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事艺三绝——范敬宜的诗书画(图).doc_第1页
余事艺三绝——范敬宜的诗书画(图).doc_第2页
余事艺三绝——范敬宜的诗书画(图).doc_第3页
余事艺三绝——范敬宜的诗书画(图).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余事艺三绝范敬宜的诗书画(图)余事成家,是我国文化领域常见的现象。自古以来,有些作家、学者、官员于写作、治学、任职之余,兼攻艺事,而学艺相通,物艺相通,作为余事,往往技艺精湛,卓然成家。古代诗人苏轼的绘画,现代作家叶圣陶的治印,都是余事成家的佳话。当笔者细读范敬宜诗书画一书之后,感到范氏的诗、书、画也足称余事成家了。现任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的范敬宜,除了在新闻事业上卓有成就,被他作为“余事”的诗、书、画也有很高的造诣。2002年范敬宜诗书画出版后,立即获得行家的赞誉和推崇。冯其庸教授撰诗书画一体,情文韵三绝一文说:“以诗而言,情韵相生,久读不厌;以书而言,功夫深厚,出笔就见法度;以画而言,前辈大师曾如是评说:卓矣范君!”范氏工于诗、书、画,同家学渊源和名师传授有很大关系。他是北宋名臣范仲淹的28世孙。祖父端信是当过二十多年“范氏义庄”和“文正书院”主奉的吴中名士。父亲承达曾就读南洋公学,毕业于上海交大,“七七事变”后忧病交加,英年早逝。母亲蔡佩秋出身名门,是留学日本、创办苏州草桥中学、著有雁词的名词人蔡晋镛(云笙)的女儿。她曾师从章太炎、吴梅、龙榆生,工诗词,擅音律,丧偶后独立自强,教书育子。范氏在少年时代就显露了擅长诗词的天赋。他13岁时对清末名画家张子祥山水画作了两首题画诗:“深岩沉壑倚长流,满谷松风堪久留。山瀑时同清咏起,单衣宁觉已新秋?”“罢钓归来宿雨收,一溪绿水泛轻舟。诗情只在斜阳里,莫向云山深处求。”一个少年的处女作,写得画意诗情如此自然融合,很像是历代神童诗中的作品。15岁进入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沪校,任教的都是当时杰出的名师,对学生要求甚严,每周必交诗词习作,期中期末考试当场命题做诗填词。经过这样严格的训练,到17岁,他的作品不仅有古体、近体诗和长短句,还有了散曲。这些作品,遣词纯熟,意境幽远,可见他的韵文技巧已相当成熟。后来范氏从国学专修学校转入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时正值抗美援朝战争决战阶段,他怀着一腔爱国热情,奔赴布满烽烟的白山黑水,投身新闻战线,“把诗情画意都轻放”,从此将近十年,没有一字诗作。1957年“反右”中,他在辽宁日报社因文字遘祸,曾有满江红?咏松述怀:“巨掌卧空,高山顶,巍然挺立。倚腵岩,根深叶茂,虬枝似戟。爱共寒梅作诤友,羞与艳李争颜色。擎亭亭一伞好荫凉,护征客。雨露恩,常沾泽;向阳心,坚如铁。喜此身终异,樗材蒲质。啮雪餐风曾经惯,粉身碎骨又何惜!看人间广厦万千间,腰甘折。”接着是一连串的下放劳动,直到“文革”。1969年冬,范氏全家下放到辽宁建昌县一个贫困山村。在艰苦的劳动中,他不忘旧习。1971年填浣溪沙?夏锄一阙:“一袭轻衫锄一张,清风拂面槐花香,燕山脚下麦初黄。难得书生知稼穑,犹堪明目辨莠良,喜看遍地绿如洋。”后来他被调至县农业办公室工作,常常奉命起草文件报告,感到重返新闻队伍已成梦想,曾写七律一首明志:“一囊诗梦一囊书,锐气纵横未见输。奉命文章甘画策,照人肝胆自张舒。半生形迹非耶是,久别朋俦亲亦疏。越陌度阡终不倦,人间何处无征途?”以上诗篇,都是在身处逆境时写成,但并不将个人遭遇戚戚于怀,而是信念坚定,胸怀坦荡,追求理想的“锐气”从未见输。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范敬宜南归省亲,预感到拨乱反正将带来一展身手的机遇,他以欢快的笔调写了散曲双调南归抒怀,回顾往昔,展望未来,将满腔豪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新水令燕山千里雪茫茫,辞榆关壮怀激荡。车挟惊雷走,心随飞絮扬。新柳千行,迎我把归程上。乔牌儿剪烛话西窗,凝眸细端详。难得是历尽风霜鬓未霜,堪笑他未老韦庄怕还乡!风入松喜高堂耳目聪强诗兴旺,喜严师风神不减酬唱忙,喜故人儿女忽成行,喜春风习习满春江。昔日愁云何在?一笑百花俱放!拨不断话沧桑,莫神伤,把追风岁月漫评量:跨征程满天烽火赴辽阳,试锋芒笔走龙蛇慨而慷,学雄鹰万里苍穹任翱翔,终不羡燕雀绕梁。一锭银呀!洪炉烈火不寻常,几番洗炼,几番震荡,扎喇喇烧了旧骸骨,换了旧皮囊。离亭歇拍煞休笑我诗情画意都轻放,却早是绕指柔肠化了钢:爱的是千山万壑新松长,千军万马战旗扬,千村万队晨钟响。春旱望云霓,夜雨话稻梁,与元元休戚共担当。洗了些书生气,添一身泥土香,小土炕暖于温床,酸菜羹味胜琼浆,孺子牛不做恋窝羊。听催春鼙鼓动四方,振长缨要把雄关从头闯。正如范氏所预期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命运也发生戏剧性的转机:先是担任辽宁日报农村部副主任、主任,副总编辑,后调至北京任外文出版局局长、经济日报总编辑,后又成为人民日报总编辑。范氏说:“盛世的到来,本该豪兴勃发,重理笔砚,谁知在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已经变得诗画艰涩,笔墨荒疏,除了一些酬酢应景之作,再也写不出画不出什么像样的东西了。”这当然是范氏的自谦,我们从诗集里读到的这个时期的四十多首作品,无论是为农村改革讴歌的江南曲,为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摄影集镜头写春秋代序的有形史诗献中华,为迎接新千年而写的水调歌头等咏怀述志的力作,还是怀旧赠人、写景抒情的篇什,无不情真意切,语言清新,诗意盎然。即使是应酬之作,也颇多巧思隽语,不落俗套。如贺温州晚报创刊五周年:“雁荡有新燕,翩翩迎晚霞,筑巢十二万,都在百姓家。”把销行12万份的晚报比喻为迎晚霞飞舞的燕子,都在百姓家筑巢落户,形象生动可喜。又如贺云南日报北京记者站成立:“报坛新燕剪春波,飞入京华筑新窝,莫道长安居不易,昆明池水活鱼多。”“长安居不易”是白居易的典故;“活鱼”是新闻界术语,意为鲜活新闻。老典故与新术语并用,平添不少风趣。读范氏诗,觉得可以用清人张维屏论诗之语评之:“众人共有之意,入此手而独超;众人共有之情,出之此笔而独隽。”(诗人征略)范氏不仅工于诗词,而且诗思敏捷。1981年,他随中国新闻代表团访问日本,日本文部大臣会见时赠送明治维新时期一位日本外交官写的栈道峡雨日记,范氏当场回赠七绝一首:“栈云日记久闻名,不意相见在东瀛,富士白雪长城月,一脉相连万古心。”文部大臣事后对记者感叹说:“不愧是来自文化之邦的使者啊!”范氏的书法,幼时得外祖蔡云笙薰陶。蔡氏对外孙学习书法期望颇高,要求临北魏张猛龙碑以坚骨骼,临唐颜真卿多宝塔碑以丰肌肉,再学晋王羲之兰亭序以得飘逸。可见范氏幼年已在书法上打了基础,只是后来缺乏必要的环境和时间,甚至连用毛笔的机会都未必有,当然更谈不到坚持临池了。但是,从诗书画中所见书法作品,行草俊秀潇洒,透出一股书卷之气,章草雄浑拙重,颇得老师王蘧常风致。近代书法理论家杨守敬曾说:“梁山舟(梁同书)答张藑堂(张燕昌)书,谓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此定论也。而余又增以二要:一要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范氏书法,不完全以临池得之,更多的是得之于天资、胸襟与学识。清人龚自珍论书法有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书家有三等,即通人之书、书家之书、馆阁之书。他说:“通人之书,文章学问之光,书卷之味,郁郁于胸中,发于纸上,一生不作书则已,某日始作书,某日即当贤于古今书家者也,其上也。”笔者以为,范氏书法当归入通人之书。在范氏诗书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范氏从小学画,13岁师从上海名画家樊伯炎。樊伯炎之父樊少云是晚清大画家陆廉夫的弟子,与吴湖帆、吴子深、吴待秋并称“吴门四杰”,是吴门画派传人。据范氏说:樊伯炎“精于山水,少年从四王入手,中年以后上窥宋元,广采博取,形成了浑厚典雅的风格。尤其对董其昌的传统穷幽极微,得其神髓。”在樊伯炎的传授下,范氏的山水画技艺进步神速。他17岁时,老师以陆廉夫的山水画册授课,他废寝忘食临摹成八幅,得到老师嘉许,并装裱成册。当时,国画大家吴湖帆在上海是“画坛祭酒”,范氏曾因国学专修学校筹集经费征求义卖的书画,到梅景书屋见过吴老,后来在课余还经常登门请教。这次他带着装裱好的陆廉夫山水画册页临本,准备请吴老指点并题签。因为画上没有落款,吴老一看竟以为是他前辈陆廉夫年轻时的原作,就挥笔在封面标签上题写了“廉夫画册”四个大字。当范氏急忙说是自己的临本时,吴老大为惊讶。多亏他思维敏捷,略一迟疑,即在四个大字左边添写一行“敬宜范世兄临本属吴湖帆题签”,挽回了认临本为原本的失误,可见当时范氏的临本已几可乱真。著名画家王个砥看了他的作品,评价甚高,认为:“此生将来必夺我画人一席地。”但三年后,范氏投身新闻事业,从此紧张的采编工作,不断的政治运动,既无作画的环境,也无作画的心情,“夺画人一席地”似将化作泡影。又过近二十年,正当“四凶”横行之时,范氏以“右派”身份羁居辽西山村,只在劳动之余才将胸中郁勃之气形诸诗画,当然不敢示人。1973年间,范氏曾作世情画理两悟彻一诗:“昔有大涤子,画坛称怪杰,古今独往来,纵横无法则。搜尽奇峰打草稿,一稿画成神鬼泣。荆关负手呼奈何,倪黄掩面徒啧啧。嗟我少时不解画,偏爱四王媚入骨。而今身为燕山人,世情画理两悟彻。满眼都是石涛画,常向梦中寻遗墨。一腔豪气无处写,化作丹青纸上泼。脱手挥成壁上挂,上人拄杖来作客。自喜百年有知音,殷勤指点不嫌拙。吁嗟乎!二十六年走南北,胸中丘壑如罗织。安得吴绢三百丈,写此万里关山万里月!”诗中范氏对幼年偏爱“四王”(清初画家王时敏、王鉴、王骧、王原祁)作了反思,表示在画风上要一反柔媚而走向豪放。1976年,“四凶”被粉碎,他欢欣鼓舞,辄以丹青自娱。1982年春,忽遭车祸伤骨,家居疗伤,也以笔墨消遣。他悉心临摹石涛,于是有了临石涛山水册和临石涛写唐人诗意册。石涛的画千变万化,既能苍古离奇,又能细秀妥贴,似无规律可循。郑板桥曾极力摹仿,而自叹不可及。范氏虽笔墨荒废已久,但临本形神兼具,得到当今不少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王个砥说:“层峦高耸翠,妙笔自生风。醉心大涤子,展纸乐融融。敬宜同志酷爱石涛山水,兹册笔墨精妙,一再展读,十分钦佩。”谢稚柳说:“范敬宜临石涛山水册,蹊径既同,笔墨亦似,神理之间已入石涛妙境矣!”徐邦达说:“唐人之境,清湘之笔,卓矣范君,摹之不失。”何海霞说:“墨润石含雨,毫枯松带烟,此乃石涛上人画语也。敬宜同志深悟此中之妙。”范敬宜诗书画中,主要画作是临摹作品,除了临陆廉夫、石涛的,还有临倪云林、王石谷的,从中可见笔下功底的深厚。选入书中的创作有枯木竹石图、桐荫夜话和李白诗意画。这几幅作品,笔墨细净,偏于枯淡,构图简雅,逸气横溢,既摆脱了“四王”的柔媚,又汲取了石涛的恣纵,显出范氏自有面貌,是地地道道传统的文人画。范氏半生坎坷,艰苦备尝,而为人乐观豁达,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