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陋室铭说课稿语文版.doc_第1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陋室铭说课稿语文版.doc_第2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陋室铭说课稿语文版.doc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学资料参考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单元18陋室铭说课稿语文版- 1 -多媒体及游戏的运用主要是起到一个激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四、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以情境法引入,通过一个小故事以及相关的诗词,让学生对作者有所了解,并且产生兴趣,由此引出今天所要学的课文陋室铭.同时背诵已学诗歌秋词.然后,请学生简介作者. 并出示学习目标.简介“铭” 通过白居易的话:“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感悟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以书言志之作.) 二、初读课文. 朗读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手段,应反复进行,要引导学生采用轮读、个读、听读、小组读等多形式朗读,以读带动对课文的理解,使学生感到以读为乐,做到五分钟内至少读三次.然后,在这个基础上进行下一环节:三、译读课文.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我根据系统论整体要素之和大于部分整体之和的原理,采用两人小组讨论翻译的形式,要求学生一对一,一人读一人译,互相帮助指正,教师可做适时的指导与归纳总结.四、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五、品读课文.鼓励学生大胆指出自己认为是文章主旨的句子,并阐述理由;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抱负和情操.求学生抓住中心句,在板书中体现文章是如何“表现中心”即从哪些方面表现“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这一中心句的.为此我又设计了一些问题按序抛出,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带着学生深入课文.力求让学生在每一句课文理解中都绽放出思维的火花. 五、悟读课文.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深入文本: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更进一层? 7、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悟出作者借这篇“铭”赞美简陋的居室,要表达什么? 六、诵读全文,体会作者高尚的情操和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 七、拓展延伸:读先生美文,写我辈心声. 仿写:铭 课堂交流. 通过仿写练习,学生可以练习学以致用,以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效地达到了教学相长.陋室铭教案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识目标:反复阅读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2、技能目标: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并尝试在写作中使用;3、情感目标:通过理解作者那种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引导学生正确确立自己的志趣追求.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大唐的历史上,有一位性格倔强的诗人,三十四岁那年,因为参加政治革新活动,正感到春风得意的他,一觉醒来却被赶出了朝廷.十年后,召回长安后,因到玄都观去赏桃花,写了一首惹祸的诗: 紫陌红尘扶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因为这首诗,他又被贬到连州.一贬又是十四年,等他五十七岁再回到长安时,玄都观里的桃花已荡然无存,只剩下一片乱草.这不怕惹祸老先生,又写了一首再游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干什么都想与众不同,不肯人亦云.悲秋,从来就是诗人的职业病,他却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天高气爽的秋天使人心胸开阔,更有诗意.我们一起来背诵这位老先生的诗. 1、背诵已学诗歌秋词.(多媒体显示) 2、请学生简介作者.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诗人.曾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他热心赞助王叔文的政治革新,反对宦官和藩镇割据势力.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官降职多次.这篇陋室铭是他被贬为和州刺史时在任上写的.(多媒体显示) 3、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显示) 4、简介“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做“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常见的铭有:座右铭、墓志铭. 5、韩愈说:“文章合为时而作,歌诗合为事而作.”这篇文章也不例外,请一同学介绍背景. (可见,此文并非作者自命清高、孤芳自赏,而是愤世嫉俗之作.) 二、初读课文. 1、欣赏课文录音. 2、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去掉标点) 三、译读课文. 1、对照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相互质疑、解答. 3、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句翻译. 4、翻译全文. 三、再读课文.在理解课文意思的基础上读课文 1、要求:注意节奏、语调与感情,读出韵味. 2、自己在书上画出朗读停顿(多媒体展示),先小声自读,再请同学朗读. 3、注意句式特点(整齐、上口,骈句,结构相似,字数相同.对偶) 4、找出韵脚.(多媒体展示) 5、齐读课文,说说对“陋室”总的印象.(陋室不陋) 6、陋室为何不陋?用文中的话回答.(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7、最关键的是哪两个字?(德馨) 四、品读课文. 1、作者“德馨”表现在何处?怎样表现的?(用文中的话回答)(苔-劳形) (分析:德在何处:中国文人中“君子”所秉持的道德修养和人格精神. 馨在哪里:不慕荣利、保持高尚节操的愿望;不求闻达、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运用比兴手法.) 2、到这里来的人多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不多.“苔-青”)3、到陋室来的都是些什么人?(鸿儒) 4、作者为什么要写自己的朋友是些什么人呢?(写自己的朋友是博学之士、高雅之人,以显示自己的“德馨”) 5、朋友走了之后他干些什么呢?(调素琴,阅金经) 讲述:这里既有正面的描写,又有反面的描写;既有实写,又有虚写.正面描写的句子是:调素琴,阅金经,这是写实,表现了从容、恬淡的生活.反面描写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虚写,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可以看出室主人的志趣如何?(高雅)(景、友、趣) 讲述:作者是怎样表现陋室不陋的呢?(多媒体展示) 五、悟读课文. 1、作者明明在颂自己的陋室,为什么又写“诸葛庐”、“子云亭”? (以“庐”、“亭”比“陋室”,以“诸葛”“子云”自比) 2、作者自比“诸葛”、“子云”的目的何在? (表明作者想从政治上和文学上都干出一番事业.) 3、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 4、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的这种写法叫什么?(托物言志)(多媒体展示) 小结:作者先运用比兴手法,由“山”“水”引出“陋室”;由“仙”“龙”引出“德馨”,点出文章中心;再运用类比,将自己的陋室和诸葛庐、子云亭相比,其目的就是把自己和诸葛亮、杨雄相提并论,其意不言自明. 5、文章以孔子的话作结有什么作用?照应了哪一句? (再次证明陋室不陋,从而表明自己超凡脱俗的胸襟,同时又照应了“惟吾德馨”一句,以古代圣贤自比.)(照应“惟吾德馨”) 6、由此看来最后一句在表意上是“蛇足”还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