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经济史.doc_第1页
理论经济史.doc_第2页
理论经济史.doc_第3页
理论经济史.doc_第4页
理论经济史.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2011学年第2学期期末论文经济史广角镜:历史学与经济学的全方位跨越简评吴承明先生近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10级专门史 李倩 100802043经济史自承担起历史学与经济学的科际整合使命时,便被赋予了独特的优势:“在社会科学的历史中,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经济史相对来说科学性是最高的,即它有能说明人类社会发展上的一些经济变化的因果关系的动力,即能得出有规律的结论。” 陈振汉著:步履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同时许多人迷惘不已:经济史研究什么内容?又该如何研究?当这些具体性的问题上升到历史观与方法论的高度时,便具备了普遍性的指导意义。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以下简称经济史)则具有领军性质:犹如站在巍峨的山巅,以一种君临天下的雄阔姿态俯视经济史这条长河的脉动。因为高度,决定了经济史的广度:如广角镜一般,全方位地洞察历史学与经济学的相互融合与交相辉映。称经济史为“全方位”主要表现为:一、著者吴承明先生横跨中西,“经”“史” 兼通;二、经济史一书在建构上大小不捐,叙议结合。一、 吴承明先生与“历史”“经济”的不解之缘吴承明先生于1917年1月3日出生于河北省滦县的一个新式知识分子家庭,在他一生中有三次与“经”“史”的不解之缘。一二九运动爆发后,原于清华大学攻读经济的吴承明因参加抗日被迫转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北大迁川后与清华南开组成西南联合大学。吴承明先生回首西南联大求学时光时忆到:“如果说当时得以面聆陈寅恪、费穆等史学大师的教诲,奠定了我的文史功底的话,那么陈岱孙先生对我的影响是最为直接的。” 吴柏均著:吴承明先生传略,近代中国,1991年第2期。陈岱孙先生是位博学的经济学家。在财政学、统计学、国际金融、经济学说史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可以说,西南联大岁月奠定了吴承明先生毕生研究经济史的基础。1943年春,吴承明先生远涉重洋赴美,于哥伦比亚大学经济系深造。当时美国正值凯恩斯主义盛行,当时吴先生的导师对此颇为不满。吴承明先生在做论文研究美国战时财政货币政策时,避开凯恩斯理论不谈,而是从罗斯福新政以来的实践经验特别是从历史数据上理论,并采取了实证主义的写作方法。论文顺利通过答辩,其中“货币” 一节还获得了“金钥匙”奖美国最高的文化艺术类政府奖。创造性地运用历史于经济研究之中,使得吴承明先生在大洋彼岸获得了极高荣誉。文革后,吴承明先生重返学术之坛,转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并写作出一系列的力作,如中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978)、中国资本主义与国内市场(1985)、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与许涤新先生合著,1985)等,这些著作在经济史学界占据了重要分量,被译为英俄日文在国外出版;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当代中国丛书等经济史部分的主编的吴承明先生,长期执掌中国经济史学会。吴承明先生虽著作等身、声名远扬,仍不忘大力关注和提拔学界青年。不论是治史,还是育人,吴承明先生都是一代学人楷模。从古至今,得以流传的每本著作中都隐含着作者一生的感悟与心血,值得后来者一读再读。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此书在2005年出版时,吴承明先生已逾耄耋,可以说是著者一生治学的结晶之作。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翰希克斯说,“经济史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经济学家和政治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和历史学家关于世界大事思想和技术等的历史学家可以相互对话的一个论坛。” 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著: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第4页。 经济史则是吴承明先生经济思想和历史感悟对话的一个重要平台。二、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独特建构方式经济史一书共十章,分为上、下两篇:历史观与方法论。上篇采用了中西类比、并排推进的行文方式,分别以人与自然、人与人、思维与存在三方面的关系入手,在古代、理性化时期、反理性化时期的历史阶段中,叙述中西史观的演变过程;下篇具体阐述如何在经济史研究中嵌入实证主义、计量学、社会学、区域研究与比较研究等前沿精髓,叙述举例相得益彰,并对经济史研究的理论方法做了综合概述。“大小不捐”的特征在文中是最为明显的。在上篇论述人与自然关系时,仅一个“天” 字,论述得详细又不失繁琐,哲性却不晦涩。“天指整个自然界。人们不满足于只看到自然现象,要对天作出整体解释,才能说明天人关系。古人对天有多种解释,而大别有两大类。一类是神义的天,天有人格,有意志,能直接降福祸于人,或降王命以治人,使天人相通;一类是自然义的天,天的自然行为,但学者把它抽象化,用理性思维来解释,得出道理、阴阳等原则与人事相通。” 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接着著者从各个时代的典籍中挖掘出具有含义“天”的语义码,进而剖析在历史长河的不同时代人们对飘渺自然的认知:如甲骨卜辞中,“天”的替代语为“帝”“上帝”“大”,体现出远古时代人在自然界面前的敬畏与虔诚;西周时“丕显文王,受有天命”,则可以窥测到此时的天人格已淡化。 在这些细碎的论述中,穿插有大量典籍引文,著者并作出了独具匠心的解读,这些都使得文章典雅华美而又不乏新意。从大的方面看,著者运用己身一生所学,对中西历史进行总结和概括。在比较古代中西世界观的异同时,大段大段地阐述就十分的精彩。“历史观上,对社会制度变迁的看法,中国远走在前面。西方史学家把发展看成是直线的,中国则有损益和革命的概念,有个通古今之变的思想,这是了不起的。西方历史上有个英雄时代,主要指希腊、罗马城邦,是英雄史观;中国则是圣贤史观,言必称三代或周公孔子,这与古代历史有关。希腊罗马都有多次远征,有许多英雄事迹,但主要还是历史观不同,战国和楚汉时期也有不少著名战役,中国史家并不去歌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把勇敢作为大德,中国只讲仁和义。”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这种迥异的世界观大概和东西方的地理环境息息相关。书中叙述的部分很多,下篇方法论“实证主义史学”一节中,众多西方史学巨人的思想精髓扼要、深入浅出。孔德、文班尔德、李凯而特、克罗齐、柯林伍德这些曾在历史不同时代烙下深刻印记的思想巨擘,再次展现于眼前。在他们的思想流变中,史学的脉络变得清晰明朗,易于梳理。读者也有如置身在雅典学院,沉浸于智慧海洋。吴承明先生的治学心得最是令人受益匪浅。“经济史研究中,一切经济学理论都应视为方法论;任何伟大的经济学说,在历史的长河中,都会变成经济分析的一种方法,没有一种古今中外都通用的经济学。”吴承明著: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82页。已故经济史学家陈振汉先生也持相同观点:“经济史对经济理论的关系是知识的关系,也是方法的关系,一些重要经济理论或学说的形成是根据经济史。”陈振汉著:步履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著者认为史应该是无定法的,要根据时空条件,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史料的可能,选用适当的经济学理论作为分析方法。当今许多的经济史论著为无尽的数据和图表所淹没,“经济史首先是史”的态度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术思潮起到矫正作用。结语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论是一部集历史与经济之大成的著作。著者吴承明先生博学厚笃,中西皆通;此书全面精析,“经”“史”互见。遗憾的是,由于篇幅原因,书中论及的史家多是耳熟能详的大家,却不见历史上那些也曾提出新颖观点的学者,如提出“本”“末”新解的王符等。在回顾本世纪历史研究状况时,失于简略,许多奠定近代经济史研究的学者仅仅是一闪而过,未给予扼要说明。但是,瑕不掩瑜,经济史:历史观与方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