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教案.doc_第1页
书法艺术教案.doc_第2页
书法艺术教案.doc_第3页
书法艺术教案.doc_第4页
书法艺术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程名称军队基层美术常识第四节 书法艺术教 案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员明确书法艺术的种类、特征和审美要素,培养和提高广大官兵的审美情趣和艺术素质。 教学内容: 一、书法艺术的概念二、书法艺术的各种书体三、书法艺术美教学重点: 书法艺术的各种书体和书法艺术美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间: 一课时导入:书法艺术一、什么是书法艺术?是以写汉字为表现对象,以毛笔为表现工具的一种线条造型艺术。它是中华民族一门源远流长、丰富多采的传统艺术,是东方艺术精神的浓缩与象征。它分为实用性书法和艺术性书法两种。艺术性书法,它不仅有着一定的实用价值,而且它将通过艺术的手段,体现出或俊秀挺拔,或沉雄苍健;或虎卧凤阙;或婀娜多姿;或行云流水;或回肠荡气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使兰亭序古诗四帖人在体味领略的同时,产生赏心悦目的快慰。学习书法,不仅可美化环境,丰富官兵的文化生活,而且有助于加强军人的思想品德修养、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是一项有益于军人身心健康深受广大官兵的喜爱的活动,成为军队基层美术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学习和鉴赏书法,首先要了解:五种书体二、书法艺术的各种书体书法艺术的书体是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和草书。1、篆书是大篆和小篆的总称。(“篆”是匀圆庄重的意思)大篆,是指秦统一六国之前的殷商甲骨文、西周钟鼎文、以及春秋战国之交的石鼓文等;小篆则是秦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推行的一种篆文。大篆从文字形成、发展,直到被小篆所取代,共经历了近两千年的演变过程。它的发展演变,是随着商、周、春秋战国三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书写工具和书写质地(甲骨刻画青铜铸造石鼓石凿刻摩岩刻石竹简、木牍)的不断演进而发展、成熟起来的。因此,在大篆书体之间,又形成了因时而异的书写特点。总的演变特点是:由粗到精、由繁到简,最后由象形美的文字,出脱为抽象美的篆字。下面将大篆和小篆书体的特点,简介于下,供初学者识别。图例1)大篆甲骨文是今天人们能见到的最早的古文,它以刀为笔,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卜辞。由于刻写的质地是龟甲兽骨,因而得名为甲骨文或龟甲文、契(刻的意思)文;因其字的内容是记载占卜,祭祀活动的,所以又叫做占卜文、卜辞、刻辞。又因为出土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墟卜辞;甲古文是我国最早的书法,它是现代汉字的原型,单字约有五千左右,构成了具有严密规律的文字系统。文字笔道瘦硬挺直。文字结体平稳工整,疏密得当,娟秀匀称;契文布局错落有致,纵中有敛,虚实相间。郭沫若对甲骨文书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卜辞契于龟骨,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等数千载后人神往而行之疏密,字之结构,回环照应,井井有条足知存世契文,实一代法书。”图例 钟鼎文,是铸造在青铜上的铭文。这种文字大多铸刻在“钟”和“鼎”的四周(钟是商周时期的乐器,鼎是重要的礼器),因此得名“钟鼎文”,由于古代称铜为金,所以把青铜上的铭文又叫作金文。钟鼎上的文字有阴文和阳文两种形式。阴文是凹形文字,叫“款”;阳文是凸形文字,叫“识”,所以金文也统称为“钟鼎款识”或叫“款识文”。钟鼎文的书写制造方法与甲骨文不同。甲骨文,是书者直接用刀刻划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因而笔画一般瘦硬坚挺,笔锋犀利;钟鼎文,是由书者用毛笔写在铜版软泥模上,然后雕刻、加火烧铸而成。因而笔画显得厚重浑朴,笔锋圆劲。金文在整体艺术效果上,追求一种沉郁疑重,丰约典丽之气,给人以浑厚持穆、雄健郁勃之感。因此,金文从运笔、结构、章法中都显示了比较自如的审美追求,如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墙盘。散氏盘潇洒豪放,笔调恣肆纵逸,有种难以企及的稚拙天真之气,于漫不经意中见内涵的精湛功力。结构则迭宕险绝、奇崛峻峭,章法更为逸放和协,严谨中富有变化,巳达到了一种艺术上的极致。图例图例图例图例 石鼓文,是凿刻在形同“石鼓”石上的文字,因此称作“石鼓文”。石鼓文是流传最早的石刻,也是由图画化的篆字向线条化篆字交替过渡的书体。字形比钟鼎文更加圆润丰满、遒劲;结构比钟鼎文茂密严谨。笔道组合疏密有致、点画运笔法度严谨、藏头护尾、中锋涩行、粗细一致;章法布局行序排列整齐,它的出现,不仅标志了大篆的结束,而且是小篆书体的先导。泰山刻石2)小篆,是在秦朝统一六国后,由宰相李斯,在大篆的基础上,整理创制出的简练而规范、统一的文字。泰山刻石它的特点是结体笔道“线条化”;字体狭长、匀圆庄重,统一规范、章法布局:行列分明、整齐划一。为后来书体行列布局开创和规范了模式。总之篆书的形成发展,不论从实用性上看,还是从艺术性的角度来讲,都为开发中华民族的智力和艺术的繁衍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要求简捷易写的书体,这就产生了隶书。2、隶书是从篆书简化而成的一种新字体,是书法史上的一次大的革命。图例(1)简牍 是写在竹片(简)和木片(牍)上的文字,是我国传世最早的书迹。写得浑厚质朴,仪态万千,有篆书圆融流动的笔意、八分隶书的波磔、行草书的连笔、楷书的源头,可谓篆、隶、楷、行、草诸体皆备,丰富多采,琳琅满目、各有千秋。石门颂礼器碑衡方碑张迁碑(2)东汉碑刻,现存的佳品颇多,凤翥龙腾,各极其致。主要风格流派有四种。一是茂密雄强,浑穆厚重的有衡方碑;二是方整劲挺,斩截爽利的有张迁碑、子游残石、鲜于璜碑等。这些碑笔画分是棱角森挺的方笔,斩钉截铁,爽利痛快,结体大多方正,取横势;三是左规右距,法度森严的有礼器碑;四是舒展峭拔、烂漫多姿的有石门颂。爨宝子碑 3、楷书。楷书由隶书演变而成的。东汉之后的三国至魏晋南北朝,是隶书向楷书过度时期。这个时期的书体,表现出的半隶半楷的“过流型”爨宝子碑为目前所见由隶书过度到楷书之典型实物,于古拙中见凝重。 魏碑虽然在运笔、结构上带有一定的隶意,但它的运笔迅起疾收,点峻利,转折外多以侧锋取势,形成内圆外方、外刚内柔、钩提力送。撇捺重顿的特点。结构则疏密自然,纵横倚斜,错落有致,形成了一个时代书法艺术的高峰,也为唐代之后的书法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张猛龙魏碑书法初步归纳为三大流派。(1)方笔流派。笔画横平竖直,锋棱森挺,转折成角,点画犀利如刀切,刀法意味浓郁。结构则大多紧密,体势峻拔,或扁或方,风格犷悍。张猛龙最有代表性。 (2)圆笔流派的有郑文公碑。郑文公碑历来被认为是魏碑上品,运笔圆润遒劲,力度内涵,点画曲折多变、波动多姿,结构疏密自然,气势畅达。具有篆势、分韵、草情的艺术特征。张黑女 (3)方圆笔兼用流派,此派有张黑女。 张黑女方圆兼用的运笔,形成了多样化的美感,方笔风健劲挺,圆笔圆浑秀逸。它的方笔大都在撇、挑的起笔和横折转角处,在短横、短竖中间用之,而在撇中起笔一端的二角都是呈方势,配合着短挑起笔一端和波笔出捺时顿提形成的方势,以及横折处的方势,就构成了它的笔法中成方的成份。它的圆笔大都在点,撇的未笔,长横笔、长竖的末端等,以及运笔的秀逸圆融之势,就构成了它的笔法中圆的成份。泰山金刚经另外,还有用笔结体杂揉类。如泰山金刚经大摩崖石刻,字大逾尺,气魄宏大,笔力劲健,字体在篆、隶、楷之间。九成宫唐朝楷书艺术极为繁荣,是书法史上楷书高峰。欧阳询的书法追求笔斩险劲,结构严谨。代表作九成宫运用笔方圆兼备,线条峭拔挺健,结构气象森严,其中有些笔画带有隶意。玄秘塔碑告身贴中唐书法家。颜真卿博采众书,融汇变通,创出了丰腴端庄、气势雄浑的“颜体”,从书法的本体上反映了唐代艺术共同的美学精神,是时代的审美意识与艺术观念在书法世苑中的能动展现,与唐画的丰丽,唐塑的丰满、唐诗的丰采是互为呼应,一脉相承的是盛唐的时代的精神面貌的反映。著名的楷书作品有告身贴运笔稳健厚重、遒婉丰腴,线条血肉丰盈而筋骨内蕴,有体积感和立体感。特别是在捺笔的出捺时,先按后提,形成鹅头形,使笔画饱满圆润而力透纸背。其结构端庄宏放,气势宽绰。“细筋入骨,”宽博雄健风格的“颜体”字,对后世书法影响极大。柳公权是在“颜体”的基础上又有所变革,也成了一代大家,代表作有玄秘塔碑。后人称“颜筋柳骨”。行穰帖兰亭序行草图例行楷图例 4、行书,是在楷书基础上的快写与简化,是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一种书体,凡写得比较工整的接近于楷书的叫“行楷”;写得比较奔放的类似草书的叫行草,最有代表性的是王羲之的兰亭序,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其书法骨格清秀,点画遒美,行气流畅。通篇的笔情墨韵婉约清逸,旷达随和。章法布局畅达洗练,疏密有致,在漫不经意中显示了精湛的书法造诣,颇具儒雅秀丽之气,极典型地体现了晋代书法的美学特征。王羲之传世的行书还有行穰帖、丧乱三帖初日帖孔侍中帖、快去时晴帖等。王献之的行书名作鸭头丸中秋帖书风更俊美雄健。晋人行书精品还有王询伯远帖颜真卿的祭侄稿,挺拔苍劲,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伯远帖鸭头丸中秋帖丧乱三帖 郑板桥的书法在笔法上使篆、隶、草、楷四体笔法组合通用,轻重徐疾变幻奇妙,抑扬顿挫此起彼伏,那种奇逸之趣,超脱之意跃然纸上自书诗。那些时以楷书笔调、隶书波磔出现的重笔、涩笔,显得秀逸劲健。那些时以草书笔致篆书笔法展示的转折、提按,显得丰神潇洒。同时他将撇兰写竹之法融入书中,体姿多变,婀娜婉约。其物法结构则变形夸张,或大或小,或方或圆,或长或扁,或疏或密,挥潇自如,得心应手,造型多样而姿态优美。这是各种书杂交后所展现的字形上的优势。其章法如“乱石铺街”,散而不乱,密而不闷,利用点画穿插来行气布白,利用字形斜正来组合呼应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自书诗 5、草书是人们为了书写的简便,在隶书和楷书的基础上演化出来的一种删繁就简,急就成章的草写书体。它完全冲破了隶、楷书体的书写程式,犹如龙腾蛇舞,纵情奔放。运笔结构,讲究化断为连,奇形离合,而且以符代字,变化多端。比行书更加连绵简捷。急就章 (1)章草是隶书的草体,是将隶书写得草率、简捷而成。章草依然保留了隶书的波捺笔,字字分离,但笔画连绵,结构简化,其笔画连带处常使连接。如宋克临摹急就章索清的出师颂陆机的平复贴。书谱 (2)今草又称独草、小草。它和“章草”的区别在于;其一,字体放纵,排列不整、笔画多圆转钩连。去掉了“章草”有隶书波磔笔法的痕迹,保留并丰富发展了“章草”中单字游丝牵连,行字上领下接,字字连意,互不联形的布行章法;其二,用欹斜奇险恣意放纵的手法改变了章草结体稳重、运笔平稳内涵的风韵;其三,用“符代字”的手法,进一步提高了草书“应急快写”的速度。传世有张芝草书。唐孙过庭的书谱清朝傅山草书逸笔潇洒,奇崛豪放,颇有天真烂漫之态,运笔精熟洗练,苍劲健美而灵动多姿,有种“惊蛇入草,飞鸟投林”的美感,意韵横溢中可见气势酣畅,从而也印证了他著名的书法美学观点:“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真率毋安排。” (3)“狂草”又称“大草”是张旭和怀素在融合了前辈书家的精髓的基础上,磨炼出的一种与“独草”并蒂争艳的狂草。比独草更加恣意放纵。与独草主要区别在于:其一,用“借上字之终而为下字之始的“拔茅连茹,上下牵连”的手法,突破了“独草”的单字结构运笔连绵、篇章布行“字断、意连”的程式,开拓出了字字流动游走,通篇“笔意混成”的法式。其二,随书者情绪的变化和章法布局的需要,运用“以画代符、以符代字”的写意手法。尽情抒发“奇形离合,数意兼包”的意趣,把具有“实用、观赏”双重价值的今草,完全升华到抒情写意的美艺殿堂。狂草的代表作有张旭的古四贴怀素的圣母帖、食鱼贴论书贴目叙贴怀素是最有成就的草书大家,他的草书艺术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如北宋的黄庭坚的诗上座贴学怀素而瑰丽多奇。现代毛泽东的娄山关等草书作品,得怀素笔法精神又融入了磅礴气势。娄山关怀素的圣母帖三、书法艺术美书法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一直为人们欣赏,人们喜爱书法,正是因为能以美示人。触发人们对美的感受和联想。那么,书法到底美在哪里呢?对这一问题,探索的人很多,因为书法艺术比起其他艺术要抽象和不易捉摸得多。故而亦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看法不一。这里试就这一问题和同志共同作些探讨。书法美主要表现为书法的线条美。书法的线条,就是传统所说的“点画”,那么,究竟什么样的线条才称得上美呢?图例1线条美(1)线条的立体感。立体感的线条,它是一个圆的,而不是平面,圆的线条是饱满、结实,有浮雕感和立体感。因此它是一种有力度的线条,是有美感的线条,也是书法线条的审美标准。书法线条的立体感是书法艺术的生命。请看“体”字,圆厚的线条使人感到一种饱满充实丰满的美感。如果线条写偏了那就会失去这种美感,使人感到褊薄浮浅而耐寻味了。图例 (2)线条的力感,一般来说线条的力感关到二个因素,其一是中锋用笔,因为中锋用笔能使线条饱满圆实,线条饱满圆实了。力感也就自然出现,褊薄浮浅的线条是没有力感的。其二是“涩行”,所谓“涩”是一种线条冲破纸面阻力,挣扎奋进的艺术效果。这种效果能产生力度感,在传统书学中,常用形象化的“屋漏痕”来形容这种艺术效果。所谓“屋漏痕”,是说水滴从屋顶沿墙漏下,不是顺顺当当地一泻无余,而是一面克服墙壁阻力,一面缓缓滴下。刘熙载说:“惟笔势欲行,如有物拒之,竭力与之争,斯不期涩而自涩矣。”这样出的线条,不轻滑,不飘浮,而是沉着,凝重、老辣、苍劲,有如“万岁枯藤”。图例 (3)线条的动感 艺术不是僵死的东西,而是俱有无穷活力的欣赏品,因此,凡是成功的艺术作品,总会使人感到一种无穷的生命力。作为书法艺术要素之一的线条,也自然少不了这一点这就是线条的动感。人们常说“龙飞风舞”,这不但包括了字的动势,同时,也包括了线条的动势,因为线条的动势是字的动势的生命。 (4)线条的情感线条的情感是字的感情的重要基础之一。一般来说,这和当时心情有关。一个人在高兴时,由于心情舒畅所以笔下常常流美;一个人在拂逆时,由于心情沉重,故而下笔常多重实。急躁的人落笔匆忙,恬淡的人笔底虚灵。唐朝韩愈说得好:“往时张旭,不治外技。喜怒,窘穷,忧愁、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于焉发之。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之花实,天地事物之,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此名后世”。所述虽是张的草书,但由此及彼,其他书体的原理也完全是一样的。 (5)线条的节奏感 书法线条在纸上运动的形式不是平拖直划糊抹而就的,而是富有节奏韵律变化的轻重徐疾、抑扬顿挫的运动,在笔情黑韵中激荡着感情的旋律,形式美中涌透进了强烈的音乐节奏性。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又说“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都是讲线条的节奏变化。 2、线条的组合美两个图例 线条的呼应作用,在于将各个原来独立的线条、贯穿为有机的统一体。有呼应的线条就象有“气”在流动,使他们“活”起来,就象被赋予生命一样,所以书法中非常重视“气”或“行气”的作用,也称之为“血脉”,这种首尾呼应,上下相接是在笔势往来中实现的。所谓笔势,是毛笔在点画运动中产生的势能。上一笔收笔时产生的势能,正好为下一笔落笔所利用。这样两笔之间,便产生了呼应。也就是说“起笔为呼,承笔为应。”笔势呼应在行草书中容易体现,这是因为笔画之间或字与字之间,往往有牵丝相连。书谱说:“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就是指草书的呼应是有形的。而“真以点画的形质,使转为情性。”楷书的笔势呼应是无形的。但如果认为楷书笔画之间没有牵丝往来就是没有呼应,可以一笔一笔割裂来写,那就错了。我们仔细观察比较“光”字的收笔落笔处,便可知势能的呼应还是存在的。这一点作为初学书者一开始是不容易体会到的。所以苏轼说:“真书难于飘扬。”就是指写楷书最难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