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维持.doc_第1页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维持.doc_第2页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维持.doc_第3页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维持.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 心理障碍的维持有一些因素会使得消极意象难于被改变,它们是使消极意象以及建立在消极意象基础上的心理障碍得以维持的影响因素。第一节 恶性因果循环由于心理障碍的存在,带来了一系列的内外在的后果,这些后果往往会有强化原有的心理障碍的作用,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因果循环。心理障碍是因,这个因带来一些后果,而这些后果又成为了心理障碍的因。心理障碍会导致社会适应的不良,从而使一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受到损害。结果是这个人在社会中不成功,生活状态不顺利,或者是收入降低,或者是事业失败。一旦一个人在社会中成为失败者,则这个事件本身又成为他的新的压力来源和新的创伤,新的压力、挫折和创伤则可能加强他原来的消极意象。使他感到,“不出我所料,世界果然是这样的不友好”,从而加强了他原来的消极的行为模式,结果就是心理障碍得到了维持甚至加强。心理障碍也会带来内在的后果,比如使一个人的创造性减弱、信念消极,而创造性减弱就使得他没有能力去发现新的机遇和新的生活方式,信念消极就使得他对改变自己的信心不足,这样,他也就不容易改变自己,从而不容易消除心理障碍。心理障碍者由于心理能量被压抑,能自由活动的心理能量不足,普遍有一种潜藏的“无望”的感受。这种感受表现为不相信自己能成功地改变自己,不相信自己能消除心理障碍并拥有幸福的人生。而在心理治疗中,来访者的这种心态甚至会影响到心理治疗师,使(除非很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产生一种对这个来访者“无可奈何”的感受。而这又会反过来影响到来访者,使来访者再次确信“我的确无可救药”了。我们前面提到的沉溺固然也是一种恶性心理循环,但是这里所说的恶性心理循环却不仅仅是沉溺,而往往包括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例如,一个吸毒者因为吸毒,导致了和原来家庭成员的疏远,为了排解孤独,就结交了一些同样吸毒的朋友。在他试图戒毒的时候,父母也许会不相信他而不能给他足够的支持,而毒友却诱惑并劝说他继续吸毒,这也是恶性心理循环。这样的恶性心理循环的存在,使一个人改变自己格外的困难。第二节 执著的倾向执著是一种人的基本心理特点,指人会倾向于用以前用的方式行动,倾向于用以前有过的方式来寻求满足,以及心理能量保持在原来的形式和方向。执著是心理的一种惯性,它倾向于保持曾经有的状态。比如女孩子失恋,痛苦不堪,感到没有了这个人,活着没有任何意义。旁人也许会劝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但是,这话对女孩子是没有用的,她的心在大叫说:“我只要这一棵草”。 为什么呢?因为女孩子说,“我爱的是他,而不是随便的什么芳草”。 在她遇到他之前,她是活着的,活得也有意义。为什么现在她却觉得活不下去了? 为什么她只可以在他一个人身上获得幸福和快乐,而不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 是因为执著。 我们把心理能量投射到一个人身上,当这个人离开了我们。我们不是马上可以把这心理能量转到别处的。这个“惯性”,就是执著。 弗洛伊德很早就注意到了执著对心理障碍的巨大影响。他分析神经症时提出有些人“执著(fixed)于过去的某点,不知道自己如何去求得解脱,以致与现在及将来都失去了联系” 弗洛伊德著,高觉敷译,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出版社,1984年11月,215页。由于有执著,所以一个人的消极意象一旦形成,就轻易不会改变。儿童时受到疏远,即使现在已经是成年,而现在身边的人丝毫也没有疏远他,一个人也完全可能时时刻刻依旧有一个被疏远的意象,也时时刻刻感到自己在被疏远。这是因为他执著地固守着原来形成的心理意象,而在这个意象的影响下,他所看到的世界或者说他心中的心理现实就是如此。弗洛伊德所提出了另一个和心理障碍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强迫性重复,实际上,强迫性重复也是执著。在寻求一种新的满足失败时,转向过去曾经有过的满足是强迫性重复。但是,似乎奇怪的是过去的不快也会有强迫重复的现象,我们的潜意识似乎会强迫自己去重复过去的不幸。我们在心理治疗实践中知道这个现象非常明显地存在于生活中,比如一个幼年受到过性侵犯的女孩子在长大后,往往很容易受到类似的侵犯。这实际上也是执著带来的后果。如果把这个论点推到极点,则可以说既然生物的出现晚于并且产生与无生物,执著不仅仅是人类心理的特点,它更是整个自然的一个特性。而所执著的最后状态,应当是自然最初的状态。弗洛伊德指出,最初的状态中只有两种基本力量。一种力量是把一切结合在一起,另一种则是把一切排斥开,简单说就是一是吸引一是排斥。吸引力体现到人类身上就是“生本能”或者“爱欲本能”,其“目标在于不断地建立更大的统一体,并极力地维护它们”,排斥力体现到人类身上就是“死本能”,“目标是取消联结,孤儿带来毁灭”,“最终目标是使勃勃生机变成无机状态”弗洛伊德著,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文集,长春出版社,第3卷656页。执著于死,也就是所谓死本能,当然是心理障碍的根本原因。而执著于生,或者执著于其他次级的欲望、思想和意象,也都对心理障碍的持续有重大的促进力量。原因很简单,由于执著的存在,任何心理障碍的模式都有自我保持的力量,我们有了改善之后,也都有一种回到障碍中的惯性趋势,而对那些我们不曾经历过或很少经历的幸福生活,我们却会因不习惯而不大愿意去接受。这听起来不大合理,但是心理治疗实践中我们却天天可以见到这样的事实。第三节 沾染沾染是在符号化过程中,分辨过程不足导致的后果,即混淆了不同领域的内容。沾染是原始精神机构的认识活动中必然出现的一种现象,从根本上说,有符号化过程就必定会有少许的沾染。不过,过多的沾染却是心理障碍维持的重要影响因素。一、混淆意象和现实知觉混淆意象和现实知觉,就是沾染之一种。我们在观察现实的时候,必定会用过去储存的意象作为模版和参照,这个过程中,对现实的知觉必定会受到意象的一定影响。但是一般来说我们有能力分辨,我们所看到的哪些是我们的意象,哪些包含着现实中的信息。这样,我们就有一种能力,可以根据现实来修改原来不准确的意象。心理障碍者过去的意象是很消极的,但是,他们在现在的生活中,很可能会遇到一些和他们过去消极的意象不同的现实事件。过去他们的生活中也许没有爱、没有希望,但是现在他们会有可能遇到爱、有了希望。这时头脑的真实经验和他们的意象的不一样的。如果他们分辨意象和现实的能力健全,他们就可以发现,实际的事件和自己想象的有差别,从而修改自己的消极意象原型。但是,如果他们分辨意象和现实知觉的能力低下,分辨自己的想象和现实中发生的事件的能力低下,他们就无法根据外界情况修改消极意象。相反他们会把自己根据消极意象对外界的想象当成真实情况,他们觉察不到,和至少不能清楚地觉察到,事实不同于自己的想象。他们会把想象当成现实。抑郁症患者认为,自己真的是完全无能,世界上真的没有谁会帮助自己,世界一片灰暗。因为意象是如此活生生地呈现在眼前,在分辨力差的他们看来,是如此真真切切。他们不能想象世界会有另一种面目。因此,他们不会想到修改消极意象。心理障碍者大多恰恰是如此。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强迫症患者有一种意象,就是房子中充满了死猫死老鼠等脏东西,于是她有一个强迫性的冲动要不断地打扫房间,每天不得不几十遍的拖地。实际上,充满了死猫死老鼠等脏东西的房间是一个心理意象,其象征意义和她的心理冲突有关,而和现实中她所居住的房子毫无关系。由于混淆,她产生了打扫现实房间的冲动,这就成为了心理障碍的症状。她不知道,真实需要清扫的房子,是她想象中的那个房子,而不是现实的房子,所以她错用了力,做了无用功。在重性精神病患者,这个能力更为低下,以至于他们会把自己心中的意象完全当成是现实中的存在,把幻觉当作现实。这样他们更没有能力去修改自己的意象,因为那个我们认为是他想象出的“迫害者”、“鬼怪”在他看来是现实的存在。具有消极意象和缺少分辨意象和现实知觉的能力,这二点加起来就足以造成心理障碍。如果只具有消极意象而不缺少分辨力,心理障碍将不会维持而将自愈。如果缺少分辨力但是不具有消极意象,也不会成为心理障碍。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并不认为由意象构成的内心世界是“不具有实在性的”或者是“虚假的”,只有现实世界才是“真实存在的”。实际上我们认为它们都是有实在性的,都是真实存在的。意象有在原始逻辑基础上构建的心理现实性,而物质构成的“现实世界”则有在日常逻辑思维基础上构建的现实性。一般的学者容易犯的错误是,以为只有客观现实才是真实存在,而想象都是虚幻的。这是不对的。心理障碍者所犯的错误则是混淆,也就是误把此“现实”和彼“现实”当作一回事。举一个例子,我们说“法律”是存在的,“白菜”也是存在的,但是如果有人问“法律”有多重?这就错了,因为法律不是物质性存在而是精神性存在,所以它没有重量、没有体积、没有颜色,我们不应当把它和白菜的存在形式混淆,否则就可能使我们的心理障碍得不到解决。 二、混淆过去记忆和当前现实知觉混淆过去记忆和当前的现实知觉,就会让我们把过去的阴影加到现在的事件上,从而不能建立关于现在的准确知觉。这样的例证可以说举不胜举,例如某人在草地上受到过侵害,以后只要到草地上就会感到恐惧,并把草地知觉为“可怕的地方,充满阴森森的气氛”。但是,如果他能有更好的分辨能力,他就可以分辨出,可怕而阴森森的感受是被唤起的过去记忆而已,至于现在的真实知觉还需要自己重新体会。如果一个人有充分的能力分辨过去的记忆和现实知觉,则不论过去有多少消极的影响,都不会引起现在的心理问题。他固然也会有时回忆起不愉快的事情并有消极的感受,但是这些不会影响他对现在的真实感受,也不会影响到他现在的行为反应。三、混淆不同的人的心理内容混淆不同的人的心理内容,有时是把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相混淆,有时是把自己和别人相混淆,这些混淆都会使心理障碍出现并维持。精神分析理论中所重视的移情现象,实际上就是混淆不同的人的心理内容的表现。来访者把对父亲的感情转移到男性心理治疗师身上,也就是混淆了他父亲和心理治疗师的人格,所以才会用对父亲的方式来对待心理治疗师。还有,一个有恋母情结的男子对他的妻子,一个和他母亲有相似的女性有移情,也是同样的混淆。由于意象可以用“凝缩”的方式结合,我们常常会把不同的人的意象凝缩为一个凝缩意象。在这之后,我们就有可能用这个意象来理解很多类似的人,这使得这种移情性的混淆非常容易出现。把自己和别人的心理相混淆,也是一个非常需要重视的现象。精神分析理论中的“投射”概念,就是一个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在这个人的心理现实中,有许多自己的心理感受,也有他对别人的心理感受的理解。如果分辨能力强,则这两种内容虽然都存在于他的内心中,但是应当划分在不同的领域。前者划在“自我”领域,而后者划在“我心中的别人”领域。但是,如果分辨能量差,则这两个领域之间的界限不清楚,而在有某种动机驱动的情况下,则他就可能把本应在“自我”领域中的一些情绪、欲求的冲动归到他心目中的“他人”领域,“不是我残忍,而且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那么残忍(所以我也不得不残忍)”。相反的现象就是所谓的“内投”。在心理治疗中,还有一种混淆经常出现,那就是心理治疗师误把来访者的情绪当作了自己的情绪。我们知道,由于人有“会心”这种基本能力,人可以感受到别人的感受。心理治疗师也可以感受到来访者的情绪,在感受过程完成后,这些情绪实际上就进入了心理治疗师的内心世界。如果心理治疗师有能力分辨,则他可以知道“这些情绪虽然我现在感同身受,但是归根结底不是我的情绪而是来访者的”,他就可以把这个感受反馈给来访者,这也成为了“共情”。但是,如果心理治疗师的分辨力差,他就有可能把这些情绪当成自己的情绪。于是,来访者愤怒,心理治疗师也感染了愤怒;来访者无奈,心理治疗师也感到对他很无奈;这就是因为混淆的人我。意象对话心理治疗中有办法帮助心理治疗师提高这种分辨力,具体方法见以后的章节。除了这些混淆外,心理治疗中我们还会发现其他的一些混淆。而所有的混淆都在心理障碍的维持中有重要作用,正是因为混淆的存在,才使得心理障碍者看不到那些和他们的想象不同的现实,不能做出改变。分辨意象和现实知觉的能力为什么会有人际差异?有几种可能:一是有可能是先天素质性原因。精神病患者对现实和意象的分辨力差,可能就是素质性原因,这也就使得他们会更容易出现幻觉。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当发高烧、服用精神药物的时候,人的分辨能力就下降。这说明分辨力的高低是受到大脑生理状况影响的。还有,经验中我发现,长期自我关注,和外界联系少,并且很少在生活中实际进行分辨,有可能会使得分辨力下降。也就是说,我认为分辨力是可以通过练习而加强的,长期自我关注的人,不关注外界,也就很少进行分辨外界和自我的活动,无形中他的练习就少,这个能力就会下降。由于客观原因而和外界联系少,也一样会带来这样的后果作者曾经作为气象预报员,经验过长期单调的工作环境,自我内省中发现有非常明显的分辨力下降。我们知道,长期感觉剥夺的人这种下降更明显,以至于会产生幻觉。这种外因导致的分辨力下降,在外因不存在的情况下,可以很快恢复正常水平。经验中我发现,消极的想象会削弱分辨能力,因此抑郁者最容易出现分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