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之景与情.doc_第1页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doc_第2页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doc_第3页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doc_第4页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歌鉴赏之景与情诗歌鉴赏之景与情【答题步骤】用自己的话翻译诗歌,读清原诗。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抓意象)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明意境)把自己融入意境中,想象作者处于其中,会有怎样的感情。(品感情)跟踪练习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诗中作者写哪几种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征?通过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滁州西涧韦应物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夜渡无人舟自横。诗的第一句表明了作者对涧边草怎样的情感?最能体现这一情感的是哪个字?后两句历来为人们称道,这两句描绘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创设出一种怎样的意境?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分析景物的方法】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部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跟踪练习(2005江西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绝句吴涛游子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野梅酸。怪来一夜蛙声歇,又作东风十日寒。此诗体现了怎样的季候特点?钱钟书称此诗表现了某种情味,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吉林、四川、黑龙江、上海等地区)木兰花宋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注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残照。注縠皱:皱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这首词的上半阙是如何描写春色的?试对此进行分析。对词中“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词的上片写景。你认为这首词写景的优胜只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请就其中一个方面作简要分析。【情与景的关系】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抒情。诗中的景物,都是为烘托气氛、抒发感情服务的。要想鉴赏诗歌景物,首先要在阅读中明确所写景物的“乐”与“哀”。从乐与哀角度来说,情和景之间有以下几种情况: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例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诗中抒发对钱塘湖春行所见美景的喜悦欣赏之情,这可由尾联可见。中间两联写春天鸟和花草的情趣和生机,即是为了抒发后文最爱之情所作的铺垫,这里,美好景物和喜悦情感是和谐统一的。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例如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全诗集中表达的是对朋友杜甫的思念之苦,为此,第二句的高卧即是孤独的诗人无所事事、百无聊赖的不得已之举;第四句的秋声更是明显地渲染了凄苦的心情。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鉴于情况不尽相同且各有代表性,下面以四首诗为例作简要分析。先看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然(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前两句的景是美好的春景,可是后两句的情又是伤感的怀乡之情。这时一定要注意,全诗的中心恰恰是这后两句而不是前两句。这样,我们就可以明白,前面的美景就是为反衬后面的伤感之情服务的。再看这首春行即兴: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三、四句虽然写到了芳树之花和春山之鸟,但是不是要表达赏春之喜呢?不是,因为花是自落,鸟是空啼。自和空两个字可现美景无人欣赏之孤寂和失落。再看岑参的这首山房春事: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前两句无疑是萧条衰败之景,那么后两句庭树发花是不是美景呢?也不是。因为,人去尽仍是萧条冷清之景,庭树不知人事已非这一变化,仍天真开花,正可反衬山房之破败和人心之凄冷。最后再举杜甫客至一诗为例: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飨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首联写到的春水和群鸥固然是田园生活特有的情趣,但若仅理解到这里,认为这是在表达对目前生活的欣赏,恐怕有违诗人的本意。这时,我们不妨看一下颔联,颔联说我这一直没有朋友来,今天才迎来你这位客人,字里行间,充分表现出诗人盼客之苦、迎客之喜。那么,首联所写的处处春水、日日群鸥,是不是在所谓的清新热闹中,蕴含着无人来访的深深的孤寂呢?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请看李白的这首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三联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尾联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常用术语】景物特征。常用手法。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寄情于景、借古抒怀、对比、映衬烘托、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塑造人物形象时,称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乐景反衬哀情等。意境特征。意境常见的表达程式有两两相对的四组概念:宏阔苍凉、雄浑、莽苍、辽阔、高远、壮阔、深远细腻空寂、缠绵、幽静、幽美、宁谧、婉转、朦胧繁复繁丽、热烈、高亢、繁华、淳朴、喧闹清冷暗淡、渺茫、寥落、萧条、荒凉、冷寂诗歌中常见感情。感情基调:迷恋、忧愁、愁苦、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压抑、沉郁、欢快、风趣、平淡。常见主题:忧国忧民、怀古伤今、蔑视权贵、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念亲、相知相思、离愁别恨。不同诗歌类别不同感情:边塞征战诗对建功立业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即事感怀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咏物寄托是古人赋诗的普遍现象:或借诗歌以抒写怀才不遇、沉居下位之苦;或感发其报国无门、不为当道所重之愤;或逞其离愁别绪、物是人非之感;或叙其命运无常、孤苦无助之难。分析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要明确在诗中的位置,一般来说首句:渲染气氛,烘托形象,为全诗打下感情基调;尾句:含蓄,留下想象的空间。跟踪练习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广东卷)江汉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冲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扰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l)这是杜甫晚年客滞江汉时所写的一首诗。诗中二三联用了“片云”、“孤月”、“落日”、“秋风”几个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答:(2)有人认为这首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也有人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你同意哪种看法?请说明理由。亦可另抒己见。答:阅读下面写景抒情诗,完成以下题目。鲁山山行梅尧臣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这首诗,有一个字可以作为贯穿全诗的线索,你认为是哪一个字?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从诗中对景物的描写来看,简单说说这首诗的立足点和写景的方法的特点。这首诗在写景过程中处处流露出欣喜愉悦的感情,试分析结尾联“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的描写,是如何表现出这种感情的。(不超过25字。)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义公禅房孟浩然义公习禅寂,结宇依空林。户外一峰秀,阶前众壑深。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这首诗所描写的景物具有怎样的特征?这首诗的语言特征怎样?【跟踪练习参考答案】(1)答:月落、乌啼、霜满天、江边的枫树、渔火、寒山寺。特征:秋夜幽寂清冷。写出羁旅者孤孑清寥、愁绪满怀的情感。喜爱怜春潮、雨、野渡、舟自横诗人通过这些意象,创设出一种孤寂、闲适的意境准确地传达出作者自甘寂寞的恬淡胸襟春夏之交乍暖忽寒。通过细节和景物描写,表现游子对季候变化特别敏感的某种心理。(第一问完全可以从春衫已试单、桃花飞尽、蛙声歇和十日寒中分析理解出来。)视觉游子春衫单、桃花飞尽;味觉野梅酸。这些写出天气变暖的感受。听觉蛙声歇;触觉东风寒。这些写出“寒”的感受。第二问,钱钟书的原话是这样的:“下面这一首写春深夏浅、乍暖忽寒的情味,倒是极新颖的。”所以这种情味应该与变化的季候联系在一起。季候的变化引起游子对家乡、朋友的思念之情。春天美景富有层次感:首先看到了东风乍起,春波绿水,波面生纹,如细皱纱縠;然后是杨柳初醒嫩黄浅碧,遥望一片轻烟薄雾;再望去杏花怒放,如喷火蒸霞。春的风光正是这样一层层展开,故用了“渐觉”一语。作者用一“闹”字,不仅使人觉得杏花绽放得热烈,甚至还使人联想到花丛中蜂蝶飞舞,春鸟和鸣,杷一派春意盎然、生气蓬勃的景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描写景物生动活泼,层次分明。先由远到近:远景(“林断”“山明”),描写远处林尽头,高山清晰可见;近景(“竹隐墙”“乱蝉”“衰草”),描写翠竹遮隐着墙,小池塘旁长满枯草,蝉声四起。再由上而下的写景:上写白鸟在空中翻飞,下写红蕖散发着幽微的清香。写景动静结合,形象逼真。词中写“林”“竹”“山”是静景,但用了动词和形容词“断”“明”“隐”,使这些静景顿时栩栩如生;写动景“乱蝉”“翻空白鸟”,形象活泼动静结合,生动地描写出一幅夏末秋初美丽的图景。写景有声、有色、有香,相映成趣。“乱蝉”描写雨后蝉的鸣叫;“翻空白鸟”与“水红蕖”红白相映,色彩鲜明;“细细香”写出荷花散发出的淡淡清香。注:还可以从炼字、修辞、寓情于景等方面去分析。(1)“片云”“孤月”意境凄凉,流露出作者孤独、苦无知音的烦闷;“落日”“秋风”意境雄壮、开阔,又体现了作者“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乐观旷达。(2)开放题,言之成理即可。答“自强不息”的要联系“落日心犹壮”,答“怨愤”的要联系“不必取长途”。行这首诗的一开始其实已经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这种感情用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惬字,诗人在“山行”过程的描写中,和这种感情互相呼应的字是迷。移步换景和闻声想景鲁山虽然高大、幽静然而富有生气,充满野趣。山谷秀美、山峦清净、空气清新、和润阴凉、自然幽雅。语言自然明快、词句清淡秀丽。诗歌鉴赏13:景语与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第十八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按谢榛四溟诗话卷四:“诗乃模写情景之具,情融乎内而深且长,景耀乎外而远且大。”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里说:“耆卿镕情入景,故淡远。方回镕景入情,故秾丽。”已看出情景相镕一面。刘熙载词概也说:“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见相容,各有其妙。”更言词中有情景齐到者。沈祥龙论词随笔则明确指出,情景可以双绘:“词虽浓丽而乏趣味者,以其但知做情景两分语,不知作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语耳。雨打梨花深闭门落红万点愁如海,皆情景双绘,故称好句,而趣味无穷。”西圃词说则已看出情景不能分一路:“美成能做景语,不能做情语。愚谓词中情景不可太分,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况周颐蕙风词话卷二就说得更加明白了:“盖写景与言情,非二事也。善言情者,但写景而情在其中。”李笠翁窥词管见却早已看出了这一妙秘:“词虽不出情景二字,然二字亦分主客。情为主,景是客,说景即是说情,非借物遣怀,即将人喻物。有全篇不露秋毫情意,而实句句是情,字字关情者。”显然已经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味道。顾羡季先生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所写,景物原本有,人人可见,偏由作者写了出来,是经过“心转”,经此“心转”必然有我。由此可知,一切“无我之境”都是“有我之境”。诗是抒情的,诗的语言必须饱含感情。让语言含情的方式就是创造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的语言都是写景的,“黄鹂”与“白鹭”,“翠柳”与“青天”,色彩的对比与映衬,所形成清新明丽的画面,怎能不使人心情愉悦呢?处在“千秋雪”“万里船”时空交错处的人,可静可动,真算是一个“自由的人”了。在诗中,写景的句子都是抒情的句子,几乎不存在单纯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而抒情的句子。其实,叙述性的句子也是抒情的。陶渊明“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戴月荷锄归”(归园田居)的诗句,看似平淡的叙事中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达观,达观中又夹杂着对生活艰辛的喟叹,喟叹中又弥漫着淡淡的欣喜与自慰山鸟外景悬崖边的树濯自己的倩影潜流中深谷传声牧羊人白皮袄旗帜般在荒原上呼啦啦招摇枯树,以及枯树的倒影;牧羊人,以及牧羊人的白皮袄。仿佛一个剪影:水墨丹青,抑或油画风景。树在濯自己的影子,于潜流之中;白皮袄在飘飖,旗帜般呼啦啦地“招摇”这些都是“外景”,那么“内景”呢?“内景”就是人活着,必须面对自然的苍茫,以及面对自然的苍茫所悟出的那份坚挺与孤独。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译文】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天高”“沙白”“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而且所展示的境界,也极雄浑高远,饱含着诗人无穷的情思。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落叶声对“滚滚”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 “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颈联由上文写景很自然地过渡到抒情。两句写出自己身多疾病长期漂泊的艰难处境和秋景萧瑟触景生悲的愁苦心情。“万里悲秋常作客”,这是就空间方面说,即所谓“横说”;“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是就时间方面说,即所谓“纵说”。两句承上启下,点出全诗主旨。在结构上,则层层递进,步步转折,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宋人罗大经说:“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精确。”(鹤林玉露乙编卷十五)。”“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作客登台,已有游子思乡之意,加上万里漂泊,百年多病,则孤零悲苦之情便得到更进一层的描写。秋风萧瑟,已令人触景生哀,更何况又值垂暮之年抱病登台呢?由于采用了这种层层递进的顿挫笔法,蕴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沉郁悲抑的感情便更深刻有力地表达出来了。深厚的感情,来自丰富的生活;诗中反映的虽是诗人的个人遭遇,但读者却可从中窥见战乱时代广大人民的苦难。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上句写杜甫容颜衰老,因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