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协商论文.doc_第1页
多元协商论文.doc_第2页
多元协商论文.doc_第3页
多元协商论文.doc_第4页
多元协商论文.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多元协商,促进国家整合摘要:多民族国家面临着国家整合和继续进行国家整合的任务,进行国家整合,提高不同民族组成对国家的认同,在现阶段需要认真对待少数民族的权利与利益;在政策选择上,以往的简单同化成为历史,多元文化主义者倡导差别的政治,认为这种理论形态有助于给予少数民族平等、公平的地位;而协商民主是实现差别政治模式的合适的形式。关键词:国家整合 差别政治 协商民主仅就民族与国家的关系而言,根据国家的民族构成,迄今为止的绝大多数主权国家都是多民族国家,在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内部,民族成分的多元化要求国家进行整合以求国家认同的实现与保持。如何进行多民族国家的整合,成为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关注的重要问题。一、 多民族国家国家整合面临的现状和应解决的问题国家的统一与高度认同对于一个国家、特别是多民族国家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家的认同遭到了很大的冲击,但是在国际上,国家仍是国家关系和竞争的主体,也是个人生存与权利实现的保障;对与国内的不同族群构成来说,也只有保持国家统一,促进国家整合才能更好的实现自身的权益。“所谓国家整合,就是国家基于主权的至上性和国家结构的整体性,在基本的制度体系和价值体系的基础上,将组成国家的多元单位要素有机整合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国家整合的过程,实际上就使多元民族构成的国家变成具有内在统一性和有机性的多民族国家。所以国家整合的出发点,不是单一化,而是一体化,即多元一体。” 付春:民族权利与国家整合:相关概念及其关系的理论探讨,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6年第4期,第68页。国家整合从民族解放到如今,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在争取民族解放、国家的独立阶段,各组成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敌人的侵略与压迫。各组成民族此时的联合在于他们有共同反对的目标,但是这种目标的联合只能是一个短暂的蜜月,而难以一直延续到国家建构阶段。如何在没有共同对抗目标只有共同主张目标的情况下实现国家的认同?因此如今的多民族国家整合面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族际关系的问题,如何在一个多样性的国家内创造高度的政治认同,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是现代政治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近年来,在如何处理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民族关系问题上,王建娥教授总结了国内外学界出现的两种观点:即“公民化”和“文化化”(去政治化)。前者主张多民族国家在处理国内民族关系时,“强化公民地位,淡化民族观念和意识的影响”,通过“公民个人权利的平等,实现民族权利平等”;后者主张把民族看作纯粹的文化共同体,“从分散个体的角度来处理族群关系,在强调少数族群文化特点的同时淡化其政治利益,通过人口的自然流动进程淡化少数族群与其传统居住地之间的历史联系”,“ 把少数族群问题逐步去政治化”。 王建娥:族际政治民主化:多民族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民族研究,2006年第5期,第1页。“当代多数国家由于国家的创建主要是由主流民族建立的,主流民族的文化和体制构成了这些国家维护秩序的基础,因此主流民族的文化也就处在了统治地位上。处在这种文化中的异者的文化要不沦为一种被同化的、被边缘化的文化,要不被置于私人领域中去;由此而产生出来的宪政,否定了人的身份差别,削足适履的将所有社会成员千篇一律的变成了拥有同等权利与义务的公民。对此,詹姆斯塔利指出:古宪法是拼凑而成的,而现代宪法不过是一致的帝国。” 常士訚主编: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公民化”的主张是把少数民族群体仍置于边缘、受歧视的地位于不顾。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现代世界进行着广泛而深入的经济、社会和文化联系,在缩小民族间距离的同时,也促进了民族的自我意识。民族性和民族的自主意识,都是作为行为和认识主体的人对现实存在的集体文化和社会差异的体悟、觉察和反应,不是任何人的主观意志能够抑制或回避的。即便是只强调民族的文化特性,市场经济条件下,少数民族对自己在社会中的物质资源和权利分配体系中的地位仍有感悟,并且从这种感悟中做出价值判断。如果国家的政治设计没有给与主流民族有文化差异的少数民族以合适的政治地位及在少数民族在与其他民族平等交往和交流中互惠互利,在国家这个更大的政治共同体中获得更多发展、繁荣和富裕的机会,那么,少数民族对国家及其制度就不会产生认同。 如王建娥教授所言,多民族国家民族关系的本质是政治的,还意味着民族关系问题只能通过政治途径来解决。在这方面,多元文化主义中的“差异政治”给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二、“差异政治”理论主张及其现实意义玛丽恩扬通过对分配正义理论以及自由主义的普遍的公民观的批判,构建了差异政治理论,并为不少多元文化主义者所津津乐道。多元文化主义的基本精神是强调在个人与国家之间还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单位,即各种不同的社群或民族。在扬看来,在一个日益多元化的时代,建立在抽象的普遍主义的人性论基础上的普遍公正理念不合时宜,只有将差异纳入公共领域,才能有助于改变形式平等对少数民族造成的压抑和宰制现象。所谓“差异的政治”,即承认少数群体的文化身份与多数文化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地位,珍惜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将它视为国家的共同资产和力量,并根据差异原则和少数群体的文化特点区别对待,赋予少数群体以更多的文化权利,使他们能够有效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同时也能发展和享用自己的文化传统。在基本权利之外赋予少数群体以差异的公民身份也就是主张自由民主政府不但要基于个人立场,保障每一个公民平等权利,而且为了承认和包容少数群体和团体的特殊认同和需求,还要赋予少数群体以差异的公民身份,也就是对于不同的少数群体,应该根据其不同的文化身份而赋予其不同的权利。 常士訚主编: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4页。扬所倡导的“差异的政治”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弱化政治领域中体现占统治地位的主流群体文化的程序、象征及准则;二是各种群体应该在同等基础上参与政治生活,并且在参与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应该鼓励各个群体确认其独特的文化身份;三是通过论坛而形成的决策与政策应该充分体现群体的差异。尤其是要排除在决策过程中简单多数决定。 常士訚主编:异中求和-当代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政治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5页。同时,扬指出:“差异现在不是意味着他者性,排斥对方,而是特殊性、变动性、多样性。差异所定义的相似性与非相似性之间的关系既不会沦为共存身份,也不会变成非重叠的他者性。” Iris Marion Young,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0,p.157.扬指出,民主的差异政治把差异解释为“更具流动性和相互关联性的社会过程的产物”,即作为文化实践与其他实践相互作用的产物。从这个观点来看,民主的多元文化主义把文化差异归结为一种过渡性的、起改造作用的以及为了解放的含义,而不是把它定义为一种“排外的”模式。 美塞拉本哈比主编:民主与差异:挑战政治的边界,黄相怀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87页。对于现代多民族国家来说,少数民族是人民的一部分,是不容争议的国家主权与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是不言而喻的政治权力承载者。作为多民族国家这种政治共同体的一部分,少数民族拥有追求自己平等地位和利益的权利,拥有参与国家的政治决策和公共事务管理的权利。现代多民族国家中少数民族的集体认同和集体文化权益,不应该理解为公民个人权利的对立物,而应当理解为公民权利的正当组成部分。多民族国家社会整合的目标和出发点应该是求同存异,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创造一种具有更大包容性的制度空间,使各个民族都可以在不损害他族生存和利益的前提下保持和发展自己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并且在保持传统的族裔和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新的、更高层次的、具有更大包容性的政治认同。这种多层次的身份认同,既是多民族国家公民民主的题中之意,也是多民族国家文化和社会生活丰富多彩的表现,更是多民族国家政治生命力和社会凝聚力的根基所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群居天性和民族文化的社会功能,使每一个成员对本民族都具有某种自然地向心倾向和认同感。在族际沟通不甚健全、通达的多民族国家内部,主体民族在与非主体民族缺乏亲和力,其结果不是造成身处其中的多民族国家政治合法性基础的崩溃和整个多民族国家的被“炸毁”,就是导致连绵不断的族际征战,这种情形在族际沟通困难和民族利益表达机制不甚健全的多民族国家中,早已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很显然,单向的族际沟通是不完整的,它引发的或许只能是对他民族的鄙视心理和“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族际歧视与隔膜。在这个意义上,族际沟通的状况是民族主义在激烈程度上的限压阀。在族际政治特别是各种形态的民族主义博弈中,族际沟通是能够获得最优博弈结果的可选择策略之一。而多向、多通道的族际沟通网络结构显然有助于族际整合的达成。 王建娥、陈建樾等著:族际政治与现代民族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49页。“差异政治”意在把不同的民族看成平等的主体,主张民族文化平等的地位,以及加强族际之间的沟通。这都有助于国家整合的进行和国家认同的实现。三、协商民主有助于“差异政治”模式的实现“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相继进入后工业社会,后现代政治学正以“后行为主义”、“后现代女权主义”、“黑人政治”、“多元政治文化”、“权力话语批判”等散乱形式,在后现代思潮地平线边缘初露端倪。“特殊性”、“身份”、“少数”、“弱势”等边缘话语成为解构普遍主义模式中同一性支配下的霸权话语和主流体制的“另类之声”。 90 年代后期,一种企图实现从“以投票为中心”的民主向“以对话为中心”的协商民主理论应运而生。” 刁瑷辉:差异政治与协商民主,浙江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30页。选举是民主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维度,被认为是民主的真义,甚至有学者将选举等同于民主。随着民主政治的不断深入,选举本身存在的问题不断地暴露出来,多数原则本身存在的弊病、选举过程本身存在的缺陷等等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民主政治“堕落”为一种简单的选举政治。自由民主制度损害了民主最重要的原则,无益于改善社会的不平等现象,使弱势群体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无益于改善社会和经济领域中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正是在这股批判浪潮中, 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协商民主”作为新形态的民主诞生了,它被认为是解决自由主义民主困境的良方。有鉴于此,协商民主理论引起了更多学者对差异政治的关注。从最广泛的意义来看协商民主是这样一种观念:合法的立法必须源自公民的公共协商。作为对民主的规范描述,协商民主唤起了理性立法、参与政治和公民自治的理想。简而言之,它呈现的是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美詹姆斯博曼、威廉雷吉:协商民主:论理性与政治,陈家刚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第284页。协商民主的前提在于承认并接受多民族共存、多元社会文化的现实,以及不同利益主体之间存在的差异和分歧;其核心则在于强调基于理性的公共协商,即讨论、审议、对话和交流,从而实现立法和决策的共识。应该说,协商民主的价值是综合的。就协商民主的主体来看,协商民主将民主的参与主体从精英扩展为广大公民,并注意到了公民责任感的培养,校正选举民主对主体资格的忽略,扩大了民主的基础。就协商民主的程序来看,协商民主不仅注重民主程序的结果,同时将民主程序的过程也放到了民主政治的实质性过程,这就使得对民主程序的理解大大扩展了。协商民主能够多渠道、多方式的反映民意,弥补选举民主程序的某些不足。协商民主的价值更大于协商民主的后果。通过协商的形式,民主的范围得到前所未有的延伸。原本存在悖论的行政民主模式因为协商民主而得到缓解;原本民主难以推行的族群与多元文化领域,因为协商而使民主变的可能。通过协商,人们可以就某些事项达成共识,从而使立法与决策等民主事项更为公平、合理,这是协商民主的有效后果。因为有了更为广泛的交流,而不是生硬的投票,协商民主达成的共识更容易为相关各方接受。即便人们无法就某些事项达成共识,人们仍然可以在相互理解中达成谅解,甚至互相学习,而这些显然是传统的选举民主所无法做到的。 高建、佟德志:协商民主,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4页。扬通过“群体代表权”的主张构建了她所说的“差异政治”。扬的基本观点是:“一个民主的公共制度应该为那些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提供有效地承认机制和独特的代表制度。这种群体代表制度意味着制度机制以及公共资源应该承认:(1)群体成员可以组织工会在社会实现他们的集体利益。(2)在提出政策议案以及政策分析时,决策者有义务表明他们已经充分考虑到各个群体的观点,并将这种做法制度化。(3)群体对与他们息息相关的政策有最后投票权。”扬的这种“群体代表权”的主张也即是协商民主的要义。协商民主对于民族多元的多民族国家有着特殊的优势: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