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1《长征》课案.doc_第1页
八上1《长征》课案.doc_第2页
八上1《长征》课案.doc_第3页
八上1《长征》课案.doc_第4页
八上1《长征》课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七律 长征设计人:陈树梅所在单位:海安县新生初中课案(教师用) 第一课 七律 长征(新授课)【理论支持】七律 长征课案设计遵循语文高效课堂设计基本理念,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主动创造的能力。作为文学体裁之一的诗歌,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应创造一切机会鼓励和引导学生提高文字鉴赏能力和朗读能力。七律 长征这首诗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十分统一和完美,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对诗歌的反复朗读形成对长征及红军的基本认识,在此基础上重点进行自主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适度点拨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理解,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1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及朗读技巧。2感知诗意,评读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精神及长征的非凡意义。 4.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1. 感知诗意,体会关键词语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精神和长征的非凡意义。【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设计】课前延伸1.阅读诗歌,初步感知诗歌内容。2.学生自主学习,完成老师布置的预习题。3.查找收集关于长征的常识资料,做好简单的整理工作。课内探究一、学1. 导入新课。创设情境,引出本课学习。(方案建议:由背景介绍导入,也可投影显示毛泽东手书的七律 长征,同时播放朗读这首诗的录音或教师当堂范读。)2检查预习。(1)学习小组互批预习题,重点板演易错词,共同纠偏解疑。(2)各学习小组交流长征相关常识。 3. 圈点批注。(1)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出示幻灯片】简要概括诗歌内容,并找出全诗的纲。结合具体词句说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哪些困难?红军的态度怎样?用小标题概括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并体会画面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设计这三道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从文本出发,通过品读感受长征的伟大,感受红军的气概和精神】(2)自主阅读学生自由朗读,揣摩重点字词的含义。结合具体的学习任务,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教师在学生个体阅读时巡视提醒批注要点) 【这一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笔读书的习惯,另一方面,让学生与文本充分对话,学会提炼整合文字信息,为合作交流学习提供充分的准备。】 4小组合作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六人一小组,交流学习成果,进行合作学习。【要求各组在充分交流碰撞研讨的基础上,用书面的形式对自主思考题形成共识,并列出合作交流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以便在班内交流】二、导1.班内探究。(1)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呈交小组学习中的疑难问题。(2)对各小组的学习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专家认为,没有关注学生成长的活动是无效的活动。初中阶段的阅读目标也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此环节通过组内同学间的合作和探讨,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成果,学会倾听和批评别人意见,学会表达和反省自己的观点。教师同时参与对话讨论,对学生认识上的明显偏差,给予必要的评说与指导。】 2精讲点拨。a.对自学思考题的讲解点拨:概括诗歌内容,提炼全诗纲领。【点拨方法】概括诗歌内容,要从整体感知出发,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结合文中关键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在此基础上,自然能轻松找出全诗的总领句。对于学生概括中的不足,要及时加以指正,尤其提醒学生概括语言要精练、概括要素要全面。【参考答案】红军不畏艰难勇闯长征难关。总领句是“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b.对第题即教学重点的讲解点拨:提炼关键字词,体会红军长征的艰难。【点拨方法】此题是培养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赏析文字的能力。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用词的精当,更要深刻了解到长征的艰苦卓绝。答案不要求一致,但要言之有理。学生自由回答,老师引导学生理解时要加以比较整合几种说法,以求合情合理。同时就具体词句进行必要的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如果条件许可,还可播放飞夺泸定桥等视频供学生观看。【参考答案】例如:“远征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日之长;“难”写出了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这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万水千山”红军长征,走的不是平坦的大路,而是要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大河,还要爬雪山、过草地,更要时刻准备与围追堵截的敌人战斗,可见困难重重。“五岭逶迤” “腾细浪”五岭山脉,山势起伏,绵延1000多公里,一眼看去,除了山岭还是山岭。走这么远的路途,就是平坦的大路,也让人觉得艰难,更别说翻山越岭,更别说还得和敌人周旋。一个“腾”字突出它的奔腾气势,但在红军眼中不过是“细浪”,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反衬出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乌蒙磅礴”磅礴的乌蒙山,海拔2000多米,最高峰有4200米,直插云霄。一个“走”字突出它的疾驰状貌,写出红军对困难的藐视。“云崖暖”耸人云端的悬崖,写金沙江两岸的山势非常险峻,江水拍打着悬崖,渡江非常艰难。一个“暖”字,既写出了五月春暖的金沙江风高浪急、暖气蒸腾的实景,又烘托出红军战士渡江脱险的喜悦心情和一片沸腾的景象。红军的态度:通过“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暖”、“更喜”等词写出红军战士们面对艰难险阻时的轻快豪迈、气度不凡、乐观自信的排难态度。 【这一环节是对本文教学重点的讲解,要结合诗歌内容感受长征的艰苦卓绝,从而领会长征的内涵。】c.对第题即教学重点的讲解点拨:提炼长征画面,感受红军精神。【点拨方法】这一题重在引导学生充分调动想像能力,并结合诗歌具体内容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几幅红军征难图,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文字提炼能力,更让学生在上题诗歌赏析的基础上更加全面深刻地体会到长征的伟大和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从而受到教育和鼓舞。【参考答案】五幅图:腾越五岭图、疾跨乌蒙图、巧渡金沙图、飞夺泸定图、喜踏岷山雪。表现了毛泽东领导的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一切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d.对学生质疑题的讲解点拨:探究题:岷山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从来没有人走过,但毛主席为什么说“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点拨方法】此题是让学生充分地想像过岷山的艰苦,引导学生体会红军的乐观精神和对革命前途的美好向往和自信。岷山山脉的最高山峰在5000米以上,终年积雪,居民称之为大雪山。山上空气稀薄,从来很少有人由此经过。这里所说“千里雪”,概括了过雪山的艰苦生活。“更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越过岷山就意味着最后脱离了长征途中最艰苦的雪山草地,开始了新局面;二是“无限风光在险峰”,越是艰苦,就越显英雄本色。【参考答案】茫茫的雪山之上,每走一步都是那么艰难,然而如今翻过了岷山,红军长征就胜利了,看到了胜利的曙光。透过这个“喜”字,可以让人感受到红军战士坚强、勇敢、乐观的精神。2NAOLY;.d9mK6=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JA.M4Hk;=4-,g#_小学教案课件网Www.Jkedu.Net【以上精讲点拨是针对“学”这个环节中的学习任务和学生的质疑,为学生总结出的解题规律方法,以提高学生品味诗歌的能力。】3深度探究。红军长征有什么重要意义?先六人小组探究,后各小组代表汇报探讨结果,并对各小组的结果,集体点评、质疑、纠偏,直至达成共识。【点拨方法】探究此题要根据学生课前搜集的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集思广义,特别要引导学生了解毛泽东本人关于长征的评述,理清长征与中国革命的根本联系。【参考答案】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的胜利,实现了我们党北上抗日的目标,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的企图,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长征的胜利,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本力量,这是党和红军的精华,是中华民族的支柱,他们很多人以后成了治党、治国、治军的骨干,正如毛泽东所说:正是这批衣衫褴褛的精英,改写了中国的历史。长征的胜利,最具深远历史影响的是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中央的领导地位,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红军通过长征转移到了抗日的前沿,促使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到来,使毛泽东及共产党真正赢得了中国。 【这一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合作性,尤其显示了探究性学习的特点和效果。整个学习过程不但使学生在认识成果和认识方式方面有较大收获,而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让他们学会深入地思考和探究,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坚持和完善自己的认识。】4.教者小结本课的学习。三、练1涵咏积累。自由积累,试背。2重点检测。学生完成课堂重点检测。3反馈矫正。学习小组互改,教者反馈评讲。课后提升1完成作业。完成相关教辅用书中的作业。2同步阅读。毛泽东的豪迈诗篇清平乐六盘山。3反馈评价。教者收阅学生的课后作业,并进行反馈矫正。课案(学生用)【学习目标】1掌握七言律诗的体裁特点及诗歌的朗读技巧。2感知诗意,评读诗句,培养鉴赏诗词的能力。 3. 体会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精神和长征的非凡意义。 4.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5同步阅读: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自学辅助资料一、长征的背景: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苏区向陕甘苏区进行战略转移。由于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未能打破国民党军的第五次“围剿”,被迫退出苏区,于1934年10月,毛泽东领导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长征初期,由于“左”倾冒险主义者实行逃跑主义,红军虽连续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却受到很大损失。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黎平会议接受毛泽东改变进军方向的主张,红军转向国民党军力量薄弱的黔北前进。1935年1月,攻占遵义城。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中央军委指挥下,转战川黔滇地区,四渡赤水河,歼灭大量国民党军,随后南渡乌江,直逼贵阳,进军云南,抢渡金沙江,摆脱数十万的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取得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二、走近作者毛泽东 柳亚子先生曾高度评价与赞扬毛泽东的诗词,他认为毛泽东才华横溢,是古今任何词家所无法与之相比的。只有毛泽东才是古往今来最伟大的词人。当然,苏轼也好,辛弃疾也好,他们的遭遇是一个时代悲剧。但是,问题在于,险恶的环境可以窒息吞噬一个人,也可以锻炼造就一个人。中国革命造就了非凡的领袖人物,也造就了毛泽东这样的伟大诗人。毛主席他本人的人生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多次经历过困难与危险,压抑和苦闷,但是他始终以乐观主义精神面对人间坎坷,坚信光明终会代替黑暗。他写出的诗词都是激荡人心的,催人奋进的,给人以力量和鼓舞的,这正是毛泽东与常人的不同之处,也是他诗词的魅力之所在。 毛泽东的诗词,气势博大恢宏,有一泻千里之势,给人以壮美的感受。毛泽东同志一身兼伟大的政治家和革命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伟大的军事家、伟大的诗人。他身上的这几个特点是统一的。如果没有前几个“伟大”作为条件,他是不可能写出光辉夺目的革命诗篇。他不是为写诗而写诗,而是由于他在长期革命斗争的大风大浪中培养成的革命乐观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伟大人格,以及蓄积于胸中的革命激情,喷发而为诗,加上他对诗词艺术有深厚修养兼有天赋的过人才华,所以能写出光辉夺目的诗词。毛泽东的诗词是一个领袖人物在革命过程中的抒情言志,是在一种新的思想基础上把豪放派的词加以发扬光大的结晶。应该说,毛泽东是中国大地上产生的伟大的诗词大家,可算是千古绝唱第一人。 三、关于七律长征 当个人崇拜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的年代,社会上曾认为毛主席的每首词都是伟大的,每一句诗都是不能评论的。这样以迷信代替理性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将毛泽东同志作为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诗人而论,他的最高成就是词,而不是诗。在他的数量不多的七律诗中,长征这首诗是革命浪漫主义诗歌的典范,它将诗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发挥到极致,而且从内容到形式十分统一和完美,可以称之为艺术精品。 长征一诗,来源于生活而远远高于生活。这首诗的题材是从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现实生活概括和提炼出来的。但是一切艰难和牺牲都不提了,只表胜利的喜悦和对艰难与困苦的藐视。多么伟大的气魄!多么惊人的革命英雄主义!多么鼓舞人心! 预习练习题一、注音。逶迤( )( ) 磅礴( )( )云崖( ) 岷( )山二、解释词语。等闲 磅礴 逶迤 开颜 三、查搜关于长征的常识并填空。1这首诗写于( )年( ),当时( )率领中央红军即将越过( )。这意味着长征就要结束。2“七律”是( )的简称,( )是这首诗的题目。四、自读诗歌,质疑问难。通过预习,你有什么特别想提的问题吗?请整理下来,以便课堂交流。 【参考答案】一、Wi y png b y mn二、等闲:平常,寻常。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开颜:欢悦。三、1 1935 10 毛泽东 岷山 2 七言律诗 长征课堂思考题一、自学思考题 简要概括诗歌内容,并找出全诗的纲。 结合具体词句说说红军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红军的态度怎样? 用小标题概括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并体会画面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什么精神? 二、深度探究题:红军长征有什么重要意义?课堂达标题测评题一、概括。七律长征一诗只用8句56个字,就高度概括而艺术地反映了长征这一伟大的革命史实。它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你仿照前一幅画面的概括方法,各用4到5个字概括出另外四幅画面。腾越五岭图()图()图()图()图。【参考答案】疾跨乌蒙、巧渡金沙、飞夺泸定、喜踏岷山二、提炼。写出七律长征的中心句: 。【参考答案】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三 、简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