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步步提升测试系列42.doc_第1页
全国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步步提升测试系列42.doc_第2页
全国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步步提升测试系列42.doc_第3页
全国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步步提升测试系列42.doc_第4页
全国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步步提升测试系列4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届全国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步步提升测试系列421古代有“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说法,特别强调华夏民族与夷狄、胡蛮的分别。与这种思想观念相对应的中国古代制度是()a.西周的宗法制 b.秦汉的郡县制c隋唐的科举制 d明清的内阁制2安徽项氏祠规称:“家之有规,犹国之有典也,国有典,则赏罚以饬臣民,家有规,寓劝惩以训子弟。其事殊,其理一也。”上述祠规主要说明()a祠堂文化大为盛行b家规对宗族发展至关重要c宗法制影响深远d家规与国典形似神异3火塘是少数民族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每年都要进行火塘祭祀,祈求家人安泰。火塘还是一个家庭的象征,分家时要另立火塘。这种习俗源于()a.图腾崇拜 b分封制c.宗法制 d.世袭制4礼记曲理下:“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这种规定的不同反映的是()a宗法分封制 b皇权专制c中央集权制 d郡县制5法国史学家谢和耐教授认为:“周朝建立后,商朝自己的世系却未曾中断过,它继续存在于河南西部的宋国,安阳王权的古老传统在那里保持下来了。”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商王的子孙又重新建立了国家b商朝时期的首都在河南安阳c周给商王的子孙以封邑,封地就是当时的宋国d周朝时代不但分封了同姓家庭,也分封了一些异姓世家6早在1956年出土的西周青铜器盏驹尊铭文说:“万年保我万宗。”在另一青铜器盏方彝铭文中又说:“万年保我万邦。”这两段铭文主要说明()a西周重视宗法制度b.从商朝开始就有了分封制度c两周实行宗法制与分封制度d.两周时期分封制度趋于完善7 “在父系大家庭的基础上按照亲疏远近,从王国到诸侯国,按地区建立起层层的政权机构,并划分明确的等级,由大大小小的奴隶主世代相袭地把持各地政权。”(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所述的政治模式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分封制 d行省制8令尹是楚国承继商、周尹官之制所独创之官,是楚国宰辅的专有名号。令尹的职能相当于秦汉时期的()a御史大夫 b太尉c.丞相 d郎中令9 “近世言秦政,率斥其专制。然按实而论,秦人初创中国统一之新局,其所努力,亦均为当时事势所需,实未可一一深非也。”这段话()全面肯定秦朝的专制统治认为秦朝实行专制统治是时势所需肯定了秦统一全国的功绩认为专制统治有利于巩固秦的统一a b.cd10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11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12古代谥法即根据君主的生平特点用一字加以褒贬,如夸志多穷曰武、执事坚固曰恭等。秦始皇认为,“如此,则子议父,臣议君也,甚无谓,朕弗取焉。自今已来,除谥法。”这反映出秦始皇的理念是()a天下一统 b.中央集权c移风易俗 d皇权至上13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写道:“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作者赞赏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 d行省制14宋代著名清官包拯先后任御史、枢密副使等官职,常常发挥谏官的作用。宋仁宗有一项任命,他认为不合适,反反复复进谏,距离很近,喷了宋仁宗一脸的唾沫星,宋仁宗不但没有发脾气,反而接纳了他的意见,收回成命。这最能说明()a古代谏官制度的施行取决于皇帝b古代的监察体制对权力的监督起到了一定作用c包拯性格强势,宋仁宗性格懦弱d监察体制是维护专制制度的工具15有人评价说:宋太祖与明太祖英雄所见略同。其理由主要是()a发动兵变,建立政权 b.出生平民,乱世起家c分化事权,高度集权 d.重视科举,网罗人才16根据马克斯韦伯等人的研究结论,任何官僚组织为了发挥其正常的管理效率,都必须建立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章制度,即使是专制君主也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尊重官僚组织的活动规范和规章制度。在古代中国政治制度中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三公九卿制 b.三省六部制c.内阁制 d.军机处17中国古代的官衔机构、官职名号各有渊源。“行省”以“行中书省”得名;巡抚则以“巡行天下,扶军安民”而名;“刺史”有“省察治状,黜陟能否,断治冤狱之意”。从名称寓意来看,“巡抚”应是 ()a地方的封疆大吏b.中央朝廷的重臣c皇帝的内侍人员d具有监察地方的职能18宋太宗曾说:“朕欲博求俊彦于科场之中,非敢望拔十得五,止得一二,亦可为致治之具矣。”这说明宋太宗认为科举制()a不公平b不具备选才功能c只能使一部分成才d在维护统治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9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中指出,“总观国史,政制演进,约得三级:由封建而跻统一,一也;由宗室、外戚、军人所组之政府,渐变而为士人政府,二也;由士族门第再变而为科举竞选,三也。”钱先生所述的第一和第三演进完成于()a秦汉隋唐 b秦汉秦汉c西周隋唐 d秦汉明朝20 “元代的行中书省,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并不是地方政府,只是流动的中央政府。换言之,是中央侵入了地方。”材料意在说明元代的行中书省()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使地方保持相当大权力c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d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21钱穆认为:“中国政治之长进,即在政府渐渐脱离王室而独立化,王室代表贵族特权之世袭,政府代表平民合理之进退,而宰相为政府领袖,君权、相权,互为节制。”若此观点成立,则与之相背离的朝代是()a秦、汉 b隋、唐c宋、元 d明、清22钱穆认为:“讲到中国的地方行政,只能说是汉代好,唐代比较还好,宋代就太差了。”他评判三代地方行政好坏的依据是()a地方行政效率的高低 b.中央集权程度的大小c能否抵御外族的入侵 d.能否镇压地方的叛乱23利玛窦(15521610年)在利玛窦中国札记中写道:“虽然所有由大臣制定的法规必须经皇帝在呈交给他的奏折上加以书面批准,但是如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依据材料可以看出()a作者深刻认识了中国内阁制度的本质b皇帝具有“批红”的权力c中国已经不是君主专制的国家d当时中国已经实现权力的制约与平衡24起居注是由职业史官(记注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不允许皇帝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皇帝观看的先例;到宋朝,皇帝观阅则成了惯例;清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纂起居注。这最能说明()a.历朝皇帝关注史书编纂b起居注史料不够真实c.清代君主的权力不再受制约d.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25 “(本朝)惟军机处恭拟上谕为至要。诰诫臣工,指授方略,查核政事,责问刑罚之不当者,谓之寄信。寄信密封交兵部用马递,或三百里,或四五六百,或至八百里以行。其内外臣工所奏事经军机大臣定议,取旨密封,递送亦如之。”这说明清代军机处()a由满汉高级官员组成b是制约君权的重要机构c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d有权裁决国家军政大事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26题13分,27题13分,28题12分,29题12分,共计50分)26(13分)(2013山东实验中学)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在更替与演变中不断的进步,对中国政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秦朝、汉初采取了哪些措施来管理地方?(3分)汉初实行的措施产生了什么后果?(2分)材料二北宋王朝建立以后,吸取汉唐的历史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一系列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改革措施。屈超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结合所学知识,汉朝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有哪些“历史经验”?(2分)列举北宋“在以分权和制衡为中心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中采取的改革措施。(4分)(3)结合所学知识,秦、汉、宋三代在地方管理上共同的趋向是什么?(2分)27(13分)(2013莱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政治制度多有创新,而且体系完备、影响深远。材料一自古至周天下封建秦皇帝荡平九国,宇内一家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唐)杜佑(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的制度创新,(1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其历史进步性。(2分)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唐太宗(2)基于材料二的认识,唐太宗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制度的优越性。(2分)材料三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的作用。(3分)材料四(明太祖)“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明史(清人赵翼说)“雍正年间,用兵西北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值)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为宣召”。(4)明清时期是中国专制时代的晚期,材料四反映出这一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强化有哪些新举措?(2分)你怎样认识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的消极影响?(2分)28材料一1848年,威廉姆斯在中央王国一书中说:“从科考的结果看,中国政府的高官阶层中的不少官员都怀有让人极为敬佩的才能和知识,及爱国、正直和有条不紊的工作态度。它维持了这个国家庞大的机器的运转。”1870年,史皮尔在一书中说:“中国人民的竞争使得整个政府管理的政治原则公开化。听吧!西方国家!它没有世袭等级,或许没有个人荣耀,它没有财富的权力,它不主张任人唯亲,它也不去迎合世俗的偏见和利益。”(1)有学者认为:“历史地看,科举制的出现有过它的必然性和合理性。”据材料一,你如何理解这一“合理性”?(3分)材料二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明史卷七十选举二(2)据材料二,说明明代科举考试与唐宋的主要区别。结合所学知识,这种变化对中国古代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材料三(1898年,上谕)著照所拟,乡会试仍定为三场。第一场试中国史事、国朝政治论五道;第二场试时务策五道,专问五洲各国之政、专门之艺;第三场试四书义两篇、五经义一篇。礼部即通行各省,一体遵照。(1905年,上谕)着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学堂本古学校之制,其奖励出身,又与科举无异。历次定章,原以修身读经为本。各门科学,尤皆切于实用,是在官绅申明宗旨,闻风兴起,多建学堂,普及教育。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中华书局1958年版(3)据材料三,指出清政府变革科举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的积极作用。(5分)29材料中国历史与西方历史不同,中国在十八世纪以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从来没有发生突破性变化,更没有改掉与封建宗法专制社会相适应的文化传统西方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在变,中国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的自我循环,置身于世界变化之外,处于一种停滞状态。一句话,中华帝国不可能从自己的土壤里产生自己的近代史和现代史。在十八世纪中叶与西方相遇之前,中国社会(包括人的思想状况)一直停留在古代。朱尚同欧洲之所以为欧洲,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的“中华帝国不可能从自己的土壤里产生自己的近代史和现代史”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字数:200字左右。)答案abcaa cccbd bdcbc badaa dabdc 26【答案】(1)秦:设郡县;修驰道;汉:郡国并行制。(3分)后果:地方势力威胁中央,导致七国之乱。(2分)(2)经验:推恩令;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置刺史。(2分)措施: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在地方设通判,监察州郡长官;设立转运使,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剥夺地方节度使和武将权力(或设三衙和枢密院实现统兵权与调兵权的分离)。(4分)(3)趋向:加强中央集权。(2分)27【答案】(1)实行郡县制。(1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统一。(2分)(2)三省六部制度。(1分)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可以尽可能防止决策失误。(2分)(3)加强了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中华文明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分)(4)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清设军机处;(2分)消极影响: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制度极大地妨碍社会的进步,自此,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2分)【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1)从材料“尊君抑臣,置列郡县”可以看出,秦朝实行郡县制;秦朝的制度创新产生的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从材料和所学知识都可以答出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的优越性重点体现在相互牵制、相互配合上。(3)科举制的推行,有效地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公平,也使思想上保持了高度的统一。(4)明清时期君主专制强化的重要表现一是明朝废丞相设内阁,另一个是清朝的军机处。产生的消极影响可结合所学知识作答。28【答案】(1)为官僚队伍提供了高素质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体现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3分)(2)区别:考试内容只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