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3.1 中国古代思想(含解析)(1).doc_第1页
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3.1 中国古代思想(含解析)(1).doc_第2页
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3.1 中国古代思想(含解析)(1).doc_第3页
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3.1 中国古代思想(含解析)(1).doc_第4页
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3.1 中国古代思想(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考历史备考 艺体生文化课百题突围系列 专题3.1 中国古代思想(含解析)【知识背一背】一、孔子1.生平:春秋末期鲁国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2.孔子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贡献(1)政治主张:提倡“为政以德”,主张逐步改良政治。(2)思想文化上:a.创立儒学b.提倡“仁”、“礼”,主张和谐人际关系。c.天命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注重对人事解决。(3)教育上:a.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式教育;b.学习方法:学思结合c.教育原则:有教无类(4)保存古典文化典籍上: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等典籍。3.历史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人尊为“圣人”。4.评价:孔子思想在春秋时期的争霸过程中没有受到太多重视。二、老子1.生平:(略)2.主要思想: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事物相互转化的途径:“守静”(2)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3.评价:积极无为;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价格产生了深远影响。三、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儒家】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进一步发展,主要的代表人物有两位。孟子(1)生平(略)要掌握孟子同孔子一样也是儒学的重要奠基人。(2)主要思想主张:a.政治观点:a “仁政”学说(发展了孔子的“仁”的学说);b. .义利观:主张先义后利,重义轻复利;民贵君轻(包含朴素的民本思想,主要不违民时);c.人性论:性善论2.荀子:(1)生平: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李斯的老师(2)主要思想主张:a.哲学观点: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观点:天行有常.b.主张礼法并施 c.人性论:性恶论3.墨子:(1)生平: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出身手工业者,所以同情下层人民(2)主要思想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3)评价:代表小生产者利益,一度成为显学,后来衰落4.庄子:(1)生平:道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2)“齐物”、“逍遥”(3)评价:消极无为5.韩非子:(1)生平:法家学派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2)主要思想:a.“法”、“术”、“势”结合b.强君主集权c.主张变法革新,反对儒家是古非今的做法(3)评价:最符合当时统治者的统治需要6.孙膑:战国时期兵家的代表人物四、独尊儒术1.汉武帝时,儒生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政治上“大一统”的需要,更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2.注意记忆董仲舒整合形成的新儒学吸收了哪些其他家流派的思想成果,以区别于宋代儒学。3.新儒学迎合了汉武帝的统治需要,汉代儒学的主要内容:(1)君权神授;(2)天人感应;(3)大一统五、宋明理学1.景: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道教迅速传播,儒学面临危机。2.想来源:三教合一(儒学+佛教思想+道教思想)。程朱理学:(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南宋)朱熹3.关人物 创立者集大成者陆王心学:(南宋)陆九渊(明)王守仁(王阳明)宋明时期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4.思想核心: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范畴5.发展历程:南宋时期成为官方哲学,明朝成为主流思想,但已失去了求圣贤学问的精神,变为士人求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6.评价:(1)消极: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2)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的庄严。六、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1.背景:(1)根本原因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冲击了人们旧的思想观念,不少士人试图摆脱“四书五经”的束缚。(2)政治上:专制政治腐败,农民起义风起云涌。(3)思想上:西学东渐趋势渐渐显露,近代科技开始传入中国,开阔了人们的眼界。2.主要代表人物(1)“异端”李贽:批判程朱理学;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3)反对天理学说(2)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a.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b济上: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思想;c.学术上:“经世致用”。【技能+方法】(一)知识概述此课时的主要内容分为两项,一是孔子与老子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贡献,本部分考查的重点是孔子与老子思想观点的内容,一般以他们著作或言论的原文出现,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二是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这部分内容是这一课时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线索多,难点多。这部分内容也是多以诸子的思想主张的原文出现,采取对比辨析的形式出现,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更是艺体考生的难点。(二)突破难点本课时的难点在于对诸子思想主张的准确掌握上。学生对于诸子思想主张的记忆都很困难,更何况是诸子思想在考题中多数以古文的形式呈现给学生,所以这又加大了试题的难度。同时,诸子思想又有相似相近的之处,所以这部分考题对于学生来说是失分最多的考点。其实诸子思想我们可以以抓住思想核心的关键字来记忆与对比。1.儒家思想:关键字“仁”字。在下列情况下判断儒家思想,首先,材料直白中出现了有关“仁”的字样,那就是基本是儒家思想;其次,材料的主旨中体现了民本思想基本上是儒家思想,再次,依据材料的出处判断是否是儒家思想。2.道家思想:关键字是“无为”,“顺其自然”等字词。3.墨家思想:标志性的词“非攻”、“尚贤”、“尚力”、“节用”、“节葬”,如果材料中出现要统治节俭爱惜民力的字样时可判定为墨家思想。4.法家思想:关键字是“法”。这个有时也儒家思想学生会混淆,考题有时会用否定副词“非”、或否定句式来表述诸子观点,法家思想呈现时容易使学生误判。5.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儒学的第一次整合适应了当时统治者加强思想统一服务于政治统一的需要。其中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现了封建地主阶级对专制王权的畏惧,体现了他们想用神权来约束王权的一种愿望,同时也存在着愚民的倾向。下面结合例题来分解这些难点:例1:(2011浙江文综12)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社会逐步告别“小国寡民”时代,世界从分散走向整体。下列项中,与“小国寡民”相关的是( ) 老子向往的理想社会 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 罗马法的基础 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条件a b c d【答案】c【解析】因为老子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抱着消极悲观的态度,幻想回到“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屈原的“美政”理想是要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变法图强。罗马崛起于亚平宁半岛的台伯河畔,与希腊城邦小国寡民的政治体制不同。罗马以蕞尔小邦征服意大利,最后建立了雄霸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此基础上,罗马人以灵活务实的态度逐步摸索出一整套治理国家的经验,制定出古代世界最为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为丰富和发展西方古代政治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献。雅典民主政治是一种颇为原始的直接民主,它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由此判断与题意无关。例2:有学者评论战国时期某学派说:“他们都是些注重实践的政治家他们认为贵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他们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的人。”这一学派是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三)把握重点本课重点是儒家学派在此时发展的特点。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富国强兵是当时各国统治者最高要求,所以儒家主张的“为政以德”是不被接受的,儒家学说不是主流思想。(四)厘清细节:本课知识点较多较细碎,需要学生有很强的整理知识的能力,下面我把一些细节性的知识作为“知识背一背”模块的一个升华点与点睛点再进行重新的概述。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发展了他的仁学为“仁政”。孔孟同为儒家学派的奠基人,而荀子不是。荀子是儒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但他思想中却包含了法家思想,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是他的学生。老子的无为是积极无为,是待机而动的无为,是不为所欲为,是不胡作非为。他的思想中有反对暴政的思想,但他的思想中“愚民”倾向;的辩证法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因为他认为事物对立双方可以无条件转化。庄子的无为是消极的无为,他认为有用不好无用好,主张人不能战胜自然,所以又与荀子的思想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相对立。诸子中思想观点对立的有很多,如同为儒家学派的孟子与荀子在人性论问题上观点是对立的。孔子的“仁爱”是有阶级差别的,而墨子的“兼爱”是无阶级差别,没有血缘亲疏的,这是因为他们的阶级属性不相同。一种思想主张能否成为主流思想取决于社会需要与统治者的统治需要,儒学从形成到成为正统思想的发展历程证明了这一点。由诸子百家争鸣到“儒术独尊”说明了社会环境(需要)决定思想意识。特别提醒:(1)四书一说最早来源于南宋,朱熹著的四书章句集注(2)宋代理学是客观唯心主义,陆王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3)李贽是明末人,其他三个思想家都是明末清初人。(4)明末清初四大思想家的思想各有特色:李贽是反对宋明理学对孔孟学说的僵化;王夫之的思想中包含着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黄宗羲是抨击君主专制最猛烈的一个思想;顾炎武倡导经世致用,把“亡国”与“亡天下”区分开的一位思想家。(5)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仍然是儒学的范畴,是批判的儒学,是在新的社会环境中的儒学的新发展。他们虽然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平等与自由,但与西方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都有本质的区别。倡导者不是资产阶级,这些学说也没有成为一种体系,成为一股潮流,更没有指导我们后世的民主革命。(五)突出主干:学派代表人物思想主张儒家孔子提出“仁”与“礼”的学说;政治思想:主张“德治”(含民本思想);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教育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孟子“仁政”学说;君轻民贵。荀子“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唯物主义);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道家老子哲学思想:“道”是世界的根本;事物具有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朴素辩证法)。政治主张:“无为而治”、“小国寡民”。庄子“齐物”、“逍遥”。法家韩非“法”、“术”、“势”结合;加强君主集权;主张变法。墨家墨子“兼爱”,“非攻”。【基础练+测】1. (湖北省武汉市20132014年调研考试)孔子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他把智仁勇这三种品质称为“君子道者三”,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下列思想家的主张与此相似的是a普罗泰格拉 b亚里士多德 c韩非子 d荀子【答案】b【解析】亚里士多德主张“知识即美德”所以与材料中孔子提倡的“认为它们是品行高尚的君子必须具备的三种美德”相符合。2. (2014年河北模拟)荀子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非礼,是无法也”。这一论述表明a荀子是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b援法入礼的思想主张c儒家和法家思想趋于合流 d法是礼的前提和基础【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的“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可以看出作者主张礼是法的前提,他又主张“非礼,是无法也”即没有礼就是没法。荀子是儒学的代表人物,但他主张“礼法并施”。3.(湖南省2014年模拟)吕不韦认为:“老聃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尹贵清”又说:“一则治,异则乱。”乃“使其客人人著所闻,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撰成吕氏春秋。材料表明吕不韦是想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礼乐与法制并举c融合诸子百家思想d强调思想文化专制5.(2013年山东文综卷)周礼考工记载:建造王城,九里见方,四周各三门,南北和东西大道各九条,宫城之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前为朝,后为市。它体现的主要思想是a中央集权 b中正有序 c敬天法祖 d君权神授6.(2013年重庆文综卷)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该学者应该是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解析】抓住材料中“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这个关键的信息就能分析出这位学者是董仲舒。他主张天人感应,吸收道家学派的思想,主张君权神授。7.(2013年福建文综卷)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答案】a【解析】此题的解题关键是正确的理解材料的内容,材料内容中前半部分是论述内容,后部分是结论,我们要求的就是对结论的理解,可以依据材料中的“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来分析出正确的答案。8(山东2014年模拟)“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制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这一论断评价的是 a孟子“仁政”学说 b苟子礼法并施主张 c韩非法家思想 d董仲舒新儒学 (2013年江苏文综卷)(12分)家训宗规伦理以儒家思想为主体,通过家国意识同构,旨在实现社会和谐,体现了民族传统道德思想与规范。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材料二 约之二:吾族务要恪遵祖训,以伦理为纪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