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1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2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3页
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灌口中学高中历史 专题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人民版选修1.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题北魏孝文帝改革备课日期2015年3月8日课 型新 课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认识其必然性。根据孝文帝改革的具体内容观察其对北魏社会转型所起的促进作用,并用唯物史观分析其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积极意义。从孝文帝改革的结果来看其改革的积极性和进步性。通过阅读和理解教材中所引用的历史材料,掌握分析、运用历史材料和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归纳的基本技能;通过对本课史实的分析、归纳等认识活动,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资料,加深学生对各项改革举措的了解,认识北魏前期政治经济制度的落后性和民族融合的必然性。在此过程中,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主动探究。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补充材料及自己对教科书的认识和理解,学会使用讨论法、分析法和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概括和阐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孝文帝改革背景、内容、目的的认识,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认识民族平等团结、互相交流的重要性。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教学难点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教学方法史料探究法 讲练结合 比较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 学 内 容设计与反思板书设计: 教 学 内 容设计与反思复习导入:投影:北方南方魏蜀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宋齐梁陈东汉隋朝讲授新课:一、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一)、北魏的崛起和统一黄河流域(基础)建立:386年鲜卑拓拔部建魏国,定都平城,史称北魏。成为黄河流域实力最强的政权。统一:经过:439年统一北方,结束100多年16国分裂割据局面。意义:a.初步结束西晋以来北方分裂割据局面。b.创造了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c.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孝文帝深刻意识到本民族的落后和汉族制度、文化的先进,从而坚定了他改革的决心。(二)、北魏社会矛盾的激化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原因:a.政治黑暗,租调徭役繁重;没有俸禄的官吏靠贪污搜刮维持奢侈生活;b.随时强迫百姓服役当兵,甚至对他们任意杀戮;表现:北魏建立后以汉族为主民众暴动达七八十次。统治阶级内部危机四伏:原因: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的悬殊。表现:拓拔贵族对汉族地主存有戒心;汉族地主官僚与鲜卑贵族矛盾时常发生。社会矛盾的激化影响北魏政权的稳定,需要统治者作出抉择。总之,在北魏统一北方后,社会矛盾的激化严重影响了北魏政权的稳定,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改革势在必行。(三)、冯太后和孝文帝深受汉族先进文化的影响。冯太后改革:实行均田制。为孝文帝改革创造条件。二、孝文帝改革措施(一)、推行均田制 背景:北魏将各族人民迁到京师附近定居,实行计口授田,“劝科农桑”,这是均田制雏形。由于战争和人口迁移,使北魏统治者掌握大量无主土地。(前提)时间:485年目的: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缓和社会矛盾。性质:均田制是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内容:农民:领露田(即无主荒地:死后归还,不得买卖)和桑田(即已耕种土地:可继承和买卖)义务:农民要承担一定徭役杂税。官吏和地主:官吏可分到公田,地主原有土地不变。使统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作用: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吸引更多流民定居使农民成为政府直接控制的编户,保证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二)、整顿吏治 原因:北魏百官以收取租调为谋生手段;贪污成风,影响政府经济收入,也激化阶级矛盾。措施:官吏任期不再固定六年,改由官吏政绩的好坏决定;对贪污帛一匹及枉法者处死。实行俸禄制,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品第高低发放,不许官吏自筹。影响:对贪赃枉法严惩不怠,相对缓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三)、迁都洛阳 原因:政治上:保守势力集中在平城改革遭抵制;而洛阳是中原政经中心,改革阻力小。经济上:平城地区产粮有限且常有水旱疾疫之灾;洛阳地处中原农业发达。军事上:旧都受到北方柔然的骚扰和威胁。地理上:平城偏居塞上,经略中原困难。目的:更充分地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改革鲜卑落后的文化习俗,摆脱旧势力的阻碍。措施:493年孝文帝以讨伐南朝为名率军南下,宣布定都洛阳。既对阴谋叛乱者予以镇压,又在不影响改革的前提下,允许大臣“冬则居南,夏则居北”。后又规定迁入洛阳的鲜卑人葬在洛阳。影响:定都洛阳为孝文帝推行革除旧俗提供了地理环境和文化氛围。(也是孝文帝革除旧俗背景)(四)、革除旧俗 措施:仿汉制: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修官制礼仪。穿汉服:禁止士民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说汉话:30岁以下官吏,一律说汉话。用汉姓:把拓拔氏改姓元,抹去皇室鲜卑族标志;鲜卑族复姓改为音近的单音汉姓。通汉婚:提倡皇族贵族与汉族主要士族通婚,通过联姻的方式,巩固与汉族地主联系。重汉臣:汉族官员由原来1/4上升到1/3,后来出现胡汉官员各半局面。影响:巩固了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的联系,加强了北魏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三、改革作用:北方经济恢复和民族大融合(一)、农业生产的发展1、发展原因:政府的重视:均田制使农民获得一定的土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吏治的改善和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孝文帝修建农业水利工程,派遣工匠指导修建水利工程;生产工具和技术的推广:犁和牛耕已广泛使用,新的耕作技术的推广(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民族大融合和各族人民辛勤劳动。2、主要成就:经济发展;政府收入增加(“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二)、繁盛的洛阳1.历史地位:洛阳是中华民族摇篮中心,众多王朝在此建都,成为全国或北方政治中心达300年之久2.重修洛阳城:“宫阙壮丽,列树成行”;城内居有民10万户。3.经济繁荣:城东的小市和城西的大市是主要商业区。政府为中亚和大秦来的商人专门设立“四通市”,以方便他们经商。大市和四通市出售南北、西域和大秦的商品;南北互市,中外贸易不绝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最大商业中心(超过平城和建康)和国际性商业城市.(地位)(三)、北方民族大融合(最重要历史意义)概念阐述:民族大融合是指:形成共同的生活区域、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文化1.特点:这一时期是中国境内民族大迁徙、大融合时代。2.原因:孝文帝革除旧俗的改革,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内迁各少数民族的发展。鲜卑,匈奴,羯,氐,羌迁居中原,通婚杂居,胡汉差别逐渐消除。(也是融合表现)3.表现:汉语言文字被“正音”确定下来,中原先进文化成为各族共同接受的文化。南迁各族把他们的优秀文明带到中原,成为中原文明重要组成部分。3.实质:民族融合的过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和社会进步的过程。4.影响:为隋唐大一统和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民族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四)改革性质:少数民族学习先进制度文化(兼有确立封建制度和民族融合性质)课堂小结: 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鲜卑族的统治。从改革的背景、内容及作用来看,顺应了历史的发展趋势,吸取了汉族先进的政治制度和先进文化,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整个中华民族的进步。在改革过程中,孝文帝表现出了超群的胆略和卓识。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家、改革家,对其改革应予以充分肯定。四、课堂练习: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