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doc_第1页
第十二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doc_第2页
第十二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doc_第3页
第十二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十二章 放线菌属与诺卡菌属放线菌是一大类微生物,大多数不致病。对人致病的放线菌可分含和不含分枝菌酸2类。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有诺卡菌属、分枝杆菌属和棒状杆菌属;不含分枝菌酸的有放线菌属。放线菌属和诺卡菌属因能形成有分枝的长丝,缠绕成团,且引起的疾病常呈慢性过程,酷似真菌感染,故以往曾将此两菌属列入真菌。实则,它们是原核型细胞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细胞壁由二氨基庚二酸和磷壁酸构成。菌丝横径比真菌细,以分裂方式繁殖,对常用的抗细菌抗生素敏感,而对抗真菌药物不敏感。含分枝菌酸的三属放线菌,均为嗜氧菌。本章的放线菌属为不含分枝菌酸的放线菌,为微需氧或厌氧菌,致病性较弱。 第一节放线菌属放线菌属(Actinomyces)正常寄居在人和动物口腔、上呼吸道、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致病的有衣氏放线菌(A.israelii)、牛放线菌(A.bovis)、内氏放线菌(A.naeslundii)、粘液放线菌(A.viscous)和龋齿放线菌(A.odontolyticus)等。其中对人致病性较强的主要为衣氏放线菌。牛放线菌主要引起牛(或猪)的放线菌病。放线菌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一般不在人间及人与动物间传播。生物学性状为革兰阳性、非抗酸性丝状菌,菌丝细长无隔,直径0.50.8m,有分枝,菌丝24h后断裂成链球或链杆状,不形成气生菌丝,有的很象类白喉杆菌(图12-1B)。放线菌培养比较困难,厌氧或微需氧。初次分离加5% CO2 可促进其生长,血琼脂平板上37C 46d可长出灰白或淡黄色微小圆形菌落(1mm)。不溶血,过氧化氢酶试验阴性。在含糖肉汤中长成球形小团。能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不形成吲哚。衣氏放线菌能还原硝酸盐和分解木糖,以资与牛放线菌区别。在患者病灶组织和瘘管流出的脓样物质中,可找到肉眼可见的黄色硫磺状小颗粒,称为硫磺样颗粒(sulfur granule)。它是放线菌在组织中形成的菌落(图12-1A)。将硫磺样颗粒制成压片或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颗粒呈菊花状,核心部分由分枝的菌丝交织组成;周围部分长丝排列成放线状,菌丝末端有胶质样物质组成鞘包围,且膨大成棒状体。部分呈革兰阴性。病理标本经苏木精伊红染色,中央部为紫色,末端膨大部红色。致病性与免疫性放线菌大多存在于正常人口腔等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属正常菌群。在机体抵抗力减弱、口腔卫生不良、拔牙或外伤时引起内源性感染,导致软组织的化脓性炎症。若无继发感染大多呈慢性无痛性过程,并常伴有多发性瘘管形成,排出硫磺样颗粒是为其特征,称为放线菌病。根据感染途径和涉及的器官临床分为面颈部、胸部、腹部、盆腔和中枢神经系统等感染。最常见的为面颈部感染,约占患者的60%。大多有近期口腔炎、拔牙史或下颔骨骨折后颈面肿胀,不断产生新结节、多发性脓肿和瘘管形成。病原体可沿导管进入唾液腺和泪腺,或直接蔓延至眼眶和其他部位。若累及颅骨可引起脑膜炎和脑脓肿。胸部感染常有吸入史,也可由颈面部感染通过血行传播。开始在肺部形成病灶,症状和体征似肺结核。损害大多广泛连续蔓延,可扩展到心包、心肌,并能穿破胸膜和胸壁,在体表形成多数瘘管,排出脓液。腹部感染常由吞咽含病原性唾液或由于腹壁外伤或阑尾穿孔。有报道见有大包块与腹壁粘连,有便血与排便困难,疑为结肠癌,术后切面见多个散在的硫磺样颗粒。盆腔感染大多继发于腹部感染。有报道闭经老妇阴道出血,宫内组织见脓团块,内有硫磺样颗粒。原发性皮肤放线菌病常由外伤或昆虫叮咬引起,先出现皮下结节,然后结节软化破溃形成瘘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继发于其他病灶。放线菌与龋齿和牙周炎有关。将从人口腔分离出的内氏和粘液放线菌接种于无菌大鼠口腔内,可导致龋齿的发生。因这两种放线菌能产生一种粘性很强的多糖物质6-去氧太洛糖(6-deoxytalose),使口腔中其他细菌也粘附在牙釉质上,形成菌斑。由于细菌对食物中糖类的分解产酸腐蚀釉质,形成龋齿。细菌并能进一步引起齿龈炎和牙周炎。放线菌病患者血清中可找到多种抗体,但抗体无诊断价值。机体对放线菌的免疫主要靠细胞免疫。诊断与防治最主要和简单的方法是从脓或痰中寻找硫磺样颗粒。将可疑颗粒制成压片,在显微镜下检查是否有放线状排列菌丝。必要时作厌氧培养于不含抗生素的沙保培养基及血平板上。放线菌生长缓慢,常需观察2周以上。检查菌落和涂片,亦可取活组织切片染色检查。注意口腔卫生、牙病早日修补是预防的主要方法。患者的脓肿和瘘管应进行外科清创处理,同时应用大剂量青霉素较长时间治疗。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恶唑(TMP-SMZ)有高效,亦可用克林达霉素、红霉素或林可霉素等治疗。 第二节诺卡菌属诺卡菌属(Nocardia)细胞壁含分枝菌酸,广泛分布于土壤,不属于人体正常菌群,故不呈内源性感染。对人致病的主要有3种:星形诺卡菌(N.asteroides)、豚鼠诺卡菌(N. caviae)和巴西诺卡菌(N.brasiliensis)。在我国最常见的为星形诺苄菌。生物学性状形态与放线菌属相似,但菌丝末端不膨大。革兰染色阳性。有的则为阴性,菌丝内出现连串的阳性颗粒。部分诺卡菌抗酸阳性,但仅可用1%盐酸乙醇,延长脱色时间则变为阴性,此点能与结核分枝杆菌区别。诺卡菌属与放线菌属不同,为严格需氧菌,能形成气生菌丝。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于室温或37C均可生长。但繁殖速度慢,一般需1周以上始见菌落。菌落可呈干燥或蜡样,颜色黄、白不等。诺卡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菌膜,浮于液面,液体澄清。致病性与免疫性可因吸入肺部或侵入创口引起化脓感染,特别在T细胞缺陷(如白血病或艾滋病患者)及器官移植用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此菌常侵入肺部,主要引起化脓性炎症与坏死,症状与结核相似。诺卡菌易通过血行播散,约13患者引起脑膜炎与脑脓肿。在皮肤创伤,特别在剌伤后可引起感染,感染也是以化脓和坏死为特征,可形成结节、脓肿、慢性瘘管。从瘘管中可流出许多小颗粒,即诺卡菌的菌落。好发于脚和腿部,称为足菌肿(mycetoma)。主要病原菌为巴西诺卡菌。诊断与治疗根据脓、痰涂片和压片检查,可见有革兰阳性和部分抗酸性分枝菌丝。若见散在的抗酸性杆菌,应与结核分枝杆菌相区别。分离可用沙保培养基或脑心浸液琼脂平板。分离菌株进一步作生化反应鉴定(表12-1)。需注意,诺卡菌入侵肺部后由于巨噬细胞等免疫因素的作用下可使之变为L型。因此,常需反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