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精练.doc_第1页
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精练.doc_第2页
高三历史复习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精讲精练.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二十一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导航 一、课标内容 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2了解近代以来交通、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3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要求 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基本要求: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了解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以及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 体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其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学会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发展要求:探讨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第二课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基本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了解电报、电话等通信工具的发展。认识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体会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感受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基本要求:了解报刊、影视业发展的基本史实;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了解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了解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 感受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认识大众传媒的力量。发展要求:了解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一、 服饰 (1)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2)近代,中国男子的流行服饰有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3)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中山装、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具体表现在列宁装、制服装、绿军装成为社会的流行。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二、饮食 (1)中国影响最大的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2)西餐传入中国的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对中国传统饮食的影响:西餐中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三、房屋建筑: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四、习俗风尚:(1)促使变革的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影响。(2)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五、交通:(1)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2)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六、邮电通信:(1)我国近代邮政事业开始于1966年。(2)通信方式在我国出现的先后顺序是:邮政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电话 七、大众传媒:(1)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报纸:唐代邸报 近代化报刊产生:在华传教士创办(2)1873年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3)电影在中国的放映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阶段。 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歌女红牡丹。(4)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是哈尔滨广播电台。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是近代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北京电视台是中国第一家电视台。(5)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重点解析:影响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因素(1)西方国家的侵略,使西方国家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传入中国。(2)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学习西方。(3)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4)近代民主政治运动的推动。(5)自然科学的发展和进步。(6)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7)国家政策的推动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特征及影响:1、特征:随着中国近现代经济、民主和思想文化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演变而进行的。趋势是由闭关自守变为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变为向现代化迈进(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国际潮流。)既存在着新旧冲突,又存在着东西文化碰撞,近代化特征越来越明显,但始终保持着本民族的特色。地域之间存在着发展不均衡的特点,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人们的社会生活近代化进程明显,但在偏远农村和内地却变化不大。受西方外来文明影响深刻,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化色彩。 2、影响: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反映出当地( )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文化教育日渐衰落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思想观念有了改变a b c d1d 清末民初,这个时候成立了很多新式学堂,传授西方的自然科学知识,出现了“大足板子毕业生”。这比前面的“烂秀才”,埋头攻读四书五经,只知“之乎者也”,是文化教育的显著进步。所以排除选项。其它选项很容易从材料中分析。2(2010江苏单科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a媒妁之言控制婚约缔定 b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c婚姻听凭父母安排 d婚姻仪式简约文明2b 此题考查的是对晚清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理解。根据题干反映的信息和所学知识:a和c错误;d项指婚姻仪式和题干婚约制定没有必然因果联系,故排除,所以此题应该选择b项。3(2010上海单科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3b 社会福利政策是国家调控资本主义的重要手段,本质上仍然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同时福利政策也意味着政府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所以选b。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1 a 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1(2010海南单科18)据1927年出版的中华影业年鉴统计,1925年前后华商共投资开设175家电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这一现象说明( )a国内政局的相对稳定 b文化产业投资推动了上海电影业的出现c观看电影成为市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