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解读_许远.pdf_第1页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_许远.pdf_第2页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_许远.pdf_第3页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_许远.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66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1 2010 中图分类号中图分类号 TU 86 文献标识码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文章编号 1003 739X 2010 11 0166 04 摘 要摘 要 武汉长江大桥是中国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 它是唐寰澄先生的第一个作品 该文通过对武汉长江 大桥的时代背景 设计者和桥梁形式以及和环境的关 系的分析基础上 尝试对武汉长江大桥进行解读 关键词关键词 武汉长江大桥 唐寰澄 解读 AbstractAbstract Wuhan Changjiang River Bridge is the fi rst Bridge on China s Changjiang River and it is Mr Tang s first work This paper analysis the Wuhan Changjiang River Bridge on the basis of its history designer bridge form and environment Key wordsKey words Wuhan Changjiang River Bridge Tang Huancheng Interpretation Xu Yuan Huang Litao 许 远 黄李涛 武汉长江大桥解读 Interpretation of the Wuhan Changjiang River Bridge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中国第一座长江大桥 也 是万里长江修建的第一座铁路 公路两用桥 它 的建成 不仅使天堑变通途 让三镇成一体 将 中国的南北大动脉一线贯穿 而且实现了中国人 民千百年来的梦想 焕发了中国人民建设新生活 的热情 1 相关背景 1 1 建设概况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龟山和蛇山 之间 系中国跨越长江的第一座大桥 正桥为公 路铁路两用的双层钢桁梁桥 上层为公路桥 车 行道宽18m 人行道每侧各宽2 25m 下层为双 线铁路桥 正桥由3联 3孔为一联 9孔跨度为 128m的连续梁组成 共长1155 5m 连同公路 引桥总长1670 4m 钢桁梁采用菱形腹杆 H型 载面 安装时间仅用了10个月 下部结构首次 采用新型管桩基础 导管法水下混凝土封底 管 桩基础施工仅历时一年 这种基础的胜利建成 为特大桥梁的深水基础创造了一种有效的新形 式 于1957年建成通车 如此规模巨大和技术上复杂的桥梁工程 在中国桥梁工程史上是空前的 在世界桥梁工 程史上也是不多见的 特别是以中国国内自产 的材料来修建大桥 在中国的桥梁史上还是第 一次 1 2 使用现状 2002年8月进行了首次大修 包括防渗 防 锈 路灯改造 路面 黑色化 等项目 2007年 大桥使用50周年 经我国多位桥 梁 铁路专家证实 大桥正 年轻 养护得 当 大桥钢梁部分能过百岁 桥墩可用200年 50年来 大桥经多次检测 结果未改 全桥无 变位下沉 桥墩可承受6万吨压力 可抵御每秒 10万立方米流量 5米流速洪水 可抗8级以下 地震和强力冲撞 至今 大桥24805吨钢梁 8 个桥墩无一裂纹 无弯曲变形 铆钉无松动 除 了一点 皮肤病 钢梁锈了点 油漆脱了 些 还有点 内风湿 钢筋膨胀 撑裂了混 凝土外壳 大桥没大毛病 1 3 美术设计 1954年1月 中央人民政府在关于修建武汉 长江大桥的决定中就特别指出 武汉长江大桥 之美术设计 要配合大桥本身雄伟建筑及武汉都 市建筑 以表现我们伟大祖国的新时代 责成铁 道部设置奖金 广泛征求国内美术建筑专家个人 的和集体的优秀作品 送呈中央核定 正是这 一英明的决策 保证了这座桥梁美术设计的广泛 性 群众性 因而也就具有了代表性和权威性 当时 不到一年时间里 征集到了全国20多家 单位和前苏联专家共设计了25套方案 1955年2月 包括茅以升在内 中国著名的 建筑 美术 园艺 城市规划 桥梁专家们组成 评委会 将25个方案分为一 二 三等奖 唐 寰澄 图1 的方案为三等奖 评奖后 所有方案图样全部呈送政务院审 批 并悬挂于怀仁堂墙壁上 供周总理和其他中 央领导审阅 独具慧眼的周总理当即拍板 选定 了唐寰澄的第25号方案 图2 唐寰澄的第25号方案为钢筋混凝土结构 的重檐四坡攒尖顶桥头堡 平面尺寸为15m 32m 自地面至公路面高为35m 除布置通过 火车 汽车和人行道的纵向运输通道外 两侧 设有电梯 楼梯供行人上下 双城的引桥上层 采用连续拱的形式 两端桥头配合蛇山和龟山 公园作了适当的绿化布置 武昌岸桥头附近为 古黄鹤楼故址 所以利用蛇山地形 在铁路面 的上游留有一宽敞的平台 供游人上下憩息观 赏 凭眺江色 2 设计者 唐寰澄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桥梁专家 上 海市金山区人 1926年出生 1948年毕业于上 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毕业后即在茅以升先生 创立的中国桥梁公司工作 建国后进铁道部设计 总局 后转入铁道部武汉大桥工程局 参加过武 汉 南京 重庆 枝城 九江等长江大桥 济南 等黄河大桥及其他多座大桥的设计与施工 武汉长江大桥为唐寰澄先生的第一个设计 而后他又参加了南京长江大桥和枝城长江大桥的 结构设计 并有 中国古代桥梁 桥 建筑文化Architectural Culture 167 11 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引桥桥身 图4 则是采用拱 的形式 这样一来 引桥的连拱和正桥的钢架在 形式上和材质上都形成了对比 不会显得单调 同时 拱形结构在中国古代桥梁上使用普遍 采 用拱形便于引起人们对于这样处理的认同感 3 2 桥头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建筑以钢筋混凝土的结 构筑成 用汰石子粉刷 色调和周围的混凝土建 筑一致 和整个大桥一起 形成了庄严 朴素的 氛围 图3 4 在中国古代 关于桥头建筑也有很多的记 载 历史上很多桥梁的两头 均建有大小不同 高低不等 形状各异的附属性建筑物 如北京 芦沟桥头建有碑亭 立有华表 图5 在苏州 世界桥梁美学 等多部著作 唐寰澄先生是工程师出身 在桥梁工程及美 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 提倡桥梁不应有不和结 构的装饰 主张发掘材料或者结构本身美的特 性 这点在后来唐先生的著作 桥 中国科 学技术史 桥梁卷 里可以发现 也许就因为 唐寰澄先生是工程师出身而非建筑师 他可以更 好地理解桥的结构形式 设计出结构美的方案 3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建于1955年到1957年 位于 一五 计划时期 武汉在这个时期由于建设资 金的集中投入迎来了新中国建设的第一个高潮 虽然在这个时期国家的经济状况有了好转 但是 财政仍旧紧张 如何在形式美观和经济之间找 到平衡点 是这座桥面临的难题 这一时期武汉 作为国家重点建设城市之一 建设活动以工业建 筑 大中学校校舍及配套生活区为主体 也兴建 了包括体育建筑 展示建筑 商业娱乐建筑 办 公建筑以及宾馆 饭店等在内的一批公共建筑 当时社会提倡 中国固有形式 要找到自己的 建筑语言 当时大量的建设使中国的建筑师在建 筑手法上有了一定的尝试和积累 3 1 桥身 武汉长江大桥正桥桥身 图3 满了足功能 和美学原理 实用 经济 美观 没有增加过多 的和结构不发生关系的美术装饰 裸露的钢架 显示了技术与力量 强调的是大桥本身结构的 协调 123 45 图1 唐寰澄 图2 第25号方案 图3 武汉长江大桥正桥钢架 图4 武汉长江大桥正桥和引桥 图5 卢沟晓月 图6 苏州宝带桥古塔 图7 都江堰安澜桥 图8 北京北海公园堆云积翠桥两端牌楼 6 87 168华中建筑 HUAZHONG ARCHITECTURE 11 2010 和桥台或者桥墩结合设计 提供一些辅助功能 不纯粹是一个造型的手段 图11 12 综上对桥的整理 可以发现近代以前桥头建 筑中外都有 功能上也都具备观景 垂直交通等 的功能 都表示是一个桥的起始 但是区别就 在于中外桥头建筑的尺度 以及是否作为单独 的一个元素在处理 中国的桥头建筑一般都处 理成一个位于桥头的单独的元素 用于标示 纪念或者是观景 高度20m以内 外国的桥头 建筑都和桥台或者桥墩联系在一起做处理 有 纪念标示的作用的同时也兼顾了桥整体造型的 力学美 在尺度上为了突出纪念性一般比较高 大 表1 武汉长江大桥的桥头建筑和桥台是整体考虑 的 桥台底层到大桥桥面一共有八层 第八层即 是公路面两侧的桥亭 这样的设计 明显是受到 了国外桥梁形式的影响 但是桥面上的桥亭做了 改良 尺度亲人 仅高8m 采用了中国传统的 重檐四坡攒尖顶 在细节的处理上又借鉴了中国 传统建筑的形式 比如花格窗 但是以桥台整体 来看 外墙的三段式 线脚 栏杆 都有武汉租 界建筑的影子 图13 15 这些形式的处理和 当时社会提倡 中国固有形式 是的背景以及武 汉的历史环境是分不开的 3 3 和环境的关系 武汉长江大桥通过桥的两侧设的电梯 楼 梯 以及在铁路面的上游留有的一宽敞平台 将 人们在不同高度上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同时加入 了相应的景观元素和人行步道系统 缓和了武 汉长江大桥对于人们的巨大尺度 使大桥本身 成为一个适宜的观景平台供人们凭栏远眺 图 宝带桥头 修有碑亭 古塔 图6 在都江堰 安澜桥头 建有桥亭 图7 在北京北海公园 堆云积翠桥两端 各修高大牌楼一座 红柱绿 瓦 色彩绚丽 形态美观 图8 这些附属建 筑和形态美观的桥梁巧妙结合 高低错落 纵横 有序 使桥的总体布局更为完善 合理 总结起 来 中国的桥头建筑多为给桥增加的独立的造型 元素 便于识别或者是供人观景 尺度通常平易 近人 它不对桥起结构支撑作用 而武汉长江大桥采用的双层钢桁梁结构 在 国外出现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期 这种 钢桥常常会存在桥头建筑物 这些桥头建筑物分 布于不同的国家形式不同 但是基本上是堡垒或 教堂式建筑 图9 10 推其原因 这些桥头 建筑来源于中世纪军事作用的桥头堡及纪念性的 凯旋门等 它们姿态雄伟 充满力量感 同时也 图9 伦敦桥 图10 悉尼港桥 图11 法国瓦朗特尔石拱桥 图12 西班牙阿尔坎塔拉石拱桥 图13 黄鹤楼和大桥 图14 桥亭 图15 桥头建筑 15 13 14 109 12 地 域 国内 国外 主 桥 材 料 石 木 石 木 钢 桥头建筑 功能 尺度 防御 观景 标示 20m以内 防御 观景 标示 20m以上 形式 造型手段 亭 阙 塔 独立 华表 建筑 门 建筑 和桥台 桥墩整体考虑 表1 桥头建筑分析 11 169 11 2010 HUAZHONG ARCHITECTURE 华中建筑 9 H Shirley Smith The World s Great Bridges New York Rev ed Harper Row 1965 图16 桥下活动的人们 图17 桥下活动的人们 图18 眺望平台 1716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硕士研究生 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助理工程师 430074 157471927 2010 07 14 第一作者 第二作者 邮 编 电子信箱 收稿日期 16 19 在可达性上 武汉长江大桥同时也考虑到了 人们的需求 和周围商业密集地联系紧密 同时 由于武汉长江大桥的标识性较高 使周边地带成 为人们活动的密集地带 但是作为武汉的一个标 志性景点 武汉长江大桥也有不足的地方 比如 供坐能力不足 设施不够人性化等 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桥 它在技 术的创新上和在形式与地域文化的结合上做了 一次成功的尝试 1957年以后 各地纷纷效仿 图20 21 资料来源 图1 唐寰澄 经济 实用 美观 长江日报 2007年10月 15日 图2 彭敏 武汉长江大桥 北京 人民铁道出版社 1981年 图3 4 笔者自摄 图5 10 网络 图11 12 H Shirley Smith The World s Great Bridges New York Rev ed Harper Row 1965 图13 19 笔者自摄 图20 21 网络 参考文献 图19 引桥和周围的联系 图20 1968年 南京长江大桥 图21 1971年 枝城长江大桥 1 彭敏 武汉长江大桥 北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