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整理.doc_第1页
人文地理整理.doc_第2页
人文地理整理.doc_第3页
人文地理整理.doc_第4页
人文地理整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1、简述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人文地理学研究对象具有其特定的内核即地理学的传统研究范式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具体包括三大主题:1、区域研究的传统: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2、空间分析的传统: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 3、人地关系的传统: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把以上三大传统范式结合起来,就形成了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思想意识) 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2、简述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 其主要特性是社会性、区域性和综合性。(一)社会性:与自然地理学的不同 人文地理学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因而在不断地运动中。(二)区域性:与其他人文学科的不同各国各地区自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人口、科技与教育发展水平等条件差异很大,也正是这种差异的存在,不同区域的人文现象才会出现多样性与差异性。因此研究人文现象的空间差异,必须研究区域。(三)综合性:横断学科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1、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地理环境各要素不是孤立的,是多种要素相互作用、相互联系而形成一个整体, 2、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3、地理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3、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19世纪以前) 国外:发轫于古希腊学者,荷马、希罗多德、帕拉图、亚里士多德、埃拉托色尼等,源于考察和哲学; 源于对地方知识的记录和对人们所理解世界描述和记录:描述性 中世纪受宗教影响发展较慢都是通才,尚未建立学科分(2)、近代人文地理学时间:19c下半叶20c中(二战后)人文地理学已经形成为一门独立的地理学分支学科 动力: 地理大发现和一系列探险活动、科学革命带来的冲击; 新知识的积累和传播 殖民主义行政城市沿海岸发展 德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v 拉采尔 人文地理学的创始人 环境决定论 著有人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v 赫特纳 区域学派的代表 重空间分布、人与自然相互作用 地理学:它的历史、性质和方法v 施吕特尔 景观学派创始人 注重从历史的视角关注景观的由自然文化的过程v 区位理论学派 杜能农业区位论 韦伯工业区位论 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法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 维达尔.白兰士 侧重区域的详细描述、重实地考察 人地关系理论-可能主义自然为人类提供很多可能的选择v 白吕纳 人地学原理 细化了人地关系英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v 麦金德 英国政治地理学开创性人物 大陆腹地学说:欧亚非-大陆岛 为法西斯所利用美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v 森普尔 拉采尔学生之一 环境决定论v 亨丁顿 环境决定论著作气候与文明v 索尔 景观学派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v 哈特向 地理学的性质 强调区域差异性俄国的近代人文地理学v 受德国地理学影响较多v 经济地理学划分为地理学派和经济学派, 地理学派巴朗斯基、萨乌什金为代表,强调区域性,重视自然条件分析与区域的综合研究 经济学派费根、康斯坦丁诺夫,经济学科,研究生产布局要素、投资比例、经济效益的分析v 批判了人地关系的综合视角,导致人地对立,也影响了中国v 四大学派: 以拉采尔、森普尔为代表的环境学派(环境决定论); 以白兰士、白吕纳为代表的人地相关学派,可能主义、实证主义,相信人定胜天;重区域描述 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经验主义; 以索尔为代表的景观学派;(3)、现代人文地理学 新的发展阶段,研究领域、理论、技术和方法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展。战后初期,美国地理学界区域学派的观点占上风;20世纪50、60年代,计量地理学20世纪70年代,人本主义倾向,行为地理学、福利地理学等发展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扩散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关系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1、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区的文化区。(语言文化区) 功能文化区不是在自然状态下形成的,而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国家、学校等)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2、扩展扩散 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空间变大的过程。 具有空间上的连续性 扩展扩散三种类型: 接触扩散(contagio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传染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电视机、电脑普及)。 等级扩散(hierarchical 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购物中心、麦当劳)。 刺激扩散(stimulus 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西伯利亚的土著居民驯养鹿)。迁移扩散 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中国的饮食和中餐馆) 部分文化扩散的周期性特征(有时慢,有时快)3、 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日本的防震文化) 环境条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 环境差异性的影响 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文化景观4、文化的特征: 文化具有高度的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粤语、普通话、重庆话等) 文化之间的排他性 文化整合的前提 对对方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的肯定(肯德基的中国化) 过程: 竞争冲突比较学习接收调整整合新文化产生 地域文化改变的结果 混合或同化、合并、退化、灭绝、适应; 5、文化景观是人类文化综合作用于地表的地域文化综合体现; 文化景观的特征: 文化景观是客观存在的地域单元、人文现象的总特征; 文化景观反映了人文现象与环境的特定关系; 文化景观是能够观察和感觉到事物现象,它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景观二、人地关系基本理论理论名称代表人物理论要点简要评价环境决定论拉采尔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它用自然环境的作用否定 “天命论”、“神创论”,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过分强调环境的决定作用,否定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各种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可能论(或然论)白兰士和白吕纳强调人在利用地理环境过程中的选择力和创造力。积极作用:纠正了环境决定论引起的人文地理学发展上所走的弯路,有助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社会的发展。局限性:可能论过分强调人的选择能力,地理环境只是提供可能,其对人地关系的解释不够彻底。启示:在自然地理环境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充分发人的主观能动性,具体分析不同时空的人地关系特性。适应论英国人文地理学家罗克斯比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在利用中的适应; 人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具有多种可能性。积极作用:批判自然地理环境的开发利用。局限性:尚未找到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尚未找到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合理途径。启示:利用自然应适应自然地理环境,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包括社会地理环境。生态论美国地理学家巴罗斯人地关系是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反应地理学同意的主题的人地关系人类生态。积极作用:批判了地理学只关注自然地理环境本身的倾向,将人类生态引进地理学,作为统一地理学的主题人地关系研究的一种方法,注重人地关系作用过程的研究。局限性:将地理学等同于人类生态学,尚未找到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尚未找到人类选择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反映的依据。启示:人类对地理环境作出合理的反应,人有主动选择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可能性和能力。和谐论(协调论)庄子、李特尔、吴传钧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复杂的巨系统;人类社会与地理环境对立统一;社会发展与地理环境应协调发展;人类必须约束自身行为来协调人地关系。积极作用:推动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完善地理学的主线和结构。局限性:对人地关系的复杂机理尚缺乏认识;协调人地关系的实证的案例尚不多。启示:人地关系是可以协调的;协调人地关系带有强烈的个案性和创新性。环境感知论人与自然环境关系中的各种可能性进行选择时不是任意的、随机的和毫无规律的,而是有一定的客观规律可循的。通过研究人类的环境知觉和空间行为,可透彻地了解和检验人地之间的关系。通过人与环境间的知觉、认知、激励及行为和行为方式、行为原动力、决策与反馈等方面的研究,并融入心理因素,将地理学对行为的人的思考推向深层次领域,从而为人地之间的协调或调控提供了又一支撑体系;采用行为透视与区域透视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把人文地理学与同源的社会科学各分支区别开来。文化决定论文化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每一种文化特征水平都对应于特定的人地关系。相同的自然环境+不同的文化系统=不同的文化景观。不同的自然环境+相同的文化系统=相似的文化景观。文化决定论的片面性:虽然文化规范人们的行为准则,但人类在自己创造出来的文化面前并不是束手无策和俯首听命的。文化对人们的行为规范是有条件的,当人们在生存线上挣扎而加速生存环境衰竭的时候,文化价值观也失去了它的支配作用。第三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一、时间地理学的研究方法体系:时间地理学从人本主义思想和微观研究角度出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法体系。 在时空间坐标系上连续不断地表示和分析人文现象。 时间与空间的结合。 强调限制人的行为的制约条件。 基于个人日常行为分析的方法论。 强调为城市与区域规划服务的应用性特色。第四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一、布莱克的人口转变五阶段模式: 高位静止阶段,即HS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并达到均 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态状态; 早期扩张阶段,即EE阶段:死亡率先于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逐 渐加速; 后期扩张阶段,即LE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并达到地水平,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扩张至最快而后减速; 低位静止阶段,即LS阶段:死亡率和出生率先后降至低水平并重新到达均衡,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 减退阶段,即D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人口呈负增长状态。二、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的关系:自然环境与人口的增长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自然环境会对人口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人口发展状况也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自然环境与人口增长的作用集中体现在自然资源上: 然环境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提供了自然物质基础和条件;(空气、阳光、水分、 土壤等) 自然环境给人类生存发展提供生产资料的同时,人们所从事社会物质资料生产的一切物质条件也来源于自然环境; 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也会影响人口的增长, 是制约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 量的人口是开发环境的动力,没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存在,谈不上开发环境; 过量的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地球资源环境日益遭到破坏,例如土地 沙漠化、 植被破坏、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从而不利于协调人口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口增长与自然环境之间产生矛盾,引发世界资源短缺问题,从而影响了世界 人口的可持续发展。三、适度人口: 概念:建立在人口容量概念的基础上,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最适合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个理想人口数量。探索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适度人口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它的确定对于解 剖某个区域的人口过剩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人口现象有着重要参考价值,所区域适度人口的确定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的修编,区域未来人口预测以及各项事业的评价等都有重要意义。 国家的人口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而言,适度人口的确定是制定国家人口战略 的基础和出发点,它利于更好地执行人口政策,有助于认识人口政策的科学性、稳定性和连续性,避免对现行人口政策的误解; 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来讲,适度人口的确定也有着重要意义。发达国 家的人口转变基本上都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顺其自然地自动实现的,而发展中国家则完全不同,它们不仅经济落后,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实际人口已远远超过适度人口。所以,只有及早确定科学合理的适度人口,才能采取政策手段,促使人口转变,并使人口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以持续增长的经济实力保障人口转变的完成,这才是行之有效的策略。四、世界人口分布的规律: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地域上的差异和地带上的差异两个方面。(1)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2)人口分布的地带性差异 水平地带上的差异 垂直地带上的差异A 水平方向上:A)世界人口分布的中低纬指向;B)世界人口分布的近海岸指向。B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趋势:平原指向。(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世界上90%的人口居住在仅占陆地总面积10%的土地,大部分陆地至今无人居住。世界人口分布的不平衡除了表现在水陆之间外,还表现在南北半球、沿海和内地、高原与平原;世界人口在各大洲分布也极不平衡。亚欧两州仅占陆地面积的一小部分,而人口则占总人口的大部分,面积广大的南极大陆无定居居民。在各大洲内部人口分布也不平衡。)五、思考题:2、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成因: 要原因是经济方面,即寻找可以改善物质生活条件的“机会”,挣更多的 钱。 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也是造成人口迁移的重要因素。 生态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迁移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 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刺激因素:包括经济、政治、战争等。 个人动机变化产生的因素: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3、根据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我国人口分布的基本规律 东南半壁人口高度密集(为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西北半壁人 口极为稀疏;人口明显地集中于沿海,越往内地人口越稀疏;人口的低地指向性。第五章 农业的起源和发展一、农业的发展阶段与类型农业在漫长的历史演进中,共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原始农业是农业起始阶段的农业类型,即迁移农业。类型:刀耕火种(二)传统农业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它是一种生计农业类型: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农牧混合农业)、游牧业(三)现代农业现代农业为商业农业。类型:种植园农业、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二、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 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杜能首先提出,他的学说又称杜能农业区位论。理论前提杜能对于其假想的“孤立国”,给定了以下六个假定条件: 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 2不存在可用于航运的河流与运河,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 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耕作; 4距城市4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它地区隔绝; 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给则仅来源于周围平原; 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杜能考察问题的方法是“孤立化的方法”。利用这一方法是为了排除其它要素(像土质条件,土地肥力,河流等)的干扰,而只探讨一个要素(即市场距离)的作用。即不考虑所有的自然条件差异,而只是考察在一个均质的假想空间里,农业生产方式的配置与距城市距离的关系。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三、思考题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的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农业景观类型与地理环境要素密切相关,根据当地的日照、降雨、河流分布、干旱、湿润、平原或山区等条件因地制宜。例如:水稻农业是潮湿的热带和副热带地区一种独特类型的农业。如水热条件适合水稻种植,也可扩大到暖温带的某些地区。但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由于水稻在生长期间需要的水量大,所以需要土地平整、排灌方便。在平原地区,水稻田多集中在河流两岸与三角洲地区;水源充足的丘陵地区,多依山势沿等高线建成层层梯田。水稻种植地区的北部温度较低,冷热季节性较强,大都实行水旱两作,即冬季种麦,麦收后种水稻。(一)地理环境对农业活动的影响:1、自然环境对农业的影响以直接影响为主,有时候对农业的影响具有决定性。天气和气候条件:天气和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2、土地土壤地形条件:土地是农业的重要资源。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一是通过它对气候与土壤的作用施加的;另一是对耕作带来的困难。土壤不仅是植物不可缺少的固着的立地,也是植物所需多种养分的所在。(二)农业活动对环境的影响:1、农业产生后以人为的植被农田取代天然的植被,大片森林遭到破坏。2、草原除受耕作业的压力,还受牧业的压力。第六章工业的出现和区位一、简述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状况 p167(一)北美工业带 北美的制造业集中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的东南部,称为北美工业带。(二)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在西欧地区,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来银河口进入欧洲大陆西部,从荷兰向法国、德国接壤处延伸到意大利北部。主要有四个主要工业区:英国工业区,莱茵鲁尔工业区,莱茵中部工业区,意大利北部工业区。(三)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带中央工业区;伏尔加工业区;乌克兰工业区;库玆涅茨克工业区(四)日本工业带该国资产缺乏工业发展不平衡,二战后注重通过技术培训来提高工人水平,加上组织管理合理并能积极消化他国的技术,一出口为向导,取得显著的效果。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所以工业都面向太平洋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二、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p174(一)自然条件,主要是地形、气候和水文(二)资源条件 (一切对人类物质生产有用的物质)(三)能源条件:水力、蒸汽机、电力(四)市场条件(五)劳动力条件(六)工业发展的环境(七)区域协作和全球一体化三、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影响生产布局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原料、燃料、劳动成本、运费以及集聚等。理想区位因素及企业厂址应当选择在生产费用最低的地点。运费起着决定作用,工资影响可以引起运费定向区位产生第一次偏离,既具有可以使运费、工资定位产生第二次偏离,即在运费工资和集聚三者关系中寻求最佳区位、并以此为基础,联系其他因素对区位的影响。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克里斯塔勒一韦伯区位论的静态局部均衡理论为基础,将地理学的地域性和综合性特点结合起来,形成比较完整的市场区位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能源条件的改善和技术密集程度的提高,能源指向逐渐削弱,市场指向与日俱增。四、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p186格局 :一、工业产品需求不旺。二、工业生产能力过剩。三、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需要获得资金和技术的支持措施:为了吸引外资,发展中国家自身先大量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还要培养各种人才以建立自己的工业。五、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需求不旺和生产能力过剩措施: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市场,在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济集团,减少或取消相互之间的贸易障碍,增加彼此之间的供需关系,使商品、资金和劳动力在经济集团范围内自由流动。第七章1、 城市化的概念:城市化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体现。城市化的概念涉及四个方面的含义: 市化是城市对乡村施加影响的过程; 城市化是全社会人口接受城市文化的过程; 城市化是人口集中的过程,包括集中点的增加和增大; 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例占全社会人口比例增加的过程。郊区城市化:随着城市人口激增和交通方式的变革,城市迅速向四周扩展,城市与郊区的联系日益密切,郊区成为广大农村中受城市影响最为密切的区域。逆城市化:指人口和工商业从中心城市向中小城市转移,城市化地域不断扩大,城市化向农村地域推进,并以中小城镇的分散发展为主,形成城乡一体化。2、 城市化的一般发展规律1、 内部市区的城市化 心地区的城市化; 中间市区的城市化。2、 外围市区的城市化 外交通设施的延伸; 业的扩展; 住宅的扩散3、 郊区城市化 地利用集约化; 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城市网络化(指以各种现代交通手段、通信手段、管理和绿地等为载体,以各类不同功能、不同规模的城市为基础形成的具有高度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和能量交换的城乡系统。 )4、 逆城市化阶段 3、 城市化的类型向心型与离心型、外延型与飞地型、景观型与职能型、积极型与消极型、自上而下型与自下而上型4、 城市化的影响因素1、 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是城市化的原生动力。 业生产力水平及剩余粮食的生产能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一前提。农业剩余劳动力是城市形成的第二前提。2、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直接动力。3、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4、 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内生决定性力量。5、 人口和城市政策可以加速或延缓城市化的进程。5、 世界城市化与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特征(1) 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特征 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潮流,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城市化进程加快;2、大城市发展迅速,出现规模巨大的城市群;3、城市化发展的区域差异明显;4、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倾向。(2) 当代中国的城市化 1、有计划逐步发展,城市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2、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3、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城市群和一批超大城市正在形成。4、城市化的省际差异明显。6、 城镇体系一定地区内,性质不同、规模不等的城市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互相补充的,进而形成一个统一的城市地域体系。在体系内部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人员、信息的交换。这种不同等级、不同地区的城市结合为固定关系和作用的有机整体,就是城市体系。(书上只有城市体系)7、 城市问题城市交通、住房、社会问题、城市安全(自由发挥)2、 结合主要宗教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宗教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P288(思考题4,该章第四节讲的是宗教景观)第八章 语言类型与语言景观一、语言的本质特征 社会性 交际性 工具性二、语言的社会功能 1、语言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工具 2、语言是人类认知交流的媒介; 3、语言是人类开发智力的工具 4、语言是人类文化创成的载体 5、语言是民族心理的寄托 6、语言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工具三、现代汉语方言大致可分为八种: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区的范围包括长江以北地区,长江南岸九江以东、镇江以西的沿江地带,湖北(东南一带除外)、四川、贵州、云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广西西北部、湖南的西南角。使用的人口占说汉语人口的70%以上。 2.吴方言。 吴方言在南方各方言中发展历史最悠久。分布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地区及浙江的大部分。北面以长江南岸的丹阳和北岸的靖江为界,南面以温州、金华、 衢州三区为界。 3.湘方言 目前湘方言分布于湖南大部分地区及广西的东北部。由于东部与北方方言接触多,受其影响称为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西部则被称为老湘语。4.粤方言。 也叫广东话,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行政界限并不一致,分布于广东中部、西南部和广西的东南部。而广东省的东部、北部山区则不属于粤语方言。另外,散居海外的华人不少来自该语区,仍操粤方言。5.闽方言。 闽方言的分布范围除福建本省以外,广东的潮汕地区与台湾的绝大部分地区都属闽方言。海外华人中也有相当多的人操闽语。6.赣方言。 赣方言区分布在江西的北部与中部。由于受方言影响,分布界线并不很明确。湖北的东南部与湖南的东部与江西相邻处,语言与赣语接近,有人将其划入赣语区,但实际界限划分不是固定的,亦可称湘鄂赣方言。江西的南部与客家方言相混,也可称客赣方言。其东北、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则属江淮方言。 7.客家方言。 客家方言在汉语方言中出现较晚,由于地理条件、部分客家人重新迁移等原因,形成了客家方言的特殊分布区。集中分布区位于粤东、粤北、闽西、赣南。此外,在广东、海南、福建、台湾、江西、广西、湖南、四川还有分散的客家语言“岛状”分布区。 四、语言的传播与扩散语言的传播和扩散过程的几个特性,1外延性和连续性, 2距离衰减性 3层序性和阶层性 4复杂性 5竞争性和同化性 6演化性语言传播过程受得影响一、自然因素的影响 二、人文因素的影响1行政区划的影响 2经济条件的影响 3人口迁移的影响五、地名景观和类别 1、在反映自然景观方面反映地点的相对位置 华阴、蒙阴、凤阳以地理实体为中心 河北、河南、淮南、淮北、表示相邻位置关系 辽中、汉口、临汾与地形相关 鞍山、巫山、赤峰与水体相关 黑龙江、浙江、合川、赤水2、在反映经济活动方面反映商业、集市贸易特点 茶店、酒店、牛街、马市用十二生肖命名 兔场、龙场、马街、羊街反映某些地区矿产资源 金沙江、铜官山、锡矿山、铁岭反映水运 天津、江津、孟津、通辽3、反映历史方面反映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河津营、长子营、潞城营4、反应少数民族文化方面在壮族地区称田为“那”,以“那”作地名在蒙语中,“浩特”是指城,故有呼和浩特、乌兰浩特等5、反映祥瑞或祈福意愿方面以山西为例有长安、宝鸡、安康、定边等第九章导致宗教传播的主要因素1、移民:当某种宗教信仰者从一地迁向另一地,必然将他们的信仰带到新的地方。2、传抪:分为交流和转教、有组织的传教两种形式。3、领土竞争:当宗教势力与政治势力合为一体时,往往会以领土扩张的形式,将宗教信仰带到新的领地。4、宗教在空间的相互影响,也在不同程度上导致了宗教的传播。 相互之间作用的方式有:1. 和平共处 2. 竞争 3. 排斥结合主要宗教景观的类型和特点,讨论宗教和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的形成和文化内涵与地理环境有着直接关系,反过来宗教一旦形成,又会营造出独特的人文景观。P288(思考题4,该章第四节讲的是宗教景观)第十章 旅游地理一、旅游业:旅游业是指为旅游者自居住地到目的地再回到居住地的旅游活动全过程服务的全部相关企业的总和。旅游表现为客流和信息流在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流动,反映了一种特殊的区域关系。 要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