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文论名篇选讲使用说明 1、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简称“古代文论”,是中文专业文艺理论方面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以哲学方法论为指导,从文化和历史角度阐述中国古人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包括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不同历史时期的内容,并涉及诸多文论家观点,是一具有多种知识的学科。2、 本课程重点、难点问题是:先秦文论的孔子文艺思想;两汉文论的毛诗序;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文赋、诗品、文心雕龙、神思;唐宋金元的韩愈、白居易、司空图文论观点。另外,严羽沧浪诗话王国维人间词话也需要重点把握。3、 本辅导教材以文论史为线索,以不同派别理论为着眼点,选出自先秦至明清最有代表性文章 篇。认真学习这些文章可以掌握古代文论的基本范畴、观点、知识,同时也可以对文论史有一个轮廓性了解。4、 为了学员学习方便,本辅导教材对文章的讲解采用题型的形式。每一篇之下都有简介、经典名句、概念释词、简答论述等内容,联系在一起又是文章要义所在。这种形式上采用题型形式,内容上反映篇章的理论要点编排方式,方便易学,较好把握。5、 使用本辅导教材应结合郭绍虞、王文生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一卷本)同步进行,在阅读原文的基础上结合辅导材料学习效果会更好。本辅导材料所涉及内容均属考试范围,学习时要全面把握。 学习内容一、尚书、尧典 1、简介: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儒家五经之一。教材所选尧典文字, 记载了古代社会的艺术经验,对后世影响深远。2、经典名句:“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3、重要问题: (1)如何理解“诗言志”?“诗言志”是我国古代对诗歌本质特征的认识,是文学艺术发展初期给诗下的定义,它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这里的“志”指思想、怀抱、情感,意思是诗是抒写思想、怀抱、情感的。“诗言志”观点影响深远,先秦诸子著作继承了这一观点。朱自清先生认为“诗言志”是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没有强调诗歌反映现实,但人们的志是在一定环境中形成的,因而言了志,也就反映了现实。二、论语1、 简介:论语是保存孔子思想的重要典籍,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2、 经典名句:“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3、 重要问题: (1)思无邪 孔子对诗经的评价,语出论语、为政。思无邪即思想纯正。它要求诗的思想内容纯正,合乎德治仁政标准。这一观点反映了评价文艺作品把内容放在第一位。 (2)文质彬彬 孔子对文艺的内容与形式的观点 ,语出论语、雍也。文,即文采,指形式,质,即质朴,指内容。意谓形式要和内容相结合,二者统一。(3)如何理解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 兴、观、群、怨 ”说是孔子关于诗的社会作用的重要思想。兴,指诗的艺术感染作用;观,指诗的认识作用,群,指诗的交流情感增强了解的作用:怨,指诗的批评政治作用。兴、观、群、怨说高度概括了文学的社会作用,它涉及了文学的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对后世文艺理论影响是深刻的。但孔子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事父”、“事君”又有着鲜明的阶级局限性。(4)试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孔子对诗周南、关雎的评论,意谓关雎抒写快乐而不失其正,感伤但不失其和。这一观点反映了孔子对于诗乐重视中和之美的思想。中和之美的思想要求人们在通过艺术表现自己的情感与意志时不能偏颇过度,否则将危害社会的安定。中和之美的思想是建立在孔子的哲学思想中庸之道之上的,它直接导致了后来以“温柔敦厚”为基本内容的“诗教”的建立。中和之美思想在强调艺术的和谐统一方面有积极意义,但作为诗教思想有着很多保守和消极的成分。三、毛诗序1、 简介:毛诗序是诗毛氏传中写在国风首篇关雎题下的序。它是我国古代诗论的第一篇专著,是汉代学者综合先秦儒家和当时经师关于诗乐理论而写成的。它系统地提出儒家文论的若干理论原则,理论意义十分重大。 2、 经典名句:“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3、 重要问题: (1) 赋、比、兴 诗的表现手法,始见于毛诗序。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喻比拟;兴,是起兴,以外物而激发感情,托物以寄意。毛诗序对它作了最初的概括,后世的理论家又作了不同的阐发。 (2) “六义”说 “六义”说是毛诗序对诗的类别与表现方法的概括,它继承“六诗”说而来。唐以前它指六种体裁或六种表现方法,唐以后风、雅、颂指诗的体裁,赋、比、兴为诗的表现方法(3) 简析“主文而谲谏” 儒家对诗歌创作在思想和艺术上提出的要求,语出毛诗序。主文,即要求诗歌应该托事描绘;谲谏,就是委婉含蓄地讽刺。就是说,诗歌应该用含蓄委婉的言辞,用恰当的比兴手法,寄托对现实的不满,对统治者的批评。这种主张 在引导诗歌追求委婉含蓄的艺术旨趣方面是有合理性的,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显示了保守性。“主文谲谏”同儒家的“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4)简析“发乎情,止乎礼义” 儒家对诗歌创作批评提出的原则,语出毛诗序。所谓“发乎情”,就是承认肯定诗抒发感情“吟咏性情”的特征;所谓“止乎礼义”就是把感情纳入封建政治伦理的规范,使人的性情不能越出“礼义”的界限。这就是说“情”与“礼义”相比,“礼义”是至关重要的。在“情”与“礼义”发生冲突时,必须用封建道德规范的礼义来约束。这一观点肯定诗歌创作要“发乎情”是正确的,但片面强调礼义对情感的约束节制,必将束缚艺术的创造性,使诗歌流于经学的附庸。(5)试谈毛诗序关于诗的本质观 关于诗的本质在毛诗序之前,儒家曾提出了“诗言志”说。如尚书、尧典、荀子、儒效篇等。“诗言志”是先秦对诗的普遍认识。但这里“言志”而未“言情”,情的因素是微弱的。毛诗序把“情”与“志”联系在一起来论述,认为诗歌是情与志的统一,这就给古老的“诗言志”说,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宽了原有的内涵。毛诗序对诗歌本质的理解是正确的。对于诗歌来说,只谈理性是不够的,是不符和艺术创造的审美特征的,只有志与情并发,形之于言,才是全面的。毛诗序将情与志并重提出,这标志着对文学艺术的情感特征给予重视,说明了人们对文学艺术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是一种历史进步。 四、典论、论文 1、 简介:典论、论文是曹丕的学术著作典论中的一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专论,在中国文论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是打破“名教”束缚的建安文学的总结,标志着一种和传统儒家思想不同的新思想产生,开辟了文论史上的一个新时代。2、 经典名句:“夫文本同而末异”。“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3、 重要问题:(1)文以气为主 语出典论、论文。“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意谓作家应有独具个性的主体精神状态,以形成作品的独特风格。 (2)简析曹丕的文学批评观点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对文学批评,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意见。他反对当时文学批评中存在的“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不良倾向,以及“文人相轻”的错误态度,要求持一种比较客观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批评文学。他认为文人应自知自明,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短处,对别人不要求全责备。(3)曹丕是如何区分文学体裁的? 曹丕在“本同而末异 ”的总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学体裁分为四科八体。所谓“本”,指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表现的思想感情;所谓“末”,指文章的具体表现形态,即文章的形式特点。曹丕认为四科八体文章的本是相同的,而末则呈现区别。在曹丕之前人们对文章的认识,限于本而不及末的,将本末结合起来研究,是曹丕首先提出的,它推进了后来的文体研究。(4)试谈“文气”说的内容及其意义 文气说的核心是强调“气”,也就是作家的秉性、气度、感情等特殊的精神状态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它包括:(1)作家秉气不同,因而风格各异。为什么人们擅长不同的文体,为什么同一种文体又风格各异,曹丕认为是由于人的个性不同也就是各人秉气不同造成的。(2)“气之清浊有体”,即人的气质秉性有清浊之别。“清”指秀逸豪迈阳刚之气;“浊”指沉郁凝重阴柔之气。(3)文气不同是因人天赋秉性不同,无法以人力改变。“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文气说明确提出了个人气质个性在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研究作家和作品风格的差异,具有重要意义。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文论风格论的基础。当然,曹丕过于强调作家的先天禀赋,忽视作家后天生活实践和艺术实践也显示了某种片面性。五、文赋1、 简介: 陆机文赋是我国文论史上第一篇关于创作理论的专著。它在总结前人创作经验、融合自己的写作心得的基础上,对文学创作的一系列理论问题,诸如创作涵养、思想修炼、运思想象、谋篇命笔,都有精辟的分析与总结,是文论史上一篇重要的文献。文赋在文论史上十分独特,它关注的重点是作文的“用心”即创作构思想象方面。另外,它语言精辟,词采丰美,又可以当作文学作品来读,因而被历代人们所喜欢。2、 经典名句:“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3、 重要问题(1)应感 应感,也称应感之会,语出陆机文赋。是陆机对创作过程中灵感现象的概括。应感产生时如风发泉涌,去时如枯木涸流。陆机未能揭示应感“开塞之所由”。(2)如何理解“诗缘情而绮靡”? “诗缘情而绮靡”是陆机对诗的本质特征的概括,语出文赋。缘情,抒情;绮靡,华美。意思是诗是饱含感情并且语言精美的。作为对诗的要求强调了诗的抒情性和形式美。陆机这一观点,只讲缘情,不讲言志,突破了诗歌抒情“止乎礼义”的束缚,具有开一代风气的重大意义。 (3)简析陆机对文学创作准备的论述。 陆机认为文学创作之前应有三个方面的准备:一观察万物;二阅读古籍;三颐养情志。观察万物,可以丰富作家的想象和获得丰富的素材;阅读古籍,可以从中吸取间接的经验,提高写作水平;颐养情志,可以在创作中发挥巨大指导作用。陆机既强调主体作用,也重视客体的感触激发,同时也没有忽视写作技巧。(4)试谈文赋对创作过程的描述。 文赋以艺术构思为中心,细致地描述了文学创作的过程。陆机认为进行文学创作首先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这是文学创作的必要准备。有了这三个方面的准备,才能进入创作过程。其次就是艺术构思想象阶段。这时作家“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纵横驰骋,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使得“情瞳龙而弥鲜,物昭晰而忽进”,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第三是写作阶段。在“抱景者咸叩,怀响者毕弹”的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以讨源”,经过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最后作者创造出“含绵邈于尺素”的具体而概括的形象。 六、神思1、 简介: 神思是刘勰文心雕龙中的一篇。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文学理论史上第一部阐述文学理论的专著,也是世界文论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它总结先秦至南齐时代中国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丰富经验,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古代文学理论体系,对后世文学创作、文学理论批评和文学史的研究,都有深远影响。清代章学诚认为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是十分恰当的。文心雕龙全书共50篇,分上下两个部分,上篇主要论述文学的本质属性、特征和阐明各种文体的渊源、流变和写作方法;下篇主要阐述文学的创作规律。神思是创作论的首篇,在创作论中处于重要地位,具有总纲的性质。神思涉及了创作当中的很多问题,但中心是构思和想象。可以这样说神思是一篇完整的构思想象论。2、 经典名句: “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3、 重要问题 (1)神思 语出文心雕龙、神思:“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意思是:身在江海之上,内心却思及朝廷。刘勰以词为喻,称这种身在此而心在彼,不受身观局限,不受时空限制的艺术想象为神思。 (2)澡雪精神 语出文心雕龙、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意谓酝酿文章的构思,贵在清虚宁静,清除内心杂念,使精神纯净。这是刘勰提出的艺术构思的方法。 4、 (3)如何理解“神于物游”及其意义? “神于物游”一语出自文心雕龙、神思:“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意思是构思的奇妙,是精神活动与外物密切配合。神,指创作主体心灵的精神活动,物,指内化的客观物象。刘勰认为,艺术构思中,主体想象的精神活动,始终与客观物象结合在一起,并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这一观点包含的意义是:(1)艺术想象必须扎根现实,以现实的物象为构思意象的基础;(2)艺术想象活动中始终伴随着具体的形象;(3)艺术想象中物、我的对立消除,实现了物与我意与象的统一。 5、为什么说“志气”、“辞令”在艺术想象中有重要作用? 刘勰在神思中说:“神居胸臆,而志气统其关键;物沿耳目,而辞令管其枢机。枢机方通,则物无隐貌;关键将塞,则神有遁心”。刘勰认为在想象活动中“志气”、“辞令”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因为:“志气”泛指思想感情,它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活动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而行进、展开的。作家创作时,只有思想坚实,感情充沛,才能是想象活跃起来。“辞令”,是指语言、语词,它是想象活动的“枢机”。想象必须以语言做媒介和手段,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曲尽纤毫,穷尽物色。没有语词参与想象是无法进行的。6、试谈刘勰关于艺术想象的主要观点。 刘勰的主要观点是:(1)“思理为妙,神与物游”。作家构思想象过程中,思维活动与具体物象是分不开的。(2)“神用象通,情变所孕”。想象活动中,情感是动力,激发想象的活跃,促进艺术形象的成熟。(3)艺术想象活动中,“志气”,“辞令”是“关键”和“枢机”。也即艺术想象中,思想情感、语言作用最大;(4)“陶钧文思、贵乎虚静”,进入构思过程的艺术想象精神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清除杂念;另外,还从“积学”、“研阅”、“怿词”等方面,指出了作家如何培养艺术想象能力的途径与方法。七、诗品序1、 简介:锺嵘的诗品是现存的我国最早一部诗歌评论专著,它系统地论述了从汉魏至齐、梁时代的五言诗,对后世诗论有较大影响,和文心雕龙并称为南朝文学理论批评的两大专门著作。诗品评述了自汉魏至齐、梁的122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分品论人,评述这些诗人创作特色和渊源流变。序文是全书的总论,提出了一些关于诗的原则性看法,并对当时不良的诗风提批评。虽然序文所论范围尽限于五言诗及其作者,但论述中则涉及了一般的文艺理论问题,有的至今仍有借鉴意义。2 经典名句: “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3、 重要问题:(1)滋味说 锺嵘提出的关于诗歌的审美观点,语出诗品序“五言居文词只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滋味是诗歌所具有的蕴籍含蓄,言近旨远的特性。要达到这一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情感动人,文采美丽,意象鲜明。(2)直寻 锺嵘提出的诗歌创作原则,语出诗品序:“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议,宜穷往烈。至于吟咏性情,亦何贵于用事??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直寻”就是诗人直接抒写他所感受到的东西,不必借助典故。锺嵘反对宋、齐以来诗歌竟相用典的错误倾向,主张诗人直接反映“即目”所见的事物,直接抒发真实的情感。这种观点对后世产生了积极影响。(3)简析锺嵘反对诗歌用典的理由 锺嵘反对诗歌用典有三个理由:(!)诗以吟咏性情为主,“吟咏性情,何贵于用事?”写诗是为了抒情,情感是诗的主体,不要以引用典故为贵。(2)用典过多就会把诗文变成词章典故的抄录,是抄书而不是文学了。(3)用典破坏诗的“自然英旨”,好的作品应是自然天成,大量的抄录典故是不符合创作规律的,只是文字游戏罢了。(4)试谈钟嵘关于创作动机发生的观点 关于创作动机的发生钟嵘之前,强调诗需有感而发的不少,如陆机刘勰都认为诗是大自然的美景或四时变化感召的产物。锺嵘诗品序继承了这一思想,表达了“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的观点。与前此不同的是钟嵘不仅提出了自然现象的感召是诗歌产生的直接原因,而且特别强调了社会生活对作者的冲击,也是诗歌产生的重要原因。他把从宫廷至戍边;从塞客到孀闺的生活都看作是诗产生的原因。特别应该指出的是,钟嵘在 阐述社会环境对诗人感召的时候,突出了“怨“的作用。在封建社会,被压迫被损害的人们的痛苦生活,是产生文学作品的土壤。钟嵘能注意到这些事实,并通过诗歌来反映,是有进步意义的。八、与元九书1、 简介: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是元和十年白居易在江州写给元稹的信。在这封信里,白居易 比较完整地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理论,并用这一理论评述了历代的诗歌遗产。新乐府理论的核心是强调文艺要真实地反映现实,揭露政治的黑暗,表现人民的疾苦。白居易的与元九书有为朝廷利益服务的思想,也有揭时政之败坏,哀民生之多艰的进步一面。他的这封信的观点虽有片面和不足,但他的民本思想决定了这封信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2、 经典名句: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著“文章合为时而,歌诗合为事而作。” “洎周衰秦兴,采诗官废,上不以诗补察时政,下不以歌泻导人情”。3、 重要问题: (1)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白居易对诗的本质特征的概括,语出与元九书。根、苗、华、实,代表生物的生长过程,白居易以此为喻说明诗的本质特征。“根情”,指诗的创作必须基于真实的思想感情;“苗言”,指诗人的思想感情必须用文辞来表达;“华声”指诗人用文辞表达思想感情应合于声律;“实义”,指诗歌要有“美刺比兴”作用。这一观点是对儒家文艺观的继承和发展。()试析“文章合为时而,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歌诗合为事而作”是白居易文学思想的核心理论。“时“指社会现实,”“事”,是社会矛盾的各种表现,指政治得失,国家兴衰,人民疾苦。而作就是要求文学应当揭露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疾苦,发扬诗歌匡正时弊的作用。白居易“为时”“为事”的理论,是对儒家重视文学和时代、文学和政治关系,强调文学教育功能思想的继承。但明确宣布诗歌创作要关心人民生活,从民生疾苦中汲取创作题材,把“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改良人生作为诗人的职责,白居易是突破了传统思想的。九、答李翊书、简介:答李翊书是韩愈写给他的学生的一封信,信中谈论了韩愈关于古文的意见。答李翊书是韩愈关于古文运动理论方面的重要代表作之一,也是古代文论的名篇,对我国散文文学曾发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经典名句:“当其取于心而注于手,惟陈言之务去”,“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重要问题:()气盛言宜唐代韩愈关于作家道德修养与文辞关系的观点,语出答李翊书。他认为“气”是作家的道德修养和行文气势,有了它写文章无论言之长短,声之高低都能左右逢源。这一观点重视作家道德修养与创作之间的辨证关系是合理的,但过分强调儒家的道统思想又显出思想上的局限性。()简析韩愈关于散文语言的主张()反对模拟,强调创新,主张对古人语言要师其义不师其辞;()提出“惟陈言之务去”,要尽量不用现成的语词,主张用自己加工提炼的新颖语言来表达思想。十、与李生论诗书、 简介: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是晚唐诗论中有代表性的一篇文章,在中国文论史上也有一定地位。司空图的诗论,对唐诗的发展经验,主要是对以王维、孟浩然、韦应物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的艺术经验,进行了深入探讨和总结。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是他论诗的代表作,集中反映了他的文学观点。另外,他还有二十四品研究诗的风格问题的专著。、 经典名句:“然直至所得,以格自奇。”“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重要问题:()韵外之致语出司空图的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意谓好诗必须在语言文字之外别有余味,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余地。这是从韵味角度论诗的一个重要原则。(2)简析“近而不浮,远而不尽” 语出与李生论诗书:“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这是司空图对诗歌艺术意境特征的概括。“近”指构成意境的具体景象描写真实自然,如在目前,而不流于空泛;“远”指诗歌的具体形象构成的意境含蓄深远,有无穷的余味,引起读者联想想象。十一、答吴充秀才书、 简介:答吴充秀才书是欧阳修论文的代表作之一。在这篇文章里欧阳修批评了脱离现实的写作态度,认为沉迷于文字的精巧,而“弃百事不关心”决达不到高的造诣,要写文章,必须关心百事,反映现实。 、 经典名句:“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也”。 、 经典名句 (1)道胜文至 欧阳修论文与道关系时提出的重要观点,语出答吴充秀才书。意思是说有了充实的思想道德修养,表现于文章就可以“纵横高下自如”,文章就容易写得好。“道胜文至”重在强调作家不应只着意于文而忽视“道”,不可为文而文。 十二、答洪驹父书 1简介:答洪驹父书是黄庭坚写给其外甥洪刍的一封谈文论艺的书 信。黄庭坚的诗论,偏重于诗法句法等方面的技巧问题,他偶尔也触及到诗歌的思想内容,但总的倾向是追求形式技巧。黄庭坚这封信就反映了他的这种文学观点。 2 、经典名句:“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 3 重要问题: (1)点铁成金 语出黄庭坚答洪驹父书。这是一种在语言上化腐朽为神奇,以故为新的方法。“点铁成金”的前提是陶冶万物,即对前人作品的融会贯通,从而进行加工和改造。黄庭坚这种以因袭模拟代替推陈出新的主张,带有片面追求形式的倾向,是非常有害的。 (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静压管桩冬季施工方案
- 新建山塘护坡施工方案
- 雨水截流工程施工方案
- 储罐吊装施工方案先预埋
- 城市小院翻建方案范本
- 辽阳海绵橡塑管施工方案
- 西藏昌都地区2025年-2026年小学六年级数学课后作业(上学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模拟题及答案详解
- 2025年XX行业求职面试指南模拟题与答案全收录
- 预防传染病知识课件
- 2025年教科版新教材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计划)
- 2025年苏教版新教材数学二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含进度表)
- 大众文化概论-课件
-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专题讲座
- 安全风险辨识与分级管控制度
- 【无线射频电路】-微波笔记·糖葫芦低通滤波器的设计
- 大学通用俄语1
- 机械加工切削参数表
- 智能纤维案例
- 供应商现场考核记录
- 视频拍摄入门(上)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