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也。父兹,有大节,不应三公之辟。太祖之初至陈留,兹曰:“平天下者,必此人也。”太祖亦异之,数诣兹议大事。从讨董卓,战于荧阳而卒。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会奉诏命,聘贵人于魏,因表留臻参丞相军事。追录臻父旧勋,赐爵关内侯,转为户曹掾。文帝即王位,为散骑常侍。及践阼,封安国亭侯。帝幸广陵,行中领军,从。征东大将军曾休表得降贼辞:“孙权已在濡须口。”臻曰:“权恃长江,未敢抗衡,此必畏怖伪辞耳。”考核降者,果守将诈所作也。明帝即位,进封康乡侯,加侍中。诸葛亮寇天水,臻奏:“宜遣奇兵入散关,绝其粮道。”乃以臻为征蜀将军,假节督诸军事,到长安,亮退。还,复职,加光禄大夫。是时,帝方隆意于殿舍,臻数切深。及殿中监擅收兰台令史,臻奏案之。诏曰:“殿舍不成,吾所留心,卿推之何?”臻上疏曰:“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臣每察校事,类皆如此,惧群司将遂越职,以至陵迟矣。”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曰:“陛下即位已来,未有可书,吴、蜀恃险,未可卒平,聊可以此方无用之士克定辽东。”臻曰:“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吴频岁称兵,寇乱边境,而犹案甲养士,未果寻致讨者,诚以百姓疲劳故也。且渊生长海表,相承三世,外抚戎夷,内修战射,而俭欲以偏军长驱,朝至夕卷,知其妄矣。”俭行,军遂不利。后迁为司空,徙司徒。正始中,进爵长垣侯,邑千户,封一子列侯。(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数诣兹议大事诣:拜访B.及践阼践阼:即位;登基C.臻数切深数:数落,责备D.而犹案甲养士案:通“按”,压住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卫臻,字公振,陈留襄邑人,因其父卫兹随曹操战死而受到曹操器重。曹丕继任魏王后任命卫臻为散骑常侍;称帝后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B.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认为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C.卫臻将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这件事上奏明帝,明帝认为当初卫臻反对建造宫殿,自己已经收心,卫臻不应再管殿中监这件事。D.毋丘俭上疏明帝说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认为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应该寻找机会平定东吴而不是克定辽东。7.文中哪几件事能体现卫臻的深谋远虑?请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太祖每涉郡境,辄遣使祠焉。(3分)(2)古制侵官之法,非恶其勤事也,诚以所益者小,所堕者大也。(4分)(3)俭所陈皆战国细术,非王者之事也。(3分)【参考答案】5.(3分)C(数:多次)6.(3分)D(卫臻没有平定东吴的意思)7.(3分)识破吴国降将的谎言;建议派兵断绝诸葛亮粮道;反对出兵攻辽。(每点1分)8.(10分)(1)(3分)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经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涉”“祠”“焉”各1分,“涉”译为“到”“去”亦可)(2)(4分)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原句每小句1分)(3)(3分)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陈”“细术”、“非也”判断句式各1分)【参考译文】卫臻,字公振,陈留郡襄邑县人。父亲卫兹,节操高尚,曾拒绝三公的征召。太祖(曹操)初次到陈留郡,卫兹就说:“平定天下的人,必定是这个人啊。”曹操也觉得卫兹很奇特,好几次去他那里商议大事。后来卫兹跟随曹操讨伐董卓,战死在荥阳。太祖(曹操)每次从郡境内路过,必定派遣使者前去祭拜他(卫兹)。正值曹操奉诏为献帝到魏地挑选贵人,他借此上表让卫臻留下来担任参丞相军事。为追念其父卫兹的功勋,又赐封卫臻为关内侯,转任户曹掾。曹丕即魏王王位后,任命卫臻为散射常侍。等到当了皇帝,曹丕又封卫臻为安国亭侯。曹丕要亲自去广陵,让卫臻做中领军,陪同前往。征东大将军曹休给曹丕送来表章,说得到了吴军降将的口供,称“孙权已经来到濡须口”。卫臻说:“孙权虽然有长江作依靠,却也不敢和我军抗衡,这一定是敌军因害怕而散布的谣言。”待详细审问降将后,才知道果然是吴军守将制造的谣言。明帝曹睿即位,卫臻被晋封为康乡侯,加封为侍中。诸葛亮进犯天水,卫臻向明帝建议说:“应该派一支奇兵急赴散关,断绝蜀军粮道。”明帝就任命卫臻为征蜀将军,授予他符节,让他都督指挥这次军事行动,刚到长安,诸葛亮就退兵了。卫臻回到洛阳后,继续担任原来的职务,又加封为光禄大夫。当时,明帝正热衷于修建宫殿,卫臻多次恳切地规劝。等到殿中监擅自拘留了兰台令史,卫臻又把这事报告了明帝。明帝下诏说:“宫殿盖不成,我已经收心了,你怎么又管起这事来了呢?”卫臻上疏说:“古代制定处置越权官员的法规,不是因为厌恶他们办事太勤勉,确实是因为收益小而损失大啊。臣每天观察这类事情,大多如此。因此,我恐怕将来各职司会逐渐越职,以至犯了大罪。”幽州刺史毋丘俭上疏明帝说:“陛下即位以来,没有做出得以书写记载的业绩。眼下吴、蜀倚仗地势险要,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平定的,不如姑且用国中闲置的兵力,前去克定辽东。”卫臻对明帝说:“毋丘俭所说的都是战国时代使用的琐屑的计谋,并非成就王业者应该做的大事。东吴连年举兵,进犯边境,而我国仍旧按兵不动,休养将士,没有最终寻找机会讨伐它,实在是因为老百姓疲惫劳累的缘故。况且辽东的头领公孙渊从小生长在海上,对辽东的统治已经沿续了三代,他们对外安抚少数民族,对内整修武备习练战阵,而毋丘俭却想用一部分军队长驱直入,早上到达,晚上就回来,他的想法太狂妄了。”毋丘俭出兵果然失利。后来卫臻升任司空,转任司徒。正始年间,卫臻晋爵为长垣侯,食邑一千户,他的一个儿子被赐封为列侯。2.翔闽之建宁,属县二,曰建安,曰瓯宁,境域辽远,民多山居,竟岁或不入县。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名曰乡征。雍正十年,镇洋王公时翔令瓯,将举是,约以一箯舆,一僮一役往。客争之曰:“君行日主进,夜必会之。民多道遮行乞判状,须二记室与俱,仆从胥徒数十人,毋省舆马。饮食问甲长,意重烦之,俾知吏来不易,早急公也。”建令亦期往,盛驺从,且偕牙侩、疠丐行。太守闻之,急召公曰:“国家惟征,在此一役,君儒者也,约己惧无以集事,何弗询建令?”公皆谢之。太守宾客,相与笑之曰迂。比出舍,甲长道见公,色大沮,呼之逡巡。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公知其意,诣人聚,集父老子弟曰:“乡征所以便汝曹,无跋涉、省粮也。顾舆从厮役、粱肉刍茭供自甲长,甲长于汝曹取盈,视粮费数倍,吾故单车弗挟客,会计判状力能办则决不待时,否则归而治之非晚。日需饭一盂、蔬一盘,令自治之,安事厉民为?”于是甲长束手,不敢哗于乡,父老子弟,固已心感公矣。而建令到乡,重棰楚,民惮之,皆亡走山谷石间,令不得民,则掊锁启扃,搜取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牙侩估以入赋,巨室则令疠丐卧其户,骂之。殴民益相戒争输。是时瓯民德公,而建民畏其令如螯,既匿不复见,令停数日无所施。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疠丐卧其户,卒无得,亦窃散去。赋终虚。而瓯民携钱持镪来者,踵接肩摩,至道不得行。甫決旬而赋完。公上考,建令坐下第。太守宾客,乃相与叹公之不迂,儒之可用。(选自清俞樾荟蕞编)【注释】箯(bian)舆:简易的竹桥。记室:文书、文员。牙侩:商行中经纪人。疠丐:长有恶疮的乞丐。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约己惧无以集事集:成就B比出舍舍:等到C牙侩估以入赋估:通“沽”,出售D是时瓯民德公德:感激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令是者,率季冬历村落,督逋赋假舆马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B否则归而治之非晚吾尝跂而望矣C乃相与叹公之不迂公之视廉颇将军孰与秦王D安事厉民为天之亡我,我和渡为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时翔刚担任瓯宁县令,不明当地底细和以往衙门的惯例,没有听从宾客的劝告和太守的训示,执意轻车简从,前去收租,人们都说他迂。B甲长见到王时翔,非常沮丧,做事也不积极,因为他觉得这次很难假公济私,中饱私囊。C建安县令暴力收税,采用流氓无赖的做法,弄得当地鸡飞狗跳,去烟瘴气,瓯宁百姓见了,更加觉得不能辜负王时翔的宽爱。D文章通过建令和瓯令的对比,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民无刁蛮,只有真正做到执法为公,心系百姓,才能杜绝腐败,赢得民心,提高办事效率。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甲长敛赋者也,令行貣供县,甲长借肆侵吞,闻公捐旧例,则无以鱼肉。(2)及归,鸡豚牛马米盐之属盈庭,而不可作赋,侩持适市,则市满酬贱。【参考答案】4C(估价,估算)5B(表承接关系/表修饰关系;A代词,的人;C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D助词,表反诘语气)6A(“不明当地底细和以往衙门的惯例”错,从后文看他是有意轻车简从)7(1)甲长是收取赋税的人,县令出行会要求他供应酒食,甲长便借机肆意侵占,听说王公抛弃了惯例,就没办法鱼肉百姓了。(“责”“捐”“鱼肉”各1分,判断句式1分,大意1分)(2)等到回来,鸡猪牛马米盐之类东西塞满庭院,却不能够充作赋税,牙侩拿着它们来到市场上,市场又因货物多而价钱低。(“属”“适”“酬”各1分,大意2分)3郑侠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中,随父官江宁,闭户苦学。王安石知其名,邀与相见,称奖之。进士高第,调光州司法参军。安石居政府,凡所施行,民间不以为便。光有疑狱,侠谳议传奏,安石悉如其请。侠感为知己,思欲尽忠。秩满,径入都。时初行试法之令,选人中式者超京官,安石欲使以是进,侠以未尝习法辞。侠三往见之,问以所闻,对曰:“青苗、免役数事,与边鄙用兵,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安石不答。侠退不复见,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安石虽不悦,犹使其子雱来,语以试法。方置修经局,又欲辟为检讨,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侠曰:“读书无几,不足以辱检讨。所以来,求执经相君门下耳。而相君发言持论,无非以官爵为先,所以待士者亦浅矣。果欲援侠而成就之,取其所献利民便物之事,行其一二,使进而无愧,不亦善乎?”是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雨,至于七年之三月,人无生意。东北流民,扶携塞道,羸瘠愁苦,身无完衣。城民至负瓦楬木,卖以偿官,累累不绝。侠知安石不可谏,悉绘所见为图,奏疏诣阁门,不纳。乃假称密急,发马递上之银台司。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是夕,寝不能寐。翌日,命开封体放免行钱,司农发常平仓。青苗、免役权息追呼,方田、保甲并罢,凡十有八事,民间欢叫相贺。安石去,惠卿执政,侠又上疏论之。在位之臣,各以其类,复为书献之。惠卿奏为谤讪,编管汀州。御史台吏杨忠信谒之,惠卿暴其事,嗾御史张琥并劾为党与。侠行至太康,还对狱,狱成,惠卿议致之死。帝曰:“侠所言非为身也,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但徙英州。既至,得僧屋将压者居之,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 (删节自宋史郑侠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侠谳议传奏谳:审判定罪B更命其客黎东美谕意谕:明白C青苗、免役权息追呼 息:停止D忠诚亦可嘉,岂宜深罪罪:加罪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郑侠耿介不阿的一组是(3分)感为知己,思欲尽忠 在侠心不能无区区也但数以书言法之为民害者所以待士者亦浅矣命开封体放免行钱所言非为身也A B C D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侠才华出众,深受赏识。凡郑侠审讯上报的疑案,王安石都按其要求给予批复;郑侠也把王安石当作知己,欲竭智尽忠,报答知遇之恩。B郑侠深知时弊,数次谏言。他多次谒见王安石,表达对新法的看法,得不到回应后,又屡次寄信给王安石,直陈新法施行给人民造成的扰害。C郑侠生性忠耿,百折不回。郑侠把新法实施后的情形绘成图上奏,不被接纳,便假称紧急密报直送银台司,神宗览图,废除部分新法,百姓欢呼。D郑侠忠于职守,屡遭弹劾。吕惠卿执政,他上疏抨击,并把朝臣分类,被以朋党之罪编管汀州,神宗皇帝认为他忠诚可嘉,只将他流放到英州。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疏奏,神宗反覆观图,长吁数四,袖以入。(2)英人无贫富贵贱皆加敬,争遣子弟从学,为筑室以迁。【参考答案】4.(3分)【参考答案】B【解析】谕:告诉,说明。【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5.(3分)【参考答案】C【解析】表现郑侠感念王安石知遇之恩。是皇帝的命令。神宗对郑侠的评价。【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筛选、归纳文章内容的能力。6.(3分)【参考答案】D【解析】“编管汀州”是因为郑侠“谤讪”,即诽谤罪。因“党与”(朋党)罪流放英州。【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7.(10分)【参考答案】(1)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2)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解析】(1)“奏”“数四”“袖”各1分,总体2分;(2)“无”“从学”“迁”各1分,总体2分。【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与翻译的能力。【参考译文】郑侠字介夫,福州福清人。治平年间,其父在江宁做官,他随父前往,闭门苦读。王安石听说了他,邀他相见,攀谈之后对他甚为欣赏。中进士,并名列前茅,调任光州司法参军。王安石执掌朝政大权,凡是他所施行的新政,民间都认为不好。光州有悬而未决的狱案,郑侠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传奏上去,都得到了王安石的同意。因此郑侠心里很感动,将王安石作为知己,打定主意要对王安石尽忠。任期满后,他直接来到京城。当时刚开始施行考试新法以选拔人才的政策,候选人考试合格的可以提拔做京官。王安石想让郑侠通过考试而得到提拔,郑侠认为自己没有学习过这些新法,所以推辞了。郑侠曾几次前去拜见王安石,王安石问他对新政有何想法。郑侠回答说:“青苗、免役这几桩事,与边境用兵之事,在郑侠我的心里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的。”王安石没有回答。郑侠告退后就不再前去拜见,只是多次写信给王安石谈论施行新法给百姓带来的害处。王安石虽然对他不满,但还是让儿子王雱前来,告诉他考试新法知识一事。当时刚设置修经局,王安石又想任用郑侠为检讨,又派幕僚黎东美去讲明自己的意思。郑侠说:“我没有读多少书,不足以任检讨之职。我之所以来京,只不过是想求教于相君门下罢了。而相君言谈之间,无不是以官爵为先,以此来对待士人也就显得太浅薄了。如果确实想帮助我取得成就,那么就请听取我所进献的有利于民便于万物之事,施行其中的一两件,让我得到晋升而内心无愧,不也是很好的吗?”此时,自熙宁六年七月不下雨,一直持续到七年三月,人们都无法生存。东北的流民,扶老携幼,堵塞了道路。他们身体瘦弱,困苦不堪,身上没有一件完整的衣服。城里的贫民以至拆屋卖瓦,用来偿付官府的债务,诸如此类的事数不胜数。郑侠知道王安石听不进劝谏,就将他所看到情景全部绘成图画,连带奏疏一起交给阁门,然而没有被接受。于是他又假称事情机密紧急,通过驿马传送把奏疏直接递交银台司。奏疏呈上后,神宗反复观看所绘之图,长叹几声,将图画揣在袖子里带回宫中。当晚,神宗整夜未眠。第二天,命开封府酌情削减免行钱,司农开常平仓放粮,青苗钱、免役钱暂停征收,方田、保甲之法都取消。民间欢呼相贺。王安石离去,吕惠卿执政,郑侠又上疏指责他。郑侠将在位的朝臣分类,和奏疏一起呈给皇上,吕惠卿上奏说他是诽谤,故郑侠被贬编管汀州。御史台官员杨忠信拜见他,惠卿揭发了这件事,而且指使御史张琥弹劾他们相互勾结为朋党。郑侠在赴汀州途中行至太康时,被追回京城审问,案件定立后,惠卿建议把他处以死刑。皇上说:“郑侠所说的都不是为了自身,而是为朝廷着想,这份忠诚之心也算可嘉,怎么能治他以重罪呢?”最后只将他贬至英州。到英州后,他找了一间快要倒塌的寺庙居住下来,英州的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很尊敬他,争相让子弟跟他学习,并为他建造居室,让他迁居。4.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中学联盟网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2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 戾:违反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 除:解除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 格:抗拒 D清臣执奏不可 执:坚持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2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 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 B C D2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2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3分)(2)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4分)(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知兵,请起守边。(3分)【参考答案】20B(除:任命)21C(A前一个介词,表示原因,译作“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为”。B前一个连词,表示假设关系,译作“如果那么”。后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作“可是”。C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D前一个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后一个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译作“尚且”)22D(是说叶清臣的奏疏对范仲淹等人的官职调动产生了影响,是宦官的所作所为,这两句不能体现叶清臣的“遇事敢行”)23C(“发放大名库钱”是叶清臣奏请的内容;被贬职是因为贾昌朝抗诏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宰相折中处理的结果)24(1)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3分。举:考取,考中;奇:以为奇,感到惊奇;擢:选拔)(2)现在羌戎稍稍后退,怎么应该顺应眼前小的安宁,而忘却前日大的耻辱?(3分。稍却:稍稍后退;变诈亡穷:变化欺诈不止;乘:顺应;岂宜?:怎么应该?)(3)(叶清臣)遭遇父亲丧事,谏官认为他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3分。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知兵:懂得军事;起:起用)参考译文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叶清臣年少时机敏异常,喜好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这年冬天,京城发生地震,叶清臣上疏说:“陛下忧愁劳苦各种政务,天下安宁,但一年当中,灾害仍然出现。一定有对下使百姓失望、对上违背天意的地方,所以降下警戒来开导清洁内心。可是陛下却安然镇定认为这不是异常现象,只是派宦官奔走四方,备办佛事,设置道科,这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不久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全国的人忍气吞声不敢议论朝政,将近两年。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责备自己,同意接纳忠直敢言的人士,或许圣明威严的天意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前来会聚。”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山东中学联盟适逢有诏令征求直言,叶清臣又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陕西正在打仗,叶清臣上书言事:“如今将领平时不去蓄养,军队平时不加训练,财物没有长期的积蓄。边境稍有警报,在外无骁勇大将,在内无重兵驻守。现在羌戎稍稍后退,变化欺诈不止,怎么应该顺应眼前小的安宁,而忘却前日大的耻辱?如果又将安然镇定不思进取,那么将来看待今天,就如同今天看待从前一样了。”当时西部的战事未停,经费紧张,中书奏呈选定三司使,叶清臣最初不在候选之列。皇帝说:“叶清臣有才能可以任用。”提升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冗繁的帐簿,一律删去。宫内东门、御厨都由宦官掌管,大凡他们索要的,官吏不敢过问,叶清臣于是就作契约文书来检查他们进出的数目。遭遇父丧,谏官认为叶清臣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等到守丧期满,宰相陈执中平时不喜欢他,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读学士,管理邠州。调任掌管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仁宗亲临天章阁,召见公卿大臣,出示手诏询问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听后,逐条回答皇帝的问题,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余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但安抚使贾昌朝抗拒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而且上疏奏贾昌朝专横跋扈不服从。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果断敢做,奏对从不屈服。郭承佑的妻子是舒王元偁的女儿,封为郡主,供给俸禄;等到郭承佑任殿前副都指挥使,他的妻子因为没有加封,奏请增加月俸,叶清臣坚持上奏不同意。仁宗曰:“承佑管禁军,妻子又是王侯的女儿,应当优待。”叶清臣说:“这终究是由于偶然原因而获得的待遇。”于是把奏章揣在怀中,不执行。叶清臣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陈述九议、十要、五利,都是当世可以施行的。有文集一百六十卷。李之才(1)李之才,字挺之,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朴直率,自信,无少矫厉。师河南穆伯长。伯长性庄严寡合,虽挺之亦频在诃怒中。挺之事先生益谨。尝与参校柳文者累月,卒能受易。(2)挺之初为卫州获嘉县主簿,权共城令。所谓康节先生邵尧夫者,时居母忧于苏门山百源之上,布裘菜食,且躬爨以养其父。挺之叩门上谒劝其习性命之学。康节谨再拜,悉受业。世所谓康节先生之易者,实受之挺之。(3)挺之器大,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或惜之,则曰:“宜少贬之荣进。”友人石曼卿独曰:“时不足以容君,君盍不弃之隐去”再调孟州司法参军。时范忠献公守孟,亦莫之知也。忠献初建节钺守延安,送者不用故事,出境外。挺之独别近郊,或病之,谢曰:“故事也。”居顷之,忠献谪安陆,独挺之见之洛阳。前日远境之客,无一人来者。忠献于是乎恨知挺之之晚。(4)友人尹师鲁以书荐挺之于叶舍人道卿,因石曼卿致之曰:“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三十九,能为古文章,语直意邃,不肆不窘,固足以蹈及前辈,非吾所敢品目。而安于卑位,颇无仕进意,人罕能知之。其才又达世务,使少用于世,必过人远甚。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曼卿报师鲁曰:“今之业文好古之士至鲜,且不张,苟遗若人,其学益衰矣,是师鲁当尽心以成之者也。吾素不喜屈谒贵仕,以挺之书,凡四五至道卿之门,通焉而后已。道卿且乐荐之,以是不悔。”挺之遂得应铨新格,有保任五人,改大理寺丞。会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河东,辟挺之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人刘仲更从挺之受历法,世称刘仲更之历。远出古今。在泽,转殿中丞,丁母忧,甫除丧,暴卒于怀州守舍。时友人尹子渐守怀也,子渐哭挺之过哀感疾,不逾月亦卒。挺之葬青社。(选自赵与时宾退录,有删改)5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卒能受易受:传授B、因石曼卿致之曰因:通过C、曼卿报师鲁曰报:上报D、丁母忧丁:遭逢6下面与李挺之有关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A李挺之恭敬地侍奉经常怒斥他的师长河南穆伯长。B李挺之被邵尧夫成功劝说学习关于万物的“性命之学”。c范忠献被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一人赶到洛阳见他。D刘仲更的历法远出古今,跟李挺之传授有密切关系。7第段中,尹师鲁、石曼卿竭力推荐李挺之的原因是什么?请概括。(3分)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挺之器犬,难乎识者,栖迟久不调。(3分)(2)或病之,谢日:“故事也。”(3分)(3)幸其贫无赀,不能决其归心,知之者当共成之。(4分)【参考答案】5.C(回复,答复 )6.B(邵尧夫被李挺之成功劝说。)7.才华超众(有学问,有才干);人品好(安于卑位,不张);人罕能知之。一点1分。8.(1)(3分)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难乎识者”的主语,1分,“栖迟”漂泊失意,1分。语意通顺1分。)(2)(3分)有人诟病非议他,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病”诟病,1分;“谢”告诉,1分;“故事”,旧例,1分。)(3)(3分)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赀”资财,1分;“决其归心”,1分;“知”,了解,1分,“成”,成就,1分。)【参考译文】李之才,字挺之,是青社人。天圣八年同进士出身。为人质朴而且坦率,很自信,没有一点点造作勉强的样子。拜河南穆伯长为师。伯长性情庄重严肃很不合群,即使是挺之也经常处在他的呵斥和怒气之中。李挺之侍奉先生更加恭谨。他曾经参与校订柳宗元的文章好几个月,最终能够传授易经。李挺之最初担任卫州获嘉县主簿,暂时代理共城令(官职)。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邵尧夫,当时在苏门山百源之上为母亲守孝,把粗布衣服当做皮裘穿,把蔬菜当做主食,并且亲自生火做饭来赡养他的父亲。李挺之上门拜访,劝说他学习关于万物的天赋和禀受的学说。康节先生恭谨拜师,全将学业继承下来。世人所说的康节先生的易经,实际上是从李挺之那里学习、传承过来的。挺之的器量很大,世上很难有懂他的人,(他)漂泊失意,很久都不能升职。有人替他感到惋惜,他就说:“应当把小的贬职当做荣升。”只有友人石曼卿说:“世俗不能够容纳你,你为何不远离世俗而隐逸山林呢?”又调任孟州司法参军。当时范忠献公守孟州,也不能够了解他。起初范忠献持节钺镇守延安,送别的人不采用旧例,一直送到境外,只有李挺之在近郊道别。有人诟病非议他,李挺之告诉他们说:“这是旧例。”没有多久,范忠献责守安陆,只有李挺之到洛阳拜见他。以前送他到远郊的人,没有一个来。这时范忠献悔恨了解李挺之晚了。友人尹师鲁用书信向舍人叶道卿推荐李挺之,通过石曼卿送信,说:“孟州司法参军李之才,年纪三十九。他能写古文,语言直白意蕴深邃,既不过于放纵也不显得拘谨,本来就足以赶得上前辈,不是我所能品评的。但是他能够安于低微的官位,一点也没有强求升官进职的意思,人们很少能够了解他。他的才能又通达世务,假如稍稍被时世所用,一定超过当世一般人很多。幸亏他贫穷没有钱,不能使他的归隐之心决绝,了解他的人应当共同来成就他。”石曼卿回复尹师鲁说:“现在专门从事写文章爱好古文的人非常少,而且声名不为人所知,如果遗漏了这样的人才,那么古学就会更加衰落了,这就是师鲁你尽心来成就他的原因吧。我向来不喜欢屈意拜谒权贵高官,因为推荐挺之的信,一共有四五次到道卿门上拜谒,直到把信送达后才停止。况且叶道卿乐意举荐他,所以我不后悔。”李挺之于是能应选新的官职,改任为大理寺丞。恰逢石曼卿与龙图阁直吴学士遵路调兵往河东,征召挺之为泽州佥署判官。于是泽州人刘仲更跟从李挺之学习历法,世人称道刘仲更的历法,远远地超出古今历法之上。在泽州,转任殿中丞,遭逢母亲丧事。刚一除丧,就突然死在怀州守舍,当时是庆历五年二月。当时友人尹子渐镇守怀州,子渐哭悼李挺之过于哀痛感染疾病,不到一个月也死了。李挺之安葬在青社。石守信,开封浚仪人。事周祖,得隶帐下。广顺初,累迁亲卫都虞候。从世宗征晋,遇敌高平,力战,迁亲卫左第一军都校。师还,迁铁骑左右都校。从征淮南,为先锋,下六合,入涡口,克扬州,遂领嘉州防御使,充铁骑、控鹤四厢都指挥使。从征关南,为陆路副都部署,以功迁殿前都虞候,转都指挥使、领洪州防御使。恭帝即位,加领义成军节度。太祖即位,迁侍卫马步军副都指挥使,改领归德军节度。李筠叛,守信与高怀德率前军进讨,破筠众于长平,斩首三千级。又败其众三万于泽州,获伪河阳节度范守图,降太原援军数千,皆杀之。泽、潞平,以功加同平章事。李重进反扬州,以守信为行营都部署兼知扬州行府事。帝亲征至大仪顿,守信驰奏:“城破在朝夕,大驾亲临,一鼓可平。”帝亟赴之,果克其城。建隆二年,移镇郓州,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诏赐本州宅一区。乾德初,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酒酣,帝曰:“我非尔曹不及此,然吾为天子,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吾终夕未尝安枕而卧。”守信等顿首曰:“今天命已定,谁复敢有异心,陛下何为出此言耶?”帝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谢曰:“臣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之。”帝曰:“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守信谢曰:“陛下念及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病,乞解兵权,帝从之,皆以散官就第,赏赍甚厚。开宝六年秋,加守信兼侍中。太平兴国初,加兼中书令。二年,拜中书令,行河南尹,充西京留守。三年,加检校太师。四年,从征范阳,督前军失律,责授崇信军节度、兼中书令,俄进封卫国公。七年,徙镇陈州,复守中书令。九年,卒,年五十七,赠尚书令,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9.下列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大驾亲临,一鼓可平。鼓:一次击鼓,快速B.赏赍甚厚。 赍:赐给。C.惟陛下哀矜之。矜:夸耀D.拜中书令,行河南尹,行:兼任10.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帝因晚朝与守信等饮酒 不如因而厚遇之。B.一旦有以黄袍加汝之身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C.虽欲不为,其可得乎! 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D.皆以散官就第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1.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B.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C.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D.人生驹过隙/尔不如多积金市/田宅以遗子孙/歌儿舞女以终天年/君臣之间无所猜嫌/不亦善乎。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铅锌烟灰提铟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防汛抗旱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园林古建筑工程公司劳动协议
- 科研合作协议关键条款
- 品牌专卖店加盟代理协议6篇
- 2025年定金担保合同以及反担保合同3篇
- 转租房合同范文2篇
- 指甲微环境监测-洞察及研究
- 部门负责人讲安全课课件
- 情感分析舆情预警机制-洞察及研究
- 2024年低压电工考试题库低压电工证考试内容
- 5 国行公祭为佑世界和平
- 深度学习技术基础与实践 课件 第1-3章 深度学习概述、深度学习原理、深度学习框架介绍
- 食堂员工防鼠知识培训
- 工程伦理 课件全套 李正风 第1-9章 工程与伦理、如何理解伦理- 全球化视野下的工程伦理
- 和大人一起读
- 2023届高考统编版历史三轮冲刺复习: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选择题刷题练习题(含答案解析)
- 婴幼儿发展高职全套教学课件
- 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措施“一厂一策”实施方案
- 【课件】二十四节气和日晷(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2023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考研英语练习题100道(附答案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