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琴学解惑十六:如何认准各弦徽位处的泛音.doc_第1页
16琴学解惑十六:如何认准各弦徽位处的泛音.doc_第2页
16琴学解惑十六:如何认准各弦徽位处的泛音.doc_第3页
16琴学解惑十六:如何认准各弦徽位处的泛音.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琴学解惑十六:如何认准各弦徽位处的泛音?雷苗伟泛音是古琴最富有魅力的音色之一,与按音、散音共同构成古琴的三大音色体系,如用天、地、人三才来寓意此三种音色的话,泛音应位于天,被誉为“天簌之音”。其它乐器虽也可演奏泛音,但少有能像古琴这样能如此丰富、如此清晰地演奏旋律的,如梅花三弄、流水等琴曲的泛音段落。古琴的十三徽各配一泛音,同一弦不同徽位的泛音或两音相同、或倍半相和、或子母相依,但各徽处的泛音究竟为何音呢?各徽处的泛音与该弦的散音有何关系、相差几何呢?这对于初习琴者来讲恐怕并非易事,只能是依照教材“按图索骥”了,如不知各徽位泛音排列的规律,十三处的泛音全凭死记硬背,我想多有不便。本文便试着运用一些简单的琴律知识,来一一找出各徽的泛音及其排列的规律,以解初琴者难辨之苦。古代及现代的一些琴学教材中,对于各徽处泛音的定位,多有论述,但古书过繁,新书过简,无论是古书的长篇累牍还是新书的仅列简表,都很难让初习琴者一窥究竟。为行文方便及文字浅显易懂,本文在叙述时多选用了一些现在常用的音乐词汇的来作解释,如宫、商、角、徵、羽等五音,本文则用的简谱的“1”、“2”、“3”、“5”、“6”来记代替。用西乐的“表”来解释中乐的“里”,或许不伦不类,恐贻笑大方,但因能力有限,也望方家见谅。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古琴泛音的发生原理:通过左手在琴弦均分点处的虚按(或虚点),以阻止整条弦的振动,只让部分琴弦振动,部分音段的振动,便产生了古琴的泛音,左手所虚按的地方便是古琴的十三个徽位。其实古琴整条琴弦的所有的地方,都能把整条弦平均分成若干份,但我们人类耳朵所能接受的,也只是有限的几等份。古人将古琴泛音的潜力发挥到了极至,十三个徽位,十三个分音点,恰好好处,不多不少,增之太繁,减之太简。接下来,便从琴的徽位入手,一一解释各徽泛音。一、七徽二分音点七徽把琴弦均分成两部分,也是整条弦的二分音点二分之一处。“倍半相生”是古琴常用的一种生律法,无论是“五度相生律”还是“纯律”,都运用到了“倍半相生”这一原理。什么时“倍半相生”呢?就是琴弦加倍,则所发音为低八度,弦长减半,则所发音为高八度,故低八度为“倍”,高八度为“半”。以发音中国传统的律管来打个比方,一个长10CM的管子,此管的音高为“1”,要想找出它的高八度高音“1”,便需把管子减半,重做一个5CM的管子即可(此说仅指原理,成律并非如此简单,管子的口径、材料、吹奏方法等影响音高的因素有很多,如管子的口径应随之而变);反之想要找出它低八度的低音“1”,便需把此管子加倍,再做一个20CM长的管子即可(管子口径也应随之而变)。古代的“倍半相生”及“三分损益”便是从古代的管乐和弦乐上发现的,况古琴弦质内实,可随手右弹左调,安其一弦便能兼取各音,所以古琴较律管用此律也更加清晰。七徽是整条弦的二分之一处,所以此处的泛音的音高便是此弦散音的高八度,以三弦为例,三弦的散音为“1”(简谱记作低音“1”,此处只是做一参照而已),那么七徽泛音的音高便是其散音的高八度高音“1”。结论:七徽=散音的高八度二、五徽、九徽三分音点 五徽和九徽是琴弦的三分音点,即把古琴均分成了三等分。先说九徽,如何定弦一文中已经提到九徽按音为本弦散音的子音,即与散音成五度关系,如果三弦散音为“1”,那么此处的按为即为“5”,泛音也由典型的“三分损一”所生,故九徽处的泛音也为“5”,只不过要比按音高一个八度而已,所以九徽处的泛音为高音“5”,与此弦的散音相差一个八度又加一个五度。根据“相同分音点泛音等高”(也有特例,下文详解)的原理,所以五徽处的泛音,也为高音“5”,与此弦的散音相差也为一个八度+一个五度的关系。结论:五徽、九徽=散音的八度加一个五度三、四徽、十徽四分音点四徽、十徽与七徽等同为琴弦的四分音点,即把琴弦均分为四等分。七徽上文已经得出结论,为该弦散音的八度音,此处先放下不提。另外,我们先换个角度来看一下另外的两个徽,四徽是七徽至岳山这一部分琴弦的二分音点,也就是四徽又把这一段均分成了二份;同理,十徽也把七徽至龙龈这一部分均分为两部分,那么我们再套用“倍半相生”的原理,十徽与四徽便为七徽处的高八度,与该弦的散音也为同一音,只不过又高了一个八度而已,即与该弦散音相差两个八度,还用上文的三弦散音为“1”举例,那么四徽与十徽处的泛音便为倍高音“1”。此处又出现一个矛盾,即上文所提到“相同分音点泛音等高”的原理,七徽与四徽、十徽也同为该弦的四分音点,为何音高与四徽、十徽又相差一个八度呢?我们也别忘了,七弦不仅为琴弦的四分音点,同时也为该的二分音点,换言之,七徽为该弦的四分之二处,用分数的形式记录便为2/4,其实在数学中一般是不这样记录的,2/4只被记录成1/2,所以此处要衍成了一个原则:“泛音就近不就远”,即该徽的泛音,只算第一次均分时的一个分音点,也就是较小的一个分音点,即只算它的二分音点,而不算它以后又被做为新的四分音点及六分音点。所以七徽虽与四徽、十徽一样为四分音点,但他们的泛音音高却不相同,只不过为同一个音而已。同样的问题也出在下文琴弦的六分音点上。在六分音点中,七徽、五徽、九徽也与二徽、十二徽一样,同为琴弦的六分音点,但七徽与五徽、九徽,五徽、九徽又与二徽、十二徽处的泛音也各不相同,原理同上,下文便不一一解释。结论:四徽、十徽=散音的两个八度三、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五分音点 如何定弦一文中我曾提到古琴的琴律是“五度相生律”与“纯律”的一个组合体,“五度相生律”大家比较了解,知道“三分损益法”是其重要的一种方法,那么何来纯律呢?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这四徽的生律原理便是典型的“纯律”。先简单解释一下何为纯律:纯律是在第二分音和第三分音之间成律的基础上,又加入第五分音,使其与基音又构成一个新的大三度,以此形式依次生出所有的音。那么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便是琴弦的五分音点,正好符合“纯律”的生律方法。以三徽为例,三徽为四徽至岳山部分的五分之四处,所以依据“纯律”的生律方法,三徽的泛音应与四徽泛音为大三度关系,还用三弦音为“1”为例,其四徽泛音为倍高音“1”,那么三徽但为倍高音“3”。同理,六徽、八徽、十一徽处泛音也为倍高音“3”。众所周知,不同的生律方法,所生成的每个音都略有不同,古琴的琴律融合“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于一体,自然不可避免地在个别音上出现了一些差别,典型的就是上文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等四徽所生出的三度音。同样一个“3”,五度相生律所生成的“3”要比纯律生成的“3”要高一些,比如正调中五弦十徽“3”,便略高于三弦十一徽处的“3”。严晓星先生在杨师百应对萧友梅一文中,曾提到这样一个细节,杨师百弹完正调后,往往又将五弦调松一些,使其五弦十徽与三弦十一徽等高。我想文章只是表明了杨师百对中西乐的一种态度,举一例子而已,所以后文并未录全,其后如何不得而知。如果杨这一做法仅仅是为了迁就“纯律”,我想此举大可不必。如果松了五弦,五弦便与七弦相离,只能将七弦再做调整,调松了七弦,为使二弦与七弦倍半相和,又得再调二弦。这样的调弦法,现在很少有人运用,因为古琴是毕竟是以“五度相生律”为主,只是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恰好和“纯律”相遇而已。“五度相生律”和“纯律”两种律制的所产生一些的偏差,其实对古琴的演奏并未造成多大的影响,因为历代大多数琴谱中很少出现这几徽的泛音或按音,只有少数的曲子中出现了这几徽泛音,如丘明碣石调幽兰、姜白石古怨等。两律孰是孰非,古今多有争辨,本文不做探讨,只是让大家明白,这几徽的音的音高及生成原理而已。结论:三徽、六徽、八徽、十一徽=散音两个八度+一个大三度四、二徽、十二徽六分音点二徽、十二徽与五徽、七徽、九徽、共同为琴弦的第六分音点,将琴弦均分成了六份。七徽、五徽、九徽上文已经找到,按“就近不就远”的原则,此几徽应就二分音点及三分音点时的音高。这里只需找到二徽、十二徽音高即可。二徽、十二徽分别是五徽至岳山,九徽至龙龈这两个音段的二分音点,再套用“倍半相生”的原理,便可得出二徽和十二徽为五徽和九徽处这两个音的一个八度。还以一弦为“1”为例,五微处为散音的高八度加一个五度,即高音“5”,那么二徽便为倍高音“5”,十二徽同理,也为倍高音“5”结论:二徽、十二徽=散音两个八度+一个五度五、一徽、十三徽一徽和十三徽并非整条弦的均分点,只是部分音段的分音点,如一徽为四徽至岳山处的二分音点,十三徽为十徽至龙龈处的二分音点,再按照上文提出“倍半相生”的原理,便能找到此两徽的音高。以一徽为例,四徽的音高为散音的倍高音,那么一徽做为其二分音点,便又加一八度,和散音相距三个八度,十三徽也同此理,同样为散音的第三个八度。结论:一徽、十三徽=散音三个八度至此,一至十三徽处的泛音高均已全部找到,且有如下规律:1、 所有徽位处的泛音与本弦散音只有三种关系:或八度相同、或五度相生、或三度相和。如三弦散音为“1”,那么该弦所有泛音只有“1”、“3”、“5”三种,别无他音。2、 各徽泛音分别以七、十、四徽为起点,分别向外(龙龈与岳山)呈呈三度、五度等关系有序排列,且除七至十徽、七至四徽两准泛音不在同一音区外,其它两准均在同一音区)。以三弦七徽为例,七徽为“1”、左边两徽:八徽为“3”(高一八度),九徽为“5”,右边两徽:六徽为“3”(高一八度),五徽为“5”。旧说称其为泛音四准:十三徽至十徽:左上准,十徽至七徽:左下准,七徽至四徽:右下准,四徽至一徽右上准,这四准将徽位上的所有泛音有序地分成了四组。3、 各弦泛音均以七徽为轴心,左右两边一一对称。以三弦为例,八徽为“3”,六徽为“3”;九徽为“5”,五徽为“5”;十徽为“1”,四徽为“1”;十一徽为“3”,三徽为“3”;十二徽为“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