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物学视野下的文化进化.doc_第1页
社会生物学视野下的文化进化.doc_第2页
社会生物学视野下的文化进化.doc_第3页
社会生物学视野下的文化进化.doc_第4页
社会生物学视野下的文化进化.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生物学视野下的文化进化社会生物学视野下的文化进化广东海洋大学海滨校区 李伟强 数控102班 学号:201036621217摘要:文化进化问题是十分重要的理论问题,也是迄今为止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文章以文化进化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社会生物学理论的分析,试图探索文化的进化机制以及文化进化和生物进化规则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关键词:文化进化生物进化生物进化规则系统 社会生物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通过研究生物的起源、发展,以进化论的观点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种群的大小和组织功能(或适应意义)的习性学分支,以生物和环境的关系等多个相关学科来研究生物界和社会的规律。 从60年代末开始以英、美两国为中心而形成的动物社会学的新思潮,是以综合群体遗传学及种群生态学产生的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从遗传适应角度来研究动物的社会行为和社会现象为特征的。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把利他行为及在配偶者或其亲族内部所见到的对立关系,看作是遗传的适应产物来加以解释。综合以处理基因频度变化的群体遗传学的模型或包括适应度的适应“战略”分析,来推断各种社会行为适应进化条件的研究,对野外的动物观察资料进行比较研究,以了解其与理论推断的符合程度(参见ESS、群体选择、血缘选择、包括适应度)。社会生物学这一词来源于E.O.Wilson(1975)的关于所有动物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的系统研究中的定义一、社会生物学文化进化理论阐释 (一)社会生物学的前期理论 在社会生物学发展的早期阶段,学者们主要是运用社会生物学的某些一般性原理来解释、说明人类的行为。这个一般性原理是:动物的进化不仅是结构的进化,而且也包括行为方面的进化,一切进化过程的主角都是复制基因,生物机体只不过是基因的载体,“有机体的个体仅仅是基因的运载工具,是在最小可能的生化扰动范围内保存和传播基因的那种精巧装置的组成部分。” 我们以社会生物学对人类利他行为的研究为例,分析它的前期理论。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利他行为进化的原因在于自私基因的进化稳定策略。具体而言,他们认为人类的利他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无条件”的利他行为,这种行为发生在近亲亲属之间,它不受社会奖惩所激励,利他冲动是非理性的,施与者不图回报,也没有做出任何不自觉的举动期待回报。另一类是“有条件”的利他行为,这类利他行为是有目的的,利他者帮助别人只是期望自己将来能得到回报。“无条件”的利他行为通过亲缘选择不断进化。亲缘选择理论是威廉 汉密尔顿于1963年提出的,他认为“利他行为通常发生在具有亲缘关系即直系家庭成员中,利他者只为自己亲属提供帮助或做出牺牲,因为受惠者与施惠者具有一部分相同的基因,牺牲自己是为了在世代中增加牺牲者的基因遗传份额。这种近亲利他行为有利于自然选择保存这些相同的基因并使其得以进化。”社会生物学家用亲缘关系指数来表示两个亲属之间具有的共同基因的概率。从理论上来讲,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为1/2,兄弟姐妹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同样为1/2,同卵孪生兄弟(或姐妹)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为1,祖父母与孙子、孙女之间的亲缘关系指数为1/4,亲缘关系越远具有相同基因的概率就越小。近亲之间的利他行为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近亲具有相同基因的比例大。亲缘选择理论有助于解释近亲个体之间利他行为的进化。为了说明非近亲个体之间的利他行为,也就是“有条件”的利他行为,社会生物学家提出了互惠利他理论。这种理论的提出,得益于博弈论工具尤其是囚徒困境分析方法。囚徒困境博弈源自关于两个合伙犯罪者的故事。假设有两个合伙犯罪的罪犯(囚犯A和囚犯B)被抓入监牢,他们被隔离开来审讯,并被分别告知:如果他们两个人在审判过程中均保持沉默而绝不供认自己所犯罪行的事实,官方则会因为证据不足无法判他们重罪,他们都会因为较小的罪刑而只被判处3年的监禁;如果他们其中一方背叛同伙将他们的犯罪事实招认出来,那么,供认犯罪事实的一方将因为有功而获得自由,另一方则被判处10年的监禁;如果两个人都招认了犯罪事实,则会被判处5年的监禁。也就是说,可能出现四种结果: 结果一:囚犯A和囚犯B都合作(保持沉默),官方判处他们3年的监禁 结果二:囚犯A和囚犯B都背叛(招供事实),官方判处他们5年的监禁 结果三:囚犯A合作(保持沉默),囚犯B背叛(招供事实),囚犯A被判处10年的监禁,囚犯B获得自由 结果四:囚犯A背叛(招供事实),囚犯B合作(保持沉默),囚犯A获得自由,囚犯B被判处10年的监禁 如下图所示: 第一个数字表示的是囚犯A的刑期,第二个数字表示的是囚犯B的刑期 囚犯B合作背叛囚犯A合作3,310,0背叛0,105,5(注:囚徒困境有两个条件决定:指令条件:对手合作自己背叛结果最好,对手背叛自己合作结果最差,双方合作比双方背叛结果要好。反剥削条件:对双方合作的奖励比对背叛的诱惑和对傻瓜的欺骗的平均效果好)那么,这两个人将如何行为呢?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他的最佳选择总是背叛。为什么呢?以囚犯A为例分析,囚犯A作为一个理性而自私的人,他会在心里这样考虑:如果我的同伙囚犯B“沉默”,那么对于我最有利的是“招供”,因为这样我就可以免受惩罚而逃之夭夭;如果囚犯B“招供”,那么对于我最有利的行为仍是“招供”,虽然我会因此遭到互相背叛的惩罚,但是如果我保持沉默,就会付出更为悲惨的代价。结论是,无论囚犯B怎样做,我的最佳选择总是背叛。同理,对于囚犯B,也会得出相同的结论。结果是他们都会背叛,尽管他们都明白,如果两人合作会比两人都背叛的结果要好。在这种单局性的囚徒困境博弈中,虽然相互合作比相互背叛好,但对于每一个博弈者而言,通过背叛却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自身的利益,也就是说,行为自私的有机体应当比利他主义者做得更好。但是当博弈次数增加时,情况发生改变,人们都要对其他人可能的行为方式做出评估,并希望彼此能在相互合作的行为中获得益处,在这种情况下,自私策略不再是最佳策略,合作就可以进化出来。不像单局博弈只有两种可能的策略,合作或背叛。叠演博弈提供了足够的策略领域,如全合作策略、全背叛策略、交替策略(随机地选择合作或背叛,但采取合作和背叛的机会各占一半的次数)、一报还一报策略(第一次采取合作行为,然后采取对方上一次的做法),两报还一报策略(第一次合作,然后如果对方连续两次背叛它就背叛一次,在其他情况下都采取合作)等等。但是是否存在一个最好的策略呢?1979年,美国政治学家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Robert Axelrod)设计了一个竞赛,征集最佳的解决策略。研究结果表明,一报还一报策略获得了成功,该策略首先采取合作,如果别的竞争对手也采取合作,那么双方就继续合作,并都能够在竞赛中取得好的成绩;相反,如果别的对手采取欺诈行为,那么一报还一报策略也将以牙还牙报复,这样既能够战胜对手又不至于因为受骗而受到太大的损失。除非一报还一报策略在一开始就遇见巨大数量的背叛性策略,否则,它就会逐步传播出来,并获得支配地位。这就是“进化意义上的稳定策略”。社会生物学家认为,人类的“有条件”的利他行为就是以这种方式进化而来的,但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合作行为作为进化过程的起点,罗伯特特里弗斯(Robert Trivers)认为亲缘选择提供了这样的起点。另外还必须具有察觉骗子的辨别机制,他们认为,我们所拥有的各种感觉,如感激、同情、信任、义愤、罪疚感、复仇感等就是进化过程赋予我们的分辨能力,而且我们的道德观念、法律体系等都可以被追溯到互惠利他的进化史。 社会生物学关于利他行为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功的,但是他们把人类的利他行为仅仅局限于亲缘选择和互惠利他两方面,认为仁慈、合作等利他行为只不过是自私基因的一种表现,忽视了文化进化对利他行为的影响。虽然社会生物学家并不否认文化进化的存在和作用,并且承认人类的进化是沿着遗传的二元路径文化路径和生物学路径进行的。 (二)社会生物学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观 后期,社会生物学的中心议题已经转变为探寻遗传进化和文化进化的关系问题了。为了说明“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性质和特点,威尔逊设想出两种实际并不存在的物种:一种是艾地龙人,他们全部的思想和行为都预先在大脑中被设计安排好了,他们用来综合句子的单词都是先天固定的。尽管艾地龙人在教授和学习文化的每个细节,但这一切都是由遗传上预先决定的,这是一种纯粹的遗传传递模式。另一种是赞尼德林人,这个物种具有真正的白板式大脑,其精神完全是他们历史的产物,所有的文化可能性都向赞尼德林人敞开了大门。赞尼德林人的基因仅仅指导着他们身体和大脑的构造,但并不指导他们的行为,这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传递模式。那么,人类是更接近艾地龙人还是更接近赞尼德林人呢?威尔逊认为,人类的文化传递模式介乎两者之间,是“基因文化”传递。一方面,文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制约和指导;另一方面,文化发明的压力又影响着基因的生存。在他看来,“基因和文化由一条具有伸缩性而又不可断掉的纽带连结在一起。随着文化的汹涌向前通过来自外部的发明、新思想和新人工产品的引入它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基因的制约和指导。与此同时,文化发明的压力,也影响着基因的生存,最终改变着遗传纽带的强度和扭力。”那么,是什么起着遗传纽带的作用呢?威尔逊认为,精神发育的“预成规则”(epigenetic rules)将生物进化和文化进化紧密联结起来。 精神发育的“预成规则”是理解“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的关键。社会生物学家认为基因用特殊的规则武装了人类的精神,使得人类的大脑不同于赞尼德林人白板式的大脑,人类的文化发展要受到基因的制约。“人类的基因影响着人类精神的形成方式接受哪些刺激,忽略哪些刺激,如何处理信息,最容易唤起的回忆种类,最易于激起的情绪反应,诸如此类的精神活动方式。造成这种效应的那些过程,称之为预成规则。这些规则植根于人类生物学的特殊性之中,并且影响着文化的形成之路。”6预成规则主要在两个层次上作用,“初级的预成规则是一种自动的过程,它的作用是自始至终过滤和编码感觉器官获得的刺激,并感受来自大脑的刺激。在整个过程中,仅在很小的程度上受到以前经验的影响。次级预成规则对大量信息的整合进行调节。”7它通过选择部分感觉、记忆和多彩的情感,导致内心选取一定的文化基因(meme)而舍弃另一些文化基因(meme),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基因精神发育的预成规则文化。(“meme”意指文化的基本单位,此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学者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提出。威尔逊继承了道金斯的观点,认为“meme”就是语义记忆中的节点,与大脑的活动相关联。“meme”在国内有译为谜米、拟子、文化基因的,本文认为译为文化基因比较合适,但鉴于尚无统一译法,所以仍然沿用“meme”原文)。 文化也通过预成规则对基因施加影响。人类的精神发育大大复杂于艾地龙人的遗传定式,要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某些预成规则就是说某些精神发育的方式,或者说最易于精神发育的途径会使得个人适应于文化的选择。遗传了这些预成规则的人要比那些缺乏或是略微具备这些规则的人生存得更好,也能繁衍更多的后代。这样,许多世代之后,更为成功的预成规则就会伴随着指令这种规则的基因,在群体中传播开来。文化环境作为一种进化上的选择压力,通过对行为和心灵的选择,从群体水平上选择和改变着基因,这一过程可以表示为:基因精神发育的预成规则文化。 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就获得了“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的完整图景: 基因限定了精神发育的预成规则,每个人携带的基因不同,指导其精神发育的预成规则也不同。 初级预成规则调节感觉的接收和心理发育,次级预成规则推进和疏通文化的获得。通过全体社会成员的决策和发明,文化不断地被更新和创造。 在当时的文化环境中,某些人具备的预成规则要使他们比那些缺乏或是略微具备这些规则的人生存和繁殖得更好。 可以说,与前期的理论相比,社会生物学的“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强调文化对基因的反作用,具有一定的进步。但是此理论仍旧把文化进化放在从属的地位上,认为生物进化始终主导和支配着文化进化。为了克服生物决定论的局限,在20世纪末,以苏珊布莱克摩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meme基因共同进化”理论,他们把meme看作是和基因相等价的复制因子,认为基因指导着生物的进化,meme指导着文化的进化,生物进化与文化进化是相互独立的两个过程。 (三)社会生物学的“meme基因共同进化”观 1meme范畴的来源及其涵义 meme这个词最初源自英国著名科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所著的自私的基因一书, 根据道金斯等学者对meme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meme的涵义:meme是复制因子;模仿是meme的主要传递方式。 道金斯认为,“任何一个事物要构成一种复制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变异和选择三个特征。”12meme具备这三个特征吗?在道金斯看来,meme完全具备这三个特征。meme具有遗传性meme传播的过程就是meme遗传的过程。如某种宗教信仰传播时,宗教信仰作为meme,不断地在信仰者身上遗传;meme具有变异性meme的传递过程并非都是完善的,如人们在转述一个事件时,或许会添加一些细节,或许会删减一些内容;meme具有选择性meme的传播能力是不同的,某些meme更易于被传递,另一些meme则从来得不到传播。如我们学唱歌曲时经常会发现,有些歌曲比较容易记忆,并能很快传播,有些歌曲则很少被传唱。meme具有遗传、变异和选择这三个特征,它是一种复制因子。 2meme理论的核心内涵 (1)进化的规则系统与文化进化 以复制因子为核心,meme理论家把文化的传播看作是meme复制和选择的结果,“有关文化进化的meme理论,其全部要点就在于将meme视为一种独立存在的复制因子。这就意味着,是meme的选择在驱动着观念的进化,而观念的进化必须有利于meme的自我复制,而不是有利于基因的自我复制。这是将meme理论与先前有关文化进化的理论区别开来的一个巨大的差异。”13meme理论反对基因决定论的观点,它以进化的规则系统为框架,试图把文化进化和生物进化都包容于同一个形式的选择理论之中。其实,早在meme理论形成之前,美国心理学家唐纳德坎贝尔(Donald Campbell)就意识到了这一点,认为有机进化以及文化进化之所以彼此类似,“是因为它们都是演化的系统,而对于所有的演化系统而言,都存在着复制单元的盲目变异和对其中某些变异的选择性保持以及对另一些变异的选择性淘汰。更为重要的是他认为,对于文化积累的这种类比,并不是从有机进化本身推演而来的,而是从进化的一般模式推演而来的。”14从这个广义的角度来理解,进化强调的是复制因子的选择过程,如下图所示: 进化是复制因子的遗传、变异和选择的过程复制因子基因的遗传、变异和选择复制因子meme的遗传、变异和选择生物进化相互作用文化进化进化的规则系统作为一般规律是与运行于其上的物质基础相脱离的。同一规则系统可以在不同的物质材料上运行,当规则系统运行于其上的物质材料为生物体时,基因作为复制因子推动着生物进化过程;当规则系统运行于文化心理领域时,meme作为新的复制因子驱动着文化的进化。还需说明的是,进化的规则系统是没有目的的,秩序并不是外在力量驱使的结果,其进步性也不是指向某一目标物,而完全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这种创造性的产生依赖于复制因子的自我复制能力以及盲目的自然选择作用。无论是文化世界的多样性还是生物世界的多样性都是复制因子被选择的结果,超越于meme进化和基因进化之上的进化系统为两者提供了一个共同的解释框架。 (2)文化的进化是以复制因子meme的利益为准则驱动的过程 如果进化过程是从复制因子相互竞争的角度来理解,那么复制因子便成为“最终的受益者”。在meme理论家看来,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把文化进化看作是人类利益趋向的结果,meme作为一种复制因子的根本就在于它们“绝不可能是以有利于物种、有利于个体、有利于基因,或有利于任何其它事物的方式而存在并起作用,它们的一切活动的根本原则就是为了它们自身的利益”15。这并不是说meme具有意向,meme理论家认为进化过程是盲目的,meme只是漫无目的地进行着自我复制,说“为了meme的利益”只是一种便捷的表达,只是为了表示文化的进化是meme选择的过程:有些meme被淘汰了,有些meme保存下来,进化的秩序显现出来。那么哪些meme能够存留呢?meme理论家认为主要决定于两点因素:1与人类模仿的限度有关。由于meme复制自身的机制是通过人类的模仿能力实现的,那么人类便充当了meme的选择环境:人类的感知系统使得某些meme显得比另一些meme更加突出;注意的机制又使得某些meme更易于进入有限的信息加工系统;记忆的内部机制决定了某些meme更易于被记住,另一些meme则永远被淘汰。2meme自身的特性也决定了meme的选择。meme理论家认为可以用三个指标保真度、多产性、长寿性来衡量,只有在这三个方面表现值较高的meme才是成功的复制因子。另外如果meme相互结合成meme复合体时其传播的能力也将远远大于meme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换言之,meme和环境共同决定了选择过程,正是在这一层面上,meme理论家把文化进化理解为是以meme的利益为准则进行的过程。 (3)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是相互作用的过程 文化进化与生物进化之间的作用关系是复杂的,meme理论家认为自从meme诞生之后,人类的进化就始终伴随着两者的相互作用,如人类大脑容量的增加,语言的进化以及利他行为的产生都是meme和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meme理论家认为meme和基因的相互作用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基因基因相互作用,基因meme相互作用,memememe相互作用。基因基因相互作用是全部生物学的基础和研究对象,基因meme相互作用是其核心内容,memememe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今社会生活的实质内容。具体来讲,“基因与基因之间可以发生竞争关系、互利关系,或因互惠互利而发生合作关系(所有这些关系的形成,都不是出于某种预见或意愿,而取决于它们被拷贝的成功与否)。”16基因和meme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一些,粗略地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基因驱动meme进化的情况,另一类是meme驱动基因进化的情况。在基因处于支配地位驱动meme进化的情况下,人们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或多或少地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在meme处于支配地位驱动基因进化的情况下,一切进化则倾向于对meme有利而不是对基因有利。meme和meme的相互作用类似于基因和基因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和合作。 3meme理论的具体阐释 (1)meme理论的宗教进化观 道金斯认为meme和基因一样,并不是彼此孤立地存在着,它们会以适当的方式相互组合成meme复合体。以天主教为例,它包含着如下一些meme:一个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上帝观念;耶稣基督是上帝之子,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之后获得新生,现在(而且永远)能够听到我们的祈祷;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只要虔诚地忏悔,就能够拯救罪孽深重的灵魂;不遵守上帝教诲的人将受到最为严厉的惩罚,如被打入地狱,永世不得翻身等。这些meme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能够在人们内心深处引起强烈的情感冲动和各种奇异的体验,他们还为人们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提供着神秘的解释,而且它们先在人们心目中引起各种恐惧感,然后又提供一种承诺来降低或消除这种恐惧感。正是因为这些共同特征,各种各样的宗教meme结合在一起,它们利用各种策略鼓励人们信仰宗教,从而像病毒一样为了其自身的利益“感染”着人群,传播着自己,最终形成了一个庞大的meme复合体宗教文化。 (2)meme理论的科学进化观 meme理论家认为,各种科学假设是各种不同的meme,“科学的发展可以被看成是不同的理论假设之间相互竞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某些假设得以生存下来,而另一些假设则被淘汰。”18他们认为已经有许多理论都试图从这样的视角解释科学的进化过程,如世界著名的哲学家卡尔波普尔(Karl Popper)的猜测证伪理论。布莱克摩尔认为,波普尔虽然没有利用复制因子的概念,但其理论却暗含着复制因子相互竞争的观点。她还认为,在“三个世界”理论中,波普尔也利用了达尔文主义的思维方式。具体而言,在波普尔看来,“第一世界是包括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物理世界,简称世界1。第二世界是精神的或心理的世界,包括意识状态、心理素质、主观经验等,简称世界2。第三世界是思想内容的世界、客观知识世界,简称世界3”。19波普尔认为世界3虽然是由我们人类创造出来的,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的,“一旦理论存在了,它们便开始获得它们自身的生命”20,它的内容可以通过一种下行的因果关系对其他两个世界产生影响。例如,科学问题、假设以及理论等可以通过世界2进入世界1。那么,观念是如何改变物理世界的呢?布莱克摩尔认为波普尔已经涉及到了模仿的作用。如在解释艺术观念的传播时,波普尔说,“通过创造一件新的艺术作品,一个雕塑家可以对其他雕塑家产生鼓励作用,促使他们模仿他的作品或是创造出类似的作品来”。21即某一雕塑家头脑中的观念(世界3)可以通过影响其他雕塑家的经验(世界2)导致新的雕塑作品(世界3)的问世。在meme理论家看来,“所有这些事情的发生不管是在科学中还是在艺术中都是选择性模仿。情绪、感觉、理智的斗争、主观经验等,所有这些都是复杂的meme系统之不同组成部分,它们决定着某些行为被人模仿,而另一些行为则否。正是因为模仿才使得观念在模仿者身上又一次构成模仿对象,从而使得观念获得了它们自身的生命。”22通过这种方式,meme理论为科学观念的进化机制提供了说明。 (3)meme理论的语言进化观 meme理论认为语言的进化是“meme基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语言的进化经过以下几个过程: 首先,语言产生的原因在于传播meme。meme理论认为解答语言起源之谜的关键在于理解语言的功能。在meme理论家看来,语言的获得需要付出相当大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代价,不能仅仅从基因利益的角度来说明。他们认为,语言的功能在于增强meme的多产性、保真度和长寿性,在于促进meme的传播:声音可以远距离传播,并且不受面对面交流信息的限制,与身体姿势、手势语等信号手段相比,能够产生更多的复制品,传播更多的信息;语言的数字化(即以离散的单词构成)又保证和加强了拷贝的保真度;语言还通过将各个声音的意义加以组织结构化,并利用书写技术的发明增强了长寿性;此外语法的产生也是提高meme复制品多产性和长寿性的新途径。总而言之,语言增强了meme的多产性、保真度和长寿性。在meme理论家看来,正是因为语言能够更好地传播meme,才最终被自然选择所青睐。 其次,语言进化的动力是meme的自然选择。meme理论家认为,语言数字化、结构化等过程并不是某种有意识的预见或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结果,完全是meme选择的作用。因为一旦语词产生出来,竞争便相伴而生,只有在保真度、多产性和长寿性三个指标上表现值都很高的语词,才是最成功的语言被选择下来。语言这一复杂的系统正是在这种盲目的选择压力下不断进化出来的。 最后,meme选择使得基因向有利于发展语言的方向进化。meme理论家认为,人们都倾向于模仿那些拥有最好语言的人,这些拥有最好语言的人具有更强的生存优越性,拥有更多的机会把他们善于拷贝声音(语词)的大脑和发音器官结构方面的特征传递给下一代。通过这种方式,大脑以及发音器官向着越来越善于发出声音的方向发展。meme的选择改变了基因的选择环境,meme使基因朝向有利于提高它们自身的方向进化。 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看到,“meme基因共同进化”理论是对“基因文化协同进化”理论的大胆突破,它引入meme作为文化进化过程中的复制单位,把文化进化从生物进化中独立出来,强调了文化的自主性,具有积极的意义。三、社会生物学文化进化理论模式评价 社会生物学理论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和生物因素在人的发展中的相互联系,并试图通过研究人类精神发育的预成规则,把握基因和文化相互作用的具体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生物学家把遗传进化和文化进化这两个过程通过精神发育连接起来,试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