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园地原创严禁转载201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福建卷)文综历史试题2015.6.8中学历史教学园地高考真题解析栏目解析:邱星亮(福建省三明市将乐一中)整理、检查、修改:张秋鸿一、选择题13图7是说文解字列出的“历”“史”二字的篆书。许慎解释道,“历”者,过也,传也。“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据此可知,“历史”的原意是指()A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B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C记录过往事物的书籍D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考点】史学理论历史认识论 【解析】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只符合材料“历者,过也,传也”的意思,属于片面性理解,故A项错误;“历者,过也,传也”是指过去的事实,而“史者,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思是撰史者应该客观记载历史事实,结合两者“历史”的原意是指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故B项正确;“历史”的原意是对过去事实的文字记载,不是只限定在书籍上,故C项错误;代代相传的文化形式不能反映“历”与“史”两者结合的本意,即对过去事物的记载,故D项错误。【答案】B14景德镇陶录记:“唐武德中,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江西通志载:景德镇水土宜陶。宋景德中始置镇,因名”。材料反映了()A唐时瓷都景德镇已驰名天下 B陶玉身份为官营手工业者C该产品工艺精美畅销海内外 D陶玉追求产品的知名度【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 【解析】从材料“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唐代景德镇瓷器比较出名,但是景德镇成为瓷都是在宋代,故A项错误;从材料“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说明陶玉身份是“镇民”,“且贡于朝”,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景德镇产品销往海外信息,故C项错误;根据“镇民陶玉者载瓷入关中,称为假玉器,且贡于朝。于是昌南镇瓷名天下”,说明陶玉通过进贡朝廷,使得瓷器闻名天下,故D项正确。【答案】D15元初,中书省“省规”: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表明中书省()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一省制 【解析】根据材料“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说明军国急务不拘于“三日一奏事”时限,不能说明中书省只是处理军国急事,元代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故A项错误;从材料“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故B项正确;“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不是强化相权,故C项错误;“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说明只是遇到重大且意见不同时才禀报皇帝,故D项错误。【答案】B16关汉卿在关大王独赴单刀会中,描绘关羽面对大江的滚滚波涛,仗刀临流。曲中唱道,“大江东去浪千叠驾着这小舟一叶可正是千丈虎狼穴我觑这单刀会似赛村社”。对该作品理解有误的是()A显露关羽壮怀激烈的个性 B借历史典故吊古抚今C严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 D兼采宋词的豪放风格【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元曲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个无所畏惧、毅然赴约的英雄形象,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可正是千丈虎狼穴”可知,关汉卿借用关羽独赴单刀会的典故来吊古抚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斥问颠倒黑白的世界,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从材料“大江东去浪千叠”,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风格有类似,体现的是豪放派,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17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今将静百姓之心,而改其行,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在此,顾炎武强调()A培养人才,经世致用 B弘扬道德,规范言行C富足百姓,移风易俗 D教化民众,静心明志【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顾炎武的思想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培养人才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弘扬道德,规范言行信息,故B项错误;“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而后教化可行,风俗可善也”意思是先让百姓富足,然后推行教化,达到移风易俗,故C项正确;教化民众,静心明志是在“必在制民之产,使之甘其食,美其服”基础上,没有突出作者意思,故D项错误。【答案】C18图8为中国19521960年工农业总产值变化图。对此分析符合史实的是()A“过渡时期”农业总产值始终超过工业总产值B“三大改造”期间工业总产值均高于农业总产值C“一五”计划完成时工农业总产值都大幅提高D“大跃进”使工农业总产值增长呈现背离状态【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大跃进”运动 【解析】“过渡时期”是指1949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A项错误;“三大改造”期间是指19531956年,从图中1956年信息可知农业总产值低于工业总产值,故B项错误;“一五”计划完成时是在1957年,而1956年后农业总产值在下降,故C项错误;“大跃进”是在1958年,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总产值在不断下降,工业总产值在不断上升,故D项正确。【答案】D19托马斯卡伦德写道:“在历史的某个时刻,在欧洲郇(xn)窄的一隅,生活着近五百万陆地和海岛居民,他们所拥有的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材料反映的是()A古希腊文明 B古罗马文明 C不列颠文明 D阿拉伯文明【考点】雅典民主政治地理环境与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 【解析】根据材料“在欧洲郇(xn)窄的一隅”、“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闻名遐迩”等信息可以判断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地点在欧洲,多山多岛,自然资源极其匮乏,发展工商业,形成民主政治,开启了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故A项正确;古罗马当时地跨欧亚非三洲,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n)窄的一隅”,故B项错误;不列颠文明不符合材料“却创造出了最原创、最绚丽的文化、商业、社会秩序和政治”,故C项错误;阿拉伯不符合材料“在欧洲郇(xn)窄的一隅”,故D项错误。【答案】A20图9、10、11是有关美国邦联政府、议会与州关系的一组漫画。该组漫画反映了()A邦联政府拥有征税权与财政权 B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C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听命于各州 D邦联议会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考点】美国建立联邦制国家邦联制【解析】邦联政府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各州联合体,邦联政府没有一个主权国家应有的宣战、媾和、签约、发行货币、借债、征兵和征税等权力,故A项错误;从图11可以看出,邦联议会须扩大法定权力,故B项正确;从图9、10可以看出,邦联政府各项活动须得到各州的支持,不是听命于各州,故C项错误;邦联议会是各州的一个协调机关,其财政支出须各州批准说法不正确,故D项错误。【答案】B2117世纪上半叶,欧洲国家纷纷到亚洲进行殖民活动,引发了亚洲海上贸易格局的变化。对此,表述正确的是()A荷兰通过设立据点控制东亚海上商路B英国打败法国垄断了对印度的贸易C欧洲殖民扩张迫使中国放弃海禁政策D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考点】荷兰、英国的殖民扩张 【解析】结合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可知,当时荷兰称霸,控制世界航运业,成为“海上马车夫”,故A项正确;英国打败法国是在18世纪“七年战争”,故B项错误;17世纪上半叶当时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实行海禁政策,故C项错误;世界贸易中心转移到西太平洋沿岸是在15、16世纪新航路开辟后,故D项错误。【答案】A2216、17世纪欧洲学者质疑、改变和放弃了欧洲所继承知识中最神圣化的认识。科学革命的思想巨变使他们重新考察和描述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在这里,对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作出“革命”性描述的理论是()A进化论 B万有引力定律 C量子论 D相对论【考点】经典力学万有引力定律 【解析】进化论产生时间是19世纪中期,故A项错误;万有引力定律是牛顿力学内容,产生时间是17世纪,研究对象符合材料“宇宙的性质及其力量”,故B项正确;量子论、相对论产生时间是20世纪,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D项错误。【答案】B23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材料表明,托尔斯泰是()A农民运动的引领者 B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C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D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考点】19世纪的世界文学的主要成就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托尔斯泰是作家,不是农民运动的引领者、资产阶级革命的倡导者,也不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据“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产阶级革命快到来时候的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说明列夫托尔斯泰的文作品客观、如实地反映了当时俄国农民的状况,属于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选择C项符合题意。【答案】C24表2为20世纪前期中国对外贸易出入超变动表。表中数据变动可以用来佐证()表2 出超(+),入超();单位:百万元年份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190919110-90+56+4619191921-89-110+32+1419291931-205-76+40+53A美国逐步加强对华经济侵略 B英国对华贸易优势逐步加强C法国强化对华转嫁经济危机 D俄国(苏联)对华贸易稳步增长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二、非选择题38(3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969年1月,共和党人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当时正值美国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最为严峻的形势。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形势,并改善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的不利处境,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 摘编自方连庆战后国际关系史材料二 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摘编自谢益显中国外交史材料三 二战结束后,日本政府长期执行追随美国、敌视中国的政策。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摘编自王圣心当代国际关系材料四 田中首相来我国访问,揭开了中日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在我们两国的历史上,有着两千年的友好来往和文化交流值得我们珍视。但是,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的经验教训,我们应该牢牢记住。摘自周恩来政论选(1)据材料一,概括尼克松决定要在中国“为自己找个可以依靠的有利地位”的原因。(8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的关键问题是什么?怎样理解联合公报的发表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对美国“越顶外交”的举动作何反应?分析日本对华政策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重大改变。(10分)(4)综合材料三、四并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试从日、中两方面阐释周恩来所指出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含义。(10分)【考点】(1)中美关系正常化;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2)中美关系正常化(3)中日邦交正常化(4)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侵华日军的罪行;中日邦交正常化【解析】(1)根据材料一“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危机的加深,使美国在同苏联争霸中,日益处于不利的地位”可以归纳为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材料一“1971年6月,尼克松又在堪萨斯的一次讲话中提出今天世界上有五个力量中心(美国、苏联、西欧、中国和日本)的看法”可以归纳为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2)第一小问问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是台湾问题。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二“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不断进行接触”可以归纳为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联合公报的发表意味着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3)第一小问反应,根据材料三“日本把美国的这种举动视为越顶外交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建立外交关系”可知是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三“50年代以来,随着中日两国民间贸易和人员往来的增多”可以归纳为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人士要求恢复中日邦交的呼声越来越高”可以归纳为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对日本产生极大的震动”可以归纳为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角度作答。(4)注意题干要求“结合甲午战争以来中国百年史”。从日本方面,根据材料四“自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中,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得中国人民遭受重大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作答;从中国方面,应该吸取教训,铭记历史,开创未来等等,只要言之有理。【答案】(1)原因:越南战争的沉重负担;国内危机加深;美苏争霸中处于不利地位;世界向多极化趋势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五个力量中心之一。(答对其中4点即可,8分)(2)问题:台湾问题。(2分)理解: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答对其中3点即可,6分)(3)反应:日本赶在美国之前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分)原因:中美两国关系的缓和;中日民间往来增多;日本各界要求恢复中日邦交;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8分)(4)日本:甲午战争及三十年代的侵华战争等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日本人民也深受其害;应深刻反省侵略历史;以史为鉴,珍爱和平。(6分)中国:甲午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反侵略斗争;铭记历史,开创未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4分)41(16分)历史请在A、B、C三题中任选一题作答。答题时请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填涂选答的题号。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6分)(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10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法令,根据材料一“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可知是方田均税法。第二小问目的,根据材料“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结合所学,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均摊赋税等角度回答。(2)第一小问表现,根据材料二“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归纳为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第二小问简析,从王安石变法背景,即积贫积弱和社会矛盾等角度来回答。【答案】(1)法令:方田均税法。(2分)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2点即可,4分)(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4分)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2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6分)B【选修2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89年,围绕着“人类应该在怎样的基础上缔造自己的社会?”,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辩论正在六边形的国土上展开。在争论的双方中,一方打着维护历史传统的旗号,积极鼓吹神赋权利、等级制度和行业组合;另一方则宣扬人类的创造性,主张天赋权利以及理性和正义。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2/3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摘自吕一民法国通史材料二 1791年宪法是法国从传统的贵族社会跨入近代公民社会的法律标志。它规定,年满25岁的男子为公民,又提出财产资格限制,“至少已经缴纳了相当于三个工作日价值的直接税”者享有选举权,为积极公民;未达到者无选举权,是消极公民。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第二共和国时期,法国选民人数猛增至900多万。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1)材料一中大辩论的焦点是什么?为什么会成为焦点?(6分)(2)材料二中法国是如何扩大民众选举权的?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10分)【考点】法国建立共和制的曲折历程【解析】(1)第一小问焦点,根据材料一“这场涉及哲理的政治辩论关键所在,一言以蔽之,就是确认占法国人口2/3的第三等级拥有何种地位”归纳为第三等级的地位。第二小问原因,根据所学,从法国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教士和贵族所属的第一等级和第二等级是特权等级,他们享有高官厚禄却不纳税。第三等级包括资产阶级、工人、农民和城市平民,他们没有政治地位,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2)第一小问扩大,根据材料二1791年宪法规定、1793年宪法规定可以归纳为法律保障,根据材料二1791年宪法提出财产资格限制,将公民划分为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 “1793年宪法取消了积极公民与消极公民的划分”等信息可以归纳为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第二小问原因,从材料二引文“摘编自高九江启蒙推动下的欧洲文明”容易归纳出启蒙思想的传播,再结合所学,从革命推动、阶级力量壮大等角度回答。【答案】(1)焦点:第三等级的地位。(2分)原因:国王实行专制统治,维护等级制度;第三等级占人口多数,是税收的主要承担者。(4分)(2)扩大:法律保障;降低、取消财产等限制。(4分) 因素:启蒙思想的传播;多次革命的推动;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6分)C【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御史台是唐代的最高中央监察机关。唐太宗注意以御史治吏。他采纳御史大夫李乾祐的奏请,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贞观末年,“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摘编自邱永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史材料二 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摘自吴兢的贞观政要卷二求谏(1)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以御史治吏的主要特点。(6分)(2)材料二中唐太宗认为隋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唐太宗是如何做到君明臣廉的。(10分)【考点】唐太宗【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增设殿中侍御史和监察御史各二人”、 “于台中置东西二狱”可以归纳为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根据材料一“委御史台有鞫(j:审问)案禁系之权”可以归纳为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2)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二“至于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可以归纳为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第二小问分析,从材料一可以看出通过御史制度约束官吏。从材料二“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藉忠臣。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等信息可以归纳为自省、纳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答案】(1)特点:增加人数;增设下属部门;扩大职权(赋予拘禁权力)。(6分)(2)原因:隋炀帝暴政;大臣不敢进谏。(4分) 分析:通过自省、纳谏防止或纠正决策失误;以御史制度约束官吏;正人与正己相结合。(6分)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 此资料来源于:中学历史教学园地(wwwzxlscom/),未经允许,谢绝转载。2015年普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金融投资决策辅助工具风险管理框架版
- 2025年医院健康扶贫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建筑装饰行业智能建筑装饰技术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企业年度总结报告编制与汇报技巧指南
- 2025年人工智能在金融风控中的应用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2025年教育科技行业在线教育模式创新与学习科技发展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企业文化建设与价值观传播方案模板
- 建筑施工安全员题库试卷及答案解析
- 2025年物联网安全行业物联网安全技术应用与隐私保护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上海市建筑安全员c证复审题库及答案解析
- 射频消融并发症
- 老年慢病中医饮食与保健
- 兵团招标投标管理办法
- 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护理常规
- 轴承故障诊断技术课件
- 企业三体系培训课件
- 初中物理作业设计
- 哎呀流血了-大班健康安全教育活动
- 新教师入职人事制度培训
- 2025年职业道德知识考试题库
- 安全生产法培训 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