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章 群文阅读训练一 儒家文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1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章 群文阅读训练一 儒家文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2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章 群文阅读训练一 儒家文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3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章 群文阅读训练一 儒家文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4页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考前三个月 第三章 群文阅读训练一 儒家文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群文阅读训练一儒家文化 论述类文本阅读 第三章群文阅读训练 练前提示 群文阅读 是最新修订的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提出的一种新理念 它直接指向了新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 肯定会影响以后的高中语文教学 目前的高三复习训练 尤其是二轮复习训练 完全可以把这一理念引进来 形成一种 群文阅读训练观 即围绕一个主题形成一组同属一个内容主题和训练主题的群文阅读 既达到了训练考点考题的目的 又在内容主题上有所积累 能提高思想认识且对读写都有益处 这样 我们就实现了复习训练效益的立体化 综合化和最大化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题目 公天下与家天下熟悉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 在传统社会中 帝王与儒士间事实上是处在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状态中 一方面 帝王处于社会权力金字塔的顶端 而儒士则构成了各级官吏或后备官吏 因而二者不仅属身于同一个系统 而且儒士在这个系统中归根结底必须听命于帝王 另一方面 两者的关系又不尽于此 因为儒士还有另外一种身份 这就是 道 或者说社会发展趋势与道德正义的化身 在这个意义上 儒士集团又是超越于作为现实权力之总代表的帝王的 并且事实上构成了对帝王权力的某种程度的制约关系 这就是所谓 道 与 势 的关系 儒家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秉持了 从道不从君 荀子语 的基本原则 从先秦以至传统社会晚期 儒家一以贯之地表现出了从道的要求出发对君主加以规劝 批评与约束的态度 堪称不遗余力地力图保持 道尊于势 的基本立场 孔子不仅主张 士志于道 君子谋道不谋食 而且明确要求 以道事君 不可则止 孟子不仅在与君主的交接中坚持以 王者师 自居 而且强调指出 君臣关系的关键是君主能否以身体道 君之视臣如手足 则臣视君如腹心 君之视臣如犬马 则臣视君如国人 君之视臣如土芥 则臣视君如寇仇 即使身处于专制制度不断加强的宋明时期 朱熹 王阳明等宋明理学家也依然通过侍讲 上书等方式来力图 格君心之非 孟子语 正因为此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 帝王与儒士群体之间又事实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早在孔孟荀时代 道与势 德与位之间的张力就已得到明确表现 此后 随着传统社会制度的确立与巩固 随着君主权力所代表的 势 的力量的不断增强 儒士集团在体制内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作用在总体上呈递减趋势 明太祖对待 孟子 的态度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朱元璋认为 孟子 所谓 臣视君如寇仇 非臣子所宜言 因而不仅亲自动手删节 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 帝王与儒士集团之间处于紧张关系状态的根源是两者的社会理想不同 即 公天下 和 家天下 的不同 在 礼记 的 礼运 篇中 作者借孔子之口描绘了一个即使夜不闭户也安然无事的 大同之世 其基本特点是 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 公天下 代表了儒家对人类社会的 终极关怀 儒家把人之所以 异于禽兽 的道德性视为人的本质 十分注重人的道德修养 强调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力图通过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的功夫 达到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之境 其根本目标就是希望成就一个人人皆为君子圣贤的道德理想国 大同之世 与此形成明显对比的是 传统社会帝王家族的根本追求则是 天下为家 即以维护一家一姓对天下权力 财富乃至民众的独占 维护一家一姓 永久 的世袭为根本目标 这就不能不与儒士集团的理想追求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发生不可避免的冲突 而由于儒士集团虽以 道 的化身自任但却无位 无势 在实际的社会政治生活中 根本不是有位 有势的帝王家族及其所代表的权势集团的对手 其 以道抗势 的行为除了在有限的范围内与程度上纾缓家族专制的暴虐之外 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真正发挥儒者所自我期许的影响作用 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a 帝王和儒士虽属身于同一个社会权力系统 但两者之间保持着一种颇为复杂的关系 即 道 与 势 的关系 b 儒家是 道 的化身 既听命于帝王 又在某种程度上制约着帝王的权力 两者之间存在某种程度的紧张关系 c 儒家力图保持 道尊于势 的基本立场 他们常以 王者师 自居 一以贯之地表现出对君主的规劝 批评与约束的态度 d 明太祖亲自对 孟子 一书做了删节 而且免除了孟子配享祭祀的礼遇 说明儒士集团对现实政治的制约与影响在逐渐减弱 解析以偏概全 以 王者师 自居的是孟子 而非所有儒者 解析 答案 1 2 3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以历史上帝王与儒士的关系为论述中心 重点论述了两者之间关系的复杂及其原因 b 第二段通过列举孔子 孟子 朱熹 王阳明等人的观点学说 充分论述了儒家 从道不从君 的原则 c 最后两段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 分析了帝王与儒士在社会理想上的根本对立 d 全文论证严密 注重因果分析 大大提高了论证的力量 解析 答案 解析本文重点论述的是帝王与儒士关系的紧张及其原因 1 2 3 3 根据原文内容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北宋张载著名的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的 横渠四句 是儒家 天下为公 理想的传承 b 道与势 德与位之间的矛盾贯穿了整个封建社会 儒家的道德在帝王 位势 的夹缝中 绵延至今 充分证明了这种思想力量足够强大 c 儒士集团无位 无势 根本不是帝王家族的对手 也因此决定了其 以道抗势 的行为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发挥作用 d 儒家拥有 以天下为己任 的胸襟和气度 其 公天下 的社会理想也可能实现 儒学也不应当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逝 解析 答案 解析 根本不可能对现实的社会人生发挥作用 说法绝对 1 2 3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题目 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 无论是孔 孟 还是佛 老 墨翟 申 韩 孜孜汲汲 惕励忧勤 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 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 列子之后 继之以巢父 许由 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 倡导洁身自好 愿做山林高人 达士 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 其根本在于 人 我 之别 孔 孟认得 人 字真 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 而庄 列则认得 我 字真 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 孔 孟到处周游 辙环天下 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 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 舍此无以自活 但更重要的因素 还是因为孔 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 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 所以遍行天下 希望藉此行道 那么 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 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 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 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 逸民 尽管他们远离官场 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 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 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 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 孔颜之乐 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 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 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 就是孔子 疏食饮水 乐在其中 颜子身处陋巷 箪食瓢饮 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 并非是说孔子以 疏食饮水 为乐 而是孔子将 不义而富且贵 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 则是倡导身处陋巷 不失自己的本心 即使身处富贵 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 仁者不忧 之说 所谓 不忧 就是不忧于未来 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至于万民之忧 却被儒家一直系挂心头 为此 儒家士人也就有了 居朝廷则忧其民 处江湖则忧其君 之论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 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开始发生异化 也就是从做官为了 养民 爱民 进而异化为做官为了追逐个人的一己私利 于是 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也从高尚的淑世理想 转而变成单纯追逐利益的寄生官僚意识 随之而来者 则是官员为官意识 习气的三大转变 一是从 养德 转变为 养态 士大夫不再为可怒 可行之事而显现出刚正 果毅的德容 而是追求宽厚浑涵 不再任事敢言 忧国济时的俗状 二是从 策名委质 转变为 营营于富贵身家 士大夫不再为了任天下国家之事而不顾个人的安危得失 而是营营于富贵身家 将社稷苍生委质于自己 不再认真做事 三是 功名 观念的转变 也就是从做官是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转乾旋坤 继往开来 转而变为追求富贵 选自 中国官本位意识的历史成因 有删改 4 下列对 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 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a 按照原始儒家的观点 其核心内容是兼善天下 b 是原始儒家的理想 外在表现为依附国家体系 c 是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 即怀抱 孔颜之乐 d 后期发生了异化 出仕的目的转向了个人私利 解析由原文第 段可知 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 并非等同于 原始儒家追求的忧乐观 更不能和 孔颜之乐 画上等号 解析 答案 4 5 6 5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a 第 段从中国文化源头说起 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 即为何有人 居朝廷 有人 处江湖 b 第 段承上启下 分析 士人必须出仕做官 的原因 从正反两个方面说明任职是士人实践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c 第 段进一步阐述士人出仕做官体现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强调士人阶级的这种依附主要不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d 第 段着重剖析士人出仕的公共理想异化的情况 即做官目的 依附国家体系的性质 为官意识与习气等的转变 解析 答案 解析由原文第 段可知 通过分析仕与隐的不同明确本文的讨论重点 即为何有人 居朝廷 有人 处江湖 与原文意思不符 4 5 6 6 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 不正确的一项是a 仕与隐的根本区别在于 前者是服务天下百姓 后者是为了成就自我 b 随着士大夫社会的确立 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 c 儒家的忧乐观既包括 孔颜之乐 又含万民之忧 主要是为兼济天下 d 为了维持小农生存 实践其公共理念 积极入仕成为士人的必然选择 解析 答案 解析由原文第 段可知 士人对国家体系的依附开始异化并逐渐衰退 不合文意 4 5 6 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文后题目 儒 本来是亡国遗民宗教 所以富有亡国遗民柔顺以取容的人生观 所以 儒 的古义为柔懦 到了孔子 他对自己有绝大信心 对他领导的文化教育运动也有绝大信心 他又认清了那六百年殷周民族同化的历史实在是东部古文化同化了西周新民族的历史 西周民族的新建设也都建立在 周因于殷礼 的基础之上 所以他自己没有那种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 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是这个新运动的新精神 这不再是那个 一命而偻 再命而伛 三命而俯 的柔道所能包涵的了 孔子说 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 我颇疑心孔子受了那几百年来封建社会中的武士风气的影响 所以他把柔顺的儒和杀身成仁的武士合并在一块儿 造成了一种新的 儒行 孔子曾说 刚毅木讷 近仁 可见 孔子提倡的儒道是刚毅勇敢 担负得起天下重任的人格 这是一个新的理想境界 绝不是那治丧相礼以为衣食之端的柔懦的儒的境界了 论语 记载了一次对话 子曰 君子道者三 我无能焉 仁者不忧 知者不惑 勇者不惧 子贡曰 夫子自道也 论语 又记着一条有趣的故事 子路宿于石门 晨门曰 奚自 子路曰 自孔氏 曰 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欤 这便是当时人们对于孔子的观察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是孔子的新精神 是古来柔道的儒所不曾梦见的新境界 但柔道的人生观 在孔门也不是完全没有地位的 那种谦卑的态度 虚心的气象 柔逊的处世方法 是几百年来的儒者遗风 孔子从来不曾抹煞这一套 他只是不承认这一套是最后的境界 也不觉得这是唯一的境界罢了 中庸 中有子路问 强 一节 这里说的话 无论是不是孔子的话 至少可以表示孔门学者认清了当时有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又可以表示他们并不菲薄那 宽柔以教 不报无道 的柔道 他们看准了这种柔道也正是一种 强 道 一个人自信甚强 自然可以不计较外来的侮辱 或者他有很强的宗教信心 深信 鬼神害盈而福谦 他也可以不计较偶然的横暴 谦卑柔逊之中含有一种坚忍的信心 所以可说是一种君子 之强 但柔道也有流弊 过度的柔逊恭顺 就成了懦弱者的百依百顺 没有独立的是非好恶之心了 这种人就成了孔子最痛恨的 乡原 只能柔而不能刚 只能 同乎流俗 合乎污世 阉然媚于世 而不能有踽踽凉凉的特立独行 孔子从柔道的儒风里出来 要人 柔而能刚 恭而有礼 要 君子和而不同 也就是 中庸 说的 君子和而不流 中立而不倚 这才是孔子要提倡的那种弘毅的新儒行 选自胡适 说儒 有删改 7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a 周灭殷之后 殷儒就成了亡国遗民 他们柔顺是为了取容于新的朝代 b 殷儒在周的主要职责是 治丧相礼 他们的目的很明确 讨生活 c 孔子没有亡国遗民的柔逊取容的心理 这是因为他洞察了历史的规律 d 西周民族的新建设是在东部殷商文化特别是 殷礼 的基础上进行的 解析原因不全面 根据原文第一段中的 又 可知 原因还包括他的双重信心 解析 答案 7 8 9 8 下列理解和分析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 孔子认为刚毅的人格是担当重任 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境界的重要条件 b 孔子长期深受武士风气的影响 这使他的新儒主张也具有了武士的色彩 c 孔子说自己没有做到君子 三道 而子贡却认为这些品质正是老师的写照 d 无论是门徒还是时人 孔子留给人们的印象都是有着不同于常人的刚毅勇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