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秋季学期《网络社会学》课程之考察方法与阅读文献1.doc_第1页
2010年秋季学期《网络社会学》课程之考察方法与阅读文献1.doc_第2页
2010年秋季学期《网络社会学》课程之考察方法与阅读文献1.doc_第3页
2010年秋季学期《网络社会学》课程之考察方法与阅读文献1.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0年秋季学期网络社会学课程考察方法与阅读文献(孙藜 )一、成绩评定:1、成绩评定由平日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构成。2、平日成绩以百分计,由三部分构成:A、课堂出勤(30)、B、以课堂报告为主要形式的课堂表现(40)和C、读书报告(30)。期末考试为开卷。时间是第15周上课时间随堂考试。以知识性和理解性并重。3、平时成绩构成:1)课堂出勤:不定期抽查点名,一次未到扣除30分;有医院出具的病假条除外;2)课堂表现:主要以课堂报告表现为评价依据。报告是以小组合作方式阅读并向大家报告;详见第二部分。3)读书报告:期中第10周(11月22日)上交读书报告。要求:原则上从指定书目中选择;形式:3000字以上;A4打印;注明学号、姓名等。内容要求:三方面内容1)要真正读懂:包括作者的问题是什么?它从哪几个方面展开这个问题的?2)各个方面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3)从中获得的最重要的启发是什么?2、 小组报告的设计(一)小组分组:以自由结合方式产生,鼓励跨专业、跨年级或班级之间的合作;人数不限;但不能超过10位同学;选题:可以从指导性选题中选择;也可以自己选择;下周一:告我名单(每组有一位联系人);并说明选题;第7周(10月25日)开始小组报告;题目及小组上节课指定;(2) 小组讨论的题目: 提示性题目及思考的路径主要从社会学路径;兼顾当下网络热点的现象。1、 微博与博客:网络时代的书写 二者的区别是什么?不妨结合自己的体验,说说为何人们喜欢微博?微博在人们生活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它是“日记”吗?这种书写方式带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从思维到人际关系。2、 网络名人:“明星”有了怎样的变化?他们如何成名?不要去描述层出不穷的网络名人现象;而是想想:网络名人与之前的名人有了怎样变化?从身份到成名途径?人们如何对待网络名人?3、 谣言还是真相?网络重大事件的传播;推特的流行与使用; “水军”与网络“推手”: 在重大事件发生时我们如何获取信息?网络信息来自哪里?可靠吗?结合用推特的经验说说:推特带给你了什么?如何看待网络与传统媒体的关系?4、 贴吧或BBS中的语言:细说“网络暴力”你承认有“网络暴力”现象存在吗?如果有,不要人云亦云,想想这是什么性质的暴力?为何称之为暴力?除了暴力,网络语言有什么特点?为何会具有这种特点?6、QQ、MSN或校园网:我们的联系是近了还是远了?有什么诸如亚文化群体产生出来吗?QQ、MSN仅仅是聊天工具吗?还是什么?在网络上人们以何种方式交流?网络礼仪与传统有差异吗?它会影响到人们线下的人际关系处理方式吗?如果有,在哪些方面?7、 隐私和监控:我们越来越透明地活着? 什么机构可能掌握我们的隐私?如何掌握的?网络时代人们更珍视同时也更愿意暴露自己的隐私吗?“隐私”是一种成名的资源?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的边界将如何划分?“自恋”是一种时代病吗?8、游戏中的人:在这个世界中人们获得了什么?游戏为何会让人沉迷?网络游戏与其他游戏的区别在哪里?游戏生产商在游戏中设置了怎样的吸引力的元素,它们会产生何种影响?游戏在青春期的生活中扮演何种角色?是旺盛精力的发泄还是特定群体的交往模式?9、网络与社会运动:公民参与的行动?从全球性的反全球化运动,到地方性的环保主义主张(例如厦门PX事件或上海的反磁悬浮建设),乃至于日常政治中的建议表达等,网络都是其中重要的渠道;除了言论表达外,网络具有一种组织功能。那么,网络如何组织人们的政治参与?10、 团购、秒杀与我们的消费:一种新的商业模式?“团购”是将个人的购买行为集合起来,以竞价的方式进行;而“秒杀”则将消费变成了一场时间争夺游戏。这些新的消费模式中的机制是什么?它与生产模式变化有何关系?对消费行为有何影响?其他也可自己选题,可从自己学科或者最有感觉的经验入手。但最好不要太大,不要诸如:网络与传统媒体的比较;也不要单单选择一个具体现象:例如网络偷菜分析;要有一定的抽象问题。三、网络社会学课程基本参考书目:卡斯特(2006)网络社会的崛起、认同的力量、千年终结(三部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桑斯坦(2002)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的民主风险,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桑斯坦(2008)信息乌托邦,北京:法律出版社莫斯可(2010)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大学出版社斯皮内洛(2007)铁笼还是乌托邦:网络空间的道德与法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穆尔(2007)赛博空间的奥德赛,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波斯特( 2000 )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哗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麦克卢汉(2000)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梅罗维茨( 2002 )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丹席勒(2008)信息拜物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查德威克(2010)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孟山译,北京:华夏出版社波兹曼(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