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谒金门.doc_第1页
更漏子谒金门.doc_第2页
更漏子谒金门.doc_第3页
更漏子谒金门.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更漏子(教案)玉炉香,红蜡泪,偏照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梧桐树,三更雨, 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教学过程1、 1、题解 本篇选自花间集,作者温庭筠(约812870),本名歧,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出身没落官僚家庭,终身困顿,生活放荡不羁,到晚年才任方城尉和国子监助教。他是在晚唐时著名的词人,词风浓艳。更漏子是词调名。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故名更漏。子,语尾助词。温庭筠所作更漏子有六首,都是以调为题,写深夜的情景。这首更漏子是写闺中少妇秋夜不能入睡的离情。词中以景托情,情景一体,故被推为“工于造语”的范作2、整体感知秋夜寒冷漫长,对于心有牵挂的思妇来说最为难捱。一片寂静使室外空阶的雨声、叶声显得异常清晰,一阵接一阵,一声连一声,仿佛是在有意折磨她敏感而脆弱的心。上片写室内,香烛偏照,容貌不整,夜长衾寒,已见孤寂冷清;更何况有下片所言雨打梧桐、空阶滴到明的声声入耳,怎能不使人缠绵悱恻、整夜难眠!其意境之萧瑟凄凉,对后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创作深有影响。这首词用芳悱凄侧的笔调,描写了一个为离情所苦的女子形象。 3、赏析开头三句“玉炉香,红烛泪,偏照画堂秋思”,描写了室内的陈设华贵精美:“玉”,言其质美;“红”言其色美;“画堂”言其居室之美。从这些用物可知,女主人公生活在一个不愁衣食的富贵人家。然而,物质生活的充裕,并不等于精神上的无忧无虑,有时恰恰还会助长人的愁思。由“秋思”二字可知此词中这位女主人公就是如此。可“秋思”是一种深藏于心的情愫,红烛又如何能照到它呢?不仅如此,词人还要肆意强调“偏照”。深思之余,才明白原来这是词人的精心布置,这一来,室内的华美陈设与人物的感情便巧妙联系起来。此刻,在香火烛焰,灯火辉煌的画堂中,女主人公却深感冷清寂寞,只有玉炉之香与红烛之泪与其相伴,不管它们是有意还是无意,在她看来,却是“偏照”秋思,至此,无论是红烛之泪,还是女主人公之泪,都已浑融一体,由此,更反衬出女主人公的“秋思”之深。“眉翠薄,鬓云残”两句写人。以翠黛描眉,可见其眉之美;鬓发如云,可知其人之美。“女为悦已者容”,可这么一位容貌俊美的妇人却一任眉翠淡褪,鬓发散乱,懒于梳妆,看来是因与亲人分离才致如此。这两句词,不仅描绘了女主人公的容颜之美,而且还刻画了她内心难言的苦闷。“夜长衾枕寒”,继续描写女主人公独处无眠的感受。“夜”本不长,内心寂寞才使她深感夜太“长”了,她盼望天明,在苦苦的等待中,她觉得全身寒冷。这样一个身居“画堂”的富贵妇人,难道无御寒之物?当然不是,这个“寒”字,实乃她心境的真实写照。因其心寒,才感到“衾枕”生寒。 下阙由室内转到室外,描绘了室外的自然景物。“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不道”却把无知无觉的自然现象同人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离情原已够苦,再加上无情秋雨的撩逗,又怎能使人忍受得了呢?“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4、总结温庭筠的作品风格,可用艳绝加愁绝来概括。可是这首作品却很特别:它没有过多的艳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秋天的夜晚,一个孤独的少妇,不梳理,少粉黛,在空空的房子里对雨难寐。这里一洗过去的秾艳和铅华,用淡妆下的秋思秋景、秋雨秋夜来实现“愁绝”。人物的妆淡,是因为情浓;景物断断续续的淡描,也 是为了烘托愁情的浓重。尤其是秋夜无寐、卧听夜雨滴桐声这一长期缭绕的意象,把女主角愁肠寸断、泪流 不止的形象凸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以景物烘托形象的写法,正如前人所说的,是书画家“无垂不缩”高超 手段的借用,其结果是含蓄蕴藉,艺术感染力极强。谒 金 门(教案)【作者简介】冯延巳,一名延嗣,字正中,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多才艺,工诗词。仕南唐,李璟时为宰相。他的词虽也写妇女、相思之类的题材,但不象花间派那样雕章琢句。他能用清新的语言,着力刻画人物内心的活动和哀愁,他运用“托儿女之辞,写君臣之事”的传统手法,隐约流露出对南唐王朝国势的关心与忧伤,对温庭筠以来的婉约词风有所发展。【诗句翻译】东风一忽儿刮起,吹皱了满池塘的春水。闲来无事远逗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双手轻轻地揉着红杏的花蕊。她走到斗鸭的栏杆独自依倚,碧玉簪斜斜插着发髻低坠。整天盼望郎君郎君却始终不至,抬起头来听到喜鹊叫声暗暗欢喜。 【具体赏析】“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乍:骤然。这两句是双关语,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本来水波不兴,忽然刮来风吹皱了池塘的水,象征着词中女主人公的心动荡不安,起伏不平静。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丈夫远行在外,女主人公孤独一人,不由产生寂寞苦闷。开头这两句是是传诵古今的名句,据说李璟与冯延巳相谐谑,李说冯:“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冯答:“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欢!“闲引鸳鸯香径里,手挼红杏蕊。”闲引:无聊地逗引着玩。挼:揉搓。鸳鸯是水鸟,雌雄成双成对,在诗歌中经常作为爱情的象征,孔雀东南飞:“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用“鸳鸯”来比喻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这两句是倒装句,女主人公为了排遣苦闷,就双手揉搓着红杏的花蕊,引逗着鸳鸯徘徊在园中的小路里,这多少给她带来了愉悦,暂时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见鸳鸯成双成对,更显得自己孤单,又勾起了自己的烦恼,引起对心上人的怀念。“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斗鸭:古代有以鸭相斗为戏的,三国志吴书陆逊传:“时建昌侯虑于堂前作斗鸭阑,颇施小巧。”古代小说赵飞燕外传中也说过:“忆在江都时,阳华李姑畜斗鸭水池上,苦獭啮鸭。”晋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有斗鸭赋。这里的“斗鸭”有人认为就是看斗鸭,有人认为是看水中的鸭子嬉戏,实际上是栏杆上的一种雕饰。从句式和意境看,理解为雕饰合适。女主人公心绪不佳,独自靠着栏杆站着,头上的簪随便斜插着,快掉下来。勾画出女主人公懒散的心情,诗经卫风伯兮中有“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 ”的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开元天宝遗事记载:“时人之家,闻鹊声皆以为喜兆,故谓灵鹊报喜。”从早到晚心中想到的是心上人儿现在何处?何时才会回到自己身边?喜鹊的再次鸣叫,又勾起她的期待,但谁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无须过多语言,只这一句“举头闻鹊喜”就够了,词如池塘的涟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个较高的波浪,定住作结,婉转含蓄,耐人寻味,可以说,这一句是整篇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鉴赏辞典】“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词一开头,作者就以生花妙笔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写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一下子就紧紧抓住人们的视线,给人以别开生面的感觉。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象征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表面写景,实际写情。春风搅动了池水,更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从环境的描写中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光阴的流逝,季节的更迭交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的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思春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情与景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大凡一篇优秀的诗词,在文字上无不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然后熔铸而成的。从写景的角度来看,小小的“一池春水”,春风吹拂而过,水面上荡漾着细纹微波,无疑十分贴切,而且把景写活了,静景化成了动景,给我们的感觉是那样地新奇,一点不落俗套,这大概就是“词眼”吧。如果我们细加咀嚼,便会觉得其中韵味无穷!而从抒情的角度看,一位身居深闺中的上层妇女长期受“温柔敦厚”之类封建礼教的薰陶和束缚,一般说来,在涉及男女爱情这类的内心活动时,其感情的起伏,不大可能是汹涌澎湃式的,应该说词中所描绘的那种微波细浪,更符合她贵妇人的身份。文艺作品要描写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在这里不是可以得到一点启迪吗?如果说,象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那样的词,以雄浑奔放的风格成为千古绝唱的话,那么,“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却以纤细委婉的笔触使它永世流传。虽然他们风格各异,表现手法不同,格调亦有高低之分,但我们必须承认:它们都是艺术之树上开放着的鲜艳的奇葩。整首词写得丝丝入扣,层次分明。开头的由景入情,给人们引出个思春的少妇来,接着一个“闲”字,把她眼下过着那种无所事事、闲得发愁的生活揭示无遗。她无精打彩地逗着鸳鸯玩,漫不经心地将杏花放在手心上揉着,这种似是无意却有情的动作,一举一动都反映出她内心的惆怅和空虚。那成双成对的鸳鸯,那迎着春天开放的红杏,此时此景,怎不引起这位思妇对自己孤独生活的深刻感触呢?如果说词的上半阕主要是借景抒情的话,那么它并没有告诉读者她内心的不平静究竟为了什么,只有待到读完全词,我们才了解,那是因为“终日望君君不至”的缘故。但是在点明主题之前,为了使形象塑造得更臻完美,作者便进一步通过外表的刻画以衬托出她的精神状态。“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她孤身只影靠在斗鸭阑干旁,无情无绪低着头观看鸭子相斗,也许她只是站在那儿呆呆地出神,以致插在松散的发髻上的碧玉簪仿佛要坠落下来似的。这种由表入里的刻画,突出揭示了她内心懒散愁闷的情绪。写法含蓄,收到了“意在言外”的效果,这也许是这首词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一个秘诀吧!结句“举头闻鹊喜”,可谓传神之笔。旧时迷信,以为喜鹊叫是报喜讯来的,西京杂记卷三即有“乾鹊噪而行人至”的说法。正当她思念心切之时,忽听到一阵喜鹊的叫声,她神经顿时兴奋起来,猜想一定是丈夫快要回家了,心中充满了希望,喜悦之情跃然纸上。这样,一个“喜”字便把这位少妇顷刻之间情绪的微妙变化非常生动地刻画了出来。词的结尾,感情突然来个转折,颇耐人寻味。)【全词总结】这首词上片,以写景为主,点明时令、环境及人物活动。下片以抒情为主,并点明所以烦愁的原因。全词写贵族少妇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无聊赖的景况,反映了她的苦闷心情。由于封建社会妇女无地位,上层社会的妇女依附于男子,女子又禁锢在闺房,精神上很忧郁,这种情况在封建社会相当普遍,因此古典诗歌中写闺阁之怨的也有很多,这种闺怨诗或多或少从侧面反映了妇女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首词着力表现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优美的意境。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艺术技巧上很有特点,主要有:第一,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词一开头,作者就用生花妙笔“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把特定环境中的春天景色用特定的镜头推到读者的面前。但它的妙处不仅仅在写景,而在于它以融情于景的手法,把女主人公不平静的内心世界巧妙地揭示了出来。春风搅动了池水,也搅乱了思妇的内心。她,一位富贵人家的少妇,因为丈夫远出,迟迟未归,心中的挂念自不必说。随着季节的更替,春天又悄悄地来到她身旁。春风乍起,春色迷人,这一切怎能叫她无动于衷而不勾起春思的愁绪呢!这种由景入情、以景寓情的手法,把景与情如胶似漆地糅合在一起,交织成一幅完整而鲜明的画面。 第二,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没有直接写愁,写苦闷,而是通过一系列动作形态来反映思想情绪。词的上阕写女主人公的寂寞愁闷,用了“引”和“挼”两个动词;下阕写她对远方丈夫的等待,用了“碧玉搔头斜坠”一句,着重写她的装扮,不直接描写人物的感情,而是通过对动作的描写表达她的百无聊赖,通过对装束的描写表达她的懒散和心绪不宁,使得这首词含蓄而不直白,富有人情味,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第三,写平常的物事,用清新的语言。词中写的都是眼前之景物,除了女主人公外,没有写别的人物,而是写了好几种鸟,有鸳鸯、喜鹊和斗鸭,用这些常见的鸟来衬托女主人公的孤独。语言通俗朴素,有的句子完全是白话。冯延巳擅长以景托情,因物起兴的手法,蕴藏个人的哀怨。写得清丽、细密、委婉、含蓄。这首脍炙人口的怀春小词,在当时就很为人称道。尤其“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传诵古今的名句。 更漏子谒金门练习1、“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是怎样的意象?有什么作用?答案:“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中的“梧桐”和“雨”本是愁苦的意象,因此能加重人的愁思。2、“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表现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答案:具体描写梧桐、秋雨给人带来的愁思:秋雨沥沥,点点滴落到梧桐的叶子上,在这夜深人静的时刻,滴嗒声响,由远而近,断断续续传来,声声传到耳际,滴在心头,撩拨着女主人公灵魂深处的痛苦琴弦。秋雨的无边无际,正如她离愁的无边无际;秋雨的连绵不停,正如她离情的连绵无尽。亦情亦景,情景交融,创造了凄苦零落的艺术氛围。 因为离愁,醉得分外快,仿佛一刹那就在灯前沉醉了,又不愿从梦中清醒过来面对伤人的离别,害怕醉中梦境和现实分明起来,偏偏在这似梦非梦,愁恨盈怀的时候,窗外的雨声淅沥不断。离人苦夜长,雨夜更是使得孤寂格外分明,以三更雨衬写离愁,清冷生动。这种“间色法”出自花间派的鼻祖温庭筠更漏子。 打在梧桐叶上的雨声,好似在敲打心坎。这既突出“离情“之“苦,亦反映出离人长夜难眠长“思”,正合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之说,“物”皆着“我”之情也! 三更雨映离愁,因为太精妙贴切,就像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