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组初高中衔接校本教材学生(最终稿).doc_第1页
数学组初高中衔接校本教材学生(最终稿).doc_第2页
数学组初高中衔接校本教材学生(最终稿).doc_第3页
数学组初高中衔接校本教材学生(最终稿).doc_第4页
数学组初高中衔接校本教材学生(最终稿).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本课程-初高中数学学习的衔接高中数学 张玲霞亲爱的高一新同学们:祝贺你们步入高中时代,下面有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棘手问题急需我们师生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即“初高中衔接问题”。由于课程改革,目前我市初中新课标,而高中也是新课程的学习,初高中衔接问题现在显得比较突出。面对教学中将存在的问题,我们高一数学组的老师们假期里加班加点,赶制了一份校本衔接教材,意在培养大家自学能力,同时降低同学们初高中衔接中的不适应度,希望大家认真学习,为后期高中学习做好准备。一、数与式的运算一)必会的乘法公式【公式1】证明:【例1】计算:解:说明:多项式乘法的结果一般是按某个字母的降幂或升幂排列【公式2】(立方和公式)证明: 说明:请同学用文字语言表述公式2.【例2】计算: (2a+b)(4a2-2ab+b2)=【公式3】(立方差公式)【例3】计算:(1)(2)(3)(4)解:说明:(1)在进行代数式的乘法、除法运算时,要观察代数式的结构是否满足乘法公式的结构 (2)为了更好地使用乘法公式,记住1、2、3、4、20的平方数和1、2、3、4、10的立方数,是非常有好处的【例4】已知,求的值解:说明:本题若先从方程中解出的值后,再代入代数式求值,则计算较烦琐本题是根据条件式与求值式的联系,用整体代换的方法计算,简化了计算请注意整体代换法本题的解法,体现了“正难则反”的解题策略,根据题求利用题知,是明智之举【例5】已知,求的值解:说明:注意字母的整体代换技巧的应用二)、根式式子叫做二次根式,其性质如下:(1) (2) (3) (4) 【例6】化简下列各式:(1) (2) 解:说明:请注意性质的使用:当化去绝对值符号但字母的范围未知时,要对字母的取值分类讨论【例7】计算(没有特殊说明,本节中出现的字母均为正数):(1) (2) (3) (4) 解:说明:(1)二次根式的化简结果应满足:被开方数的因数是整数,因式是整式;被开方数不含能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2)二次根式的化简常见类型有下列两种:被开方数是整数或整式化简时,先将它分解因数或因式,然后把开得尽方的因数或因式开出来;分母中有根式(如)或被开方数有分母(如)这时可将其化为形式(如可化为) ,转化为 “分母中有根式”的情况化简时,要把分母中的根式化为有理式,采取分子、分母同乘以一个根式进行化简(如化为,其中与叫做互为有理化因式)有理化因式和分母有理化 有理化因式:两个含有二次根式的代数式相乘,如果它们的积不含有二次根式,那么这两个代数式叫做有理化因式。如与;与互为有理化因式。分母有理化:在分母含有根式的式子里,把分母中的根式化去,叫做分母有理化。【例8】计算:(1) (2) 解说明:有理数的的运算法则都适用于加法、乘法的运算律以及多项式的乘法公式、分式二次根式的运算【例9】设,求的值解:说明:有关代数式的求值问题:(1)先化简后求值;(2)当直接代入运算较复杂时,可根据结论的结构特点,倒推几步,再代入条件,有时整体代入可简化计算量三)、分式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中至少有一个是分式时,就叫做繁分式,繁分式的化简常用以下两种方法:(1) 利用除法法则;(2) 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例10】化简说明:解法一的运算方法是从最内部的分式入手,采取通分的方式逐步脱掉繁分式,解法二则是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化简一般根据题目特点综合使用两种方法【例11】化简说明:(1) 分式的乘除运算一般化为乘法进行,当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应先因式分解再进行约分化简;(2) 分式的计算结果应是最简分式或整式四)、多项式除以多项式做竖式除法时,被除式、除式都要按同一字母的降幂排列,缺项补零(除式的缺项也可以不补零,但做其中的减法时,要同类项对齐),要特别注意,得到每个余式的运算都是减法。结果表示为:被除式=除式商式+余式【例1】 计算解: 二、因式分解因式分解是代数式的一种重要的恒等变形,它与整式乘法是相反方向的变形在分式运算、解方程及各种恒等变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基本技能因式分解的方法较多,除了初中课本涉及到的提取公因式法和公式法(平方差公式和完全平方公式)外,还有公式法(立方和、立方差公式)、十字相乘法和分组分解法等等一)、公式法【例1】用立方和或立方差公式分解下列各多项式:(1) (2) 分析: (1)中,(2)中解:说明:(1)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经常要逆用幂的运算法则,如,这里逆用了法则;(2) 在运用立方和(差)公式分解因式时,一定要看准因式中各项的符号【例2】分解因式:(1) (2) 分析:(1) 中应先提取公因式再进一步分解;(2) 中提取公因式后,括号内出现,可看着是或解:二)、分组分解法从前面可以看出,能够直接运用公式法分解的多项式,主要是二项式和三项式而对于四项以上的多项式,如既没有公式可用,也没有公因式可以提取因此,可以先将多项式分组处理这种利用分组来因式分解的方法叫做分组分解法分组分解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分组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例3】把分解因式分析:把多项式的四项按前两项与后两项分成两组,并使两组的项按的降幂排列,然后从两组分别提出公因式与,这时另一个因式正好都是,这样可以继续提取公因式解:说明:用分组分解法,一定要想想分组后能否继续完成因式分解,由此合理选择分组的方法本题也可以将一、四项为一组,二、三项为一组,同学不妨一试【例4】把分解因式分析:按照原先分组方式,无公因式可提,需要把括号打开后重新分组,然后再分解因式解:说明:由例3、例4可以看出,分组时运用了加法结合律,而为了合理分组,先运用了加法交换律,分组后,为了提公因式,又运用了分配律由此可以看出运算律在因式分解中所起的作用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例5】把分解因式分析:把第一、二项为一组,这两项虽然没有公因式,但可以运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因式,其中一个因式是;把第三、四项作为另一组,在提出公因式后,另一个因式也是.解:【例6】把分解因式分析:先将系数2提出后,得到,其中前三项作为一组,它是一个完全平方式,再和第四项形成平方差形式,可继续分解因式解:说明:从例5、例6可以看出:如果一个多项式的项分组后,各组都能直接运用公式或提取公因式进行分解,并且各组在分解后,它们之间又能运用公式或有公因式,那么这个多项式就可以分组分解法来分解因式三)、十字相乘法1型的因式分解这类式子在许多问题中经常出现,其特点是:(1) 二次项系数是1;(2) 常数项是两个数之积;(3) 一次项系数是常数项的两个因数之和因此,运用这个公式,可以把某些二次项系数为1的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例7】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解:说明: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正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同号因数,它们的符号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例8】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解:说明:此例可以看出,常数项为负数时,应分解为两个异号的因数,其中绝对值较大的因数与一次项系数的符号相同【例9】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分析:(1) 把看成的二次三项式,这时常数项是,一次项系数是,把分解成与的积,而,正好是一次项系数 (2) 由换元思想,只要把整体看作一个字母,可不必写出,只当作分解二次三项式解: 2一般二次三项式型的因式分解大家知道,反过来,就得到:我们发现,二次项系数分解成,常数项分解成,把写成,这里按斜线交叉相乘,再相加,就得到,如果它正好等于的一次项系数,那么就可以分解成,其中位于上一行,位于下一行这种借助画十字交叉线分解系数,从而将二次三项式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十字相乘法必须注意,分解因数及十字相乘都有多种可能情况,所以往往要经过多次尝试,才能确定一个二次三项式能否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例10】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1) (2) 解:说明:用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三项式很重要当二次项系数不是1时较困难,具体分解时,为提高速度,可先对有关常数分解,交叉相乘后,若原常数为负数,用减法”凑”,看是否符合一次项系数,否则用加法”凑”,先”凑”绝对值,然后调整,添加正、负号四)、其它因式分解的方法1配方法【例11】分解因式解: 说明:这种设法配成有完全平方式的方法叫做配方法,配方后将二次三项式化为两个平方式,然后用平方差公式分解当然,本题还有其它方法,请大家试验2拆、添项法【例12】分解因式分析:此多项式显然不能直接提取公因式或运用公式,分组也不易进行细查式中无一次项,如果它能分解成几个因式的积,那么进行乘法运算时,必是把一次项系数合并为0了,可考虑通过添项或拆项解决解: 说明:本解法把原常数4拆成1与3的和,将多项式分成两组,满足系数对应成比例,造成可以用公式法及提取公因式的条件本题还可以将拆成,将多项式分成两组和一般地,把一个多项式因式分解,可以按照下列步骤进行:(1) 如果多项式各项有公因式,那么先提取公因式;(2) 如果各项没有公因式,那么可以尝试运用公式来分解;(3) 如果用上述方法不能分解,那么可以尝试用分组或其它方法(如十字相乘法)来分解;(4) 分解因式,必须进行到每一个多项式因式都不能再分解为止三、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现行初中数学教材主要要求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解法及应用,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在高中教材中的二次函数、不等式及解析几何等章节有着许多应用本节将对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根与系数的关系进行阐述一)、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断式一元二次方程,用配方法将其变形为:(1) 当时,右端是正数因此,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当时,右端是零因此,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 当时,右端是负数因此,方程没有实数根由于可以用的取值情况来判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情况因此,把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表示为:【例1】不解方程,判断下列方程的实数根的个数:(1) (2) (3) 解: 说明:在求判断式时,务必先把方程变形为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例2】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范围:(1)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方程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3)方程有实数根; (4) 方程无实数根解:【例3】已知实数、满足,试求、的值解:二)、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的关系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所以:,定理:如果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根为,那么:说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由十六世纪的法国数学家韦达发现,所以通常把此定理称为”韦达定理”【例4】若是方程的两个根,试求下列各式的值:(1) ;(2) ;(3) ;(4) 分析:本题若直接用求根公式求出方程的两根,再代入求值,将会出现复杂的计算这里,可以利用韦达定理来解答解:说明:利用根与系数的关系求值,要熟练掌握以下等式变形:,等等韦达定理体现了整体思想*【例5】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实根,一个比3大,一个比3小,求的取值范围。*【例6】 已知一元二次方程一个根小于0,另一根大于2,求的取值范围。【例7】已知关于的方程,根据下列条件,分别求出的值(1) 方程两实根的积为5;(2) 方程的两实根满足分析:(1) 由韦达定理即可求之;(2) 有两种可能,一是,二是,所以要分类讨论解:说明:根据一元二次方程两实根满足的条件,求待定字母的值,务必要注意方程有两实根的条件,即所求的字母应满足【例8】已知是一元二次方程的两个实数根(1) 是否存在实数,使成立?若存在,求出的值;若不存在,请您说明理由(2) 求使的值为整数的实数的整数值解:说明:(1) 存在性问题的题型,通常是先假设存在,然后推导其值,若能求出,则说明存在,否则即不存在 (2) 本题综合性较强,要学会对为整数的分析方法四、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含有一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项的次数大于2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高次方程。一元高次方程的解法通常用试根法因式分解或换元法达到降次的目的,转换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从而求出一元高次方程的解。【例1】解方程 (1)x3+3x2-4x=0 (2)x4-13x2+36=0 (3)x3+5x2-6x=0 (4)(x2-3x)2-2(x2-3x)-8=0解:五、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1)三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三元一次方程组中含有三个未知数,每个方程的未知项的次数都是1,并且一共有三个方程。注:(1)“未知项”与“未知数”不同。(2)每个方程不一定都含有三个未知数。它的一般形式是 未知项的系数不全为零,其中每一个方程都可以是三元、二元、一元一次方程,但方程组中一定要有三个未知数。2)解三元一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方法是:【例1】 解方程组 分析:方程只含x,z,因此,可以由,消去y,再得到一个只含x,z的方程,与方程组成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解:【例2】 解方程组注:此题确定先消去z后,就要根据三个方程消两次z(其中一个方程要用两次),切忌消一次z,再消一次其他未知数,这样得不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达不到消元的目的。此题的“另解”是先同时消去两个未知数,直接求出一个未知数的值,然后把所求得的未知数的值代入方程组中的两个方程组中,得到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再求出另两个未知数的值。这种解法是一种特殊解法,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做出。六、简单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举例(1)二元二次方程及二元二次方程组观察方程 ,此方程的特点:含有两个未知数;是整式方程;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定义: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最高次数是2的整式方程叫做二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 (a、b、c不同时为零).其中 叫做二次项, 叫做一次项, 叫做常数项.定义:二元二次方程组即有两个未知数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的方程组由一个二元二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成的方程及两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方程组是我们所研究的二元二次方程组.例如:都是二元二次方程组.(2)二元二次方程组求解的基本思想是“转化”,即通过“降次”、“消元”,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二元一次方程组。由于这类方程组形式庞杂,解题方法灵活多样,具有较强的技巧性,因而在解这类方程组时,要认真分析题中各个方程的结构特征,选择较恰当的方法。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的解法.我们已经学过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所谓解二元一次方程组就是求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同样,解二元二次方程组也就是求方程组中两个方程的公共解.解二元二次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消元和降次,消元就是化二元为一元,降次就是把二次降为一次,因此可以通过消元和降次把二元二次方程组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一元二次方程甚至一元一次方程.对于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一个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二元二次方程组来说,代入消元法是解这类方程组的基本方法.【例1】 解方程组分析:由于方程组是由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二次方程组成的,所以通过代入可以达到消元的目的,通过得 再代入可以求出 的值,从而得到方程组的解.解:七函数问题函数问题是大多数的初中学生的一个学习难点,而且在其应用上也不是很灵活,特别是二次函数的学习,以及几种函数的综合性问题。那么怎样能轻松的学好函数呢!以下是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以及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所总结的一些经验。首先,就是对函数概念的理解上,每学过一种函数,我们要在头脑中形成一个体系,其实,在中学这个阶段,我们所接触到的函数,还是比较基础的,那么在学习每个函数时,就要把这个函数的每个知识点学透。例如:学习一次函数时,要做到,在学完一次函数后,所有与一次函数相关的内容我全部知道,从解析式到图像,再到增减性,与x轴交点坐标,与y轴交点坐标,正比例函数,及正比例函数的一些相关性质等等,这些其实就是一些很基础的东西,但是往往就是解题的最好突破口。再就是根据所学过的知识点做一些相应的习题,最典型的就是与一次函数的图像有关的一些题,一次函数解析式的求法或是求面积的问题。以后在遇到与一次函数有关的问题时,首先在头脑中就可以反映出这些基本的知识点。所以学习函数最关键的就是基础知识点,让所有的知识点在头脑中形成体系!这样在遇到问题时才会有入手点!才会让函数的学习不再困难!一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知识梳理】1正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kx(k0),一次函数的一般形式是y=kx+b(k0).2. 一次函数的图象是经过(,0)和(0,b)两点的一条直线.3. 一次函数的图象与性质k、b的符号k0,b0k0,b0k0,b0k0,b0图像的大致位置经过象限第 象限第 象限第 象限第 象限性质y随x的增大而 y随x的增大而而 y随x的增大而 y随x的增大而 【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反比例函数图象和性质【知识梳理】1反比例函数:一般地,如果两个变量x、y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成y 或 (k为常数,k0)的形式,那么称y是x的反比例函数2.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和性质k的符号oyxk0yxok0图像的大致位置经过象限第 象限第 象限性质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 在每一象限内,y随x的增大而 3的几何含义:反比例函数y (k0)中比例系数k的几何意义,即过双曲线y (k0)上任意一点P作x轴、y轴垂线,设垂足分别为A、B,则所得矩形OAPB的面积为 .【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二次函数图象和性质【知识梳理】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0yxO0图 象开 口对 称 轴顶点坐标最 值当x 时,y有最 值当x 时,y有最 值增减性在对称轴左侧y随x的增大而 y 随x的增大而 在对称轴右侧y随x的增大而 y随x的增大而 例1指出函数f(x)=-x2+x-6的增减范围,并说明函数的最值。例2二次函数y=(x+2)2-1与y= (x-1)2+2的图象是由函数yx2的图象怎样移动得到的?它们之间是通过怎样移动得到的?【思想方法】 数形结合 锐角三角函数【思想方法】1. 常用解题方法设k法;2. 常用基本图形双直角【例题精讲】 例题1.在ABC中,C=90(1)若cosA=,则tanB=_;(2)若cosA=,则tanB=_例题2.(1)已知:cos=,则锐角的取值范围是( ) A030 B4560 C3045 D6090 (2)当45cossin Bsincostan Ctansincos Dsintan cos希望我们对旧知识的系统复习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有大的帮助,祝愿每位同学高中的学习愉快顺利!练习题:(一)1计算(1)(3x+2y)(9x2-6xy+4y2)= (2)(2x-3)(4x2+6xy+9)=(3)= (4)(a+b)(a2-ab+b2)(a-b)(a2+ab+b2)=2利用立方和、立方差公式进行因式分解 (1)27m3-n3= (2)27m3-n3=(3)x3-125= (4) m6-n6=【公式4】【公式5】(二)1二次根式成立的条件是()ABCD是任意实数2若,则的值是()ABCD3计算:(1) (2) (3)(4) 4化简(下列的取值范围均使根式有意义):(1) (2) (3) (4) 5化简:(1) (2) 6若,则的值为():ABCD7设,求代数式的值8已知,求代数式的值9设,求的值10化简或计算:(1) (2) (3) (三)计算123已知求:(四)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3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 (5) 5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 (2) (3) (4) (5) (6) (7) 6已知,求代数式的值7证明:当为大于2的整数时,能被120整除8已知,求证:(五)1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则的取值范围是()ABCD2若是方程的两个根,则的值为()ABCD3已知菱形ABCD的边长为5,两条对角线交于O点,且OA、OB的长分别是关于的方程的根,则等于()ABCD4若实数,且满足,则的值为()ABCD5若方程的两根之差为1,则的值是 _ 6设是方程的两实根,是关于的方程的两实根,则= _ ,= _ 7对于二次三项式,小明得出如下结论:无论取什么实数,其值都不可能等于10,您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您说明理由8一元二次方程两根、满足求取值范围。9已知关于的一元二次方程(1) 求证:不论为任何实数,方程总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2) 若方程的两根为,且满足,求的值10已知关于的方程(1) 取何值时,方程存在两个正实数根?(2) 若该方程的两根是一个矩形相邻两边的长,当矩形的对角线长是时,求的值11已知关于的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1) 求的取值范围;(2) 是否存在实数,使方程的两实根互为相反数?如果存在,求出的值;如果不存在,请您说明理由12若是关于的方程的两个实数根,且都大于1(1) 求实数的取值范围;(2) 若,求的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