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1).doc_第1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1).doc_第2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1).doc_第3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1).doc_第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一、(2014届安徽省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杨巍,字伯谦,海丰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除武进知县。擢兵科给事中。操江佥都御史史褒善已迁大理卿,巍言:“东南倭患方剧,参赞、巡抚俱论罪,褒善独幸免,又夤缘美迁,请并吏部罚治。”帝怒,停选司俸,还褒善故官。巍既忤吏部,遂出为山西佥事。已,迁参议,分守宣府。寇入犯,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赉银币。寻为阳和兵备副使。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逾年,以养母归。归二年,召起巡抚陕西。增补屯戍军伍,清还屯地之夺于藩府者。隆庆初,进右副都御史,移抚山西。所部驿递银岁征五十四万,巍请减四之一。修筑沿边城堡,檄散大盗李九经党。复乞养母去。神宗立,起兵部右侍郎。万历二年,改吏部,进左,又以终养归。母年逾百岁卒。十年,起南京户部尚书,旋召为工部尚书。有诏营建行宫,巍争之,乃止。明年,改户部,迁吏部尚书。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至严嵩,始阴挠部权。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祖制由此变。至是,申时行当国。巍素厉清操,有时望,然年耄骫骳,多听其指挥。御史丁此吕论科场事,时行及余有丁、许国辈皆恶之。巍论谪此吕,为御史江东之、李植等所攻,与时行俱乞罢。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当居正初败,言路张甚,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诸大臣惧见攻,政府与铨部阴相倚以制言路。先是,九年京察,张居正令吏部尽除异己者。十五年,复当大计,都御史辛自修欲大有所澄汰,巍徇政府指持之。出身进士者,贬黜仅三十三人,而翰林、吏部、给事、御史无一焉。贤否混淆,群情失望。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巍率同列请以秋日御殿。至十月,巍等复请。帝不悦,责以沽名。巍初历中外,甚有声。及秉铨,素望大损。然有清操,性长厚。明年,以年几八十,屡疏乞归。诏乘传、给廪隶如故事。归十五年,年九十二而卒。赠少保。(节选自明史)【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除武进知县 除:任命b又夤缘美迁 夤缘:攀附权贵,向上巴结c六部分莅天下事 莅:监视d给廪隶如故事 故事:旧例【小题2】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a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 其可怪也欤b清还屯地之夺于藩府者 蚓无爪牙之利c巍争之,乃止 今君乃亡赵走燕d帝不悦,责以沽名 阙秦以利晋【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杨巍在任职期间几次因为奉养母亲而辞官回家,母亲年满百岁去世后,他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b杨巍曾担任吏部尚书,虽然按明制六部应该分别掌管天下之事,但自张居正起六部权力尽归内阁。c杨巍虽然曾因沽名钓誉被皇上责备,但在他年近八十告老还乡后,皇帝仍下诏给予他规定的待遇。d杨巍走上仕途后,任职经历复杂,声名一直不错,但他在任吏部尚书后,名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4分)译:(2)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3分)译:(3)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3分)译:【答案】【小题1】c【小题2】b【小题3】c【小题4】(1)皇帝听从了大臣们的请求,安慰留任了杨巍等人并且告戒了谏官们,杨巍于是重新到职处理政事。(“从”“戒喻”“乃”“视事”各1分)(2)皇帝也怀疑大臣们结成私党,想让谏官揭发他们来杜绝受蒙蔽。(“朋比”“摘发”“杜”各1分)(3)十七年夏,皇帝长时间不临朝听政,朝廷内外怀疑皇帝因为张鲸不被任用的缘故借口有病不上朝。(“视朝”“故”“托”各1分)【解析】【小题1】【小题4】神宗即位,杨巍被起用担任兵部右侍郎。万历二年,改任吏部侍郎,又因为奉养母亲辞官回家。母亲年满百岁去世。十年,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不久被召担任工部尚书。皇上下诏营建行宫,杨巍进谏规劝,才停止。第二年,改任户部尚书,又调任吏部尚书。按明朝制度,六部分别掌管天下之事,内阁不得侵权。到了严嵩时,开始暗地里阻挠六部行使职权。等到张居正时,六部的权力尽归内阁,祖制从此改变。到了这时,申时行执政。杨巍一向厉行清正节操,在当时很有声望,然而因为年老无主见,大多听申时行指挥。御史丁此吕议论科场之事,申时行和余有丁、许国等人都憎恨他。杨巍建议贬谪此吕,被御史江东之、李植等人攻击,杨巍和申时行都请求免职。皇帝听从诸位大臣的请求,安慰留任了杨巍等人并且告戒了谏官二、(14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若左氏国语 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其言秦汉,详矣。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 序:记述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咎:过失c此其所蔽也 蔽:短处d质而不俚俚:鄙俗【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b斯以勤矣 余与四人拥火以人c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 不拘于时,学于余d既明且哲,能保其身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3分)译文: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3分)译文: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4分)译文: 【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d【小题4】c【小题5】(1)(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2)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世俗的事功。(3)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解析】【小题1】【小题5】试题分析: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1)务:致力,一心。载:记载。笃:深刻。(2)道:称道。贱:鄙视。贵:看重。(3)摭:采录、摘取。分散:分别。或:有的地方。抵牾:互相矛盾。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三、(14届浙江湖州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9分)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斯用兵之效也效:效果 始速祸焉 速:加快李牧连却之却:使之退,打退 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数:命运【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小题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的原因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燕是“小国而后亡”,赵与秦战并“连却之”,都在说明“用兵之效”。c作者认为齐、燕、赵等国不以地赂秦,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内政外交政策,秦人未必能消灭六国。d作者在文中真正要探讨的是:面对敌人,切不可为敌所“胁”,势弱于敌的六国犹可胜秦,若势强于敌则更应胜敌。【答案】【小题1】b【小题2】d【小题3】a【解析】【小题1】四、(14届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上期初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南康直节堂记宋苏 辙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诗曰:“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歌阕而罢。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注: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同“悦”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屈曲变弯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与众不同【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惟杉能遂其性 其孰能讥之乎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d君以客饮于堂上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小题3】下列是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表面状物,实则写人。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有讲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小题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分)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3分)(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4分)【答案】【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小题5】()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解析】【小题1】危乎?”翻译为“正像这丛杉树,与众不同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全句都是具体描写杉树的状态,而“与众不同”是概括性的词语,显然不太合乎就语境。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小题2】【小题4】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五、(2014届安徽亳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博尔术,阿儿剌氏。父纳忽阿儿阑,与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邻好。博尔术志意沉雄,善战知兵,事太祖,共履艰危,义均同气,征伐四出,无往不从。时诸部未宁,博尔术每警夜,帝寝必安枕。语及政要,或至达旦。君臣之契,犹鱼水也。初,要儿斤部卒盗牧马,博尔术与往追之,时年十三,知众寡不敌,乃出奇从旁夹击之,盗舍所掠去。即战于大赤兀里,两军相接,下令殊死战,跬步勿退。博尔术系马于腰,跽而引满,分寸不离故处,太祖嘉其勇胆。又尝溃围于怯列,太祖失马,博尔术拥帝累骑饵驰,顿止中野。会天雨雪,失牙帐所在,卧草泽中,与木华黎张毡裘以蔽帝,通夕植立,足迹不移,及旦,雪深数尺,遂免于难。篾里期之战,亦以风雪迷阵,再入敌中,求太祖不见,急趋辎重,则帝已还卧憩车中,闻博尔术至,曰:“聪天赞我也。”丙寅岁,太祖即皇帝位,君臣之分益密,尝从容谓博尔术及木华黎曰:“今国内平定,多汝等之力,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汝等宜体此勿替。”遂以博尔术及木华黎为左右万户,各以其属翊卫,位在诸将上。皇子察哈台出镇西域,有旨从博尔术受教,博尔术教以人生经涉险阻,必获善地,所过无轻舍止。太祖谓皇子曰:“朕之教汝,亦不逾是。”未几,赐广平路户一亡七千三百有奇为分地。以老病薨,太祖痛悼之,谥武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敦睦邻好 敦:亲善b盗舍所掠去 舍:住舍c君臣之契 契:投合d赐广平路户一万七千三百有奇为分地 奇:零数【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3分)a与木华黎张毡裘以蔽帝 乐琴书以消优b朕之教汝,亦不逾是 凌万顷之茫然c与烈祖神元皇帝接境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乃出奇从旁夹击之 今其智乃反不髓及【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a少年博尔术沉着勇敢,灵活用兵,从要儿斤部族士兵手中夺回被盗的牧马。b怯列一战中,博尔术与木华黎一起张开毛毡皮裘掩蔽太祖,三人幸免于难。c篾里期之战,博尔术深入敌阵救护太祖,受到太祖高度褒奖。d博尔术受命教导皇子察哈台,太祖对博尔术的方法非常认同。【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博尔术系马于腰,跽而引满,分寸不离故处,太祖嘉其勇胆。(2)今国内平定,多汝等之力,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错,汝等宜体此勿替。【答案】【小题1】b【小题2】a【小题3】c【小题4】(1)博尔术将马绳系在自己腰上,跪在地上拉弓至满,寸步不离所守位置,太祖赞许他勇敢。(5分。“于”1分,“跽”1分,“引”1分, “嘉”1分;句式1分。)(2)如今国家内部平稳安定,多是因为你们的力量,我与你们关系,就像马车有辕,身体有臂,你们应该体谅我的心意,千万不要懈怠。(5分。“国内”1分, “犹”1分,“体”1分,“替”1分;句式1分。)【解析】【小题1】【小题2】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参考译文】博尔术,姓阿儿剌氏。父名纳忽阿儿阑,领地跟烈祖神元皇帝接壤,亲善睦邻友好。博尔术志意深沉雄健,勇敢善战,熟知兵法,跟随太祖,与太祖艰危与共,情义相投,有如同胞兄弟,征伐四方,无往不从。那时蒙古诸部尚未统一,博尔术每夜警卫在身边,让太祖能安心休息。两人谈论政事,有时竟通宵达安定,都是依靠你们的力量,我与你们关系,就像马车有辕,身体有臂,你们应该体谅我的心意,千万不要懈怠。”于是以博尔术和木华黎为左右万户侯,各自率部属辅佐太祖,地位在诸将之上。皇子察哈台出任西域地方长官,太祖下令他跟随博尔术接受教诲。博尔术以人生经历险阻来教导皇子,一定会得到好地方,所经过的地方,不要轻易舍弃。太祖对皇子说:“我教育你,也不超过这些。”不久,赏赐广平路一万七千三百多户为博尔术分封土地。后来博尔术因为年老病逝,太祖沉痛地哀悼他,谥号武忠。六、(2014届湖南湘中名校高三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管仲论 宋苏洵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管仲死,竖刁、易牙、 开方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何则?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彼桓公何人也?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呜呼!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人矣乎?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 无以遂其欲。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呜呼!仲可谓不知本者矣。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夫何患三子者?不言可也。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之虐,不如孝公之宽厚。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何者?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彼管仲者,何以死哉?(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注】竖刁、易牙、开方: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 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 内乱。四凶: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 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少正卯:春秋时鲁国人。灵公:晋灵公,晋文公之孙。 孝公: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秋 相:辅佐b其祸蔓延,讫简公 讫:至,到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 絷:拴,系,捆住d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逆:违背【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c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d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作师说以贻之【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 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鰌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b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c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d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小题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3分)译文:_ (2)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4分)译文: _ (3)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3分)译文: _【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d【小题4】b【小题5】祸乱的发生,不是发生于作乱之时,也一定有根源与预兆。即使桓公幸而听了管仲的话,杀了这三人,但其余的这类人,管仲能把他们全部除掉吗?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解析】【小题1】【小题4】参考译文管仲作丞相辅佐桓公,称霸于诸侯,排斥打击夷、狄等异族,终其一生都使齐国富强,诸侯不敢背叛。管仲死后,竖刁、易牙、开方被重用。桓公死于宫廷内乱,五位公子争抢君位,此祸蔓延,直到齐简公,齐国无一年安宁。功业的完成,不是完成在成功之日,必然由一定的因素而引起;祸乱的发生,不是发作于作乱之时,也必有其根源而预兆。因此,齐国的安定强盛,我不说是由于管仲,而说是由于鲍叔。至于齐国的祸乱,我不说是由于竖刁、易牙、开方,而说是由于管仲。为什么呢?竖刁、易牙、开方三人本就是乱国者,但重用他们的是齐桓公。有了舜才知道流放四凶,有了仲尼然后才知道杀掉少正卯,那桓公是什么人,回头看来,使桓公重用这三个人的是管仲啊!管仲病危时,桓公询问丞相的人选。此时,我想管仲将推荐天下最贤能的人来作答,但他的话不过是“竖刁、易的为人,并列出他们各自的短处。这是他心中认为这几个人都不能托以国家重任。而且预料自己将死。这部书实在是荒诞,不值得相信。我看史鳅,因为活着不能荐用蘧伯玉和斥退弥子瑕,为此有身后劝谏之事。萧何临死,推荐曹参代替自己。大臣的用心,本来应该如此啊!国家因一个人而兴盛,一个人而灭亡。贤人不悲痛自己的死亡,而忧虑国家的衰败。因此必须再推选出贤明的人来,然后才可以放心死去。那管仲,凭什么可以死掉呢?七、(广东珠海2014届高三开学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刘德威,徐州彭城人也。德威姿貌魁伟,颇以干略见称。大业末,从左光禄大夫裴仁基讨贼淮左,手斩贼帅李青珪。后与仁基同归李密,密素闻其名,与麾下兵,令于怀州镇守。武德元年,密与王世充战败入朝,德威亦率所部随密归。高祖嘉之,授左武候将军,封滕县公。及刘武周南侵,诏德威统兵击之,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武周获德威,令率其本兵往浩州招慰。德威自拔归朝,高祖亲劳问之,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改封彭城县公。未几,检校大理少卿。从擒建德,平世充,皆有功,转刑部侍郎,加散骑常侍,妻以平寿县主。贞观初,历大理、太仆二卿,加金紫光禄大夫。俄出为绵州刺史,以廉平著称,百姓为之立碑。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十一年,复授大理卿。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德威奏言:“诚在主上,不由臣下。人主好宽则宽,好急则急,律文失入减三等,失出减五等。今则反是,失入则无辜,失出便获大罪。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陛下但舍所急,则宁失不经复行于今日矣。”太宗深然之。数岁,迁刑部尚书,兼检校雍州别驾。十七年,至濮州,闻祐杀长史权万纪,德威入据济州,斩杀李佑,遣使以闻。诏德威便发河南兵马,以申经略,会遭母忧而罢。十八年,起为遂州刺史,三迁同州刺史。永徽三年卒,年七十一。赠礼部尚书、幽州都督,谥曰襄,陪葬献陵。(旧唐书刘德威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又判并州总管府司马 判:授予b妻以平寿县主 妻:妻子c诚在主上 诚:确实 d寻检校益州大都督府长史 寻:不久【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a后与仁基同归李密 与麾下兵b人主好宽则宽 今则反是c令于怀州镇守 复行于今日矣d俄出为绵州刺史 百姓为之立碑【小题3】下列各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b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c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 d俄而/裴寂失律于介州/齐王元吉弃并州还朝/留德威总知府事/元吉才出/武周已至城下/百姓相率投贼。【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德威有才干有谋略,武德元年,李密和王世充作战失败后归附朝廷,德威跟随李密归附朝廷,并屡次受到唐高祖的提拔,死后在献陵陪葬。b刘武周抓获刘德威后,下令德威率领自己的士兵前往浩州招抚百姓。德威逃回朝廷,得到唐高祖的亲自慰问。c唐朝法律条文规定,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要减三等处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要减五等处罚,而唐太宗时期法律则刚好相反,出现了“宁失不经”的局面。d刘德威占据济州后,皇帝让刘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借以施展刘德威的抱负,但恰逢刘德威的母亲去世而作罢。【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 兼陈贼中虚实及晋、绛诸部利害,高祖皆嘉纳之(3分) 太宗尝问之曰:“近来刑网稍密,其过安在?”(3分) 所以吏各自爱,竞执深文,非有教使之然,畏罪之所致耳。(4分)【答案】【小题1】b 【小题2】c【小题3】d 【小题4】c【解析】【小题1】【小题5】(刘德威)同时又陈述敌人部署的情况以及晋、绛等部的利害关系,高祖都嘉奖并接纳了他。【译文】刘德威,是徐州彭城人。德威身姿魁梧、伟岸,以有才干有谋略而著称。大业末年,跟从左光禄大夫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减五等入罪。如今现状却和法律条文相反,因过失判人入罪的官吏不受责罚,因过失判人出罪的官吏获大罪。官吏各自怜爱自己,争相执行严格的法律的原因不是有命令使他们这样的,是他们害怕被治罪而导致的。陛下只需舍弃严格的法律条文,宁失不经就又在今天实行了。”太宗认为这很正确。几年后,刘德威升迁担任刑部尚书,兼任校雍州别驾。贞观十七年,到濮州,听说李佑杀害长史权万纪,刘德威进入占据济州,斩杀了李佑,派遣使者让皇帝知道这件事。皇帝下令让德威任意调遣黄河以南的兵马,来施展抱负,恰逢刘德威母亲去世而作罢。贞观十八年,起任遂州刺史,三次升迁至同州刺史。永徽三年死去,71岁。赠与礼部尚书、幽州都督的名号,谥号襄,在献陵陪葬。八、(14届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习题。(6 分,每小题 3 分)陆贾从沛公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郡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据中国,何遣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授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谴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注】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亲戚:父母b屈强于此 屈:通“倔”c如反覆手耳 反覆:翻转 d人众车舆 舆:车马【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 欲以客往赴秦军c何可乃比于汉王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南海尉任嚣病且死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小题3】把第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4分)(2)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吏。(4分)【小题4】文言文中,陆贾是如何劝说尉佗并使尉佗最终屈服的?请简要概括。(5 分)【答案】【小题1】d【小题2】c【小题3】尉佗执意倔强必致掘冢灭族;高祖地广人众尉佗势单力薄; (大意正确即可。答对1点得1分,两点得3分,三点4分,4点得5分【解析】【小题1】【小题2】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参考译文】陆贾随从沛公平定天下,人们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原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派遣陆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来接见陆生。陆生就劝尉佗说:“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现在您却一反中原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凭借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你的大祸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呢?” 尉佗大笑说:“我不在中原起兵,所以在此称王;如果我占据了中原,又哪里比不上汉王呢?”于是就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陆生拜授尉佗为南越王,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节选自说苑奉使)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当即交给他一封公文,让他代行郡尉事务。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12、(14届成都外国语学校高三11月考)用斜线()给下面的文言文断句。(4分) 客 有 问 陈 季 方 足 下 家 君 太 丘 有 何 功 德 而 荷 天 下 重 名 季 方 曰 吾家 君 譬 如 桂 树 生 泰 山 之 阿 上 有 万 仞 之 高 下 有 不 测 之 深 上 为 甘露 所 沾 下 为 渊 泉 所 润 当 斯 之 时 桂 树 焉 知 泰 山 之 高 渊 泉 之 深 不知 有 功 德 与 无 也【注】太丘:陈寔,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答案】客有问陈季方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解析】九、(33分)(14届安徽江南十校高三摸底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初,魏人范雎从中大夫须贾使于齐,齐襄王闻其辩口,私赐之金及牛、酒。须贾以为雎以国阴事告齐也,归而告其相魏齐。魏齐怒,笞击范雎,折胁,折齿。雎佯死,卷以箦,置厕中,使客醉者更溺之,以惩后,令无妄言者。范雎谓守者日:“能出我,我必有厚谢。”守者乃请弃箦中死人。魏齐醉,曰:“可矣。”范雎得出。魏齐悔,复召求之。魏人郑安平遂操范雎亡匿,更姓名曰张禄。秦谒者王稽使于魏,范雎夜见王稽。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王见之于离宫。雎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范雎谬曰:“秦安得王!秦独有太后、穰侯耳!”王微闻其言,乃屏左右,跽而请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对曰:“唯唯。”如是者三。王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而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处人骨肉之间,愿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此所以王三问而不敢对者也。臣知今日言之于前,明日伏诛于后,然臣不敢避也。且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苟可以少有补于秦而死,此臣之所大愿也。独恐臣死之后,天下杜口裹足,莫肯乡秦耳!”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今者寡人得见先生,是天以寡人溷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事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范雎拜,王亦拜。范雎曰:“以秦国之大,士卒之勇,以治诸侯,譬若走韩卢而博蹇兔也。而闭关十五年,不敢窥兵于山东者,是穰侯为秦谋不忠,而大王之计亦有所失也。”王跽曰:“寡人愿闻失计!”然左右多窃听者,范雎未敢言内,先言外事,以观王之府仰。因进曰:“夫穰侯越韩、魏而攻齐刚、寿,非计也。齐闵王南攻楚,破军杀将,再辟地千里,而齐尺寸之地无得焉者,岂不欲得地哉?形势不能有也。诸侯见齐之罢敝,起兵而伐齐,大破之,齐几于亡,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今王不如远交而近攻,得寸则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夫韩、魏,中国之处而天下之枢也。王若欲霸,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以威楚、赵,楚强则附赵,赵强则附楚,楚、赵皆附,齐必惧矣,齐附则韩、魏因可虏也。”王曰:“善。”乃以范雎为客卿,与谋兵事。(节选资治通鉴)【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起兵而伐齐 伐:讨伐b稽潜载与俱归,荐之于王 潜:私下c所愿陈者皆匡君之事 匡:纠正,矫正d必亲中国以为天下枢 亲:亲切【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私赐之金及牛、酒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此臣之所大愿也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c臣,羁旅之臣也,交疏于王 燕王欲结于君d以其伐楚而肥韩、魏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范雎因为接收齐襄王的赏赐被人告发而被魏齐打断肋骨和牙齿,他装死并买通看守人而得以逃脱。后来魏齐对毒打范雎感到十分后悔。b范雎深夜拜见出使魏国的王稽,王稽把他带到了秦国,秦王在离宫召见范雎。而范雎却以十分无礼的姿态面见了秦王,秦王并未生气。c秦王多次跪请范雎赐教,表现出求贤若渴的诚意,最终打消了范雎的顾虑,范雎为秦王分析了秦国发展方略的失误,提出了自己的建议。d范雎以齐国攻打楚国而使好处落到韩、魏两国手中为反面教材,劝说秦王采取远交近攻的策略,并根据形势,各个击破,以取得霸权。【小题4】将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须贾以为雎以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