风水中的“穴”指建筑的基址, 是风水地中所谓的“生气”出露之处, 为最后选定的合适位置。 “穴”位的选择是风水选址的关键, 是选择人居环境的最根本目的。穴位的选址必须借助有形的山水、地形、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间接判断。“向”指方向、朝向。基址的方向决定房屋的日照、通风、景观等。因此它是人居环境选择的主要因素之一。以我国所处的地理纬度, 我国理想的朝向是坐北朝南。但在实际中因考虑了气候、地形、景观和建筑功能等环境和美学因素,房屋的朝向只要求达到最优,并不一定要朝南。综合以上各要素而得到的风水地的空间模式大致是:北面有蜿蜒而来的群山峻岭作靠山即镇山,南面有远近呼应的低山小丘作朝案,左右两侧有砂山作护卫,中间堂局分明,地势宽敞,且有屈曲流水环抱,共同构成一个三面有屏障护卫、前方略显开敞的相对封闭的小环境。这样一种自然环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生态和局部小气候。基址背后的山峦(镇山)屏挡冬季北来的寒风;东西两侧的低岭缓坡(护山)则避免洪涝之灾而且还能涵养水源,保护水土和植被;房屋朝南(处阳坡)便于接受充足的光照,南面有流水经过可接纳夏季凉风;三面环水可以取得方便的采运条件, 便于农业、生活用水,有了污水也容易排出;而各山均要求森林茂密,这既保持了水土又调节了当地的小气候。于是, 一个好的风水地便成了一个具有良好生态环境、良性生态循环的居住地。由此观之,中国古代建筑风水理论对居址的缜密选择, 实质上溶入了建筑学、地理学、地质学、水文学、气象学、生态学、心理学、景观学等多方面的有关人居环境的合理内涵。2.古代园林风水的人居环境观分析由于园林和风水都追求一种幽曲有请的环山环境 ,因此二者在环境结构上有许多一致之处,园林的发展也多以风水的环境结构作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叠山布景。园林与风水的不同支出在于:风水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主;而园林只是以自然天成的环境为基础,更多的是加以人工修造,但其最终结果还是作得“宛若天开工”。但,在中国古代乃至近代及现代,许多园林的修造都没有脱离风水的基本结构。风水讲求理想环境,包括幽雅的山水环境,除自然风景外,还有一种玲珑典雅的山水,也就是园林。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讲求“意境”,追求一种闲情逸致的境界,所以园林的特点出来“奇”之外,更强调“幽”,“幽”又通过“曲”来实现,“曲径通幽”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中国古代风水思想也追求环境的意趣,追求山水、道路的“屈曲有情”,如阳宅撮要中所言:“河水之弯曲乃龙气之聚会也。” 博山篇“论水”中对水的要求是:“水近穴,须梭织,到穴前,须环曲。” “论阳宅”中说 :“路要环,水要缠。”可见风水理论中极为强调形局奇巧、山环水抱道路弯曲、视景幽深,风水中有两句总结性的话语,就是强调“屈曲有请”,最忌“直去无收”,这与园林追求的“幽曲奇巧”的景观特点有着明显的共性。“风水”只是名称而非真正的风和水,又称山水之术,是我国古代建宅、造园的主要理论依据。风水辩曰:“所谓风水者,取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低风者,也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相之,又其第二义也。”这 很明显地体现出风水不仅包含着地球物理学、水文地质学、环境景观学等领域。风水的宗旨是审慎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理由和改造自然,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赢得最佳的天时地利人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这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园思想不谋而合,也是现代园林所应追求的意境。可见风水与园林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3. 风水理论的现代科学解释3.1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是聚落生存的保障富有“生气”之龙脉,草木繁茂,果实、燃料等供给源源不断;秀美的砂山孕育出大片良田沃土,有利于农耕;前缘“金城环抱”之水, 有“耕渔、饮用、去恶、舟楫之利”3。总之,好的“生态要素”能使聚落在农、林、牧、副、渔业的多种经营中得到发展,造就一块“吉祥福地”。3.2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可以保护聚落免受侵害背山可以屏挡冬日北来寒流,朝南可以迎纳夏日南来凉风,争取良好日照;水口山降低水之流速,且为御敌捍卫之屏障;前缘弓状环水使基址免受冲蚀, 且具设险之利。风水学中以河曲之内为吉地, 河曲外侧为凶地。所谓“欲水之有情,喜其回环朝穴。水龙之接脉,忌乎冲射反弓。” 6这一结论与现代河流地貌关于河曲的变化规律相吻合。背水之岸(即凹岸)为水流冲刷之地,随着水流的不断冲刷,河岸将不断后退,而向水之岸(即凸岸)则不断的淤长,从而使河床产生横向变形,即河曲蠕动。居向水之岸则可借助自然之力不仅扩张了土地面积,而且也降低了水患的威胁。3.3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可以保证聚落良好的生态环境风水格局山川聚结, 通过对内外空间界合、流通的限定及对“生气”的“迎、纳、聚、藏”等细腻处理, 使“维持生命存在及决定其变化的生气充盈其间” , 使影响生物圈最为重要的“风”和“水”的循环、运作得以整合,于是聚落处于与自然的最佳关系中,生态良好,生机盎然。3.4 良好的自然生态要素能够营造出良好的景观品质祖山重峦叠嶂,富于层次;水口山障景,使基址豁然开朗,别有洞天; “青龙蜿蜒,白虎驯俯” ,“玄武垂头, 朱雀翔舞” ,“环抱有情,不逼不压” ;南水波光水影,绚丽如画,造就一幅赏心悦目的天人合一画卷。这样的地方自然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当率先研究生态建筑学的西方学者偶然把目光投向中国文化时便惊讶地发现:延绵发展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风水学理论,其环境观、自然观与建筑观, 竟与当代生态建筑学的新思潮理论不谋而合,产生了历史的共鸣。4.古代建筑风水与现代人居环境观的共鸣人居环境,顾名思义,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紧密相关的地表空间,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7。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建筑风水理论实际上是一门人居环境科学,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人居环境不论是在景观选择上还是在生态环境构建上都蕴含了较高的科学性。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居住地是古人追求的目标,也是现代人们追求的理想境地,古代建筑风水理论穿越时空,与现代人居环境观产生了历史的共鸣。4.1 有机自然观建筑风水把大地本身看成一个富有灵性的有机整体, 认为自然是一个统一的、大的生态系统,人居住在这个系统中,就是这个系统的一份子,人必须同其他因子互相联系,互相依赖, 共同维持系统的发展和稳定。在现代人居环境构建中,所追求的也正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统一、互相依存。4.2 人地和谐观即“天人合一”观或者说“天、地、人合一”观。天人合一指的就是“天人皆物,人效法天,天人调谐”8。建筑风水里,经常把大地比作人体来考虑各种因素。对此风水中有一句话叫做“相地如相人”。古人看来,天地的运动直接与人的生长相关,人被视为自然生态链的一环,人生存中的任何活动要吻合于自然, 要取得与天地自然的和谐相处。因此要避免在不利于人类生存的气息与环境中生活, 人的建筑要利于自然的和谐。顺应自然、利用自然,装点自然,是几千年来风水学对人和自然关系的一贯主张。风水学在实际操作中不以地形复杂为坏事,而是抓住山水做文章,用山水美化城市,用建筑美化山水,借助自然景观保护山水的美,同时也衬托建筑物的美,通过建筑物,将人、地(即自然)高度协和为一体, 逐渐形成了与自然相互依赖、相互协调、相互制约的良性循环关系。这种人地和谐的思想正是现代人居环境构建所需要遵循的理论基础。4.3 环境保护思想即藏风聚气观。建筑风水理论除了指导人们如何选择基址、构建住房外, 还指导人们如何植树,以培生气;同时,风水理论还告诫人们不能进行怎样的建筑,不能进行怎样的开采挖掘, 以护形势。 “培生气”和“护形势”的直接目的出于保护山水, 然而客观实际却是保护环境,保护了生态,保护了自然。现代适宜的人居环境需要具备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就要求生存于环境中的人类必须特别注意对环境的保护,以便构建一个良好、宜居的大气场。毋庸置疑,风水理论中含有许多附会类比的成分,但它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人居环境建设经验的积累,是中国传统人居环境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附会类比的外像下包含着极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其科学合理的内核,在现代人居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在人们选择和建设适宜的人居环境方面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参考文献:1 王深法.风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