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一节 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doc_第1页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一节 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doc_第2页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一节 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doc_第3页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一节 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doc_第4页
第二部分 第八章 第一节 一卷冲关的课后练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2012大港模拟)环境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读我国某地区地理要素关联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符合图中所示地区景观的是()A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B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C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D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千里无人烟,风吹石头跑解析:图示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我国南方地区,只有选项B符合。答案:B2该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A人口多,增长快B不合理利用资源C片面追求经济效益 D工业化快速发展解析:四个选项均是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环境问题突出的原因,但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多、增长快。答案:A(2012烟台调研)“地球工程”包括:发射反光板到地球运行轨道、人工造云、人工制造巨型“树木”、人造“火山”向空中释放硫化物等。2010年10月29日联合国宣布在全球延缓实施“地球工程”。据此回答34题。3“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哪种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A全球变暖 B湿地丧失C物种灭绝 D大气污染解析:发射反光板、人工造云、人造“火山”等都是为了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人工制造巨型“树木”可以吸收温室气体,由此可知“地球工程”旨在遏制全球变暖趋势。答案:A4依据整体性原理,联合国延缓实施“地球工程”的理由不可能是()A影响生物多样化 B增强自然灾害风险C影响气候及生态系统 D增强太阳辐射强度解析:“地球工程”中多数工程可以削弱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故选D。答案:D下图是2000年世界濒危物种数量位居前列的部分国家的濒危哺乳动物、鸟类种数统计图。读图回答56题。5图中濒危物种分布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描述错误的是()A处在低纬度的国家B处在热带的国家C岛屿或临海的国家 D地处内陆的国家解析: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方面对图中国家的地理位置特点进行归纳,可以看出这些国家不位于内陆。答案:D6印度尼西亚濒危物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物种相对单一人类过度采伐、毁林,破坏了其生存环境火山、地震、森林火灾等自然灾害多人类的过度捕杀A BC D解析:印度尼西亚的濒危物种多是由于当地的自然环境孕育了大量丰富的物种,但由于一些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使很多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减少。答案:B读中国环境问题分布示意图,完成78题7丁区域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是()A红色荒漠 B盐碱化C酸雨 D冻雨解析:丁区域有色金属冶炼广布,降水多,主要环境问题是酸雨。答案:C8结合环境因素考虑,图示的四个区域开发中,乙属于()A优化开发区域 B重点开发区域C限制开发区域 D禁止开发区域解析:乙区域为我国长三角,开发历史悠久,经济发达,现应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答案:A食品安全越来越令人担心:馒头里加增白剂,各种食品里加糖精、香精等,这些对人体都是极其有害的。近期全国各地屡有食源性疾病的报道,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关注。据此回答910题。下图为“人类活动破坏前后,东北三江湿地气温年变化及其区域内某河流流量年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910题。9图中反映人类活动对湿地破坏后的曲线是()A甲和丙 B乙和丁C甲和丁 D乙和丙解析:人类对湿地破坏后,使其气温的年较差变大,使该区域河流流量的年际变化变大。结合图中四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判断即可。答案:B10下列关于三江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分析,正确的是()A土壤侵蚀,导致流入泥沙量大增B环境污染,富营养化速度加剧C大量引水灌溉及河流的截流改向D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解析:三江湿地遭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开垦湿地,扩大耕地面积造成的。答案:D读下图,回答1112题。11该图显示()A影响环境污染水平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增长速度B环境污染处理技术的水平可以决定环境污染水平C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会造成环境污染加重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积极的环境政策下污染的水平相对较低,说明环境政策对环境污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答案:C12关于人口与环境污染关系的说法,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增长是导致环境污染最重要的原因B人口压力对环境污染的影响在不同社会技术背景下是一样的C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影响着人类活动的环境后果D人口数量增长对环境恶化没有直接影响解析:在相同的条件下,高速经济增长和较低速经济增长的环境污染严重程度是不一样的。答案:C二、综合题(共40分)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20分)(1)将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图中对应的空白框内(每字母限填一次)。(6分)A臭氧层空洞 B全球变暖C酸雨 D森林锐减(2)说明导致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6分)(3)简述减轻环境问题的主要措施。(8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问题产生原因、治理措施的认识。第(1)题,根据教材所学知识可知,臭氧层空洞的形成是由于氟氯烃过量排放而致;全球变暖是因为二氧化碳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导致大气保温作用加强;酸雨是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所致;森林锐减是由于人类滥伐造成的。第(2)题,分析环境问题的成因一般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人口问题;二是资源问题;三是(经济)发展问题。第(3)题,解决措施应该与成因对照分析,然后再结合当今环境问题的热点加以分析。答案:(1)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为A、C、B、D。(2)人口的增长,经济活动的增加,以及传统的发展方式下资源利用不合理、过度消耗,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3)控制人口数量;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清洁生产;加强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改革传统的发展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强国际协作等。(答出4点即可)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1:呼伦贝尔草原是亚洲最肥美的草原之一,其天然草质达80%以上。但据中国社科院2006年“蒙东水土资源考察”结果显示:呼伦贝尔沙地面积约4 000平方千米,加上其他沙化土地,总面积约8 000平方千米。如今,从游牧到网围栏放牧、开荒种地、定居等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斑点状荒漠化不断发展,呼伦湖水位不断下降,面积不断缩减,湖水变咸。当地牧民世代相传的游牧生活,实际上是建立在对这个地区生态规律的深刻理解上的非常贴切的文化表达。(1)试分析呼伦湖水位下降的原因及危害。(6分)(2)近年来,当地牧民纷纷建起了棚圈和网围栏,打了不少机井,变游牧为驻牧,请简析由此引发的生态问题。(6分)(3)简述适当载畜量的游牧方式与当地生态的和谐关系。(8分)解析:第(1)题,呼伦湖水位下降自然原因是全球变暖,人为原因应与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等不合理人类活动有关。第(2)题,变游牧为驻牧,使局部地区出现过度放牧和超载放牧,易出现斑点状荒漠化。第(3)题,适当载畜量的游牧方式可避免过度放牧,有利于维护天然草场的生态平衡。答案:(1)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垦殖,过度取水,不合理采矿等。危害:湖水变咸,鱼类减少,沿岸土地出现沙化和盐碱化。(2)生态问题:斑点状荒漠化。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