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阶段性测试六文言文阅读(二)一、(2012山东威海市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像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梁惠王曰:“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孟子见齐宣王。王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答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答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注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梃,木棒。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夺不餍餍:满足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治理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打击d汤放桀 放:流放【答案】b【解析】修:学习。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无后乎其皆出于此乎b为其像人而用之也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c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具以沛公言报项王d然后乃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答案】a【解析】都是语气副词,表示推测语气,大概。b.介词,因为。介词,被。c.连词,来。介词,把。d.副词,才。副词,乃至,甚至。3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以刃与政,有以异乎始作俑者,其无后乎省刑罚,薄税敛仁者无敌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abc d【答案】c【解析】是间接体现,是仲尼的话。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答案】c【解析】“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难以抵挡入侵之敌”,原文是假设秦楚君主的行为,而非梁惠王自身行为。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译文:_(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译文:_(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译文:_【答案】(1)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2)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在哪里呢?(3)(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参考译文】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什么有利于我的国家吗?”孟子回答道:“大王,您为什么定要说到利呢?只要有仁义就可以了。大王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国家?大夫说怎样有利于我的封邑?士人平民说怎样有利于我自身?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但如果把义放在后头而把利放在前头,那他们不争夺是不会满足的。没有讲求仁义却遗弃自己父母的,也没有讲求仁义却轻慢自己君王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何必谈利呢?”梁惠王说:“我很乐意听您的指教。”孟子回答说:“用木棒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说:“没有什么不同。”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吗?”梁惠王回答:“没有什么不同。”孟子于是说:“厨房里有肥嫩的肉,马房里有健壮的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无异于驱赶兽类去吃人啊!野兽自相残食,人尚且厌恶这种行为;作为老百姓的父母官,施行政治,却不免做出类似于驱赶野兽去吃人的事情来,那他们作为百姓父母官(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孔子说:最初采用土偶木偶陪葬的人,大概没有后代吧!这不过是因为土偶木偶太像活人而用来陪葬罢了。(施行政治)又怎么可以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呢?”梁惠王说:“我们魏国,以前天下没有哪个国家比它更强大的了,这是老先生您所知道的。(可是)等到传到我手中,东边被齐国打败,我的长子也牺牲在这里;西边又割给秦国七百里地;南边又被楚国欺侮。对此我深感耻辱,想要为死难者尽洗此恨,要怎么办才好呢?”孟子回答道:“百里见方的小国也能够取得天下。大王如果对百姓施行仁政,少用刑罚,减轻赋税,(提倡)深耕细作、勤除杂草,让年轻人在耕种之余学习孝亲、敬兄、忠诚、守信的道理,在家侍奉父兄,在外敬重尊长,(这样,)可以让他们拿起木棍打赢盔甲坚硬、刀枪锐利的秦楚两国的军队了。他们(秦、楚)常年夺占百姓的农时,使百姓不能耕作来奉父母。父母受冻挨饿,兄弟妻儿各自逃散。他们使自己的百姓陷入了痛苦之中,(如果)大王前去讨伐他们,谁能跟大王对抗呢?所以说,有仁德的人天下无敌。”孟子拜见齐宣王。齐宣王问孟子道:“周文王的狩猎场,方圆有七十里,有这回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籍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说:“像这样狩猎场大吗?”孟子说:“老百姓还认为小呢。”宣王说:“我的狩猎场,方圆只有四十里,老百姓还认为大了,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文王的狩猎场方圆七十里,割草打柴的去那里,猎取野鸡和兔子的人去那里,与老百姓共同享用它,老百姓认为小,不也是很合情理的吗?我刚到齐国边界的时候,打听了齐国的重大禁令,这以后才敢进入。我听说齐国国都郊外的地方,有一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杀了那里的麋鹿就像犯了杀人罪。那么这方圆四十里的地面,就是在国内设置了一个陷阱。老百姓认为太大了,不也应该吗?”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纣王,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在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损害仁爱、暴虐无道的人被称做“贼”,损害正义、颠倒是非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独夫。只听过诛杀独夫纣,没听说过弑君一类的事情。”二、(2012天津市五区县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然后可以制利害,可以待敌。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利害,而他日将有所不可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凡战之道,未战养其财,将战养其力,既战养其气,既胜养其心。谨烽燧,严斥堠,使耕者无所顾忌,所以养其财;丰犒而优游之,所以养其力;小胜益急,小挫益厉,所以养其气;用人不尽其所欲为,所以养其心。故士常蓄其怒、怀其欲而不尽。怒不尽则有余勇,欲不尽则有余贪。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不养其心,一战而胜,不可用矣。凡将欲智而严,凡士欲愚。智则不可测,严则不可犯,故士皆委己而听命,夫安得不愚?夫惟士愚,而后可与之皆死。凡兵之动,知敌之主,知敌之将,而后可以动于险。邓艾缒兵于蜀中,非刘禅之庸,则百万之师可以坐缚,彼固有所侮而动也。故古之贤将,能以兵尝敌,而又以敌自尝,故去就可以决。凡主将之道,知理而后可以举兵,知势而后可以加兵,知节而后可以用兵。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见小利不动,见小患不避,小利小患,不足以辱吾技也,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夫惟养技而自爱者,无敌于天下。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兵有长短,敌我一也。敢问:“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彼将不与吾校;吾之所短,吾蔽而置之,彼将强与吾角,奈何?”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此用长短之术也。”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无所顾,则知死之不足惜;有所恃,则知不至于必败。尺箠当猛虎,奋呼而操击;徒手遇蜥蜴,变色而却步,人之情也。知此者,可以将矣。袒裼而案剑则乌获不敢逼: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故善用兵者以形固。夫能以形固,则力有余矣。(选自古文观止)注烽燧:即烽火,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白天放烟叫“烽”,夜间燃火叫“燧”。在这里泛指军队的警戒工作。斥堠:古代用来瞭望敌情的土堡,这里指放哨、瞭望。袒裼:tn x,脱去上衣露出身体。乌获:古代大力士。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瞬:正视b邓艾缒兵于蜀中 缒:系在绳子上放下去c夫然后有以支大利大患 支:应付d使之狎而堕其中 狎:轻视,忽视【答案】a【解析】瞬:眨眼。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a夫惟义可以怒士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b怒不尽则有余勇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c知理而后可以举兵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d吾之所长,吾出而用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答案】c【解析】a用,介词/因为,介词;b就,连词,表假设/却,连词,表转折;c不译,连词,表顺承;d不译,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不译,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阐述“养士”的用兵之术的一组是()为将之道,当先治心。故一忍可以支百勇,一静可以制百动。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小胜益急,小挫益厉。用人不尽其所欲为。善用兵者,使之无所顾,有所恃。abc d【答案】c【解析】说的是“治心”的用兵之术,说的是“审势”的用兵之术,说的是“守备”的用兵之术。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蕴含了朴素辩证法思想,给人以深刻的启示。作者认为“凡兵上义”,正义的战争,才能激发士气,才能百战不殆;逐“利”的战争,即使一时不为所害,但从长远看,会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b作者认为,“兵有长短,敌我一也”,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为将者要避实击虚,用我方的长处,与敌人对抗,将我方的短处,隐蔽起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c文章结尾,作者以生动的比喻说明了物质准备的重要性:手中有武器,遇到猛虎也敢斗;手中无武器,见了壁虎之类的小虫,也会吓得脸青眼黑,唯恐避之不及。d文章以“为将之道,当先治心”为全篇纲领,先后提出多条用兵意见。全文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文笔洗练,又多用排比与对偶,增强了气势;而战例和设喻的插入,又增强了形象感和说服力。【答案】b【解析】文章倒数第二段写到“吾之所短,吾抗而暴之,使之疑而却;吾之所长,吾阴而养之,使之狎而堕其中”,意思是说,兵有奇正,兵不厌诈,要用扬长避短之正,需设暴短阴长之奇,“暴短”就是有意显露出自己的短处,使敌人疑惧而不敢攻;阴长就是有意隐藏自己的长处,使敌人麻痹大意而落入圈套。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故虽并天下,而士不厌兵,此黄帝之所以七十战而兵不殆也。译文:_(2)知理则不屈,知势则不沮,知节则不穷。译文:_(3)冠胄衣甲,据兵而寝,则童子弯弓杀之矣。译文:_【答案】(1)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2)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3)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他了。【参考译文】作为将领的原则,应当首先修养心性。必须做到泰山在眼前崩塌而面不改色,麋鹿在身边奔突而不眨眼睛,然后才能够控制利害因素,才可以对付敌人。军事崇尚正义。如果不合乎正义,即使有利可图也不要行动。并非一动就有危害,而是因为后来将有不能应付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能够激愤士气,用正义激愤士气,就可以投入一切战斗。作战的措施大致是:当战争尚未发生的时候,要积蓄财力;当战争即将发生的时候,要培养战斗力;当战争已经打起来的时候,要培养士气;当战争已经取得胜利的时候,就要修养心性。小心谨慎地设置报警的烽火,严格认真地在边境巡逻放哨,使农民无所顾忌,安心耕种,这就是积蓄财力的做法。用丰盛的酒食等物慰劳战士,让他们悠闲自在,养精蓄锐,这就是培养战斗力的做法。取得小的胜利,要使战士感到更加紧迫;受到小的挫折,要让战士得到更大的激励,这就是培养士气的做法。使用战士要注意不让他们完全实现自己的欲望,这就是修养心性的做法。所以战士们常常积蓄着怒气,心中怀有欲望却不能完全实现。怒气没有消除干净就有余勇可贾,欲望没有完全实现就将继续追求。所以即使吞并了天下,战士也不厌恶打仗。这就是黄帝的军队经历了七十次战斗也不懈怠的原因。如果不修养心性,战士们打了一次胜仗后就不能继续作战了。将领要聪明而严厉,战士要愚昧。聪明就不可预测,严厉就不可冒犯,所以战士们都把自身安全交出来听从命令,怎么能不愚昧呢?惟其战士愚昧,然后才能跟他们一道舍生忘死。大凡出动军队,要了解敌方的君主,了解敌方的将领,然后才能够在危险的地方出兵。魏将邓艾率兵伐蜀汉,从阴平小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用绳子拴着士兵从山上坠深谷,如果不是蜀汉后主刘禅昏庸无能,那么百万大军也可以坐而捆绑擒获。邓艾本来就对刘禅轻慢,所以才出兵于危险之地。因此,古代的良将,能用大军去试探敌人的强弱、虚实,同时也用敌人的反应来衡量自己,这样就可以决定行动方针了。作为主将的原则是:明白道理然后可以出兵,了解形势然后可以增兵,懂得节制然后可以用兵。明白道理就不会屈服,了解形势就不会丧气,懂得节制就不会困窘。见了小利益不轻举妄动,遇上小祸难不回避。小利益、小祸难不值得辱没我的本领,然后才能够应付大利益、大祸难。只有善于蓄养本领又爱惜自己军队的人,才无敌于天下。所以一忍可以抵御百勇,一静可以控制百动。军队自有长处和短处,无论敌我都如此。请问:我方的长处,我拿出来运用,敌人却不与我较量;我方的短处,我隐蔽起来,敌人却竭力与我对抗,怎么办呢?回答道:我方的短处,我故意显露出来,使敌人心生疑虑而退却;我方的长处,我暗中隐蔽起来,使敌人轻慢而陷入圈套。这就是灵活运用自己的长处和短处的方法。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要使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但有所依靠。战士们没有什么顾忌,就知道牺牲了也不值得可惜;有所依靠,就知道不至于一定失败。手握一尺长的鞭子,面对着猛虎,敢于奋力呐喊而挥鞭打击;空着手遇上蜥蜴,也会吓得面容变色连连后退,这是人之常情。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带兵了。假如赤身露臂但手握着剑,那大力士乌获也不敢逼近;要是头戴着盔,身穿铠甲,靠着武器睡觉,那小童也敢弯弓射杀他了。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能够利用各种条件来巩固自己,那就威力无穷了。三、(2012北京石景山区期末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汉成帝建始中,关内大雨四十余日。京师民无故相惊,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躏,老弱号呼,长安中大乱。大将军王凤以为太后与上及后宫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从凤议,右将军王商独曰:“自古无道之国,水犹不冒城郭,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讹言也。不宜令上城,重惊百姓。”上乃止。有顷稍定,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天圣中尝大雨,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都人恐,欲东奔。帝以问王曾,曾曰:“河决,奏未至,必讹言耳。不足虑。”已而果然。嘉靖间,东南倭乱,苏城戒严。忽传寇从西来,已过浒墅。太守率众登城,急令闭门。乡民避寇者万数,腾踊门外,号呼震天。任同知环愤然曰:“未见寇而先弃良民,谓牧守何!有事,环请当之!”乃分遣县僚洞开六门,纳百姓,而自仗剑帅兵,坐接官亭以遏西路。乡民毕入,良久,而倭始至,所全活甚众。吴民至今尸祝之。又万历戊午间,无锡某乡构台作戏娱神。有哄于台者,优人不脱衣,仓皇趋避。观剧者亦雨散,口中戏云:“倭子至矣!”此语须臾传遍,且云“亲见锦衣倭贼”,由是城门昼闭,城外人填涌,践踏死者近百人,迄夜始定。此虽近妖,亦有司不练事之过也。大抵兵火之际,但当远其侦探,虽寇果临城,犹当静以镇之,使人心不乱,而后可以议战守;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天启初,吴中讹言“中官来采绣女”,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此皆恶少无妻者之所为,有司不加禁缉,男女之失所者多矣。开元初,民间讹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上闻之,令选后宫无用者,载还其家,讹言乃息。语曰:“止谤莫如自修。”此又善于止讹者。(节选自明代冯梦龙智囊)注绣女:选入皇宫中做嫔妃候选人的女子。1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所全活甚众保全存活b吴民至今尸祝之 祭祀供奉c迄夜始定 开始安定d但当远其侦探 侦察探报【答案】c【解析】始定:才安定下来。1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令吏民上城以避水民间讹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b有事,环请当之今何因当有大水一日暴至c所全活甚众男女之失所者多矣d且云“亲见锦衣倭贼”传言汴口决,水且大至【答案】a【解析】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来。b担当/在(某时);c所字结构/与“失”组合,意为“失当”;d并且/将要。1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问之,果讹言,于是美商之固守。询问情况,果然是谣言,于是大家都赞美王商能坚持自己的想法。b又万历戊午间,无锡某乡构台作戏娱神。另外在明朝万历戊午年间,无锡某个村落修筑戏台演戏娱神。c若讹言,又当直以理却之矣。如果是谣言,又应当直接以事理来消除谣言的影响。d民间若狂,一时婚嫁殆尽。民间紧张得如同发狂一般,一时之间,婚配嫁娶的事情几乎都停止了。【答案】d【解析】应为“民间紧张得如同发狂一般,一时之间,女子几乎都出嫁了”。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面对洪水将至的传言,民众奔走号呼,长安城中大乱。王凤人云亦云,缺乏判断,而王商却能临危不乱,很好地解决了问题。b嘉靖年间,倭乱扰民。听闻倭寇将至,苏城太守方寸大乱,弃民自保,任环对此气愤不已,果断采取措施,稳定了局面。c万历戊午年间,无锡乡间作戏娱神,就是因为观众起哄开玩笑,令无锡城内百姓误以为倭贼将至,造成严重的死伤事件。d本文与冯梦龙的“三言”虽然文体不同,但都有很强的故事性,也能够就事说理,达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答案】c【解析】“因为观众起哄开玩笑”错。15用斜线(/)给下面的短文中画线的语句断句。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_有_德_者_能_以_宽_服_民_其_次_莫_如_猛_夫_火_烈_民_望_而_畏_之_故_鲜_死_焉_水_懦_弱_民_狎_而_玩_之_则_多_死_焉_故_宽_难_疾_数_月_而_卒_。【答案】郑子产有疾。谓子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 有 德 者/能 以 宽 服 民 / 其 次 莫 如 猛 / 夫 火 烈 / 民 望 而 畏 之 / 故 鲜 死 焉 / 水 懦 弱 / 民 狎 而 玩 之 / 则 多 死 焉 / 故 宽 难 / 疾 数 月 而 卒 。【断句文言短文参考译文】郑国的子产得了病。(他)对儿子太叔说:“我死(以后),你必定主政。只有道德高尚的人能够用宽厚(的政策)使民众服从,其次(的政策)没有比刚猛更有效(的了)。比如烈火,民众望见就害怕它,所以很少死(在其中)的。水柔弱,民众亲近并和它嬉戏,就很多死(在其中)的,所以宽厚(的政策)难(以实施)。”(子产)病数月后死去。【参考译文】汉成帝建始年间,关内下了四十多天大雨,京师民众无故互相惊扰,说“马上有洪水要来”。百姓急着逃难,导致互相践踏,老弱无助呼号,长安城里大乱。大将军王凤认为太后、皇帝及后宫嫔妃可以登船避难,就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群臣都赞同王凤的建议,只有右将军王商说:“自古以来,再无道的国君当政,洪水尚且不会泛滥到越过城墙,今天为什么会有洪水在一天之间就暴涨而来?这一定是谣言,不该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们更加惊扰。”成帝于是没有下诏。不久,混乱稍微平定,一问,果然是谣言,大家都赞美王商镇定有眼光。宋仁宗天圣年间曾经下大雨,传说汴河溃决,洪水将到。京都人非常恐惧,想向东逃。仁宗拿此事询问王曾,王曾说:“汴河溃决,奏本却还没到。一定是谣言,不值得忧虑。”不久情况果然如此。明朝嘉靖年间,东南倭寇作乱,苏州城戒严。忽然传言倭寇从西边杀来,已经经过浒墅。太守率士兵登城,紧急下令关闭城门。避寇的乡民有上万人拥挤于城门之外,呼号声震动天地。同知任环愤怒地说:“没见到倭寇却舍弃百姓,还称得上牧守吗?有事情我请求来担当责任。”于是分派县吏下属打开六个城门,收容百姓,自己则佩着剑率领士兵,坐镇官府,阻断西来的道路。让乡民全数入城,过了很久倭寇才到,任环此举救活了很多人,吴地百姓到现在还在祀奉他。还有在明朝万历戊午年间,无锡某乡筑戏台演戏娱神,有人在戏台上起哄说倭寇来了,演员来不及换下戏服就仓皇逃避,看戏的人也一哄四散,嘴里随意地说“倭寇来了”,消息一下子就传遍全城,并且有人说“亲眼看见穿锦衣的倭寇”,因此城门白天就关闭起来,城外的人拥挤践踏,死了近百人,到深夜才安定下来。这虽然接近于妖言惑众,也是职责部门处理事情不够练达的过失。大概在战乱的时候,只应在远方安置侦察探报,即使盗寇真的逼近城来,仍须镇静地处理,使人心不混乱,然后才可以商议作战或防御的策略;如果是谣言,又应当直接以事理来消除谣言的影响。在明熹宗天启初年,吴中一带谣传“宦官要来采选绣女”,民间紧张得如同发狂一般,一时之间,女子几乎都出嫁了。这其实都是没有娶妻的恶少所传的谣言,官吏也不加以禁止缉捕,造成很多男女在仓促之间嫁娶不当的错失。唐玄宗开元初年,民间谣传“皇帝将采选宫女来充实后宫”。玄宗听到这件事,便命人挑选后宫无用的宫女,用车子载返还家,谣言于是随之平息。俗语说:“要停止毁谤,没有比从自我做起更好的方法了。”这种做法又要比平息谣言好得多。四、(2012广东中山市期末统一考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20小题。李一足传王猷定李一足,名夔,未详其家世。有母及姊与弟。貌甚癯,方瞳,微髭。生平不近妇人。好读书,尤精于易,旁及星历医卜之术。出常驾牛车,车中置一柜,藏所著诸书,逍遥山水间。所至人争异之。天启丁卯至大梁,与鄢陵韩叔夜智度交。自言其父为诸生,贫甚,称贷于里豪;及期,无以偿,致被殴死。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姊适人,一足亦婚,母召其兄弟告之。一足长号,以头抢柱大呼。母急掩其口。不顾,奋身而出,断一梃为二,与弟各持,伺仇于市,不得;往其家,又不得;走郭外,得之。兄弟奋击,碎其首。仇眇一目,抉其一,祭父墓前。归告其母,母曰“仇报,祸将及!”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时姊夫为令干兗,往从之。会姊夫出,姊见之,惊曰:“闻汝击仇,仇复活,今遍迹汝,其远避之。”为治装,赠以马。一足益恚恨,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遂单骑走青齐。海上见渔舟数百,泊米市,一足求载以济。遂舍骑登舟,渡海至一岛,名高家沟。其地延袤数十里,五谷鲜少,居民数百户,皆疍籍,风土淳朴,喜文字,无从得师。见一足至,各率其子弟往学焉。其地不立塾,晨令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明日,复来。居数年,积钱盈室。辞去,附舟还青州,上狭邪。不数日,钱尽散,终不及私。甲申后,闻一足化去。先一日,遍辞戚友,告以远行。是日,鼻垂玉筋尺许,端坐而逝。袖中有周易全书一部。论曰:古今传神仙事多怪诞。一足为报父仇遂仙去,然则神仙必由于忠孝哉!吾独怪其以击仇不死,悲愤穷蹙,竟窜身海外,复极幽遐辽远之游。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节选自清代散文名篇)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称贷于里豪举债b以头抢柱大呼 碰、撞c一足益恚恨 恼怒d竟窜身海外 流窜【答案】d【解析】窜:躲藏。1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好读书,尤精于易称贷于里豪b所至人争异之 时姊夫为令干兗,往从之c自言其父为诸生 为治装,赠以马d遍辞戚友,告以远行 吾独怪其以击仇不死【答案】b【解析】之,代词。a,介词,在,对;介词,向。c,动词,是;介词,给。d,连词;介词,因为。18下列各句组,都能表现李一足“有仇必报”性格的一组是()(1)时一足尚幼,其母衔冤十余年(2)不顾,奋身而出(3)兄弟奋击,碎其首(4)乃命弟奉母他徙,遂别去(5)乃镌其梃曰:“没棱难砍仇人头。”(6)遂单骑走青齐a(1)(3)(5)b(2)(3)(5)c(2)(4)(5) d(1)(4)(6)【答案】b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一足家世不详,家人除了母亲外,还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弟弟。容貌清瘦,眼球是方形的,没有胡须。b李一足在高家沟做了几年老师,积攒了很多的钱财,后来回到青州,不几天的工夫,就把钱尽散,没有留下一点给自己。c李一足父仇已报,让弟弟带着母亲徙居他地,自己也相继到达干兗、青齐、高家沟等地。d虽然李一足有寻仇报仇的经历,但从他一生的历程来看,他其实是一位喜欢读书写作、有道家风范的读书人。【答案】a【解析】只有少许胡须。20断句和翻译。(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2)翻译下面的句子。今遍迹汝,其远避之。译文:_童子持一钱诣师,师书一字于掌以教之,则童子揖而退。译文:_【答案】(1)夫岂专避祸/亦其之所存/终不能一息安也/卒之既化/而持梃观水/得道之后/此心不忘/不亦悲乎/然事之济否则天也/子房博浪之恨/千载而下/可胜道哉!(2)现在他到处在搜寻你的踪迹,你还是到远处躲避他吧。(迹,搜寻;其,还是。)每天早晨让学生拿一枚铜钱拜见老师,老师在他的手掌上写一个字来教他,然后学生作揖告退。(诣,拜见;揖,作揖。)【参考译文】李一足名叫夔,对他的家世不是很清楚,有一母一姐一弟弟。容貌清瘦,方形眼仁,少量胡须。一生都不喜欢接近女人。喜欢读书,尤其精通易经,另外对星历医学占卜之类的学问也很在行。外出经常驾着牛车,车上放一个柜子,所珍藏的都是他写的一些书籍,整日在山水间逍遥自在,所到之处人们都认为他是个奇人。天启间丁卯年到大梁,与鄢陵韩叔夜智度等人交往。曾说他的父亲是诸生,家里很贫穷,向乡里豪强借高利贷,到了期限,没有还高利贷的钱,最后被殴打致死。当时李一足很幼小,他的母亲衔冤负屈十多年。到姐姐嫁人了,他也结了婚,母亲把他们兄弟二人叫来告诉了他们。李一足嚎啕大哭,用头猛撞门柱,母亲急忙掩住他的口。他挺身而出,将一根棍子一断为二,和弟弟一人拿一根,在集市伺机寻找仇人,没有成功,又到仇人家,又没有找到,走到城外,终于发现了仇人,兄弟奋力击打仇人,打碎了仇人的脑袋,仇人瞎了一只眼睛,挖出另一只眼睛,在父亲的坟前祭拜。回来告诉母亲,母亲说大仇已报,灾祸恐怕就要来了,于是他让弟弟带着母亲远走他处,自己就和他们告别了。当时李一足的姐夫在干兗这个地方任县令,于是就投奔他们。恰好姐夫不在,姐姐见到他,大惊说:“听说了你报仇的事情,可是仇人又复活了,现在到处在寻找你的踪迹,你还是躲远一点好。”就给他置办了行装,还送了一匹马给他。李一足更加愤恨,就在那根棍子上刻上一行字,“砍掉仇人的头颅恐怕会很难了”。于是一个人骑马逃到了青齐地界。海上有几百条渔船,有停靠在米市的,他就央求人家带他过海。于是舍弃了马匹登上了小船,过海到了一个岛上,叫高家沟。这个地方方圆几十里,没有多少五谷,居民有几百户,都是疍家人,风俗人情淳朴,喜欢文字文化,又没有老师,见一足来了,都带着他们的孩子拜一足为师学习。这个地方没有学校,每天早晨让孩子们拿一枚铜钱拜见老师,老师在他们的手掌上写一个字来教他们,然后学生们作揖告退。第二天,再来。过了几年,李一足积攒的钱堆满了房间。然后他就辞别而去,搭船返回青州,胡乱地把钱花完了,不过几天,钱就散尽了,没有留下一点给自己。甲申年后,听说一足已经死去了。死前一天,他辞别了所有的亲戚朋友,告诉他们说是要出门远行。这天,他的鼻孔里垂下了一尺多长的玉筋,端坐而死。袖子中藏有一部周易全书。笔者论说:从古至今关于神仙的事情多荒诞不堪。李一足为报父仇而成仙而去,但是成神仙必定要通过忠孝吗!我只是对他没有打死仇人,反而悲愤穷困,最后只能逃亡到海外,逃到了那无比荒凉悠远的地方的事情感到奇怪。他逃到那里哪里只是为了避祸,也是他得以存活下来的地方,最后落得个没有过上一天安稳的日子的下场。最后才醒悟过来,但还念念不忘报仇的事情。在得道以后,这种想法还没有舍弃,不也是很悲痛的一件事情吗?但事情能否成功全看天意。张良在博浪沙中没有击中秦始皇的遗憾,千年以来怎么能够说得完呢?五、(2012广东深圳高级中学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125题。庆历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所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轼从旁窥观,则能诵习其辞,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范、富、欧阳,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祐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范公殁。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是岁登第,始见知于欧阳公,因公以识韩、富。皆以国士待轼,曰:“恨子不识范文正公。”呜呼!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其文亦不待序而传。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于畎亩中,非仕而后学者也。淮阴侯见高帝于汉中,论刘、项短长,画取三秦,如指诸掌,及佐帝定天下,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诸葛孔明卧草庐中,与先主论曹操、孙权,规取刘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终身不易其言。此岂口传耳受尝试为之而侥幸其或成者哉!公在天圣中,居太夫人忧,则已有忧天下致太平之意,故为万言书以遗宰相。天下传诵。至用为将,擢为执政,考其平生所为,无出此书者。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盖如饥渴之于饮食,欲须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盖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苏轼范文正公文集序有删节)注韩、范、富、欧阳:韩琦、范仲淹、富弼、欧阳修,皆北宋名臣。2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居太夫人忧忧:父母的丧事b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 游:交往c汉中之言,无一不酬者 酬:报答d其于仁义礼乐,忠信孝弟 弟:尊敬兄长【答案】c【解析】酬:实现。22下列各组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a士有自京师来者然不敢辞者,自以八岁知敬爱公b尽以告之因蜀之资,以争天下c彼三杰者,皆得从之游,而公独不识欲须臾忘而不可得d如伊尹、太公、管仲、乐毅之流如火之热,如水之湿【答案】c【解析】a、定语后置的标志;引出原因。b、介词,把;连词,表目的。c、都表转折。d、指示代词,这些;结构助词,的。23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敬仰的一组是()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既葬而墓碑出,读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若获挂名其文字中,以自托于门下士之末,岂非畴昔之愿也哉!而公独不识,以为平生之恨。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于此。故天下信其诚,争师尊之。abc d【答案】d【解析】不能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句间接表现苏轼对范仲淹景仰。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范、富、欧阳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钢厂低价钢材合同范本
- 2025年生态环保行业循环利用与清洁生产研究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
- 买卖土地订金协议书
- 整栋物业租售合同范本
- 产床买卖合同协议书
- 旧地坪改造补偿协议书
- 教育公司保密协议合同
- 入职劝退协议书范本
- 机械加工合同延期协议
- 2025年金融机构贷款风险评估系统实施方案
- 2024-2025学年译林版八年级英语上学期期末复习 专题01 Unit1 ~Unit8重点词汇短语句子归纳【考点清单】
- 江南大学《物联网技术导论》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外科学(1)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温州医科大学
- 社区小小宣传员(课件)四年级下册劳动人教版
- 医院8S管理成果汇报
- 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模拟考试英语试题(译林版2020选择性必修一Unit 4+选择性必修二Units 1~3)(全解全析)
- 电力工程技术标准清单
-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上数学全册教案
- 数通L2(HCS-Pre-Sales-IP)认证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4年全国网络安全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网络安全管理员)考试题库-上(单选题)
- 汽车驱动桥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