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简介.doc_第1页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简介.doc_第2页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简介.doc_第3页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简介.doc_第4页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简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春季刊简介资讯国内外前沿报道评论科学借鉴与因地制宜发展特约评论员结合国内外绿色建筑发展现状,分析了我国发展绿色建筑应注意的问题。认为一方面应该科学、合理地借鉴国外发展经验,另一方面应根据国情,走一条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同时要积极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的体制建设和机制创新,加强绿色建筑的教育和推广工作。特约专稿可持续建筑的挑战与2010年的香港黄锦星在2010年来临之际,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人聚居在城市。亚洲城市化的进程尤其快速。如何培育可持续的城市形态成为我们最为关键的共识。作为紧凑城市形态的香港正在发展低碳的生活方式,尤其是在交通节能方面。这种超高密度的城市正处于发展的十字路口,而香港的发展经历可以为其它一些亚洲城市借鉴。香港努力在改善城市可居住性的同时,进一步减少人均的碳足迹,由此作为热带气候下高密度建筑环境的典范。本文介绍了香港公共和私人领域的可持续建筑创新,其中包括政府在空气流通评估和城市气候图上的咨询研究、公众在建筑设计中创建有质量和可持续的建筑环境的努力、近期香港绿色建筑委员会的成立。台湾的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市研究林宪德能源对外依存度达98以上的台湾,建筑的节能减碳政策已成为其永续营建政策的一环,1995年第一次实施建筑节约能源设计法规与技术规范,至2009年前后经过六次强化节能规范的标准与适用范围。1999年建立了台湾新建建筑物之绿建筑评估系统,又称EEWH-NC系统,并制订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推出绿建筑标章的认证制度,2009年完成都市热岛评估系统EEWH-HI与生态小区评估系统EEWH-EC,2010年即将完成高科技厂房绿建筑评估系统EEWH-EF以及既有建筑物绿建筑评估系统EEWH-EB,这些版本将构成一系列更完整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学术研究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节选)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精瑞(中国)不动产研究院低碳建筑已成为建筑界,产业界普遍关注的问题。但国内外学术界至今对“低碳建筑”并未作出明确科学的界定。要科学地界定低碳建筑需要确定各类建筑低碳排放的标准,同时要建立起建筑碳排放的计算方法和评估办法。这是一个需要多学科多专业共同认真研究的课题。全国工商联房地产商会邀请建筑界部分专家对住宅区减碳排放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绿色低碳住区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讨论稿。讨论稿提出了“低碳住区”的技术要点,构建原则及减碳评估指标。对住区建筑节能,节水,住区绿化,住区交通以及住区建造期、运行期的许多技术措施提出了量化的计算方法。对住区各个系统的减碳减排放状况提出了评价办法。讨论稿提出的评估框架体系试图为住宅区的减碳计算和评估提出一个可以实际应用的技术方法。这是我们看到的国内第一个提出的系统的减碳技术评估框架体系。这个讨论稿尽管是邀请各方面建筑专家经数次讨论而成,但这毕竟是“一家”之言。讨论稿中所确定的计算方法是否科学,对碳排放状况的评价方法是否合理等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论证。既是讨论稿,稿中的论点、公式、方法就可能有不全面、不准确、不科学的部分。这个讨论稿共有5章,核心内容是24章。限于篇幅本刊将讨论稿最核心的24章全文发表。希望引起业内人士的关注和讨论。美国的创新性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卡桑德拉亚当斯本文介绍了一些美国环保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发展前沿的创新者的研究成果和经验,包括普林尼菲斯克(Pliny Fisk)的原材料实验,戴维伊斯顿(David Easton) 对夯土技术的现代化改革以及戴维艾森伯格(David Eisenberg)为了创新性建筑材料和方式所作出的努力。本文同时介绍2家获奖的加州建筑公司Darrel DeBoer Architects 和Leger/Wanaselja, 在设计中富有创造性地使用材料的方法。文章最后探讨了我们目前所处的位置和未来的走向。建筑光伏一体化的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分析朱颖心 谷立静利用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方法受到了各国政府大力的支持和推广,但不能忽视的是不分条件盲目采用BIPV将会导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采用全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太阳能光伏板生产含能与不同应用条件下的收益,剖析了当前在BIPV的推广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指出正确运用BIPV以及在建筑里利用太阳能的策略和方法,避免不适当的应用导致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此外,分析了在中国实现“零能耗”建筑的可行性,指出“零能耗”建筑推广的正确途径是面向农村住宅而非城市建筑。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的法律基础刘加平 张卫华建筑节能事业具有社会公益性。我国能源长期受国家补贴,反映在建筑领域,就形成了谁消耗的能源越多,谁享受的国家补贴就越多的局面。很显然,这是不公平的。目前的节能技术标准并没有考虑其在实施过程中的社会公平性,也不属于法律体系,不能对行为主体设定法律责任。本文从法律角度出发,分析了现行建筑节能技术法规体系的局限性,给出了编制节能技术标准的建议。云南绿色乡土建筑研究与实践柏文峰 曾志海 董民居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广大村镇居民的居住实体。本文针对云南民居可持续营造所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绿色乡土建筑理念以及相关策略,介绍了两种绿色结构体系的原理以及生土和原竹两种天然建材可持续利用方法,为民居建设减少资源消耗、改善居住条件及抗灾能力、保持民居建筑特色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本文的绿色乡土建筑理念及其关键技术既具有典型性,又具有普遍性,对国内其它地区乃至国外的乡土建筑可持续营造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探寻大型公共建筑低碳发展之路孙一民 肖毅强 王静低碳发展的要求已超越传统建筑节能研究的范畴。探索大型公共建筑未来的发展道路应基于全过程的低碳策略研究,采用整体优化的思路。打造环境友好的住宅英国“可持续住宅法案”探析李鹍 宋晔皓住宅建设量在我国逐年快速增加,大力开展对可持续住宅的研究和评估是我国环境和能源形势的必然要求。本文详细介绍了英国政府颁布的“可持续住宅法案”,并对“可持续住宅法案”的概况、评估流程、强制性指标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则探讨了该法案在绿色住宅评估方面给予的启示。“可持续住宅法案”体系严密、考虑全面,可以为我国住宅建筑的低碳、节能、环保研究提供借鉴,也可以为从事绿色建筑调查和评价工作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实践探索走向生态岛大连獐子岛生态规划栗德祥 邹涛 王富平 黄一翔 雷李蔚“走向生态岛”大连獐子岛生态规划项目是从规划层面讨论可持续发展目标下建立城市多系统综合协同运作机制的一次尝试。在全面调查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项目提出适应本地条件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并强调通过建立“循环型低碳发展模式”,在完整的城镇系统中探索目标一致、经济可行的全面技术路径,涉及多个专项规划、低碳发展综合路径规划、生态岛建设指标体系、景观生态空间规划和基于GIS的用地规划等内容。维也纳首座学生宿舍楼的监测报告罗曼斯穆特尼 马丁特雷贝尔斯普格Molkerei街的这座Passivhaus建筑是一个受国际认可的可持续建筑实例,是一个给21世纪的建筑作出榜样的开拓性项目。通过几家国际事务所的联合设计,将能源效率,使用者舒适度和建筑美学这三者理想的结合到一起,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的建筑理念。本次测评结果显示了住户对这个建筑的高度认可,也展示了它舒适、节能的性能和对环保的贡献。通过这次监测,我们获得了可用于未来建筑设计的宝贵经验,并对下一代的Passivhaus建筑标准提出了改进建议。位于维也纳Molkerei大街的Passivhaus学生宿舍,在2005年9月投入运营时,曾是世界上最大的Passivhaus建筑。由维也纳土地文化大学(BOKU)和“住宅”“建造”与“规划”研究协会(FGW)两个机构组成的资源定向工作组对这个学生宿舍做了独立的评估,验证了它出众的能效性和居住舒适度。这场实验是应学生宿舍管理者、奥地利交换服务中心居住空间管理处(AD)的长官Gnther Jedliczka先生的要求而进行的,同时还受到了维也纳居住建筑研究处的支持。维也纳是世界上Passivhaus建筑密度最大的城市,在Passivhaus技术领域里有许多资历较深的专家。政府声明,从2015年开始,所有新建的住宅都应达到Passivhaus的标准。Passivhaus理念的出发点是,在合理增高建筑造价的范围内,提供更舒适的使用环境,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当时的研究目标是尝试建造一种满足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可实现的,大体积大规模的Passivhaus建筑。适用经济低造价绿色建筑实践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袁镔本文介绍了山东交通学院图书馆的设计理念及其所应用的相关技术。该项目在有限的投资条件下,综合运用了诸多低成本的绿色建筑策略,不仅实现了建筑节地、节能、节水、节材的目标,同时还创造了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宜人的学习空间,荣获了教育部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2005)以及建设部绿色建筑创新奖综合一等奖(2007)。本项目对于当今国情下发展中国绿色建筑提供了有益的启发作用。空间调节中国普天信息产业上海工业园智能生态科研楼的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张彤“空间调节”是在建筑设计中通过合理的空间组织和构造设计,以不耗能或少耗能的方式来实现对室内环境舒适度的调节。本文以中国普天信息产业上海工业园智能生态科研楼为例,从低体型系数、形体自遮阳、高性能热绝缘围护结构、可调控遮阳表皮、自然通风、天然采光、生态绿化等七个方面介绍该项目建筑设计中采用的空间调节技术策略。绿色建筑的被动整合设计方法与实践以青岛天人集团办公楼为例夏伟 栗徳祥本文以一个绿色建筑工程设计为例,分两个方面论述了建筑被动整合设计的方法。一是从设计前期气候分析得出主要的绿色被动式设计策略及其实现措施,二是从规划布局层面、单体设计层面、构造(细部)设计层面全方位考虑绿色建筑整合设计的方法。在此基础上,本文简要总结了该方法在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工程案例可持续的希望家园Pugh+Scarpa建筑师为非营利性组织“Step Up on Fifth”建造的康复中心,成为美国圣莫尼卡市中心的一个新景观。这座5层高的新建筑为无家可归者和精神障碍人士提供了住房和服务支持。这个项目提供了46个永久性的经济型公寓式住宅以及地面层的商业零售空间和地下停车。该项目既包括可持续的特征,同时也突出体现了建筑综合体所具有的社会性和公共性的特点。美国达拉斯表演艺术中心在达拉斯,新建的玛戈和温斯皮尔(Margot and Bill Winspear)歌剧院重新定义了21世纪的歌剧院,它打破了传统限制,使歌剧院走向更广大的观众。为了适应达拉斯的气候,设计师增加了一个阳光顶棚,置于一个全玻璃的约18m高的休息厅上方,由此提高了建筑的透明度。这种方式使建筑室内外建立了直接的联系,使其成为一个更易接近和平和的建筑。正如Foster + Partners事务所和OMA事务所在总体规划中为AT&T表演艺术中心所规划的,作为环境策略组成中的一个整体部分,顶棚之下的步行广场同时也是达拉斯的主要公共空间。绿色技术室外热环境模拟方法在居住区设计中的应用陈宏 谢俊民 大冈龙三本研究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一个新开发的滨河居住区的设计及夏季热环境的改善。研究案例为位于日本东京附近的1个包括102栋独立式住宅的居住区。本文应用作者开发的室外热环境数字模拟方法对居住区的微气候因素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计算。在此基础上探讨通过对基地表面性质的改变以及建筑布局的调整等2种途径来改善居住区热环境的方法。在文中针对上述2种途径共计5种设想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模拟计算,并验证其热环境的改善效果。人物专访发展绿色建筑要考虑中国国情专访秦佑国教授本刊编辑部随着人们对环境的日益关注,“绿色”、“生态”等词语已近年来兴起于各个领域,建筑界也是如此。不久前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更是让全世界的目光聚焦在生态、节能减排、低碳、清洁能源等字眼上,也成为社会、经济、政治乃至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话题。而到底什么是绿色,什么是低碳,如何减排,如何在传统的耗能大户建筑领域内实现正确的节能减排,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接下来需要深入探讨和研究的。带着这些问题,我们采访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前院长,博士生导师秦佑国教授,作为较早投身到绿色建筑领域的研究者,秦教授对于绿色建筑,特别是在中国国情下的绿色建筑该如何发展,做了大量研究,并参与了很多与绿色生态相关的政策和评估的制定,有着很多思考和观点。他多次表示,在中国发展绿色建筑,所需的并不在于设计和建造一些高技术水准的高标准的建筑,而是实实在在地解决最广大的一般住宅和普通建筑的问题。博士生论坛空间调节中国普天信息产业上海工业园智能生态科研楼的被动式节能建筑设计张若曦本文总结了在曹妃甸生态城指标体系初步研究实践中的创新编制思路探索。通过对成熟指标体系的学习借鉴及对国内目前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研究现状的思考,在指标编制中强化了生态城市规划的预设可控内容,将指标对应城市实体空间进行了分层细化,并通过与规划建设时序的对应,实现指标体系的应用落实及实施研究。文章最后对本阶段初步研究的局限性和不足进行反思,并提出对下阶段深入研究的展望。产品绿色产品介绍大事记2009中国绿色建筑大事记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夏季刊简介资讯国内外前沿报道评论低碳语境下对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思考尹稚本文阐述了在“低碳语境”下,中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的必然性。提出中国城市发展不应局限于泛政治化的低碳语境和西方发展范式,而应该从系统、宏观战略层面思考我国的城市发展模式,并选择切合中国国情的行动策略。特约专稿可持续与低碳议程:从建筑到城市菲尔琼斯(英国卡迪夫大学)本文从单体建筑的可持续设计出发,将这样的可持续与低碳理念推广到城市尺度的控制性规划,进而对建筑环境低碳理念的发展进行探讨。本文经过大量研究,以及对欧洲网络规划与设计顾问进行的咨询,并通过实例调研,从而得到如何在未来实现建筑环境可持续与低碳目标的概念方法。从规模化生产到个性化制造冯宜萱(香港)以规模化生产方式建造公营房屋,就是指过去55年建成大约700 000个租住单位,高峰期每年建成89 000个单位,近年则每年平均兴建约15 000个单位。香港房屋委员会(房委会)一直肩负着推行公营房屋发展计划的任务,从当初规模化生产,逐渐趋向个性化制造。重复制造是成功规模化生产的关键,而确保成功规模化生产的元素,是采用标准建筑组件、组合式单位甚或标准型大厦。我们说个性化制造,目标是全面配合租户对改进居住环境越来越高的期望,满足社会对更安全和更环保建屋的要求,以及达到我们本身在土地上和财政上极度限制下推行房屋计划的需要。我们藉着在规划和设计时间让小区参与,认定租户和当地小区的需要。我们利用机械化、预制、微气候研究和其他提高屋宇装备舒适程度的措施,得以在切实可行的情况下,以规模化生产的造价水平,以大批个性化制造的模式建屋。我们在每年单位落成量、工地安全、建筑质量、环境表现、成本控制和最重要的住户满意程度各方面,衡量推行大批个性化制造的成效。学术研究生态城市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指标体系研究梁伟 王强 杨丹丹本文分析了国内现有生态城市指标体系相关研究和实践存在的问题,总结出生态城市控规指标体系应具备赋值规范、准确,便于定量衡量、评价和管理的基本属性;同时应突出为可持续的能量、水文、物质流动提供良好物质空间环境的生态属性。在此基础上本文初步建构了生态城市的控规指标体系,以期对当前推进城市生态化建设和实施管理的工作有所帮助。美国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城市规划研究进展黄鹤在对美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回顾的基础上,本文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介绍了当前美国城市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的研究,特别是从应对海平面上升、改善土地使用和交通模式、运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更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邻里等方面结合实际案例加以说明,并对当前美国政府及机构的相关举措进行概要介绍。低碳城市发展的框架性思考与路径选择陈蔚镇 卢源 黄筱敏气候变化是21 世纪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城市在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尤其对于处于快速城市化、工业化与机动化中的中国。本文提出城市低碳发展的空间性、技术性与社会性的三大路径选择,阐明无论是以“生态”还是以“低碳”为目标开展的城市生态建设,城市空间性都被放置于首要的位置,城市规划行动和策略也被看作其他策略的基础国际低碳城市最新研究动态基于两次“低碳城市”国际会议的综述于涛方低碳城市成为生态城市领域的前沿课题。本文以2009年度全球范围内很具影响力的两次“低碳城市”国际会议为基础,探讨梳理国际低碳城市研究的最新进展。发现当前低碳城市理论探讨和实践行动主要集中在如下方面:全球气候变化对城市和城市地区的影响和愿景分析;缓解和适应气候转变的空间规划策略;低碳城市设计;节能交通规划等低碳方法和技术;能力建设、实施机制和政策保障。实践探索从黄台电厂的生态改造规划看城市工业地段的可持续发展袁镔 张育南本文以黄台电厂的生态改造规划方案为例,说明了老工业区的城市改造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探讨了改造过程中通过清洁生产、产业调整、城市形象更新及废弃构造物利用等几个方面相互结合,实现工业地段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及可行性。曹妃甸样本:生态城市系统规划方法初探马强梳理和总结了国内近些年来在生态城市规划方法上的进展和特点,以对生态城市建设本质的思考提出对生态城市规划概念界定的重要性,提出目前编制生态城市规划的三个层次,即“环境改善”、“技术推动”和“结构创新”,认为除生态理念和生态技术的创新之外,生态型人居体系的空间规划的生态创新更是生态城市规划的关键,提出了生态城市规划的编制方法框架,并以曹妃甸生态城的应用实例加以具体阐述。深圳华侨城生态社区建设实践王若愚 何文捷本文从规划、交通、自然环境、建筑和人文等方面介绍深圳华侨城生态社区建设经验。绿色世博上海世博会绿色建筑认证项目技术及应用杨建荣 张颖 葛曹燕 李芳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的中国2010 年上海世博会,在园区规划和场馆建设中践行绿色、低碳、环保理念,汇聚了全球最先进的城市绿色建筑发展理念和实践案例,其中,世博中心、世博文化中心、未来探索馆和城市最佳实践区上海案例“沪上生态家”已获评中国三星级绿色建筑标识。本文将以绿色建筑的视角,从设计理念、技术亮点等角度进行案例剖析,并从整体上对这四个项目所采用的绿色节能技术进行总结。世博建筑绿色技术分析与思考张桦 田炜本文通过对上海世博会建筑在建筑形态、建筑遮阳、自然通风、立体绿化、地(江水)源热泵、太阳能利用、绿色建材、水回收利用等绿色技术梳理和分析,探讨了绿色技术在我国建筑设计的可借鉴之处。绿色世博案例本刊编辑部从生态绿色技术等角度对上海世博会以下场馆进行了阐述。丹麦馆童话般的美好生活德中同行之家”全竹结构的环保建筑荷兰馆可持续的欢乐街新加坡馆灵动的音乐盒罗纳阿尔卑斯大区展馆多中心城市群马德里馆竹屋和空气树汉堡之家国内首栋获认证的低耗能“被动房”工程案例南澳水资源公司总部澳大利亚HASSELL公司南澳水资源公司总部(SA Water,图1)位于澳大利亚南澳洲阿德莱德市维多利亚广场(图2),该项目建立了新的环境可持续发展标准,包括节能、减少废弃物和尾气排放等方面,培养了创新与合作的办公环境,为员工和客户提供了互相交流的工作空间。南澳水资源公司总部达到澳大利亚绿色建筑委员会(GBCA,Green Building Council of Australia)的办公场所可持续发展设计绿星认证的六星级标准,为进一步申请GBCA的办公场所室内设计绿星认证的六星级标准(该申请正在被审核中)提供了基础。既有改造和再生利用:三洋厂房改造设计杜昀“三洋厂房片区”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蛇口太子路,由六栋四层工业厂房构成。2005 年10 月,招商地产完成了对三洋厂房的搬迁手续,并面对其中3 号厂房改造的概念性方案进行征集,日后作为招商地产总部办公使用。本项目经国家建设部和发改委挑选成为2006 年全国35项节能示范项目之一,是深圳市唯一的既有建筑改造和可再生能源示范项目。人物专访低碳生态城在中国的实践及问题专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李迅本刊编辑部目前,中国城市化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城镇化是未来10年中国发展的最大动力,但随之而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恶化,能源需求增长,空气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也成为面临的众多挑战,与此同时,建设生态城市、推广绿色建筑、发展低碳经济也已经成为应对之道和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同时更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聚焦、探讨、实践的基本命题和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那么,低碳生态城市在中国当下的实践探索进展如何,面临着哪些挑战和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采访了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李迅。博士生论坛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湿地系统空间战略布局策略研究以天津为例李孟颖 袁琳天津有着先天的湿地基础,长期在自然和人为的双重影响下逐渐湮灭,在当今全球变暖背景下更面临重大威胁。本文提出天津湿地系统规划最主要的战略目标是发挥湿地系统的基本作用与生态服务功能,即维持“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唯有整体完善的生态网络架构才能起到天津地区“调适与减缓之应对气候变化”的效益,才能更进一步贡献于“人居环境安全”。全球结合城市详细规划的生态规划探索刘利刚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规划的结合分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本文主要研究中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即城市生态规划与城市详细规划和具体地块上的建筑群的结合。首先指出了目前城市详细规划在生态、可持续视野下的主要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背景下的景观生态规划、综合资源规划和生态补偿等三种主要的规划方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城市详细规划阶段生态规划的内容与规划步骤。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秋季刊简介资讯国内外前沿报道评论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的机遇与挑战特约评论员中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由此激发的巨大产业规模及发展速度,伴随而产生的建筑业的高能耗、高物耗的生产和运行模式,决定了中国建筑业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建筑业的减碳排放、低碳发展完全符合产业自身发展需要,也是我国发展过程中的必然选择。低碳建筑业意味着生产过程的低碳化和产品使用过程的低碳化,要求从全生命周期的角度对传统建筑业进行变革和转型。特约专稿建筑物环境效率综合评价体系CASBEE最新进展伊香贺俊治(日本)本文介绍了日本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CASBEE(即建筑物环境效率综合评价体系)的最新进展,用于单体建筑评价的CASBEE红星分级和用于LCCO2评价的绿星分级及其评价方法以及在日本的应用情况。同时简要介绍了2010年准备发布的以城市为评价对象的CASBEE-城市. 希望能为开发、研究和应用绿色建筑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我国绿色校园节能减排实践与发展中的问题王有为(中国城科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随着我国绿色建筑的迅速发展,绿色校园建设已经成为节能减排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本文在对国内外绿色校园发展的简要介绍的基础上,结合奉化莼湖初级中学、南通大学以及北京某小学的校园节能改造建设,提出我国开展绿色校园节能减排的建议。学术研究承载力分析与生态城市吕斌(北京大学)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中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实现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推进生态城市建设势在必行,而城市承载力则是检验生态城市建设进程的阶段性目标值的基础性评价指标,是生态城市建设的最有力的依据。本文选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中原、成渝城市群中土地、水资源、交通和环境要素承载力指标,建立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评价与比较分析,得出水资源承载力城市群的发展影响最大,南方城市群承载力高于北方城市群,承载力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呈倒U分布等承载力区域差异,并且诊断出五大城市群发展中的短板。针对上述问题,作者从优化承载力结构、稳步提高城镇化进程、合理引导资源需求、实施空间管治四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英国低碳建筑计划单体住宅案例分析蒿奕颖 陈冰 康健(英国谢菲尔德大学)本文在简单介绍英国的“低碳建筑计划”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一些单体住宅翻新案例进行了分析,着眼于翻新过程中小规模能源技术的运用,具体包括了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光伏技术、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风力发电技术、木质燃料供热、小型水力发电技术等。希望其中一些经验能够对国内的相关项目,尤其是农村住宅改建项目有所启示。美国波特兰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历程与借鉴胡天新(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本文简要回顾了美国波特兰市发展绿色建筑的政策历程,这些政策涉及到如何在公有建设项目中强制推广绿色技术,如何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私有建设项目采用绿色标准,以及如何培育绿色建筑产业群等。在此基础上总结探索了波特兰市发展绿色建筑的若干政策经验,以期对绿色建筑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推广有所帮助。德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发展演变及其启示赵辉 杨秀 张声远(清华大学)德国建筑节能标准经历了四次主要变革,将标准的着眼点从对围护结构传热系数的限制逐步转变为对终端能耗和基于终端能耗基础上的一次能源量指标的限制。本文介绍了德国建筑节能标准的制订思想,指出德国建筑节能标准的提高与能源价格、供热收费制度密切相关,并分析了中德两国在建筑节能标准制订、执行和监管上的差异。我国典型城市全生命周期建筑焓能及二氧化碳排放研究林波荣 彭渤(清华大学)以北京地区多个典型的住宅建筑和商业建筑为研究对象,基于生命周期评价理论,依托于建筑环境负荷评价体系(BELES)的数据库和分析模型,对各个样本的建材含能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详细计算和分析,并对建筑运行阶段和建造拆除阶段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主要建材中焓能排前三的依次是钢材、水泥和铝材,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依次是水泥、钢材和铝材。建筑的全生命周期能耗中运行能耗所占比例最大,建材含能次之。住宅建筑和商业建筑由于运行阶段的用能情况差异而在其全生命周期中呈现出不同的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特点。面向方案阶段的建筑节能模拟辅助设计优化程序开发研究周潇儒 林波荣 朱颖心 余琼(清华大学)目前普遍的建筑节能工作过于重视空调能耗,分析空调能耗时又过于重视空调负荷,而分析空调负荷时又过于重视围护结构的优化。从而,照明、设备、被动式策略等其他节能的重要因素往往被忽视。建筑设计的各阶段中,最初的方案阶段是节能潜力较大但却较容易被忽视的阶段。因为在该阶段缺乏建模的输入条件,模拟分析难度相对较大。同时,目前的节能规范局限在围护结构和系统设备的参数限定上,而评价标准局限于“条目罗列式”的评价方法。这些方式提升了可操作性,但很多情况下无法正确地引导节能设计。鉴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一种新的建筑节能设计方法,该方法着眼于实现最小的建筑整体能量需求,立足在建筑方案设计阶段,开发一个“预测优化”的程序,合理地对建筑方案设计进行模拟辅助设计优化。实践探索美国“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简述黄鹤(清华大学)由美国能源部组织的“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是20个高校设计团队设计、搭建、运营以太阳能为唯一能源来源的住宅竞赛,要求造价经济、能源经济以及具有吸引力。本文对此项竞赛的组织形式、历届竞赛内容以及成效进行了介绍,并重点介绍了2009年获得前三名的方案当形式遇到性能天津市塘沽区农村城市化西部新城社区服务中心设计吴博 温雅宸 吴海飞(清华大学)形式和功能一直以来都是建筑师争论的焦点,而在绿色建筑成为普遍社会共识的今天,建筑形式与物理性能能否取得共赢为建筑师提出了又一重大挑战。本文以天津市塘沽区西部新城社区服务中心的设计实践为例,探讨在绿色建筑的设计过程中,为了实现更好的建筑物理性能而采用的被动式设计策略与其带来的建筑形式二者之间的协调问题。天津西部新城服务中心节能运行实测研究吕瑛英 宋晔皓 吴博(清华大学)本文通过对项目建成后实际运行中建筑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室内自然光照度、围护结构表面温度等进行测试和分析,反映建筑整体节能效果,反馈建筑设计中的问题并提出建议。以期为建筑设计的节能效果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和案例。亚热带地区绿色建筑教学实践王静(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特点非常显著。绿色建筑教学根据学校所处的气候环境,建立了硕士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课程的联系,尝试探索了一种具有地域性的绿色建筑教学实践之路。工程案例建成14年后的CONSORCIO-SANTIAGO大厦恩里克布朗(智利)恩里克布朗(Enrique Browne)和博尔哈维多布罗夫(Borja Huidobro)设计的Consorcio-Stantiago大厦(19901993,图1、2),坐落于智利圣地亚哥市拉斯孔德区。大厦共17层,高74m,总建筑面积26751m2(包括地下面积),占据了埃尔博斯克大道(El Bosque Avenue)的半个街区。设计师尽可能采用植被、水等自然方法解决热量反射和眩光问题,并重点对Consorcio-Stantiago大厦的环境质量和节能效果进行了评估。创新之家上海张江集电港办公中心柴之清 孟昭智 刘雪薇(美国JWDA建筑设计事务所)张江集电港办公中心位于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东部扩展区集电港二期东块内。项目建成于2005年,用途为小型双单元连体办公空间。在当初设计阶段,由于没有考虑绿色生态的规划,存在着整体环境不佳、建筑不节能的问题。通过绿色生态的改造,目标是积极体现绿色建筑实践,打造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创新之家。中新生态城城市管理服务中心改造王哲 王伯荣(墨臣事务所)建筑是有生命的,某些旧建筑在现代的不断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某些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本文通过对生态城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的改造实践,探索旧建筑的生态化改造。香港理工大学专上学院红磡湾校区林云峰(香港)香港专上学院是香港理工大学在红磡湾为配合副学士学位课程而兴建的一座新校园 ,校舍高19层。学校的设计重点除了为青年教育提供一个有活力及互动的学习空间,更加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和施工技术,包括:可持续、环保、智能化技术的设计和公众参与、广泛合作的精神贯穿于整个项目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过程。人物专访山雨欲来风满楼解读绿色建筑发展:专访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 王有为本刊编辑部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与发达国家有着显著不同。中国目前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阶段,而发达国家是在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期之后的后工业时期开始绿色建筑的进程。因此中国的绿色建筑的建设具有特殊性。如何正确解读“绿色建筑”?中国政府在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本文通过对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与节能专业委员会主任王有为的采访,向读者一一解读这些问题。博士生论坛AHP权重叠加方法在城市生态规划中的适当价值邹涛(清华大学)AHP(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权重叠加方法是城市生态规划中的重要基础分析方法,但如何在应用中理解其适当价值尚未有共识。作者着重分析了该方法应用中的两个“陷阱”数据评价和权重计算不当,揭示现象背后的工具理性与沟通理性的博弈并以调和观点作回应;操作层面则有针对性地总结若干原则经验,包括地图数据获取的“举一反三”原则、叠加地图数据的初步筛选模型、地图数据界定评分的原则以及AHP填表定权过程的常见问题等一些具体的技术经验。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0冬季刊简介资讯国内外前沿报道评论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绿色建筑评估标准?特约评论员本文详细分析了2001版和2009版的LEED评价标准存在的致命性问题,指出中国的绿色建筑标识绝对不能盲目采用LEED,否则将导致打着发展绿色建筑的牌子,用更高的财力投入,消耗更多的能源,排放更多的污染物和CO2,与建设可持续社会南辕北辙的后果。我们应根据我们的国情和气候资源条件,发展适合中国的绿色建筑策略、技术和产品,完善我国本土的绿色建筑标准。特约专稿新加坡“绿色标志”评估体系剖析阿南德帕塔萨拉蒂,陈绍彦(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准体系又称为绿色建筑评估体系,是广泛用来衡量绿色建筑设计、施工、运行质量的综合评价机制。本文简要回顾了世界绿色建筑标准的发展过程,分析对比了新加坡绿色建筑标准“绿色标志”与普遍使用的美国绿色建筑标准LEED各自的特征,阐明了“绿色标志”的概念、机制、内容、参与机构、实施方式和鲜明的地域特点。可持续城市发展的原则、背景及策略以长春系列项目为例约翰尼斯戴尔,杨莉(AS&P)本文通过城市发展及城市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的研究,并以AS&P公司(Albert Speer & Partner GmbH)在长春的系列项目为例,总结出一系列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策略,以助于更合理的对不同尺度和阶段的城市发展,从区域规划直至单体建筑进行规划、组织及实施。学术研究从框架导向到问题导向绿色建筑技术组织思路的转变黄献明(清华大学)本文通过三个实践案例分析,展示了问题导向技术组织思路在绿色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可行性和价值,从框架导向到问题导向的技术组织思路的转变,是绿色建筑脱离过分模式化问题的需要。中国绿色建筑增量成本分析和发展预测孙大明 邵文晞(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绿色建筑增量成本是实施绿色建筑非常重要的因素,目前社会仍对绿色建筑普遍存在增量较高的认识误区。本文通过对当前国内100余个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成本(预算数据)进行了调查,并挑选其中40个项目进行重点分析。对增量成本的定义、构成、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对比2008年以来绿建增量成本,分析了增量成本变化的成因,并对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明日建筑,极少能源简析瑞士可持续建筑标准“Minergie”鲍莉 贺颖(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绿色建筑标准及评价认证体系的确立和实施是改善建筑物性能、促进建筑业发展的切实手段。本文从背景、内容、方法、效益和优势等方面对瑞士绿色建筑标准”Minergie”作了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分析,希冀对我国绿色建筑标准制定和评估认证工作提供借鉴。实践探索跨越规模界限的生态设计原则:以中国长沙梅溪湖新城和加拿大皇家银行项目为例王 哲,Tiffany Broyles Yost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比较中国长沙梅溪湖总体规划和加拿大皇家银行两个项目的设计条件、地理气候、环境目标等方面,得出跨越建筑类型与尺度范围的一般性生态设计原则。作者提出,尽管使用不同的分析工具和方法,但可持续性设计的原则在不同的功能,尺度和地理位置之间是相通的,对现有环境、社会与经济发展三者的影响都被作为设计过程的重要考虑因素。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愿景,更需要在进行某一尺度上设计时,兼顾考虑与上一级和下一级尺度系统的对接和互补,以最大化的发挥可持续发展措施的效果。碳氧平衡理论在生态城市规划中的应用以贵阳市为例林刚,肖劲松等城市是人口和产业高度集聚、自然组份缺乏的高度人工化生态系统。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城市居民对城市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就成为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必须面对的课题。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是在不断调整绿色植物和多种释碳耗氧关系基础上实现的。本文利用碳氧平衡法,测算了贵阳耗氧释碳和植被系统固碳释氧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就降低碳释放、绿地系统规划和生态空间格局提出了相应建议,为贵阳生态文明城市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地方性可持续资源在建筑生态化设计中的应用以内蒙古岱海草房子为例王丹瑀 张娟 杨昌鸣本文结合草砖等地方性建筑材料以及一些生态技术在内蒙古岱海草房子设计实践中的应用,对地方性资源在可持续房屋建设中的作用进行了介绍,并对有自主性、具地方文化、适合气候风土的可持续营建方法进行了探讨。建设和谐与绿色生态新农村的实践与反思陆严冰本文简要介绍了大东沟新村试点工程从规划设计到建设的过程,探讨城市化背景下建设和谐与绿色生态新农村的规划设计思路并进行了反思,特别探索了传统村庄文化景观价值的缺失问题。竹化未来郝琳(香港)由欧华尔顾问公司(Oval Partnership Ltd.)设计,新近落成的云南世博生态城竹结构住宅和四川磁丰镇毕马威安康家园在中国两个盛产竹子的大省开拓着现代房屋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实践。竹集成材发展成的24工法、大跨度梁柱框架结构以及各类墙体板材与装饰竹材的开发与实践是整体性绿色建筑体系改革的积极示范,是通过本土绿色创意方式解决中国住屋中的规模问题、资源问题、性能问题的有效途径。本文将详细介绍两栋示范屋的创新体系、性能以及相关的实施要素。据此,本文引伸出绿色建筑产业化的创新模式,即整合资源保育、技能发展、体系效益与社会融合的四位一体的绿色之道。工程案例康复环境的可持续设计邱德拔医院林立川 王进宝(新加坡CGP集团)2010年6月28日,新加坡北部地区的居民终于迎来了新邱德拔医院竣工后的投入使用。新邱德拔医院方案在2006年的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胜出,经过新加坡CPG咨询有限公司 (CPG Consultants Pte Ltd)5年的努力而竣工。新邱德拔医院拥有550张病床及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它的建立标志着一个面向社区的高品质而经济的综合性医疗中心在新加坡北部成立。该医院将提供全面的医疗及专科护理服务。 38个专科门诊为病人提供周到细心的医疗服务。此外,医院还拥有8个技术设备领先的手术室,6个日间手术室,4个内镜室和2个重症监护单元。医院的和谐设计集可操作性、舒适性与方便性于一体。从直观的引导性系统设计到逻辑性的配套服务组织,医院为病人提供轻松无障碍的住院体验。新邱德拔医院的绿色设计建立在对患者舒适度的考量之上。外立面设计和内部空间布局利于加强采光,及最大限度地为所有病房增加自然通风和减少眩光。以自然通风为主的5床病房和10床病房享有义顺池的自然景观,而单床病房和4床病房则拥有诸如床头触摸屏等一流的综合设施。广州亚运场馆的绿色实践潘勇 区彤 郭勇等(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州亚运馆倡导绿色亚运及可持续利用设计理念,综合采用了多项节能新技术:包括整合了虹吸雨水收集及综合利用功能的屋面板系统; 分质供水系统; 采用可回收塑料作为空心内模的空心楼板设计;使用水源热泵的技术进行空调冷气提供及热水供应;场馆内采用变风量全空气系统;自然通风模拟评估;自然采光;太阳能照明等等,体现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秀外慧中 简洁有力株洲规划展览馆设计夏伟 栗铁 栗德祥(清华大学)建筑是有生命的,某些旧建筑在现代的不断演绎下,可以继续生存。对某些旧建筑的改造利用,既是合理的也是可行的;既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转移,又体现其文化价值的延续;既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未来负责。本文通过对生态城城市管理服务中心的改造实践,探索旧建筑的生态化改造。人物专访绿色建筑 标准先行专访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杨榕主任本刊编辑部绿色建筑评价标是衡量绿色建筑,规范绿色建筑健康发展的重要工具。国际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合自己国家的国情先后制定了自己的绿色建筑的评价标准。近年来尽管有些国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体系进入中国市场的趋势渐趋明显,也成为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之一,但中国还是要走自己的路,发展适合国情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体系。而目前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工作进展如何?面临着哪些问题?绿色建筑的发展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支持与推动。政府部门在绿色建筑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当21世纪迈过第一个10年的时候,本刊编辑部有幸采访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杨榕主任。 博士生论坛生态城市规划的指标体系构建思考王富平(清华大学)指标体系是生态城市建设研究及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以大连市獐子岛镇生态规划项目为例,讨论生态城市规划指标体系的作用和构建方式,从一个侧面反映生态城市规划与现有城市规划在规划需求和操作特点上的差异。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2011春季刊简介资讯国内外前沿报道特约专稿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试议兼论生态城市与绿色建筑的发展吴良镛自1993年两院院士吴良镛等提出“人居环境”这一学术概念之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此后他又率领团队以一系列国家重大科研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