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_1978_1998_.pdf_第1页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_1978_1998_.pdf_第2页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_1978_1998_.pdf_第3页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_1978_1998_.pdf_第4页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_1978_1998_.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世纪回眸 20年来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综述 1978 1998 谢灼 华 武 汉 大 学 图 书 情 报 学 院 武 汉 430072 朱 宁 咸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 437005 摘 要 本文通过对1978 1998年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状况的介绍 阐述了主要代表人物的不同学 术观点 并就有关文献定义 属性和文献学学科体系 范围及内容等方面研究的问题进行了归纳和评述 分析 和揭示了20年来文献学研究的特点和进展动态 关键词 文献学 理论研究 综述 自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到1998年 为止的20年间 可以说是我国文献学理论研究发展 的昌盛时期 1978年 在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下 中 国图书馆学会和中国科技情报学会相继成立 一些 为数不多的图书情报刊物先后复刊 大量新的图书 情报刊物象雨后春笋般地呈现出来 这不仅为图书 情报专业研究带来了盎然的生机 而且给文献学的 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学术阵地 以往有关文献学的研 究的最新成果大都散见在文史刊物或大专院校学报 上 其研究者大多数是文史界学者 现在图书情报学 界的学者在文献工作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了文献学理 论的研究 可见文献学的研究已步入了一个多视角 全方位的立体研究阶段 1 有关文献学研究的概况 文献学是一门既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 说它古 老 是因为早在两千年以前自孔子 论语 八佾 中 出现 文献 一词以来 就有汉代郑玄 宋代朱熹 元 代马端临等为代表的历代学者对 文献 词汇作过种 种解释和研究 这可以说是文献学研究的端倪和沿 革 说它年轻 是因为1930年郑鹤声 郑鹤春合著的 中国文献学概要 问世后 首次以 文献学 冠为书 名 标志着人们对文献的认识已从感性认识阶段上 升到理性认识阶段 同时也标志着人们对文献的研 究已进入系统的科学研究阶段和文献学作为一门独 立学科的正式诞生 其后1936年陈登原的 古今典 籍聚散考 进一步深化了文献的研究 考察了我国 文献的兴衰聚散 则是中国文献史研究的滥觞 1 此 后三 四十年间 尽管有关文献学研究的论著似断似 续 如 50年代后期 玉欣夫教授在复旦大学中文系 讲授文献课程时提出了融目录 版本和校雠学于一 体的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构想 而后又有杜定友 袁翰 青等人相继发表过有关地方文献学和文献工作等方 面的论文 1966 1976年文革期间 除少许有几篇 与文献学相关的论文外 几乎是空白 但文献学研究 并未沉寂 1978 1998年改革开放20年间 有关文 献学研究的大量成果纷纷问世 而且对文献学学科 体系结构及文献自身发展规律的探讨 远远突破了 原有文献学研究的藩篱 人们在前人对古典文献整 理与利用知识和方法的基础上 扩大研究范围 把注 意力转移到对文献的产生 发展 贮存 传递及利用 规律诸内容的探讨上 并注意引进国外文献学研究 成果 2 1 1 论著情况 有人作过初步统计 80年代以来我国正式出版 的各类文献学论著达300余种 3 而90年代以来又 有大量的论著不断出现或即将问世 现将1978 1998年20年间有关文献学研究的一些有代表性的 论著情况分别介绍如下 1 1 1 理论文献学论著主要有 张舜徽的 中国文 献学 1982年 和 文献学论著辑要 1985年 吴 枫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 1982年 王欣夫的 文献 学讲义 1986年 周文骏的 文献交流引论 1986 年 罗孟祯的 古典文献学 1989年 倪波的 文 献学概论 1990年 王余光的 中国文献史 第一 1 晋图学刊 1999年第3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卷 1993年 孙钦善的 中国古文献学史 全二 册 1994年 洪湛侯的 中国文献学新编 1994 年 张欣毅的 现代文献学纲要 1994年 等等 1 1 2 应用文献学论著主要有 邱均平的 文献计 量学 1986年 罗式胜的 文献计量学引论 1987 年 王崇德的 文献计量学教程 1990年 刘延章 的 文献分类学 1990年 黄宗忠的 文献信息学 1992年 朱建亮的 文献信息学引论 1992年 卿家康的 文献社会学 1994年 周庆山的 文献 传播学 1997年 等等 1 1 3 专科文献学论著主要有 张君炎的 中国文 学文献学 1986年 陈光祚的 科技文献检索 1987年 王余光的 中国历史文献学 1988年 郭星寿的 社会科学文献学 1990年 胡昌平和邱 均平的 科技文献学 1991年 等等 1 2 几种代表性论著介绍 张 舜徽的 中国文献学 4 张舜徽 1911 1992 原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是我国现代史 上一位著名的文献学家 该书比较集中地汇聚了他 对文献学理论的有关论述 他认为 我国传统的文献 学 是指研究古代文献典籍的分类 目录 版本 校 勘 注释 编辑 印刷 整理等工作 他说 继承过去 雠学家们的方法和经验 对那些保存下来了和已经 发现了的图书 资料 包括甲骨 金石 竹简 帛书 进行整理 编纂 注释工作 使杂乱的资料条理化 系 统化 古奥的文字通俗化 明朗化 并且进一步去粗 取精 去伪存真 条别源流 甄论得失 替研究工作者 提供方便 节省时间 在研究 整理历史文献方面 作 出有益的贡献 这是文献学的基本要求和任务 5 张先生对文献学的划定可理解为历史文献学的范 畴 其所述的文献学观是博大精深的 因此 中国文 献学 一书可谓是现代文献学的奠基之作 孙钦善的 中国古文献学史 6 孙钦善 北京大 学古文献研究所教授 该书共分七章 按照先秦 两 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 清及近代 七个部分撰成 全书内容丰富 材料详实 堪称中国 古文献学史研究上的一部力著 作者认为 古文献学 简言之 就是有关古代文献典籍整理和研究的学问 他说 古文献学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性的边缘学科 它与古代语言文字学 古籍目录版本学以及古代历 史学 包括通史 文化史 哲学史 思想史等 都有关 联 同时古文献学又是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 古文 献学本身又有许多分支 诸如注释 包括字词的注音 释义及天文 地理 名物 典制等考证辨析 校勘 目 录 版本 辨伪 辑佚 编纂等 可见它是一个成熟的 学科 孙先生对古文献学的理解把人们的思维引向 了一个更加广阔的领域 同时告诫人们研究古文献 学不能局限于古文献本身 而要结合社会的发展从 多种角度来考虑 这种认识对现代文献学专科化发 展方向是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洪湛侯的 中国文献学新编 7 洪湛侯 杭州大 学中文系教授 他曾在 杭州大学学报哲社版 1987 年第2期上发表过 中国文献学的重要课题 兼 论建立中国文献学的完整体系 一文 后因以飨读者 之需 遂在该文基础上撰成 中国文献学新编 该书 40万字 由体 法 史 论四编组成 他认为 文献学 本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的一门学问 文献形体本 身的特点 文献整理的方法 文献学的历史 文献学 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 简单地说 文献学应包括文献 的体 法 史 论等几方面的内容 并把这些熔为一 体 进行系统研究 逐步建立文献学的完整体系 8 该书构思独特 内容精湛 文采横溢 论点新颖 在现 代文献学研究领域中较有影响 周文骏的 文献交流引论 9 周文骏 北京大学 信息管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他在该书中倡导在融 合图书馆学 情报学 档案学 目录学 文献学 出版 发行学理论基础上建立文献交流学 这是 文献信息 理论研究的先导 10 尔后 他又与他的博士生杨晓 骏同志合作在 中国图书馆学报 1994年第1期和 北京大学学报 哲社版 1994年第2期分别发表 了 文献学新论 和 论文献的属性 现象和本质 两 篇论文 该作的问世 表明周教授在总结文献信息学 内在规律和文献交流学外在规律研究基础上 将两 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拓宽其外延 寻觅文献学新的研 究思路 倪波的 文献学概论 11 倪波 南京大学信息 管理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信息产业研究所所长 该 书30万字 共十一章 全书用了较多的篇幅从定义 社会功能 框架结构 文献信息 文献载体 文献族 系 文献类型等多种角度 对文献的内容 形式和特 征 做了全面的论述和较深的剖析 另一方面 该书 对文献工作的描述和理论的探讨 包括文献的生产 文献的交流 文献流的规律 文献工作标准和文献工 作现代化等等基本问题 周文骏在为该书写序中讲 到该书 一个明显的特点 就是本书的内容非常广泛 和相当全面 它不仅包括古代文献的各种载体和类 型 同时也包括现代文献的各种载体和类型 它不仅 论述文献的目录 版本和校雠 同时也论述文献的生 2 晋图学刊 1999年第3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产 存贮 交流 以至于文献资源的社会共享 该书 的问世 可以说为研究文献学理论开辟了一条新的 途径 20年来致力于文献学理论研究的既有文史界 的专家学者 也有图书情报界的专家学者 虽然他们 研究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尽相同 但是把文献学作为 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专门研究 人们的认识还是趋 向一致的 正由于这种不懈的努力和探索 才使得我 国现代文献学的研究起到了承前启后 大辂稚轮的 重要作用 1 3 论文情况 根据 全国报刊索引 哲社版 1978 1998 11 G256 文献学类目下的统计 12 其文献学理论研 究的论文篇数为527篇 图书学 版本学 校勘学的 论文篇数为3680篇 见下表和曲线图 1978 1998 11文献学及相关论文篇数分布表 年 代 论文 篇数 类目 19781979198019811982198319841985198619871988 文献学0000100001413 其它15346190286293205366295190238 比例 00000 3400006 865 17 年 代 论文 篇数 类目 1989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合计 文献学35292543367175436868527 其它179213265102121971161261631803680 比例 16 311 98 6229 622 942 239 225 429 427 414 3 从上表和曲线图可以明显看出 20年来我国文 献学理论的研究尽管有所起伏 但仍然呈上升趋势 特别是80年代末到90年代上升幅度更为明显 1995年116篇达到最高峰值 占20年发文总数的 22 从图表中还可以看出 文献学理论研究的论文 篇数在整个文献学研究领域论文篇数 包括文献学 图书学 版本学 校勘学 的比例逐步增大 可见现代 意义上的文献科学是在我国传统文献科学的基础上 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它不再是囿于图书学 版本学 校勘学等某一单项研究的局限 而是在研究内容 方 3 晋图学刊 1999年第3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法以及学科结构建设上从多种视角来审视文献学研 究的对象 值得一提的是 自1994年武汉大学和北 京大学首届图书馆学情报学博士毕业后 还有一些 专门研究文献学的博士论文也相继问世 这说明有 关文献学领域的研究正在朝着更深层次的方向发 展 同时也表明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越来越 走向成熟 2 基本理论研究的状况 文献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包括文献的定义 属性 发展规律和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范围 学科体 系 发展趋势等方面内容 洪湛侯认为 我国的文献 学理论 早期观念含浑 界义不明 明显存在着技术 性经验总结和科学理论之间的差距 13 那么 本世 纪末20年间我国文献学理论的研究可以说是承前 启后 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这个时期呈现出两个明 显的发展特点 一是人们开始注意大量引进其它学 科的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 多角度探索文献学基础 理论体系 二是把文献学某些基本问题的研究引向 深入 注意探索文献分布 发展和利用之规律 力求 在专题理论研究上取得实质性突破 在此之前人们 认识上的一些模糊不清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再次 争鸣和探讨 虽然仍未达到应有的共识 但对问题的 看法愈来愈清晰 愈来愈深化 2 1 有关文献的定义的研究 文献一词是一个历史范畴 最早见于 论语 八 佾 篇中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人们对文献概念的理 解和定义都不一样 汉代郑玄和宋代朱熹解释 文 为 文章 献 为 贤才 或 贤 元代马端临以 文 献 二字为书名作 文献通考 自序谓 引古经史谓 之 文 参以唐末以来诸臣之奏议 诸儒之议论谓之 献 在此之后的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 大都把 文 献 作为书籍资料的代称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 步 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 人们由于对事物认识的差 异和理解角度的不同 在 文献 概念的定义上更是 产生了许多分歧 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随着电子出版 物和一些新型文献载体的出现 国外一些著名学者 断言在本世纪末世界将进入无纸社会系统 于是在 国内对争论已久的文献概念问题又上升到最高峰时 期 20年来有关文献概念研究的立说很多 归纳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 1 1 材料论 文献指一切历史材料 王欣 夫 14 文献的内涵 具有使用价值 历史价值的 字 词 语 篇 书 人 时 地 事 物的具体材料 文献 的外延 用做依据材料的科学 典型 完备知识的材 料 单柳溪 15 2 1 2 图书文物资料论 文献 后指有历史 价值的图书文物 辞源 文献 今专指有历 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 辞海 文献是 有历史 价值或参考价值的图书资料 现代汉语词典 文献应理解成一切历史遗留和现存有关某一问题 某一事实 某一作家的文字资料 谢灼华 16 文 献就是能够反映人类社会各个历史发展阶段 一切 领域人类活动对后代说来是具有历史价值和认识作 用的 以文字记录形式存在的资料 邵胜定 17 凡是用文字表述的具有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的图 书资料 就是文献 洪湛侯 18 2 1 3 载体论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著录总则 1983年 文献乃是用文字 图 形 符号 声频 视频等技术手段记录人类知识的一 种载体 严怡民 19 文献是指以文字 图像 符 号 声频 视频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种知识载体 周文骏 20 今天专指以文字 图像 符号 声频 视频等为主要记录手段的一切信息和知识载体 黄宗忠 21 2 1 4 信息知识论 文献就是记录下来的知识 陈光祚 22 文献是关于存贮在物质载体上按照 一定逻辑组织的有关知识内容的信息记录 或称固 化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 贺修铭 23 是指 存贮在物质载体上按一定逻辑组织的任何知识内容 的信息记录 高崇谦 朱孟杰 24 2 1 5 结合论 我认为文献既不是记录着知识的 载体本身 也不是记录着知识的载体上的知识 即 既不是纯粹的物质 也不是纯粹的精神 而是二者的 结合 朱建亮 25 文献是 记录知识的物质载体 与物质载体记录的知识的融合体 高家望 26 文献一定是知识与一定物质载体的结合产物 但知 识与载体结合产物不一定是文献 文献 记录有 知识 且用于记录知识的一切载体 孙二虎 27 上述诸家看法虽有相似的出发点 但大都从自 身理解角度的不同而产生定义上的差异 特别是文 史界的学者与图书情报界的学者认识文献的差异更 为明显 尽管他们在定义文献中都注意了从文献的 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来考虑 但文史界学者更多的 是从自身使用的角度出发 偏重于从文献的内容方 面来认识 而图书情报界学者立足于自身工作的出 发点 偏重于从文献的形制方面来认识 由此可见 关于文献定义的认识一时间还难以达到共识 讨论 仍在继续 4 晋图学刊 1999年第3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2 有关文献的属性的研究 由于在文献概念定义上难以达到一致 学者们 又回过头来从文献的属性上来探讨文献的本质 以 寻求从文献的内涵中来揭示文献的真谛 傅群把文献的构成划分为三大要素 他认为 文献的本质就是三者的统一 即内容的信息性 符 号的单一性和载体的非生命固态性 只要同时符合 这三性 都属于文献范畴 只要遵循这三性 无论如 何定义文献都是无关紧要的 28 崔慕岳在分析文献属性讨论的 三要素说 四 要素说 五要素说 七要素说 之后 提出了 文 献就是由信息内容 信息符号 信息载体三个要素构 成的统一体 的观点 29 黄宗忠等人认为文献构成要素除 内容 载 体 和 方式 外 还有呈现形态的四要素看法 30 倪波等人把文献的表现分为三种特征 第一是 人工附载体 第二是固态附载材质 第三是不仅具有 相对短暂的传递信息功能 而且具有较长期的存贮 信息功能 并且认为文献本身表现为文献信息 文 献载体 文献记录方式和文献符号系统的四维框架 结构 31 周文骏 杨晓骏对文献的物质属性 信息属性和 社会属性以及文献的外部形态进行分析之后 用哲 学的观点探讨了文献的本质 认为 文献本质则存 在于文献实践过程中 并随着人们对文献认识的不 断深入 而呈现出多层次的结构 即一级本质 记 录有信息的人工载体 二级本质 信息交流的中 介 三级本质 人类认识世界 改造世界的观念工 具 32 尔后 杨晓骏又从文献发展的基本规律上进 行了探讨 力求在揭示认识对象的规律中 并运用这 些规律去把握文献的历史 现状和未来 33 由此可见 人们对文献的认识正在深化 同时 由于社会的发展 文献的形体也呈多元化发展趋势 因此 对文献的认识是一个由浅入深 由简到繁的发 展过程 这也是自然的 2 3 有关文献学学科性质的研究 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是怎样形成的 属 于什么性质的学科 长期以来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 周文骏在为倪波主编的 文献学概论 写序中讲到 我国的文献学素来和历史学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文 献学家也大多是历史学家 在他们的眼里 往往把文 献学看成是校雠学或广义的历史学 我国今人以文 献学命名的综合专著 诸如1930年郑氏兄弟的 中 国文献学概论 1982年张舜徽的 中国文献学 和 吴枫的 中国古典文献学 1986年王欣夫的 文献 学讲义 1989年罗孟祯的 古典文献学 等等 这类 著作基本恪守我国文献学原来的含义和范围 均以 目录 版本和校雠为核心为内容 并且具有以中国古 代史作为背景的浓厚特色 所以 他们研究的属于古 典文献学范畴 34 李景文把文献学形成的诸家观点 归结为三种 第一 认为文献在古代已经形成 它是 在文献典籍整理过程中产生发展起来的 版本 目 录 校勘都只是文献整理工作的一种手段 是文献学 的一部分 第二 认为文献学是现代兴起的一门新兴 学科 是从传统目录学 图书馆学等学科中发展起来 的学科 第三 认为文献学是一门正待形成的科 学 35 由于对文献学学科形成的看法不一样 因此 对 文献学学科的性质也就产生了不同意见 现择其代 表性的意见介绍如下 张舜徽认为 我国古代无所谓文献学 而有从 事于研究 整理历史文献的学者 在过去称之为校雠 学家 所以校雠学无异成了文献学的别名 36 这就 是说 文献学就是研究 整理文献的科学 王欣夫认为 文献学是一门对历史性材料进行 整理与揭示的方法科学 37 并把文献学的教学内 容分为目录 版本 校雠三类 这实质上还是把文献 学当作研究 整理历史文献的科学 谢灼华认为 文献工作是考证典籍源流 阐述学 术渊源 分析书籍类别 辨析史料价值和内容 提供 学术资料的基本内容 也即为 研究文献的收集 整 理 分析和利用的科学 可称为文献学 38 韩承铎认为 文献学是综合研究各科文献的科 学 它的内涵也不限于过去的文献 39 洪湛侯认为 文献学本是关于文献研究和整理 的一门学问 文献形体本身的特点 文献整理的方 法 文献学的历史 文献学的理论都应包括在内 40 蒋永福认为 文献学就是研究社会的文献现象 及其理论与方法的科学 41 赵国璋 潘树广认为 文献学是研究文献的产 生 发展 整理和利用的科学 他们把文献学按其研 究范围分为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 古典文献学 以研究古籍的分类 编目 版本 校勘 辨伪 辑佚 注 释 编纂 校点 翻译和流通为主要目的 现代文献学 侧重于文献工作 应用图书馆学和情报学等学科的 理论和方法 以知识的组织和检索利用为基本任务 是尚在发展与逐步完善的科学 42 林申清认为 文献学是以文献和文献工作为研 5 晋图学刊 1999年第3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究对象 以文献的产生 发展 搜集 整理 传递 利用 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应用性科学 43 上述对文献学性质的认识可以看出 人们从文 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确立到文献学研究领域的 深化 都是随着对文献产生 发展及其规律性认识的 提高而逐步走向成熟的 2 4 有关文献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如果按文献研究的领域及范围来划分 文献学 可分为古典文献学研究和现代文献学研究 古典文 献学研究主要是围绕版本 目录 校勘等文献整理 鉴别或翻译的基本知识 方法 历史及典籍介绍诸内 容进行综合性研究或专题性研究 现代文献学研究 是在古典文献学研究的基础上 把研究的范围扩展 到对文献的产生 发展 贮存 传递和利用及其规律 的探讨上 44 王余光认为 可将民国以前的文献学 称为 古典文献学 将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 献学称为 文献学 或 现代文献学 现代文献学应 包括民国和新中国成立以来诸多学者在古典文献学 领域的研究 45 无论是古典文献学 还是现代文献 学 应该说都是从属于文献学研究领域范畴 因此 有关文献学研究的对象和内容一直是学术界探讨的 主要课题 尤其是近20年来有关该课题的探讨方兴 未艾 成了人们争论的热点之一 其主要代表性的观 点有如下一些 金恩辉认为 关于文献学的研究对象 也可以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上是从文献交流 文献信息 等关于文献的深层次本质方面去发挥 形成科学体 系 狭义上是继承和发展传统的以图书为中心的研 究对象说 全面地去探讨当代文献和文献工作内容 从中寻求其内在发展规律 46 蒋永福认为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根据其对象事 物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层次性 可区分为宏观研究对 象和微观研究对象两方面 宏观研究对象 就是指 整个社会 或国家 文献系统的结构 功能以及社会 文献事业的组织管理 微观研究对象 就是指个别 的文献现象以及个别文献机构文献工作的组织原理 与方法技术 文献学的研究内容可概括为三方面 理论研究 应用研究和专门研究 理论研究 即对 文献学的一些基本问题以及文献工作的一般原理与 规律的研究 应用研究 有两种含义 其一是指有关 文献工作的环节 程序 方法和技术的研究 其二是 指研究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在文献工作中的应用 问题 专门研究 是指某一专业学科文献或某种特殊 类型文献的研究 47 周文骏 杨晓骏认为 文献学的研究对象不只局 限于古典文献 而是社会所产生并存在的所有类型 的文献 48 王余光认为 文献学研究包括文献源流 积聚 散佚及典籍体式等方面的研究 整理包括辨伪 版 本 校勘 辑佚 类纂 目录 注释等 文献的研究和整 理是古典文献学的主要内容 49 有关文献学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观点概括起 来无外乎有两大派别 一是以历史文献为研究对象 探讨文献的目录 版本 校雠等方面的内容 这是古 典文献学派的看法 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王欣夫 张舜 徽等 二是以整体文献为研究对象 探讨文献的形 成 生产 分布 交流 利用以及发展规律等方面的内 容 这是现代文献学派的观点 由此可见 把文献作 为研究对象 人们的看法还是倾向一致的 只是由于 过于笼统因而在对文献研究的范围和方式上产生了 种种分歧 因此 大多数文献工作者认为 专科化是 文献学的发展方向 即专科文献学 所谓专科文献 学 就是以专科文献为研究对象 着重于探讨其内在 矛盾即规律 组成结构 分布情况 检索方法 以及专 科文献的工作理论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50 综上所述 有关文献学的研究 目前还只是一个 初创阶段 文献的定义和属性尚无比较统一的认识 文献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其学科体系 研究对象 范围 内容的意见也莫衷一是 但是 80年代的文献 学研究有两个特点 一是开始吸收其它学科的研究 方法和学术成果 从多角度探讨文献学的理论体系 二是注重探索文献分布 发展和利用的规律 51 90 年代的文献学研究是在80年代研究基础上发展起 来的 其特点 一是注意引进国外文献学研究成果 把文献工作和情报工作 文献学和情报学结合在一 起 从多元化的角度来探索 二是更加注重应用文献 学的理论研究 如文献计量学 文献社会学 文献传 播学 文献信息学 文献交流学等应用学科应运而 生 三是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更加关注文献形 体的变化和发展趋势 特别是电子文献的研究 成了 人们探讨的热点课题 可以预示下一世纪有关电子 文献的研究将有突破性的进展 总之 20年来 中国 文献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是辉煌的 它将为二十一世 纪文献学研究的广阔前景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与引用文献 1 倪波 袁勤俭 文献学研究综述 武汉大学图书情 报学院 图书馆学情报学研究所编 知识信息管理研 究进展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8 41 6 晋图学刊 1999年第3期 1994 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2 3 谢灼华 石宝军 中国文献学研究发展述略 中 国图书馆学报 1993 3 38 45 4 5 36 张舜徽 中国文献学 郑州 中州书画社 1982 3 4 6 孙钦善 中国古文献学史 全二册 北京 中华 书局 1994 7 8 13 18 40 洪湛侯 中国文献学新编 杭州 杭 州大学出版社 1994 2 3 394 9 周文骏 文献交流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