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怎样写好景物 1“分解”使水仙更加美丽 从整体写景到分解写景张悦群 英国符号作家苏珊。朗格说:“当某种感情被完美地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优秀的;当某种感情未被完全表现出来时,我们就说这件艺术品是粗制滥造的;当一件艺术品未表现出任何情感时,我们就称这件艺术品是低劣的。”一些中学生写景状物“粗制滥造”的倾向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观察笼统而不细致,描写概括而不具体,当然谈不上“完美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要克服这样的毛病,首先应该学会“分解”,即在整体观察与写作的基础上学会分解观察与分解描写。先看下面一篇中等作文: “凌波仙子” 江苏省扬州中学 刘亚宇 水仙花的学名叫做“凌波仙子”,据说因为她高雅姣美才取这个名字的。 我家阳台上就放养着一盆“凌波仙子”。这尊水仙花盆的直径虽然大约只有厘米,但是这束花却给我们家带来了无限的美感。 我每次回到家都要首先到阳台上来,打开窗户,把看她个够 。“久违了,可爱的仙子!”她总是轻轻地点点头,好像给我回礼似的。你仔细看她 :高挑挑的个儿,洁白的身子,绿色的叶子,纯洁高雅,娇美动人。 她长在水里,站在水上,是标标准准的“凌波”的“仙子”。花盆里的鹅卵石簇拥着水仙的根须,扶持着这尊美丽动人的仙子,五颜六色的模样陪衬着水仙的风姿。 她在开花的时候,就显得更加美丽。绿色的叶片上,“拖着”一枚枚黄色的小花,向人们尽情地展示着她那迷人的风采。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来,这些花儿好像都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让人意乱情迷。我的心儿也不由得晃动起来修改指导 应该说这盆水仙花写得还是可以的。语句流畅,重点突出;结尾还有一点动情。但是,笼统有余,细腻不够,水仙花真正的美感并没有表现出来。所以,指导小作者学习分解观察与分解写景是十分重要的。【启动之一】师:亚宇同学,你不愧为市招班的同学。写景状物善于抒情,特别是结尾,飘逸迷离,颇能打动人的。生:其实,我写得比较伧促,整个景物并没有写清楚,好像有话没有说出来。师:对。水仙花的概貌是写出来了,但是一些传神的地方不具体,不详细,不生动。生:怎样才能具体生动呢?师:仔细观察,详细写景。生:我尝试过仔细观察,但是总不见效果;也想详细描写,但是写了几句就细不下去了。师:其实这也不太难,只要学会“分解”就行了。生:分解?就是分开来的意思。师:对。还要小看这个分解,认真研究它,运用到观察与写景之中,可以使景物描写达到淋漓尽致的效果。生:您能不能结合我的作文说说?师:其实,你在作文中对水仙花已经进行分解了。你把水仙分为学名、外貌、“凌波”、小花、花香五个部分。你在写水仙的外貌时,又将其分为动景与静景两个部分。生:哦!师:可是,你的分解尚未到位。生:怎样分解才到位呢?师:我们来看水仙的外貌。外貌分哪几个部分?生:花、叶、干、根四部分。师:花分哪几个部分?生:花瓣、花心、花蒂。师:花瓣又分哪几个部分?生:分边上、面部、底部。师:现在我们讨论的分了几次?生:三次。师:分了三次,我们就称之为三级分解。其实有的地方还可以进行四级或五级分解。比如。花瓣表面可以分哪几个部分?生:(不语)师:分不出来了吧?仔细想想,花瓣的质地是嫩嫩的,又是有一些花纹的。把花瓣分为质地与花纹,是四级分解。如果再对着阳光或灯光看花纹,能发现一些特殊的现象,将这些特殊现象分解开来写就是五级分解。你回去再观察观察,注意运用多级分解的方法。把作文修改写一次。 第二天,刘亚宇同学送来了重写的作文: “凌波仙子”(第二稿) 由于水仙花生在水上,又很漂亮,所以人们称它“凌波仙子”。我家阳台上就放养着一盆“凌波仙子”。这尊水仙花盆的直径虽然大约只有厘米,但是这束花却给我们家带来了无限的美感。 我每次回到家都要首先到阳台上来,打开窗户,把看她个够 。“久违了,可爱的仙子!”她总是轻轻地点点头,好像给我回礼似的。你仔细看她 :高挑挑的个儿,洁白的身子,绿色的叶子,纯洁高雅,娇美动人。 她长在水里,飘在水上,是标标准准的“凌波”的“仙子”。花盆里的鹅卵石簇拥着水仙的根须,扶持着这尊美丽动人的仙子,五颜六色的模样陪衬着水仙的风姿。 她在开花的时候,就显得更加美丽。绿色的叶片上,“拖着”一枚枚黄色的小花,向人们尽情地展示着她那迷人的风采。 这黄色的小花,着实可爱。翠绿的花蒂,高擎着谈黄的花瓣。花瓣的中心是洁白的世界,叫人敢望而不敢碰。花边弯弯曲曲的,将六个花瓣连成一个耋整体。靠近花心的地方,黄色转变为白色。花瓣的表层,嫩嫩的,仿佛用手指一戳就要破似的;对着阳光看它,就更加神奇了。一道道花纹,就像天空火星上的灌溉水渠一样,牵牵连连,纵横交错;似乎还有高低不平的陆地与大海。其实是花瓣身体中的动脉与静脉,里面流淌着她的血液,荡漾着她的情思。【启动之二】 第二稿比第一稿生动,其原因就在于小作者在观察和描写水仙花时进行了“多级分解”。但是,从不同的角度着眼,有不同的分解方式。要使景物描写淋漓尽致,还需要指导小作者学会变换角度的分解。师:亚宇同学,你这一稿经比上一稿好。是怎么写的?生:我今天一回家就按照你说的,对水仙花仔细地“分解观察”了一番。出乎意料地发现了一些原来没有发现到的东西。我对头阳光看花瓣“一道道花纹,就像天空火星上的灌溉水渠一样,牵牵连连,纵横交错”,美极了。师:这是几级分解?生:把水仙分为花、叶、干、根四部分是第一级分解;把花分为花瓣、花心、花蒂三部分是第二级分解;把花瓣分为边上、面部、底部三部分,是第三级分解;把花瓣的面部分为质地与花纹是第四级分解,把花瓣的花纹分为形状与液体是第五级分解。师:妙不可言!五级分解还不准,应该是六级分解,即在第三、四两级分解之间应该有一级分解,即对着阳光观察的与一般观察。生:还是您叫我对着阳光观察才发现这些东西的。师:对着阳光观察与一般观察,是两种情境下的观察,这也是一种分解。生:这是变换观察的角度。师:对。在某一个角度进行观察,分解的空间是有限,如果不断变换角度就会有广阔的分解空间,请看下面几个角度: 从部位角度看,可分为花、叶、干、枝等; 从距离角度看,可分为远景、中景、近景等; 从方位角度看,可分为仰视、俯视、环视等; 从动静角度看,可分为动景与静景; 从虚实角度看,可分为实写与虚写(比喻、夸张、比拟等); 从时间角度看,可分为早晨、白天、黄昏、夜晚或春、夏、秋、冬等; 从生长角度看,可分为发芽、开花、结果等 ; 从光线角度看,可分为阳光下、月光下、灯光下等;生:原来有这些分解角度。师:我只列举了几种而已,根据不同的情境应该有不同的角度,每个角度都其具体的分解方法。生:水仙花身姿描写的那一段,我不知道如何分解,您能帮我“分解”一下吗?师:我试试: 我每次回到家,第一眼都要瞅一下可爱的它:美丽的水仙,哪里是凌波仙子?分明是窗户的玻璃上的一幅剪纸,高山巅上的一簇剪影,蓝天中的一团绿色的云彩,云天横峰画图的一片生气,一点情调。我会连忙来到阳台上,打开窗帘:“久违了,可爱的仙子!”高挑挑的个儿,洁白的身子,绿色的叶子,纯洁高雅,娇美动人。我把窗子打开,一阵微风传来,个个仙子临风飘举,婀娜多姿,令人想起曹子健的“飘若惊鸿,宛若游龙”。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一股清香一直流淌到心底;然后我缓缓地呼出来,我的心又飞到的仙子丛中。 我模拟你的观察先将水仙分解为远景与近景;将远景部分分解为实写与虚写;又将虚写部分分解为有形的画面(剪纸、剪影、云彩)与无形的意蕴(生气、情调)。我将近景部分分为静景与动景,动景分解为实写与虚写;将虚写部分分解为典故与感受;又将感受分解为“流淌到心底”与飞到“仙子丛中”两部分。生:张老师,您分得真好。我现在去把我的作文再改一改。很快,小作者的交来她重新修改的作文 令人陶醉的“凌波仙子”(第三稿)水仙花生在水上,又很漂亮,所以人们称它“凌波仙子”。我家阳台上就放养着一盆“凌波仙子”。这盆清新俊逸的水仙花不仅装饰我家的阳台,而且给我们我带来了无限的美感与独特的情趣。她长在水里,飘在水上,真是标标准准的“凌波”的“仙子”。花盆里五颜六色的鹅卵石簇拥着她的根部,陪衬着她,使她更加绰约多姿。与其说她是长在花盆中,还不如说她矗立在图画里。我每次回到家,第一眼要瞅的就是可爱的她:美丽的水仙,哪里是凌波仙子?分明是窗户的玻璃上的一幅剪纸,远处山巅上的一簇剪影,湛湛蓝天中的一团绿色的云彩,云天横峰水墨画中的一片生气,一点情调。这时,我会连忙来到阳台上,打开窗帘:“久违了,可爱的仙子!”她们都是高挑挑的个儿,洁白的身子,绿色的叶子,纯洁高雅,娇美动人。我把窗子打开,一阵晚风吹过来,个个仙子临风飘举,婀娜多姿,令人想起曹子健的“飘若惊鸿,宛若游龙”。我深深吸了一口气,一股清香一直流淌到心底;缓缓地吐出香来,我的心又飞到的仙子丛中。 她在开花的时候,更是异常美丽。绿色的叶片上“拖着”一枚枚黄色的小花,向人们尽情地展示着她那迷人的风采。这黄色的小精灵,着实可爱。翠绿的花蒂,高擎着谈黄的花蕊。花蕊的中心是洁白的世界,仿佛奶酪似的,鲜得叫人敢望而不敢碰。花边弯弯曲曲的,将几个花瓣连成一个耋整体。花瓣的表层,嫩嫩的,仿佛用手指一戳就要破似的。对着阳光看它,就更加神奇了。一道道花纹,就像天空火星上的灌溉水渠一样,牵牵连连,纵横交错;似乎还有高低不平的陆地与大海。其实是花瓣中的动脉与静脉,里面流淌着她的血液,荡漾着她的情思。 花边呈淡白色,花瓣亦深黄色 ,花心是嫩黄色的,分明是上面浅,下面深。淡白色与金黄色如同牛乳似的,从四面八方一起流淌到花的中心,凝聚在金灿灿的花蒂上。嫩嫩的花蒂,释放出流不尽的芳香,溢出圆圆的花瓣,沁入我的心田。淡淡的清香,带着一点似甜非甜的味儿,真叫我如醉如痴。恍恍惚惚之间,一阵微风从窗外吹进来,这些花儿好像都变成了翩翩起舞的蝴蝶,让人意乱情迷。我的心儿也不由得晃动起来,随着蝴蝶一道,飞啊,飘啊,舞啊。一起飞到窗外,蓝天白云之间,五湖四海之滨 啊!我仿佛变成了“凌波仙子”。小作者把题目改成“令人陶醉的凌波仙子”,表明分解之后的水仙花更加生动感人。要使景物美丽动人,就应该仔细观察与详细描写;要仔细观察与详细描写,就应该学会分解观察与分解描写。分解,既有纵向深入的逐级分解,又有横向展开的多角度分解;我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将二者综合起来。只要运用得恰到好处,美丽动人的景物就可以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下篇写景升格内容:“从分解写景到开放五官”) 2开放五官 感受长城 从分解写景到开放五官 一、升格导语 第一格讲的分解写景,主要是将眼睛看到的景物通过不同的方法“分”下来进行详细描写。但是,观察景物单靠视觉这一感官,有其不可克服的局限性,住住难以深刻地感受事物与立体地描绘景物。我们还需要学会运用多种感官观察与描写景物。古人写景就喜欢这样做,同样写“春”:“春风又绿江南岸”用的是视觉,“红杏枝头春意闹”用的是听觉,“踏花归来马蹄香”用的是嗅觉,“吹面不寒杨柳风”用的是触觉。我们只要仔细回想一下那些留在大脑中的经久难忘的景物形象,就会发现除了来自视觉的,还有来自其它感官的。也就是说,视觉仅仅是一种观察通道,人们观察与感受外物或景物的感觉器官,还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我们观察写景如能开放五官,充分地欣赏、品味与把玩景物,进行一定的语言加工,就能立体地全方位地创造出真切感人的图画来。 二、病文呈现 游览长城 江苏省蒋王中学 高二(4) 乔羽 这天,我们在北京乘公交汽车到八达岭登长城。 一眼望过去,雄伟高大的长城,在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蜿蜒盘旋,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巨龙,一头扎进辽阔的苍穹之中。正在我沉静在美好的幻想之际,有人喊道:“到长城了!” 于是我们就下了车,开始登长城了。 有人说道:“长城真陡啊。”我也觉得长城好高好陡,登了几步,腿就有点酸了。我一边攀登,一边望着这从未谋过面的古长城。我发现蜿蜒的长城身上有一个又一个隆起的建筑物,就问导游:“那是什么?”回答道:“那是烽火台。”大概攀了十分钟时间,我们就到了第一个烽火台。我顾不上疲劳,三步并作两步地跑到烽火台前面。哦!原来这就是古代长城上报警的烽火台。望着高入云天的烽火台,我的大脑中不禁浮现数千年的边塞烽火与刀兵相接的战争场面,倾刻间就回到了古代筑长城的时代一阵高风,从烽火台中的窗口迎面扑过来。把我从远古的遐想中唤了回来。这阵凉风好爽,好舒服,仿佛要替我们把炎热的暑气全都赶走似的。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看着下面的山坡与远远近近的山峰,都是郁郁葱葱的,就像一幅宽阔无比的画图。长天,是湛蓝的;大地,是碧绿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攀登长城,哪里像是在旅游,简直是在神游啊。 我发现身边城墙垛子呈弓字型 。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古代汉族军人防止少数民族军队侵入时射箭使用的。这些垛子与城墙一样,都是用长方形的长城砖砌成的。脚下铺的全是条石。听解说员讲,一块条石有几千斤重。可以想象,从山海关到嘉峪关那么长,需要多少条石,需要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才能凝结成这的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啊!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攀登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 不知什么,天上飘起了几点。一会儿又没有了。只见四周只是蓝蓝的天,几朵白云点缀其间,煞是美丽,煞为壮观。下面依然是无限的绿色,无限的梦幻,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受顿时涌上我的心头! 三、病理剖析 看得出来,感受长城这篇作文表达了作者热爱长城与崇拜长城的思想感情。但是,好像抒发的感情还不能打动人。原因在哪里?作者对景物的观察通道还比较单一,只会从视觉方面观赏长城,所以写得比较单调。观赏景物,还可以从其它感觉方面来欣赏与品味;只要打开五官,就能感受到更加逼真与更加生动的世界。看来启发小作者学习开放五官,观察景物与写景状物是非常重要的。师:乔羽你好!这篇感受长城写得不错。是怎么写的?生:还是按照您讲的分解写的。师:你是怎么分解的?生:我先把整个观赏长城的过程分解为远望长城与近观长城。师:这是一级分解。生:我将在近处观察到的景物分解为烽火台、俯视山下、城墙垛子、长城最高处等几部分,这是二级分解。然后又将烽火台分解为远望的与近观的。师:对,这是三级分解。接着你又将近观的分解为实写与虚写两部分,这是生:四级分解。师:你分解的基本技巧掌握得还不错。不过,你认为这篇作文有没有把您攀登长城时的真切感受真正表现出来?生:好象没有?师:观察景物的过程实际上是一种审美玩味的过程。如果通过多种感觉途径欣赏景物,将会产生更加美妙的感觉。生:您说的通过多种途径是指什么样的途径?师:有些人一提到观察都有认为是用眼睛看,其实这仅仅是一种观察方法。除了看之外,还有听、触、嗅与尝等几种观赏方法。生:哦,原来观察有这五种方法。师:观察,实际上是一种观赏,一种评品,一种玩味,一种体验。从狭义上来说,观察就是看;从广义上来说,观察则是全方位的,包括看、听、触、嗅、尝等方法。我们今天讲的观察,是广义上的观察,是开放五官所进行的观察。如果开放五官,观察景物,将会从立体地全方位地欣赏景物;在此基础上写景状物,所描写的景物将更加生动,更加逼真,更加感人。生:(长叹)哦!我写游览长城,所进行的观察只是狭义的观察,只是从视觉渠道进行观察;没有注意运用其他几种感觉器官。 四、诊治过程虽然小作者认识到观察景物的深刻内涵是观赏、评品、玩味与体验,虽然他区分了狭义观察、广义观察,但是不代表他就能恰当地运用到观察景物与写景状物中来。所以,直接指导他针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是十分必要的。师:运用视觉之外的感官写景状物,能给人耳目一新与生动逼真的感受。朱自清写的绿,其中写到梅雨瀑飞到颈项间的一个小水珠,这个小水珠后来怎么样?生:“便倏地一下钻进去,再也寻它不着”。师:这种描写运用了什么感觉?生:触觉。师:对。作者运用触觉描写水珠,把他当时的切身感受逼真地表现出来了。他还说梅雨潭的水“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这也是运用触觉。他写荷塘月色,说荷花送来缕缕清香,是用的生:嗅觉。师:后来转为“远处高楼上的歌声”,是用的生:听觉。老师,您以前说这里用了通感,就是把嗅觉转为听觉吧?师:对,就是将嗅觉与听觉互通。写景状物应该注意五官感觉,用足五种方法。你能否回想一下,当时在观察长城的时候,在什么地方存在着听觉、触觉、嗅觉或味觉的感受?生:(回忆)好像没有过这四种感觉?师:你有没有摸过长城砖?生:摸过的。师:对,我游长城时也摸过长城砖。你有什么感受?生:滚烫的,粗糙的。师:对,夏天是滚烫的。秋天是凉爽的,冬天是冰冷的。这是就有什么感觉?生:触觉。师:你那天登长城有没有风?生:到高处好象有风,我已经写在作文中了解。师:你怎么知道有风的?生:它吹在我们身上,掀起了衣服。师:除此之外,当时风给人还有什么感觉?生:好象在烽火台那儿有呼呼的声响。师:那就行了。摸到长城砖是触觉,听到风声是听觉;但是你作文中没有写。生:哦。我马上就去修改。师:你再回想回想。嗅觉与味觉的感受在攀登长城时有没有出现过?如果有,就把它描写出来,稍微美化一下,一定非常生动。生:好。五、升格作文 感受长城 江苏省蒋王中学 高二(4) 乔羽 这天,我们在北京乘公交汽车到八达岭登长城。 从近处向远处望过去,雄伟高大的长城,在连绵不断的山峰上蜿蜒盘旋,就像一条活蹦乱跳的巨龙,一头扎进辽阔的苍穹之中。正在我沉静在美好的幻想之际,有人喊道:到长城了! 于是我们就下了车,开始登长城了。 有人说道:长城真陡啊。我也觉得长城好高好陡,登了几步,腿就有点酸了。我一边攀登,一边望着这从未谋过面的古长城。我发现蜿蜒的长城身上有一个又一个隆起的建筑物,就问导游:那是什么?回答道:那是烽火台。 哦!原来这就是古代长城上报警的烽火台。 几分钟时间,我们就到了第一个烽火台。我一下子就扑到烽火台的城墙上;双手抚摸着滚烫而又粗糙的长城砖,浮想着数千年的边塞烽火与刀兵相接的战争场面。一股浓浓的砖石味儿直钻我的鼻孔,我仿佛倾刻间就回到了古代筑长城的时代 一阵呼呼的凉风,从烽火台中的窗口迎面扑过来,又把我从无远古的遐想中唤了回来。 这阵凉风好爽!把我浑身的溽暑洗得干干净净。我从头到脚,三千六百多个毛孔,都觉得十分的舒适与惬意。 我们继续向上攀登。看着下面的山坡与远远近近的山峰,都是郁郁葱葱的,就像是一幅宽阔无比的画图。长天,是湛蓝的;大地,是碧绿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中攀登长城,哪里像是在旅游,简直是在神游啊。夏日的炎热与攀登的疲倦不知道怎么一下子就消失殆尽。 我扶着旁边的城墙垛子,发现垛子都呈弓字型 。问了导游才知道,这是古代军人防止少数民族军队侵入时射箭使用的。这些垛子与城墙一样,都是用长方形砖块砌成的。脚下铺的全是条石。听解说员讲,一块条石有几千斤重。可以想象,从山海关到嘉峪关这么长,需要多少条石,需要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才能凝结成这的雄伟壮丽的万里长城啊! 经过一个多小时,我们攀登了八达岭长城的最高处。 这时,一两星雨点飞过来,用手在颈颈里捉它,便倏地不见了。忽觉嘴里有点湿润,咸咸的,似乎又有点甜;再去辨别它,什么也没有。什么原因,我不知道,难道长城上的雨也有特别的味道?一会儿小雨消失了,只见峰峦迭翠之上是蓝蓝的天,几朵白云点缀其间,煞是美丽,煞为壮观。下面依然是无限的绿色,无限的梦幻,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感受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 简评:修改后的作文,首先将题目换成了“感受长城”,表明作者将重点落在“感受”上。他在修改时充分开放五官,从多个角度观赏景物,逼真地描绘了浏览长城的感受。在记游中,听觉描写(一阵呼呼的凉风,从烽火台中的窗口迎面扑过来)、触觉描写(双手抚摸着粗糙的长城砖)、嗅觉描写(一股浓浓的砖石味儿直钻我鼻孔)、味觉描写(忽觉嘴里有点湿润,咸咸的,似乎又有点甜),与视觉描写自然结合,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观察,一旦突破视觉,开放五官,描写的画面就会从多个角度表现出立体的美感来。(原载扬州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年 第期,有改动) 3 运用透视方法 创造神奇画图 从开放五官到透视观察 张悦群【升格导语】上一格讲的开放五官,就是打开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品尝与观赏景物。然而,人们观赏景物主要运用的还是视觉感官;有研究表明,大脑获得信息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通过眼睛进入的。因此,如何使优化视觉观察,如何使视觉观察更好地为写景状物服务,则成了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这一格讲视觉观察中的透视观察。透视的基本要素是视点与视线。与观察者的眼睛等高的水平线叫视线。再从观察者所站立的地方向上引一垂线,两条线相交之处就是视点。观察者视野中一切物体形态的变化,都受到视线和视点的制约;凡是在视线之上的,即实际上比视点高的东西,近的变高而远的变低;凡是在视线之下的,近的变低而远的变高。根据透视观察的原理,把所看到的景物逼真地描绘下来,往往能创造出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神奇景象。【病文呈现】 长江中的渔船 江苏省邗江中学 侯鑫 面对滚滚的长江,不由得产生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感觉。它在咆哮,它在呼喊,它猛烈地拍打着岸边岩石,溅起一朵朵洁白的浪花。浩淼的江水如同千军万马在奔腾,又仿佛一条巨龙在游动。细看波浪,水波表面仿佛有一些细小的条纹。这些丝纹忽深忽浅,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神奇的亮光。整个水面竟象一幅硕大的黄锦在浮动,黄锦下面好好象奔跑着千军万马。波浪一起一伏地从西到东,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站在江边,看着看着,好象整个大地都动了起来,实在令人胆颤心惊。江水扑岸溅起的水花,不时地打在脸上和身上,一阵阵扑鼻的水汽味儿,着实叫人难以忘怀远处江面上三两点是什么?是几只渔船在江面上摇晃,宛如一片片树叶在江中飘浮。渐渐地,小船向岸边靠过来。一只小船上有两个人,一个划桨,一个拽着鱼网上的绳索。小船随着波涛一起一伏,一会儿跃上波峰,一会儿跌入波谷。多么惬意,多么舒服。好像是在柔软的沙发上行走一样,又像是在舞台上跳舞。后面一只小船冒起一阵炊烟,象是做晚饭了。叫人怎么也想不到,在滚滚的长江之上,小船上的渔人竟能悠闭自得地做晚餐,准备过夜。 很快,夕阳下坠。一艘稍大一点的帆船驶了过来;又乘着满江的晚霞,向远处驶去,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病理剖析】 这篇作文通过“开放五官”,把长江的一角写得逼真生动,而且含有一定的意蕴。但是,意蕴以形象感人,形象以画面取胜。作者描写的画面还不够美。如“很快,夕阳下坠。一艘稍大一点的帆船驶了过来;又乘着满江的晚霞,向远处驶去,给人一种特别的美感。”直接用语句强调“特别的美感”没有用,看不出“特别”在哪里。原因何在?视觉观察不够逼真,江面上的行船从远处往近处来的形象,与由近处向远处去的形象都有不同的特征。其直观画面应该是近大远小,但是作者没有真实的再现出来。这里涉及到透视观察的问题。【知识点击】 师:侯鑫同学,你这篇长江中的渔船写得还可以。除了视觉描写以外还有听觉描写(“轰轰地它在咆哮,它在呼喊”)、触觉描写(“江水扑岸溅起的水花,不时地打在脸上和身上”)、嗅觉描写(“一阵阵扑鼻的水汽味儿”)等等,证明你已经会得“开放五官”观察景物了。但是好像还不过瘾,还不痛快。你知道是什么原因来呢?生:可能观察不仔细。师:对。如果细致观察的话,在没有障碍物的视野中,一些景物会呈现出透视形象来。 生:什么叫透视?师:唐代诗人王之涣在凉州词中说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李白在将进酒中说道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一般人都认为“黄河远上白云间”和“黄河之水天上来”是夸张或想象,其实是不正确的。诗人并没有想象也没有夸张,他们只是根据自己的直观去描写,即把自己所看到的景象如实地记录下来罢了。黄河原本在诗人的脚下,如果向远处望去,就会发现黄河越远越高;天空原本比作者站的地方要高得多,如果向远处望去,就会发现天空越远越低。所以,诗人眼中的黄河就仿佛来自天上似的。生:大概是这样。 师:不信,你站在开阔的公路上朝前面望,越是到远处路面越往高处延伸,还是越往低处延伸? 生:越到远处越往高处延伸。 师:天上有一架大飞机飞过,你盯住它望 。它是越飞越高,还是越飞越低? 生:越飞越低。师:对。它越飞越低,如果能见度高,又没有什么障碍物,可以一直发现它飞到地平线里去。这种现象叫透视。生:我知道了。你讲的是美术中的透视。 师: 美术中的透视可以运用到写作中来,我国古人写诗歌散文就喜欢运用透视法。比如谢灵运的山居赋中写道:“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山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因丹霞以屋楣,附碧运以翠椽。”意思是:北面的山峰与屋子一样高,可以在那儿修葺馆舍,打开窗户,下面联接着南面的山峰。山崖罗列在房子里,镜子一样的湖泊就在窗前。红色的霞光涂染着屋檐,绿色的树木装饰着屋椽。生:写得多美啊! 师:下面用古人写诗的例子来介绍几种透视观察法: (一)化大为小。根据透视原理,物体距离越远,看起来形象就小。岑参说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中的窗中小渭川 是很惊彩的诗句 。渭川本来是很大的,不知道要比窗子大多少倍,但是由于与人距离相对较远,而窗子离人很近,所以,岑参从窗内向外面远处的渭河望去,渭河好象是窗子中的一个部分。 (二)化高为低。凡在视线之上的物体,距离越远它在画面上的位置就越低。比如孟浩然说: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事实上天比树不知道要高出多少倍,说天比树低,的确出奇得很;所以诗人也不是胡说八道,而是根据自己的直接观察的印象写下来的。天非常高,但由于它延伸到遥远的地方,向旷野望去,就象覆盖下来的样子,所以天显得比树还要低。 (三)化低为高。凡在视线之下,即比观察者的眼睛低的物体,距离越远,其位置就愈高。把这种视觉现象用文字写出来,就成为奇特有趣文句。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白云间之类。 (四)化远为近。透视的主要原则就是把现实世界中事物之间的距离完全撤去,不论它们之间的距离有多远,也拉来放在一个小小的平面上。这种空间位置的变化,对于绘画来说,毫不足怪,如果用文字来写就非常新奇。王维说: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实际上树杪上不可能流泉水,现在诗人在山脚下透过树梢望见泉水从山上流下来;树与山泉虽然相隔一段距离,但是透视观察时,撤去这段距离使树与山泉好象就帖在一起似的。 (五)化外为内。自然景物如山、水、月亮、云彩、星星等,是无法到房屋里来的,但是通过透视法能将它们引到屋内。你怎么处理都可以,可以将星星摘下来挂在门帘上,也可以剪几片云彩挂在栋梁上,比如王勃说: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诊治方略】 生:老师,您能不能就我写的作文,举一个例子说说透视? 师:好。你写的江中两三点其实就带有的透视的特点,属于化大为小。但是刚开始写就结束了,实际上可以接着往下写。 生:怎么写呢? 师:那两三点是船对吧?这时候在这两三点周围的江水什么样子?离这两三点远一些的天空什么样子?江面上是否还有别的什么东西?这些东西组合起来又如何?我试试:“水天相接之处有一簇小黑点,正是一片黄锦之上的图案;喳喳的小鸟飞来绕去,仿佛要把这些小黑点要叼到白云里似的。”生:你说得真精彩。师:我对天化远为近,对船化大为小,对鸟化小为大,附带一点想像就显得很美。这只需要写眼前所见的画面,不需要逻辑推理来帮忙补上实际距离。一旦补上实际距离,反而落入俗套。你能不能再到江边去观察观察,重写一篇作文来? 生:好。 侯鑫同学第二天交了第二稿。此时笔者又指导他学会想象透视。 师:有时候还可以想象一个立足点,然后在这个立足点上观察景物,将景物“帖”到一个平面之上比如:“如果从空中看长江,长江如同绿色在大地上的一条弯弯曲曲的白飘带;如果从水中看天空,水面上的则行船则是来来往往的云彩。如果在船舱里朝外面看,舱门好象是画框,舱外的江水、高楼、青山等就是画中的景物”生:这就更神奇了。师:你在实地观察的时候,试试这样的想象。生:我再写一遍。 在此基础上,小作者写成了第三稿: 【升格作文】 大江渔舟图 江苏省邗江中学生 侯鑫 江水是苍黄的,江面上波涛连绵,峰涌迤逦。弥望过去,竟象硕大的舞台上,整幅黄锦下面有千百万人在纵情舞蹈一样,又好象有千军万马在奔跑似的。江水一起一伏,从西到东,没有开端,也没有尽头。恍惚之间,好象整个大地都随着江水颤动了起来,好象我的身子也晃动起来,实在令人胆颤心惊。江水扑岸溅起的水花,打在我的脸上和身上,不时地带来一阵阵扑鼻的水汽味儿。 靠近水天一线之处有一簇黑点,那是打渔的小船。喳喳的小鸟飞来绕去,仿佛要把这些灵动的小黑点要叼到白云里搭巢做窝似的,小鸟从大江上的云霭攀援而上,已经躲进了云层深处。这时如果小鸟低头俯瞰长江,那只在朦胧之中看到绿色的地毯上的一弯洁白的飘带。 近外,随波荡漾的几只渔船在江上浮动着,谁说大浪中没有浮萍?此时近在眼前,伸手可触,真要捞一簇看看如果江底的鱼有兴趣,仰望蓝天,想必会把它们当作天空中的几朵美丽的云彩。呜!一艘巨轮雄纠纠地从西往东轰了过去,那便是一大片乌云当天飞过,v字形的大浪倒像是喷气式飞机在空中画下的杰作 有几只小船向岸边靠过来。这下我看清楚了:原来一只船上都有两个人,一人划桨,一人拽着鱼网上的纲绳。小船随着波涛一起一伏,一会儿跃上波峰,一会儿跌入波谷。多么惬意,多么舒服。好象让人觉得是在柔软的沙发上行走一样,又让人回想起在舞台上跳舞的情景。有一个渔民在船舱里看着我那船舱口是他的天然的画框,我和身旁的小树前面的江水和身后的高楼大厦,都是成了画框中的景物不然他怎么会这样专注呢?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船都冒起一阵炊烟,渔民在做晚饭了。叫人怎么也想不到,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之上,小船上的渔人还能悠闭自得地吃晚餐,准备过夜。真有点诗情画意。 一艘大帆船驶过来 ,鼓起的白帆遮住了半个天。长江大堤横在船舷上,几座青山点缀在白帆与大堤之间,一轮红日驮在青山脊梁上。哦,好一艘帆船!装着天,载着地;装着滔滔的江水,载着连绵的青山;裁着如火的夕阳,载着粉色的江涛。向我身边走来,又向远处驶去。渐渐地融化在江天一线的苍茫之中-(原载扬州市中学生优秀作文选2000年第2期,有改动)【简评】 第三稿把我迷住了,文章描写的画面十分美丽,十分神奇。小作者通过透视观察的方法写景状物,能将有关景物有机地“帖”在同一个平面之上,表现出新颖的美感;而运用想象,转移立足点进行透视观察,所写的景物就更加迷人和神奇。如果让那些不会透视观察的人来写江上的风景,往往都是船大鸟小,山大船小;文字总是跟着思维走,即如实地写出景物的实际大小和实际距离。各种事物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思维和自身的经验来“测量”,其大小、远近都可以比较真实地写进自己的文章之中,而这恰恰违背了观察者直接观察到的真实情景。比如“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如果改写成“天无边际,永不盖地”似乎可能更符合客观之“物”理;但是并不符合作者之“观”理。中学生在写景状物时不妨尝试一下透视法,不妨登上高楼看一看,坐在山顶上瞧一瞧。运用透视观察的方法把所看到的景物逼真地写下来,或许就会创造出连自己也意想不到的图画来。有时候还可以运用想象改变观察角度进行透视写景,那创造的空间就更大,创造的画面就更加神奇。 4写景不能为自然所困 从透视观察到简化处理【升格导语】抓住景物的特征,注意准确的观察,描绘真实(包括一般透视)的景物形象,这只是写景状物的基本要求。然而,让景物摆脱其植物属性,超越其客观形象,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鲜活的生命,则是写景状物的高一级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应该学会审美观察与美化景物。怎样进行审美观察与美化景物呢?美学上有一种审美方法叫做简化,就是不太顾及实际事物的原有模样,而致力于追求其某个方面的特征,以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这种追求就是突出、弘扬、甚至夸大客观景物的某个特征或某个部位。其“超越自然”的做法,似乎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其实是一种审美观照与审美处理。而情景交融的画面,诗情画意的场景,主要就是通过作者审美简化描写出来的。所以,学会简化,懂得审美,对于提高中学生写景状物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病文呈现】 迷人的五针松 江苏省邗江实验中学 顾常扬 教室的窗台上放着一盆五针松。只要坐在座位朝外望去,就觉得五针松好像到了天空中似的。远看是绿的,近看也是绿的,也许这就是五针松作为一种观赏物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吧。如果化作小虫虫呆在这一片茂密的世界里朝屋顶望去,重重迭迭的枝叶会给人一种阴森可怖的感觉。你看它,呈“S”的主干配着三十多簇别致的松枝,给人以无穷的遐想。那瘦削的松针真奇妙,几根细针合在一起就像一个个荷枪的战士。一弯枝干的顶头是一星嫩黄色。仔细看看,原来是五针松开的小花。嫩嫩的黄色点缀着这一片绿色的世界。小小松针,有的是斜着伸出去的,有的是早早的展开的。一阵微风拂过,刚才还在一动也不动的松叶与松针,现在也摇晃起来。那些倾斜的小针叶在微风风吹过的一刹那,几点露珠洒落下来,给人带来一些清新的感觉。恍惚之间,我耳畔仿佛响起了一串鸟鸣,一泓飞泉,一曲山笛。【病理剖析】小作者能运用透视方法观察五针松,描绘的画面新颖而独特。如“坐在座位上向外望去,如同到了天空之中似的”;“如果化作小虫虫呆在这一片茂密的世界里朝屋顶望去,重重迭迭的枝叶会给人一种阴森可怖的感觉”。前者是直接透视,后者是想象透视。但是,后者并不美,前者也没有美到位。迷人的五针松根本不迷人。什么原因呢?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审美与美化的过程。如果一味拘泥于自然景物本身,所描写的景物不一定美丽。可能是原来美的则美,原来丑的则丑,甚至原来美的都写不美。小作者写景状物基本上是就实写实,写五针松只知道照原样临摹,所以,画面活不起来,意象美不起来,情景也融不起来。审美有审美的原则,美感有美感的标准。“阴森可怖”是一个丑的形象,但是作者“笔无遮拦”,看到哪里就写到哪里,想到哪里就写到哪里。结尾部分出现了一点简化处理的亮色,但是其声响突如其来,不自然,不和谐,不具备美感。这都说明作者在写景状物还不会审美,还不会简化。 【知识点击】师:常扬同学,看了你这篇写景小品,我很高兴。你已经掌握了透视的观察方法。文章一开始你就把五针松放在教室的窗台上,以天空为背景,切断了二者之间的距离,将他们贴在同一个平面上,五针松就像到了天空中似的。而且,你还会运用想象透视,把立足点落在五针松之中,所以,觉得进入了一个“阴森可怖”的世界。生:老师过奖了。我想请教老师一个问题。我很想把天空换成蓝天,可是又不敢。那天我观察的时候是阴天,天空并不是蔚蓝色。师:其实你大可不必受客观实景的限制,完全可以把这一句改成:“教室的窗台上放着一盆五针松,坐在座位上向外望去,就如同蓝天之中的一片美丽的云彩。”生:把“天空”换成“蓝天”,把“五针松”换成“美丽的云彩”,跨度太大,不是不真实了吗?师:是的。但是,这种形象是不是更美丽些呢?是不是我们看了就更舒服些呢?要知道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审美的过程就是美化的过程。美化过的景物,尽管与客观景物有差别,尽管不太符合客观之“物”理,但更符合人们欣赏之“心”理。生:您说得真好。从美化角度来说,那句想象透视中的“阴森可怖”也不美了?师:这个问题我们马上再说。我们先来看下面的表格:序号 实际形象 简化形象 简化方式1白杨有不少枝叶是旁逸斜出的一律向上删除2一个成85度或95度的角 直 角补足3一个中断或有缺口的图形完整而连续的整体补足4一个并不对称的图形 对称图形补足5生猪有生猪的模样 圆而胖增加6夕阳呈红色白日依山尽改变7诸多声响交响乐重组8窗花崇山峻岭扩展9石林(阿诗玛传说地)的石头柔和、圆润改变10青海湖五岛耸立立体盆景缩微“1”,茅盾在白杨礼赞中说,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其实,白杨树并不是“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有不少枝叶也是旁逸斜出的。不过,作者进行了简化处理,删除了旁逸斜出的枝条,突出了一律向上的枝条。简化过的白杨树比真实的白杨树更符合作者的心理需要,即表现北方抗日军民的英勇精神,表现“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生:原来如此。师:观察者的心理需要决定了简化倾向,而简化倾向决定了观察者只注意符合自己心理需要的部分,而不注意和排除有悖于自己心理需要的部分。其心理需要就是对美感的追求。“2”,一个成85度或95度的角,其多于或少于直角的那5度,在人们观察的时候,往往会忽略不计,把它补足成一个直角。“3”,一个轮廓线上有中断或缺口的图形,在人们观察的时候,往往自动地补足它,使之成为一个完整连续的整体。“4”,一个并不对称的图形往往被视为对称的图形。这也是人们运用审美目光补足而成的。“”,无锡人用泥制作的猪,圆圆的,胖胖的,与真实的猪大相径庭。制作者在原来的猪身上增加了许多“肉”,这种不求貌似的简化处理恰恰符合了人们的求美心理。“”,夕阳下山,应该是红色的,但是王之涣改变为“白日”依山尽。为的是表现一种辉煌灿烂的感觉。“”,人们常常将诸多声响重新组合成“交响曲”,为的是追求一种音响美感。“”,人们观赏窗花,往往把一些造型扩大为崇山峻岭,以满足心理求美之需。“”,昆明那里的石林,相传是阿诗玛传说之地。人们往往把那些棱角分明的石头,当作柔和圆润的模样,赋予其美女形象。“10”, 青海湖五岛耸立,鱼翔浅底,百鸟铺天,有人把它缩微成一个立体盆景。生:如此说来,简化的方法有删除、补足、增加、改变、重组、扩大、缩微等几种。师:简化处理景物,关键不在于掌握哪几种方法,而在于掌握两个原则。一是尽可能带有原来景物某一方面的特征,二是尽可能符合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人们求美的心理习惯。摆脱景物的自然属性,冲破景观的客观限制,对于初学者来说更为重要。【矫治方略】生:张老师,你能不能就我的五针松说说应该怎么修改?师:好。我们就按照一般的审美标准来对它进行简化处理。在写五针松的时候,一是要放大与扩展那些符合美的部分;一是要取消或阻止那些不美的部分。在你的作文中,哪些东西不美?生:首先有两句要改:.“呆在这一片蓬蓬松松的世界里,会给人一种阴森可怖的感觉。”2.“那瘦削的松针真奇妙,几根细针合在一起就像一个个荷枪的战士。”其中“阴森可怖”、“荷枪的战士”都不美。师:“荷枪的战士”为什么不美?生:我觉得把树比成战士是老话题,不新鲜。师:对,雷同不美。下面我们来修改第1句:将时令改变为“炎热的夏天”,将小五针松扩大为“密密匝匝的丛林”, 删除“阴森可怖的感觉”,换上“清心宜人的凉爽”。这句话可以改为“如果在炎热的夏天,呆在这一片密密匝匝的丛林里,会享受到清心宜人的凉爽。”生:老师改得真好。尽管不在夏天,可以改变为夏天;尽管独树不能成林,可以扩大为丛林。师:其目的是为了充分突出五针松的美感特征,也是为了取消那些不符合美感的东西。简化是审美观察的心理活动,也是写景状物的美化手段。在写景状物时,如果拘泥于实景往往为实景所困,就难以创造出神奇的画面来。根据这样的道理,你再看看有没有美化不到位的内容?生:有两句还应该继续美化:“一弯枝干的顶头是一星嫩黄色,仔细看它,原来是五针松开的小花;嫩嫩的黄花点缀着这一片绿色的世界。”“一两点亮处,是小水珠。给人些许清闲的感觉。”能否请老师指点一下?师:前一句中的“嫩黄色”可以简化改变为白色,因为用白色“点缀”绿色对比性强,效果好。后一句可以增加“水珠”的一些特征,再与五针松的其它一些方面重新组合,形成美好的形象。生:我去把作文重写一遍。师:等等,简化处理也要注意尊重客观景物的本来面貌,也要注意自然和谐。比如结尾“耳畔仿佛响起了一串鸟鸣,一泓飞泉,一曲山笛”,引伸发挥固然很好,但是太突然,给人莫名其妙之感。好像与五针松没有什么关系,跳跃性太大,能否增加一些内容,注意扣住五针松的某个方面的特征,注意恰当的过渡。【升格作文】 迷人的五针松 远看一团雾,近看一片绿,也许这就是五针松作为一种观赏物所具有的独特风格吧。淡淡的绿色,配着细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酒精依赖合并周围神经病护理查房
- 2025年甘肃省陇南市徽县柳林镇卫生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年牡丹江市高校毕业生留牡来牡就业创业专项行动工作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全优)
- 2025福建三明市明溪县公安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完整答案详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台州市椒江区市场开发服务中心(台州市椒江区心海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庐山文控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公开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吉水县人民检察院面向社会公开招聘1名新媒体运营岗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春季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湖南省分行校园招聘模拟试卷完整答案详解
- 2025陕西铜川市路桥工程公司招聘15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重庆国咨数据服务公司延长社会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生产主管转正工作总结
- 2025至2030中国高纯铝行业发展趋势与行业发展研究与产业战略规划分析评估报告
- 2025年期货从业资格之《期货法律法规》真题附答案详解【巩固】
- 幼儿园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汇编
- 2025年“安全生产年”工作总结(2篇)
- GB/T 2481.1-2025固结磨具用磨料粒度组成的检测和标记第1部分:粗磨粒F4~F220
- 2025-2026秋学生国旗下演讲稿:第4周涵养文明习惯点亮成长底色-养成教育
- 配电电缆故障定位试卷与答案
- 四川日普精化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脂肪酸酰胺与1000吨有机硅树脂涂剂配套设施改造项目环评报告
- 2025年教育督导员督导知识试卷及答案
- 职业技能竞赛-园林绿化工理知识试题库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