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1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2页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文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学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东省揭阳市第一中学高中语 第一单元第1课 长恨歌教案(2)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过程及授课内容附 注白居易学习目的 1、认识本诗主题思想的两重性。2、了解本诗情节曲折多变,刻画人物细腻生动,描写、叙述、抒情紧密结合的特点。3、掌握本诗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 学习重点 1、认识主题的两重性,体会情节曲折多变以及细腻生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学习难点 1、主题思想的两重性。2、阅读、理解课文。 一、作家作品简介提问:学生介绍。教师补充。中唐最杰出的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新乐府运动。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齐名,被称为“元白”。二、简介写作背景三、阅读诗歌,掌握字词,了解大意。四、分析作品1.主题思想的两重性关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较有代表性的有三种说法: 讽喻说:认为诗歌借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暴露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讽刺李隆基贪色误国,以致引起安史之乱。告戒最高统治者引以为戒,免蹈覆辙。至于诗歌后半部分对李杨长恨绵绵的描绘,也不是对他们表示同情,更不是歌颂,而是通过李隆基晚年失去一切的狼狈景象,曲折隐晦地讽刺他荒淫误国而终于自食苦果。 爱情说:认为长恨歌前半部分对李杨荒淫误国诚然有所讽刺和不满,但这不是主旨。全诗以大部分篇幅描写了两人的爱情遭遇,歌颂他们的爱情,作者通过这一爱情悲剧,歌颂人类对的坚贞和专一,歌颂人类的美好品德和人们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向往,这种爱情与人民的生活、感情是一致的。 双重主题说:认为长恨歌的思想内容一方面对李杨生活荒淫,招致祸乱作了明显讽刺,另一方面对两人的爱情悲剧及彼此间的笃诚相思赋予很大同情,而且更偏重于后者。我们认为“双重主题说”较为客观、中肯,符合作品实际。分析长恨歌主题,首先必须注意到:这是一首叙事诗,叙述的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李杨先前的逸乐和后来的长恨都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二者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先前的逸乐是导致贵妃丧生、彼此长恨的原因,而长恨,则是李杨荒淫误国,终于殃及自身的必然结果。其次还应注意:这则故事是一出爱情悲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李隆基和杨玉环具有特殊的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另一方面他们又是这一悲剧的承受者。再次,也是最重要的,必须注意作者对这一悲剧的态度。长恨歌是一首叙事诗,但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在叙述李杨爱情始末的同时,作者注入了自己的感情,表现了他对这一悲剧的评判:对李、杨的贪图淫乐,荒废国事,作者明显抱有批判态度而语含讥讽。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和悲剧的产生,作者对李杨的态度也由批评转为怜悯和同情。作者对李杨作为爱情悲剧制造者的谴责并非为了揭露、批判统治者的腐朽不堪,而是指责其贻误国事,也给自己带来不幸。补充:关于李杨爱情悲剧的作品 :杜甫丽人行、哀江兴、北征; 宋南戏马践杨妃; 元清宫调天宝遗事; 元白朴杂剧梧桐雨;明传奇惊鸿记、彩毫记;清洪升传奇长生殿2、诗中重点词句讲解(略)。3、文章内容分析:可分四个部分。(组织学生讨论段落划分及内容)。总结:长恨歌以优美精练的语言,丰富浪漫的想象,缠绵悱恻的笔调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动人心弦的爱情故事。其所以激动人心,原因就在于情节的曲折多变。诗歌第一部分,先写李隆基寻求美色,得到杨贵妃。随即写纵情淫乐的宫闱生活,暗示悲剧产生的原因。第二部分“渔阳鼙鼓动地来”两句叙述安史之乱的爆发,情节陡变。紧接写唐玄宗出奔军变贵妃丧生,情节、场景转换急速频繁。接下来,作者用大量笔墨叙写唐玄宗在幸蜀途中、回京路上以及回到长安一年四季、日日夜夜对杨贵妃的无限思念。对这种刻骨相思的描写,不仅加深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有力地强调了“长恨”的主题,也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引渡。 第四部分先写道士寻找贵妃亡灵。虽“升天入地”,但“两处茫茫皆不见”,把寻找的希望置之“死地”;“忽闻”句使“死地”突见“生机”,道士在海上仙山见到了“雪肤花貌”的杨贵妃。最后写贵妃谢恩、托物、寄词、申誓,使整个故事在绵绵“长恨”中结束。总之,围绕任务思想感情的发展,整首诗情节跌宕起伏,穷极变化,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充分体现了作者艺术构思的奇妙和想象力的丰富。五、艺术特色:1、情节曲折多变,扣人心弦,想象大胆丰富。本文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先叙二人结合经过,暗示悲剧产生原因,后写安史之乱爆发,六军兵变,悲剧发生。诗人用浓笔写李于蜀途中,还京路上及回长安后对杨的无穷思念,加重故事悲剧色彩,突出“长恨”主旨,并以浪漫主义的奇想,生发出道士招魂,升天入地寻觅杨的情节,使故事于绵绵长恨中结束。故事情节跌宕,富有浪漫气息和传奇色彩。2、刻画人物生动细腻。诗歌塑造了唐玄宗和杨贵妃两个形象。作者不仅生动描绘他们的行。举止,而且将笔触深入到人物的内心,细腻刻画他们的心理活动 对唐玄宗,主要刻画其早年耽乐误国和晚来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如马嵬兵变后,“君王掩面救不得,回首血泪相和流”,通过写行动写出了玄宗内心的悲伤:眼看香消玉殒,欲救不能,欲罢不忍;故痛苦、矛盾。不忍离去而步步回首,伤心彻骨而血泪和流。而后又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示唐玄宗心头的深沉悲伤。幸蜀途中:见月伤心,闻铃断肠,走遍巴山蜀水,朝朝暮暮思念不绝。还京路上:马嵬坡,凝视黄土,回想当年情状,不禁泪流沾衣。回到长安:睹物思人、触景伤情,日夜难眠。作者通过以上情境,十分细腻地刻画了唐玄宗的心理活动,写出了他对杨贵妃的刻骨思念。 对杨贵妃的描写,主要抓住她的美貌和坚贞。对美貌的描写,运用多种手法。有正面描写,如天生丽质、一笑百媚、云鬓花颜、雪肤花貌等;有对比衬托,如“六宫粉黛无颜色”、“三千宠爱在一身”等;有比喻,如“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等。 通过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表现她的知恩报德、忠于爱情和坚贞不渝。“搅衣推枕起徘徊”写出她听到“天子使”到来时的震惊、激动和惶惑;“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写她的焦急迫切;“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出她内心的悲伤、酸楚、痛苦、委屈、感激等百般感触。文尾的“寄将去”、“重寄语”更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