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力式分离器的沉降理论与实用公式.pdf_第1页
重力式分离器的沉降理论与实用公式.pdf_第2页
重力式分离器的沉降理论与实用公式.pdf_第3页
重力式分离器的沉降理论与实用公式.pdf_第4页
重力式分离器的沉降理论与实用公式.pdf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 0 第 l 4昔第 6期 天 然 气 工 业 9 9 4篮 硅 天 然 气 加 工 与 化 工 重力式分离器的沉降 理论与实用公式 余汉成 四 川 石 油 喜 设 计 研 究 院 f 摘 要文章亲统地介绍7 不同类型重力式分离器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计算公式 善计算公式 具有 简洁 实用 逻辑性较强的特 最 使用时无需其他繁杂的附加计算 由于各计算公式之间具有一 定的内在联 系和较强的亲烧性 因而支中的公武可用作分离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编制的数学模 型 I 主 题 词 分 离 器 沉 降 理 论 设 计 两 相 分 离 三 相 分 离 立 式 卧 式 力 气液沉降理论 在气 流进入重 力式分离器后 首先进入初级分 离阶段 由于气流突然减速 并同时改变流动方 向 在惯性力 离心力以及重力的综合作用下 分离器对 气流进行了初级分离 随即气流进入了分离器的沉 降分离段 重力分离器的设计计算即以沉降分离段 的气液沉降理论为依据 I 液滴在沉降分离段的受力分析 这里需对气液流态作如下假设 液漓为稳定 的球形 沉降过 程中不变形 不粉碎 也不与其它液 滴碰撞合并 液滴不与分离器壁或其它构件发生 力的关系 液漓在沉降段已处于匀速下沉状态 沉降段气流流动为稳定流状态 这样在沉降段 液滴 主要受液滴本身向下的重力和液滴下沉时气流对液 滴产生的向上阻力或携带力 图 I 在稳定状态时 两个力大小相等 方向相反 在分离器设计计算中 公式推导通常以立式分离器为基础 并假定具有某 一 所需分离直径 的液滴开始匀速下沉时的气体 和液滴之问的垂向的相对运动速度为临界气流速度 I 当气流速度低于此临界速度时 所需分离直径 的液漓即可从气相中分离出来 如果用 n 表示液漓车 身所受重力 单位 N 用 表示气体对液漓运动所产生的携带力 单位 N 则 n 1 n n A 1 一 A 2 气体出1 3 田 液滴在沉降段的受力分析田 式中 n为液漓密度 k g m I A 为工况条件下气体密度 k s m l 为气液相对运动速度 m 0 I 为液滴直径 m 为气体携带力系数或阻力系数 I A为液滴横切面积 m I 为重力加速度 取 9 8 1 m 对于球形液滴来说 携带能力系数 是假想雷诺 数的函数 其关系式如下t 口 d C o 嚣 o 3 4 3 拯一1 0 3 E 4 余仅成 高级工程师 1 9 6 6年毕业于西南石油学院油气田开发专业 主要从事天然气气田地面集输工艺与设备的设计和 研究 地址t 6 I O 0 1 7 J l 1 省成都市小关庙后蘅 2 8号 电话 0 2 8 6 7 4 7 7 6 0 转 2 5 6 维普资讯 第 卷第 6期 余 汉成 t 重力式分离 器的沉降理论与实用公式 式中 为液滴直径 岬 为气体粘度 m P a s 一 般在计算中 当 船 2 时 认为液滴在气流中 的沉降处 于层流状态 可取 如 2 4 当 R e 2 1 0 时 可认为液滴在气流中的沉降处于紊流状态 并取 0 3 4 2 层流状态的司托克公式 当假想雷诺数 船 2时 可认为液滴处于层流 状态 此时 2 4 并将雷诺敬公式中的 用 代替 即 R e 1 0 p D V 可得此时气流对渡滴运动所产生的携带能力或阻力 F o 为 V 一 24l iV z 24 1 1 1 0 t p I D V i 3 1 0 一 V 令 即 3 1 0 一 I n n 型 可 得 V 0 5 当液滴直径用 m表示 并用 表示 临界状态 时的气流速度时 得 I I 曼 曼 二 2 5 另外 利用牛顿第二定律 可建立起 液滴在气流 中沉降达到稳定流状态的加速度公式 即 口 二 6 式中 n 为液滴稳定下沉时的加速度 m为液滴质量 上式经积分运算后可得气液分离液滴沉降时的 动态式 l 1 5 4 5 1 0 一 n 1 一 1 7 式中 5 1 5 为沉降时间 s 经计算表明 液滴在分离器达到稳定的匀速沉 降需要一个短暂的时间 另外 考虑到气流流动稳定 车身的需要 在分离器结构设计时 其沉降段距离一 般取 I m左右 层流层的司托克公式 主要用于三相分离器设 计中油水分离公式的推导 因为油水密度差较小 同 时粘度太 油水之间相互的沉降速度低 故雷诺敬也 较低 因而司托克公式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反之 司 托克式则不适于气液两相分离计算 3 气液分离的实用公式 如上所述 由于司托克公式用于气液分离时误 差较大 敞适用于气液分离的临界流速公式需另行 推导 其推导过程如下 首 先假定 为常数 令 一 分别代入式 1 和式 2 并用 代替式中 可得 V t 3 6 1 7 0 8 再设定 0 3 4 时 可得紊流条件下的临 界速 度 0 为 V o 5 2 0 3 l 0 一 F P d r g J 最后即可利 用式 8 9 进行气液分离的临界 流速计算 其计算步骤如下 1 首先假设气流处于紊流状态 利用式 9 计 算 V I I 2 利用式 4 计算假想雷诺敬 第一次计算时 式中 V 用步骤 1 算得的 代入 即 R e l 0 3 垒 3 利用式 3 计算 即 一 2 4 击 0 3 4 4 利用式 8 计算可得 V t 5 利用步骤 算得的 V t 再从步骤 2 开始计 算下一个 V 值 直至最后两次计算的 I 靠近到所需 精度时 最后一次计算所得的 I 即为所需计算的 I 值 当然 此项计算以计算机计算为佳 不过 此计算 方法收敛较快 一般试算 6 7次即可得到较满意的 收敛值 分离器的设计系数 在气液分离计算中 常需利用设计系敦 值 其计算式如下 当利用气液分离的实用公式求得最终的临界流 速 1 q 后 即可用式 4 求得假想雷诺数 髓 然后 再用式 3 求得 值 晟后利用式 1 0 即可求得 K 值 值除利用上述计算方法可得到外 亦可利用 图表查得 两相立式分离器的计算 1 气体处理能力的实用计算式 维普资讯 天 然 气 工 业 9 9 4 芷 在计算公式的推导过 程中 需假定气体在分离 器内的流速等于 或小于 液滴的临界流速 从而可 算得所需分离器的最小直径 D 即假定 V 而 V v 忙s 川 川 期 式中 口为天然气工况下的最大流量 m s A为分离器横切面 m 由此可得两相立式分离器气体处理能力的公式 为 l 4 0 8 1 0 1 1 当所需分离液滴直径 为 1 0 0 i t m时 I 4 0 8 1 0 一 K 1 2 式中 为按式 1 0 算得的设计常数 z为气体压缩系敬 I 口 为最大气体处理量 m d 标准状态 o 0 1 0 I 3 3 5 MP a 一 2 0 为分离温度 K 为分离压力 绝 MP a D为立式分离器直径 m 2 液体处理能力 气液两相分离器液体处理能力的计算主要依据 所需液体在分离器的稳定时间或滞留时问以及液体 产量 若分离器储液段体积为 m 液体流量为 I m s 则液体在分离器内的滞留时间 s 可用下式 表 示 由此可推导得出两相立式分离器液体处理能力 的实用计算公式 为 D 一 8 8 4 3 1 0 1 3 式中 D为分离器直径 其设定值应大于式 I I 或式 1 2 气体处理 能力公式的计算值 mi 为分离器的液柱高度 I a J 为最大液体产量 m d I 为液体在分 离器中所需的滞 留时 间 ra i n 对气液两相分离器而言 滞留时间一般按 1 m J n 考虑 若液相为粘度较大的原油 则滞留时间可延长 至 2 ra i n 同时 分离压力提高 滞留时间也应适 当增加 整个分离器的长径比可按 3 4考虑 两相卧式分离器的实用计算公式 1 气体处理能力的实用计算式 卧式分离器气体处理能力计算公式的推导 一 般先假定分离器内部一半 为液相充满 同时需保证 气体在分离器中的滞留时间 必须大于或等于气 流中液滴沉降分离至液面所需的时间 即 同时 一 一 2 式 中 厶r 为分离器 的有效长度 通常为气流进 出口之间距离 mI 为气体在分离器中流速 D为分离器直径 为液滴在垂直方 向上的沉降 速度 亦 即直径为 的液滴在气体中沉降所需临 界流速 由于卧式分离器中 气体呈水平流动 其垂直的 流速 分量 为零 故 可理 解为液滴的实 际沉降速 度 其实际值同样可用式 8 进行计算 根据以上假 定 可推导 出卧式分离器的气体处理能力公式为 4 0 8 当 1 0 01 t m时 得 Lr D 1 4 0 8 l 0 一 K 1 5 2 液体处理能力的实用计算式 该式推导方式与立式分离器的液体处理能力公 式雷同 其最终计算式为 L 丽t O j 或 L f 一I 7 6 7 1 0 s t I 6 式中 a I 为最大液体产量 m d 在设计计算中 式 1 4 或 I 5 的计算结果应与 式 I 6 的计算结果进行比较 取值大者为最终值 若 二者计算值相差太大 可适当调整液相的充满程度 三相立式分离器的计算 1 气体处理能力计算 三相立式分离器气体处理能力的计算与两相立 式分离器气体处理 能力的计算相同 可分别采用式 1 I 或 1 2 维普资讯 第 1 4 卷第 6 期 条汉虚 t 重 力式分离器的沉降理论与实用公式 2 液体处理能力的计算 在三相分离器实用公式 的推导过程中 需考虑 液相介质中油水分离的 问题 由于油的牯度远大于 水的粘度 因而分离油中的水滴远比分离水中的油 滴困难 同时三相分离器也具有对原油进行预脱水 的目的 所以三相分离器的油水分离计算以从原油 中除去水漓为依据 在油水分离的公式推导过程中 需应用如下司托克公式 I t 5 4 5 l O p p o d 1 7 式中 l 0为水滴在油中的沉降速度 m 5 I 一 为油水密度差 k g m I d 为水滴直径 为油牯度 mP a s 油水分离所需滞留时间较长 一般在 1 0 ra i n左 右 当油水密度 差较小 而分离温度又较低时 则滞 留时间可延长至 2 0 3 0 ra i n 采用与两相立式分离器气体处理能力公式类似 的推导方法 可得三相立式分离器的液体能力公式 为 2 7 0 4 6 1 8 当 5 0 0 m时 n 0 1 0 8 2 7 丝 1 9 L p w po 式中 为最大原油产量 m d n 为利用液体处理能力公式计算所得的 分离器直径 m 3 液柱高度计算 三相立式分离器液柱高度计算公式与两相立式 分离器液柱高度计算公式式 1 3 基本相同 但需分 别计算油 水的高度 同时 式中的分离器直径应大 于或等于气体和液体处理能力计算公式计算的较大 值 故可得 k 8 8 4 3 1 0 4 口 2 0 8 8 4 3 1 0 口 2 1 k t 8 8 4 3 1 0 口 t 2 2 式中 k k 为油 水高度 1 7 1 k 为油 水滞留时间 rai n I 为晟大油 水 日产量 1 7 1 d 由于立式三相分离器所需直径较大 其长径 比 在 I 5 3 左右 三相卧式分离器的计算 1 气体处理能力计算 与两相卧式分离器气体处理能力计算相同 可 采用式 1 4 或式 1 5 2 液体处理能力计算 液体处理能力公式的推导 同样可假设为液相 充满程度是分离器的一半 并同时需考虑油水两相 各自的流量 滞留时间等 晟后可得液体处理能力公 式 为 厶f 1 7 6 8 1 0 一 k口 I 口 1 2 3 式中 凸 为按液体处理能力公式计算所得的分 离器直径 其大小应与按气体处理能力计算公式所 得的计算值进行比较 取大值 3 计算最大油层厚度 此项计算的目的在于使所设计的分离器油层不 能太厚 由于水滴在油层中的沉降速度有限 如果油 层太厚并超过了晟大油层厚度 可能会出现部分油 层顶部的水滴还来不及况降到水层即被油流带出分 离器 可见晟大油层厚度的计算与油液在分离器中 的流速有关 也与水滴在油层中的沉降速度有关 其 推导需利用司托克公式式 I 7 其计算公式为 3 2 7 I O 2 4 当 5 0 0岬 时 k 8 1 7 5 X I O 3 二鱼 2 5 式中 k 为晟大油层厚度 m 4 分离器最大直径 当液体处理 能力一定 用式 2 3 确定卧式分离 器尺寸时 由于受到晟大油层厚度的限制 分离器直 径应 风 否则 应增加其有效长度 厶r 分离器晟大直径 风 的计算需利用图 2的曲 线 其计算步骤如下 囝 2 A A与 z值的关系曲线囝 维普资讯 6 4 第 1 4 卷第 6 期 天 然 气 工 业 9 9 4 越 烷烃催化脱氢生产 C s c 烯烃工艺 之 四 童 塑 一 四川石油瞥理局天然气信息研究所 下 P f L 乏 摘要un d e 工艺采用一衄三个周期性善 环操作的詈式 圃定床反应器 由顶烧转化炉型的 加热炉烟气以量外加热流垃量内的过程气体来提供反应所需的热量 反应在接近等温条件下进行 采用载于 Al t 0 I 担 体上 的氧化络 非贵空 属和助 荆作 为催化 剂 异 丁烷 单程 转化率 为 4 5 to o l 异 丁 烽选择性 9 4 mo l 已通过半工业试验蓑置考察 工业蓑置的设计和建设正在进行中 文中同时简 介 1我圆在低碳烷烃脱氩这一领城研完工作的概况 并对圆外 8 0年代来开发的上述诸I 艺特点进 行 1综合比较 和分析 主 题词 烷烃 催 化 脱氩 催 化荆 丙 烷 丁 烷 丙 烽 异丁烯 懈 f 足 L i n d e 工艺及催化剂 德国 L i n d 公司在完成 了 1 9 8 2年开始研究丙 烷 异丁烷脱氢生产丙烯和异 丁烯工艺的开发工作 后 即在 B A S F公司建在路德维希港 生产能力为 l 万 t a丙烯 的一套半工业试验装置上进行了为期近 两年 I 9 8 9年 1 月至 1 9 9 0年 I 1 月 的试运行 并取 得了预期的效果 该公司宣称 Ur l d e工艺避免了 O l fl e x工 艺用 H 稀释 亦避免了C a t o f i n工艺负压操作等同题 成 本低 污染少 与同类方法相比 具有较强竞争能力 目前正在进行工业 I 匕 设计 UP d e 工艺流程如图 I 所示 与 S t a r 工艺相似 L i n d e 工艺亦采用顶烧转化炉 型反应器 反应器是由炉内许多根装有催I 匕 剂的反 应管所组成 燃烧器的设计和台理配置使反应过程 几乎在等温条件下进行 从而获得最隹选择性 再生中 空气 髓 I L i nd r E流程髓 试验结果表明 在温度不超过丙烷的热裂 化限 界温度 6 2 0 U 异丁烷热裂化限界温度为 6 0 0 r c 时 I 按下式计算水所占分离器横切面积之比 鲁 o 5 警 2 6 式中 A 为水所占分离器横切面 I f I A为分离器横切面 m 2 利用图 2曲线查出 z值 3 用下式即可算得分离器最大直径 口 一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