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改革— 桓管改革.doc_第1页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改革— 桓管改革.doc_第2页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改革— 桓管改革.doc_第3页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改革— 桓管改革.doc_第4页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改革— 桓管改革.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改革 桓管改革中国历史上的农业改革(一) 桓管改革樊宇明一相关人物1.管仲(约公元前730-公元前645年):字夷吾,春秋时期颍上(今属阜阳)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少时家贫,曾以小商为生。后得鲍叔牙推荐,为齐桓公重用。孔子赞其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2. 齐桓公(?-公元前643年):姓姜,字小白。齐僖公子、襄公弟。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公元前685-公元前643年在位。纳大夫鲍叔牙柬,用管仲为主政大夫,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使齐国国力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首。二历史背景公元前七世纪中叶,戎狄频繁侵扰中原,战火不断。加之各国为各自利益,相互之间冲突不断,力量此起彼消,没有一个拥有绝对实力的诸侯国出来统领各国展开与戎狄的斗争,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齐国自然也不能免除灾难。面对这种危机四伏,公室腐败无能,内乱频繁的混乱局面,齐桓公出于富国强兵的目的,不计私仇,委以管仲重任,进行了以改革内政、发展生产为内容的全面改革,使齐国国力迅速提高,成为各诸侯国的领袖。三改革内容桓管改革的基本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各个方面,具体内容如下:1.改革内政,实行四民分业 桓管改革从改革内政入手,不断深入。为了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取得王公贵族的支持,减少改革阻力,管仲在改革初期就十分注意方式、方法。他借助先王成法的名义,采用今天称之为“旧瓶装新酒”的方式,在旧的口号中,注入新的内容,得到了王公贵族们的认同。另外,他在“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的客观认识指导下,提出了振兴实业、对贫困国人给与救助以及敬重百姓、贵族等一系列深得民心的口号、政策,使改革的各项措施在安定的社会条件下得以顺利实施。他还把制定和颁布的一系列法令制度,高挂于荣辱柱上,公布于民,使广大执法、执政者以及普通百姓都能随时以法度衡量自身行为。在以上各项措施的基础上,管仲在齐桓公的支持下,重新划分了行政区域。“三其国而五其鄙”,把国都分为六个乡,工、商各三乡,居住的主要是工商业者和商人,不服兵役;士乡又分十五个,由桓公、高傒、国子各管五乡。士本来经营小块土地,现在政府专门组织他们认真操练武艺,打仗时主要靠他们作战。士的田地可以由农人去耕种,农人中有才能的人也可以当士。国都内的行政区划是五家为轨,十轨为里,四里为连。十连为乡,分别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人(或乡大夫)管理。全国的行政区划是,三十家为邑,邑有司;十邑为卒,卒有卒帅;十卒为乡,乡有乡帅;三乡为县,县有县帅;十县为属,属有大夫。朝廷立五大夫,各管一属。这样从上到下,建立起统一的官僚机构,以统治全国,各级官吏保治一方。官吏采用选举制度,凡是人才,由乡长和属大夫向上推荐,朝廷重臣进行考评,桓公亲自策问,称为“三选”。地方官吏如果埋没压制人才,治以“蔽贤”、蔽明罪。 行政区划及官僚机构建成后,管仲又推出“四民分业定居”的政策:按照人口的地域和职业结构,使士、农、工、商四民各居其职所,让讲学道义的士清静舒适,使工匠在官府做工,使商人在市场经销,使农民安心种地。“士之子恒为士”、“商之子恒为商”、“农之子恒为农”,各安其业。 管仲的这些改革措施,使国民的分工更加明确了,士、农、工、商的职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不同的从业人员可以在安定的社会环境下,安心地致力于本行业的相关事务,使社会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新的地方行政区划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使上情下达、下情上复的渠道更加畅通,既方便了统治者的统治,又为建立安定的社会秩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军事改革,借内政而寄军令在春秋那样的战乱年代,军事力量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而,管仲在进行行政改革的同时,开始了军事改革,把军事改革与行政改革紧密地结合起来,使齐国的军队最终能横行于各诸侯国之间,成为了真正的无敌之师。管仲军事改革的核心是“借内政而寄军令”。他在建立和改革行政机构的同时,把全国民众有效地组织起来,纳入统一的军事编制。利用新设的轨、里、连、乡等行政编制,建立军政合一的体制。一轨五家,出五名兵士;一里五十家,出五十名兵士;一连二百家,出二百名兵士;一乡二千户,出二千名兵士,分别由轨长、里司、连长、乡良人领导。五乡一万户,出一万名兵士,为一军。全国士乡共十五个,就是三万户,出三万名兵士,组成三个军,三军分别由桓公、国子、高傒统率。军队内五人为一伍,伍内之人祸福共当,既要相互监督,又要相互帮助。这些措施真正做到了军民合一、军政合一,不论作战、训练都有条不紊,而且军队直接掌握在国君手里,战斗力大大提高。另外,管仲还利用“宽刑赎罪”的政策来来补充军备开支,取得了极好效果。3.改革经济,轻赋薄敛经济是国家的基础,富国才能强兵。管仲深谙其中的道理,管子.治国中讲到:“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奚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凌上犯禁,凌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所以在桓管改革中,经济方面的改革才是其最精华的部分。“官山海”、“均田分力”、“相地衰征”等都是桓管改革中极有影响的政策。桓管改革中的经济方面的改革就是从这些政策入手的,具体措施如下:“官山海”政策的实施。“官山海”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就是:山林川泽归国家所有。作为桓管改革的一项重要政策,“官山海”是指由国家对盐、铁两种产品进行直接管理、控制和经营。盐和铁都是老百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就拿盐来说,不管是男女老少,还是尊卑贵贱,其一日三餐中盐都是离不开盐的。而铁除了用于制造各种生活、生产工具外,还是当时制造兵器的主要原料。所以,盐与铁不仅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而且也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危。对这两种产品实行国家控制,不仅为国家带来了高额的利润,也对保证国家安全和稳定有着积极的意义。自管仲在齐国实行“官山海”政策之后,盐与铁就成为历朝历代的官卖产品。直到现在,我国对食盐仍然实行专卖制度。“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相地衰征”是一项农业税制的改革政策。春秋时期的土地制度是沿袭夏、商、周时期的国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对那一时期的客观描述。当时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为农村公社集体所有制,土地不准买卖,个人对土地没有处置权。国家对土地进行统一分配,分配到公社的土地再分成“公田”与“份地”。“公田”的产出属于国家,“份地”的产出用于维持老百姓的生活。当时的税制是:村社农民“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治私事”,整个农民集体为国家提供劳役税。到了春秋时期,生产力得到了普遍提高,铁制农具及畜力在耕作中的应用,使一家一户的分散劳动成了可能,再加上耕种公田是集体劳动,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于是农民对耕种公田的责任心明显降低,都保留体力和精力去经营自己的份田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公田的质量和产出明显减少,“公田不治”、“田在草间”成了普遍现象。各诸侯国的情况基本上是大同小异,而齐国当时的情况尤其严重。在这种情况下,管仲实施了“均田分力”、“相地衰征”的农业政策,以提高农民耕种土地的积极性。所谓“均田”就是把原来的公田和各户原有的份田综合起来重新平均分配;“分力”是打破公田、份田的界限,实行授田制,把公田与份田一并归于一家一户的农民名下,实行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的分散经营。因为土地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他们开始起早贪黑耕作于分给自己的土地上。与“均田分力”相配套的是新的税收制度,即“相地衰征”。“相地衰征”是将土地分为上壤、间壤、下壤三级。以可食地(可种谷物)为标准,将山林川泽地、旱地折合成可食地,按土地的好坏,交纳农业税。并且明确了农业税的上缴比例,让农人知道自己应得多少,官府收多少,即地租分成制度。因分成比例固定,丰年不增加税率,歉年不降低租率 , 农民尽力生产,可得到较多的产品归自己所有。每亩土地的赋税,按土地质量的好坏而确定其具体租额,这就是“相地衰征”。“均田分力”与“相地衰征”政策的实施,使广大农民的劳动与家庭收入直接联系起来了,大大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正如管仲在管子.乘马中所描述的:“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晚),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蚤(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另外,“相地衰征”变原来的劳役税为实物税,使国家的税源更加稳定,而且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本末并重,多种经营管仲关于经济发展的思想是不限于农业本身的,他认为要达到真正的国富民强,必须在发展种植业的基础上,进行多种经营,即所谓的“本末并重”。他认为“务五谷则食足,养桑麻育六畜则民富”。种植粮食、谷物,只能使农民吃饱饭,养蚕、种麻、饲养牲畜才能使农民富余。因此,他鼓励农民在耕种土地之余,狩猎、造林、养蚕、饲养牲畜、种植素菜、水果,开展多种经营,并制定相关政策,对开展多种经营的典型进行奖励。在当时的齐国,“民之能蕃育六畜者”、“民之能树艺者”、“民之能树瓜瓠荤菜百果使蕃育者”、“民之通于蚕桑、使蚕不疾病者”等,都可“置之黄金一斤,直食八石”。除此之外,管仲还鼓励发展手工业及商业,把士、农、工、商看作平等的国民,为他们各自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他认为“欲正天下”,必须做到“财盖天下”、“工盖天下”、“器盖天下”(七法)。意思是要想称霸天下,必须做到财力称霸天下、手工业技术称霸天下及工具、用具称霸天下。为了鼓励发展商业,齐国采取设立市场,降低关税,吸引外商等措施,以实现物畅其流。同时国家设立专门机构平抑物价,调节供求,促进农工商业的发展。兴修水利,服务农业桓管改革的另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兴修水利,服务农业。为了改变旱地农业的不利条件,齐国利用自然的河流、湖泊大兴水利工程,以沟洫“通水于田,泄水入川”,使旱有所灌,涝有所排,既服务了农业生产,又降低了水涝灾害的风险。他们还巧妙地利用黄河之水淤田肥土,使良田面积大增。另外,鼓励国民在山地、丘陵、河堤等地植树造林,这些措施也取得了较好效果。用今天的话来说,既增加了收入,又保护了环境,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果。轻赋薄敛管仲认为,国民的富足安康才是国力强盛的基础,因而他主张轻赋薄敛,“取之有度”、“用之有止”。只有这样,百姓生活才能宽裕,生产才能有序,扩大在生产才能成为可能。也就是说要具备持续发展的能力。不仅如此,管仲还认为国家应减轻人民负担,对生活困难的国民进行社会救济。这些政策同样对齐国的稳定和繁荣起到了相当好的效果。四改革的意义及影响历史证明,桓管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其最直接的效果就是在短时间内使齐国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达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从而使齐国很快成为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领军者,使齐桓公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用科学发展的观点来分析桓管改革,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依然有着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桓管改革是以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为出发点的,但其实质是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经济规律的。管仲所提倡的士、农、工、商均为平等国民的思想,有效地促进了手工业及商业的发展,使齐国形成了以农文本,农、工、商并举的经济结构,国民致富成了可能。直到现在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仍是发展经济的黄金定律。管仲的“均田分力”、“相地衰征”的改革措施,虽然没有从本质上改变土地的所有权,但却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虽然有本质上的区别,但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处于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的管仲能有这样的思想和见识实在是很不容易的。管仲对兴修水利及环境保护方面的功绩,对我们今天来说,仍然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虽然其环境保护的效果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无意识地体现出来的,但依然不能掩盖其伟大。其“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及“薄税敛,毋苟(苛)于民,待以忠爱,而民可使亲”、“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的思想,虽然同样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却鲜明地体现除了他的“民富”才能“国强”的观念。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改革后的齐国不仅民富国强,而且其经济具备了持续发展的条件。不管说他处于奴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他是第一个将“民”的地位提到如此高度的。这也是桓管改革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另外,管仲在其改革的过程中,首先提出了社会保障问题。“薄赋敛,轻征赋,驰刑罚,赦罪戾,宥小过,此谓宽其政。养长者,慈幼孤,恤鳏寡,问疾病,吊祸丧,此谓匡其急。衣冻寒,食饥渴,匡贫窭,振罢露,资乏绝,此谓振其穷”。他提出对长者和幼孤要尽到抚养的责任,对鳏寡者、生病者、祸丧者要关心;对没衣穿、没饭吃的要救济;要关心百姓疾苦,解除百姓各种困扰,关心若体百姓生活等。这些措施都是保证社会安定的有效手段。管仲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过渡时期,由于时代的局限,管仲的改革虽然没有彻底推翻奴隶制度本身,但的确是顺应社会发展的,为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他的主要观点和思想虽然深深地打着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烙印,但因其符合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到现在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建国初期是土地改革。原因:提高农民积极性,结果很成功,但没有改变私有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三大改造时期对农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