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doc_第1页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doc_第2页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 / 3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一)从“公天下”到“家天下”阅读“文献选读”,描述“大同之世”、“小康之世”分别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状况?礼记关于中国早期历史演变的描述:夏朝建立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夏朝建立后:“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二)“禅让制”的破坏传说中始于禹启权利的过渡;从启开始,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的王位继承方式开始,天下为公的禅让制被世袭制取代。(三)夏王朝的基本状况夏朝已经基本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具体什么?)设官分职,夏王左右设有各种专职文武官员;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四)二里头文化与夏史探究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偃师二里头村,于1959年发现,遗址距今大约38003500年,相当于中国历史上的夏、商时期,属探索中国夏朝文化的重要遗址。1960年考古学家在二里头遗址的上层发现了一处规模宏大的宫殿基址,为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宫殿建筑基址。这一发现为研究中国历史早期国家的出现及其特点,提供了最原始的研究资料。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里头遗址共分四期,一二期属石器、陶作坊、村落文化;三四期属青铜和宫殿文化。学术界对二里头遗址有两种看法,目前尚无定论:一种认为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都是夏朝文物,发现的宫城就是夏都;另一种认为一二期是夏朝文物、三四期是商朝文物,所以发现的宫城是商都。与后来的商周文明一道,构成华夏文明形成与发展的主流,确立了以礼乐文化为根本的华夏文明的基本特质。 二里头时期,无论是农业、手工业、建筑业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遗址中出土了大量陶器、青铜器以及宫殿基址,但对于二里头文明来说,最璀璨的部分莫过于它发达的青铜冶铸业了。目前在二里头遗址已发现有万余平方米的铸铜遗址,从出土的一些铜渣、坩锅残片、陶范残片等可以看出,二里头的冶铸已分化为专门的手工业部门。冶金专家曾用电子探针检测过一件铜爵,得知含铜92,锡7,是地地道道的青铜。 青铜器出土的青铜器种类比较丰富,有鼎、铃、牌等,这些青铜器造型简单,质朴无纹,器壁较薄,显示出早期阶段的特点。另外遗址中还出土了空心青铜器物,说明这一时期已经掌握了内外合范技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以爵为代表,虽然二里头出土的爵还不足十件,但在铸造史上却极为重要。爵的特点是流和尾细长,器壁也比较薄,高度都在20厘米以下。爵的体型分长体束腰式,长体分段式和短体束模式等几种,二里头的青铜爵是纯粹的实用器。二里头青铜器一般无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二排圆钉形状的纹饰,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未见动物形纹饰,但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的内部,已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而不能排除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青铜不仅用来制作高贵的礼器,还用来制作武器,其杀伤力远远高于以往的石制武器。除铜戈、矛等外,还发现多种铜镞,即铜箭头,这被认为是一种消耗性武器。从铸造简单的兵器、工具到铸造容器,在技术上是一个飞跃。一方面表明人们对战争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也表明青铜铸造业的一定规模。 玉器二里头的玉器制作精美,甚至有琮、圭、璋等玉礼器,出土的玉器上大多带有纹饰,其中以夔kui龙纹、饕tao餮tie兽面纹最为奇特,开启了中国美术史的先河。 2004年,在二里头还出土了一条绿松石龙,这件龙形器放置于墓主人的身上,与骨架相比略有倾斜。这件龙形器是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右。全器整体保存较好,图案清晰可辨,仅局部石片有所松动甚至散乱。绿松石龙形体长大,巨头蜷尾,龙身曲伏有致,形象生动,色彩绚丽。龙身长64.5厘米,中部最宽处4厘米。龙头置于由绿松石片黏嵌而成的托座上。托座表面由绿松石拼合出有层次的图案,多处有由龙头伸出的弧线,另外还拼嵌出圆孔的弧形纹样。这一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堪称国宝。 陶器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以灰色为主,多拍印绳纹装饰,流行鸡冠耳饰和花边口沿,模仿绳索的箍状泥条堆纹比较发达。炊具以底部涂泥的夹砂圜底罐和鼎为主。出土的供贵族使用的白陶和施釉陶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二里头文化艺术品多见陶塑,有蛤蟆、羊、龟、龙、鱼等造型,陶刻有人像、蛇纹、鱼纹等图案,其中有一片陶器残片上刻有两条龙的形象,巨眼、利爪,身上饰有鳞片。在二里头出土的陶器上,偶而遗留有刻划符号,目前发现的刻划符号达几十种,其中有的造型十分接近商代的甲骨文,专家认为此无疑是中国早期的文字。二里头遗址出土相当数量的海贝、蚌贝、骨贝、石贝、铜贝,除用作装饰外,有的可能充当货币的职能。建筑在二里头发现的大型宫殿建筑遗址是目前中国最早的宫殿建筑。整体略呈方形,长宽各约一百米,表面有许多排列有序的柱子洞。据专家研究,这些柱子洞是夯土台基、廊庑的建筑群遗迹。从已发掘的部分来看,二里头时期的宫殿建筑已经初具规模。二里头遗址还出现了由大道和小路构成的道路网,辐射面积可达12万平方米。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洛阳皂角树遗址发掘出土的1块陶盆残片上发现表现车辕、轴和车轮形象的刻划符号,初步释为“车”字。玉器这件距今至少3700年,出土于二里头遗址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被学者正式命名为“中国龙”,认为它的出土,为中华民族的龙图腾找到了最直接、最正统的根源。绿松石龙形体长大,总长702厘米,由2000余片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片组合而成,每片绿松石的大小仅有02至09厘米,厚度仅01厘米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