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1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2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3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4页
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导学案 岳麓版必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学习目标】(1)耕作方式演变过程: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重点】(1)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2)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精耕细作的含义;对小农经济的全面认识【自主学习】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经历了从 到 的发展。2地域差别:农耕经济最早出现在 和 。3北方以 为主,南方以 为主。4农副产业: 逐渐发展起来。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1生产工具的改进(1)原始社会:主要的生产工具是石斧、石铲、木耒、骨耜、石镰等。 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2)商周时代:青铜制品虽然广泛存在, 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3)春秋时期: 逐渐代替石制、骨制农具,出现了借助铁农具和 的农业耕作方式,大大提高了当时的农业生产效率。(4)唐代:在长江下游一带出现的 是自汉代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5)重要的灌溉工具: 、筒车等。2水利设施(1)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芍陂、 、郑国渠。(2)汉代:漕渠、白渠等。(3)地方特色水利工程:西域地区的 是其代表。三、耕作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原因是农具原始。2春秋时期:(1)主要的耕作方式是 。(2)特点:自耕农经济以 为单位,与 相结合。勉强自给自足,与市场联系少。天灾、战乱、苛政容易使自耕农破产。很难扩大再生产。【合作探究】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水利设施完善时 间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原始农业商 周春秋战国西 汉东 汉曹 魏唐【重难点阐释】一、对小农经济的全面认识小农经济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但到封建社会后期它阻碍社会经济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原因。1历史条件(1)前提: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2)根本: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出现。 2基本特点(1)铁犁牛耕,自给自足、男耕女织。(2)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3)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4)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是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5)规模小、水平低、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具有脆弱性。 3影响因素(1)有利因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器、牛耕的出现和普及。农民自身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封建政府的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2)不利因素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二、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三个基本特点:(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三、中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形成的表现:(1)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如铁农具、铁犁牛耕、曲辕犁。 (2)耕作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从千耦其酝到个体农耕。(3)水利设施不断完善:如芍陂、都江堰、郑国渠、漕渠、白渠。(4)农学知识理论不断积累和推广:如农政全书等著名的农学著作。【课堂达标训练】一、选择题1甲骨文中,黍字出现300多次,稷字出现40次;诗经中提到的谷物最多的也是黍和稷。上述材料不能说明()a甲骨文是研究古代农业的重要资料b诗经中有大量反映农事的作品c黍和稷是商周时期重要的粮食作物d古代中国是世界上农业起源最早的地区2.远古时期,传说神农氏“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这一时期()a人们以采集经济为主b社会经济处于渔猎阶段c原始农业的出现d个体小农经济的产生3中国是农业古国,每年立春日,都十分重视“鞭牛迎春”这一传统活动,唱词为“一鞭曰风调雨顺,二鞭曰国泰民安,三鞭曰天子万岁春”。这一现象与我国古代哪一耕作方式有关()a石器锄耕b刀耕火种 c铁犁牛耕 d千耦其耘4建国后,在黄淮地区相继出土了一些汉代铁铧和铁犁壁(起松土、碎土、起垅的作用),这些文物可以印证当地在汉代()a刀耕火种方式已经普及 b耕作农具得到改进c铁器开始使用于农具制造 d使用了先进的曲辕犁5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个体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能力 d劳动力短缺6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这段唱词反映了小农经济()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本生产模式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a b c d7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个美好愿望,这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 )a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用牛力耕田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8下面图一到图二两则史料的变化可以直接用来论证 a我国古代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b我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c我国古代经济结构的变化 d我国古代手工业技术的进步9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芍陂10墨子中说:“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农民如此兢兢业业主要是()缴纳租税的需要商品交换的需要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a b c d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淮南子主术训材料二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农业技术怎样的进步?有什么意义?(2)材料二反映的是怎样的生产方式?它有什么特点?(3)根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古代农业发展需要哪些条件?12 中国是世界农业发源地之一,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人民创造了辉煌的农业文明。阅读材料:材料一 汉文帝说:“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宋代李靓说:“民之大命,谷来也;国之所宝,租税也。”材料二材料三 明清时期人口大幅度增加的过程中,牛耕大量退出,代表唐宋时期先进生产力的江东犁,到明清时已被铁搭所取代。这倒不是因为铁搭有如何的先进性,根本的原因在于铁搭用人,而江东犁用牛。天工开物乃粒稻工记载“吴郡力田者,以锄代耜,不蓄牛力。会计牛值与水草之资,窃盗死病之变,不若人力之便。” 太湖地区农业史材料四 历史悠久的中国农业,形成了独特而优良的生产模式。它特别重视在单位面积土地上进行最大限度地投入。讲究轮作、复种、间作套种、加强管理。古代西欧农业经营粗放,粮食收获量与播种量之比一般为35倍,而从齐民要术看,我国6世纪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为44200倍。 摘自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历史卷”请回答:(1)材料一反映了哪些观点?(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江南耕作技术发生了什么变化?其原因有哪些?从春秋战国到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技术发展缓慢的根源是什么?(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第 1 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参考答案1解析:甲骨文是商代出现的文字,其中多次提到“黍”“稷”,可知a项判断正确;诗经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其内容记载说明b项正确;由整个题干材料说明c项也是正确的。而d项内容需与世界其他地区农业起源比较方可推出。答案:d2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神农氏教民农作”反映原始农业的出现。答案:c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鞭牛”这一信息可知与铁犁牛耕有密切关系。答案:c4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现能力。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语“汉代”与此相符的只有b项。 答案:b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小农经济的经营形态是由当时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答案:c6解析:自然经济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即落后性和脆弱性,在自然经济条件下,农民在无天灾人祸的情况下,勉强可以度日,而绝不是富裕祥和的生活。答案:a7.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b项正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答案:b 8.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问题的能力,从图一耜到图二铁犁的最大变化就是从使用人力到使用畜力,耕作方式发生了变化,由此可以看出选项b是正确的。答案:b 9解析:材料中的“蜀”指的是四川,由此可判断为都江堰。答案:a10.解析:小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实行“男耕女织”,自给自足,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小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答案:c11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理解材料的能力。材料一“以桑条贯牛鼻,牵之”反映了“牛耕”的产生。材料二反映了小农经济状态下的社会生活。第(3)问依据所学知识归纳。答案:(1)使用牛耕。节省了劳动力,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2)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3)生产工具的改进;风调雨顺,没有天灾的危害;社会安定,没有战乱的破坏;吏治清明,没有苛政的干扰。12.解析:第(1)问注意关键词“农,天下之大本”;第(2)问从三幅图片中提炼信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