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T 10593.1-200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 第1部分:振动》相比于其前版《GB/T 10593.1-1989》,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更新和调整:

  1. 适用范围扩展:2005版标准可能对适用的电工电子产品的种类或使用环境条件进行了更广泛的界定,以适应技术进步和市场变化带来的新需求。

  2. 测量技术和方法更新:鉴于振动测量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版标准引入了更先进的测量设备、技术和方法,提高了测量精度和效率。这可能包括对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系统以及信号处理算法的更新要求。

  3. 标准国际化接轨:2005版标准可能参考和采纳了更多的国际标准或先进国家的标准内容,旨在提升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一致性,便于国际贸易和技术交流。

  4. 术语和定义的规范:随着行业的发展,对一些专业术语和定义可能进行了修订或新增,以更准确地反映当前的技术状态和测量要求。

  5. 测试程序和指标细化:新标准可能对振动测试的程序、测试条件、评价指标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增强了测试方法的可操作性和测试结果的可比性。

  6. 安全和环保要求:考虑到环境保护和操作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增加,2005版标准可能加入了相关的安全操作指导和环保要求,确保测试过程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7. 质量管理和验证:为保证测量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新版标准可能强化了对实验室资质、校准验证、数据记录和报告格式等方面的要求。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现行
  • 正在执行有效
  • 2005-08-26 颁布
  • 2006-04-01 实施
©正版授权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 第 I 部 分 -振 动 GB-T 10593.1-2005.pdf_第1页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 第 I 部 分 -振 动 GB-T 10593.1-2005.pdf_第2页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 第 I 部 分 -振 动 GB-T 10593.1-2005.pdf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 第 I 部 分 -振 动 GB-T 10593.1-2005.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ICS 29 . 0 20K 04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B/ T 10593. 1- 2005 代替 G B/T 10 59 3. 1一 198 9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 第 1部分:振动Measuring methods of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for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products-Pa rt 1:Vibra tion2005-08-26 发布2006-04-01 实施中 华 人民 共 和国 国 家质 量监 督检 验 检疫总 局中 国 国 家 标 准 化 管 理 委 员 会发 布上海林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GB/ T 105 93 . 1- 2 0 05前言GB/T 10593 电工电 子产品环 境参数测量方法 目 前包括以 下几个部分:第 1 部分:振动;第 2 部分:盐雾;第3 部分:振动数据处理和归纳。 本部分为GB/T 10593 的 第1部分, 代替GB/T 10593. 1- 1989 电 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振动 。本部分按照 GB/ T 1. 1- 2000 对 GB/ T 10593. 1- 1989 进行了修改和调整, 主要变动如下:a)调整了标准的章条编排格式;6)对第 4 章充实了 4. 2 的一般要求, 增加了 4. 3 实验室检定和4.4 现场标定等一些内容;。 )对第 5 章测量条件补充了不同运行状态的测试要求, 并对测量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d)第 6 章中, 对测点布置提出了更详细的要求, 对传感器的安装规定得更加具体.本部分由中国电器工业 协会 提出。本部分由全国电工电子环境技术标准化委员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 中 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第七O 四 研究所。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转仲义、 陆巧云、 洗红、 孙伟星6本部分于 198 9 年首次发布。上海林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GB/T 1059 3 .1- 20 0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参数测量方法 第 I 部分 :振动范围 GB/ T 10593 的本部分规定 f 电I电子产品振动环境的测量系统、 测量条件、 测点布置和传感器安装、 测量程序、 测量报告等有关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各种飞机、 船舶、 车辆等活动载体及固定场所使用的电下电子产品的振动环境测量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GB/T 10593 的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 然而, 鼓灿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T 11804电工电子产品环境条件术语术语和定义GB/T 11804 中确定的术语和定义适用于 GB/T 10593 的本部分4测f 系统4. 1系统组成 测量系统一般由传感器、 前置放大器、 测量记录仪及监视仪表组成4. 2一般要求4. 2. 1测量系统应经国家计量认可机构枪定合格, 并在其规定的有效期内使用。4. 2.2测量系统应能在其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振动、 冲击、 稳态加速度、 温度、 湿度和低气压等)下止常工作4. 2.3测量仪器之间应匹配良好, 连接可靠, 整个测量系统应单点接地。测量时, 应抑制电源干扰的影响4.2.4整个侧量系统的测量频率、 采样速率及动态范围应满足振动环境的数据采集要求。4. 2.5测量系统的频率响应(平直部分)不平坦度应为士1 dB4.2.6测量系统的一般误差应为士1 dB4. 3实验室检定 所有测量系统超过有效使用期, 或虽在有效使用期内, 但遭受了机械冲击或其他异常扰动之后, 都需经国家计量认叮机构重新进行检定合格仪器的校准精度应达到仪器制造厂的技术要求或士1 dB取精度高者4 3_1传感器检定 当前置放大器为电压放大器时, 传感器应连同现场测量时使用的电缆一起校准4.3.2整个Ni l f # 统的检定 应对 4. 1 整个测量系统进行检定. 检定时使用的电缆及联接器应与测量期间所用的具有相同的电性能(阻抗、 频响)。凡更换系统中任一部件, 都应对该部件及换上该部件的整个系统进行检定上海林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GB /T 105 93 . 1- 2 00 54.4现场标定4. 4. 1 测量 前, 包括传感器在内的整个测 量系 统, 应至少在 一个频率上进行标定 这种标定测量前后都应进行4. 4. 2凡更换测量系统中的任一部件, 都应对换 L该部件的整个测量系统进行现场标定。5测,条件 应考虑 气流、 海情、 路面与其他环境因素对 屯 行器、 船舶和车辆等载体及附近场所设备的振动对被测产品的影响。5. 1运行状态5. 1. 1对于安装在各种运输工具上的被测产品。 除选择其正常运行状态测量外, 有其他工况要求的, 还应安排在操作规定的各种运行工况下进行侧试因故不能进行的。 需在测量报告中注明。5. 1.2当 被测产品 载体有条 件测试时, 应 适当 考虑 一些可能导致振动 环境恶劣的 条件和运行状态下进行测最 。5. 1. 3具体测量工况状态由有关检测大纲或相关技术文件规定5, 2测t 环境 被测产品周围的机械设备应处于正常运行状态若非必要, 不得关停周围可能影响测量结果的其他机械设备测点布置与传感器安装6. 1测点布置6. 1. T 对于单一被测产品, 测点应布置在产品的固定点或靠近固定点;对装有减振器的产品, 测点应布置在减振器下的安装基座 L。6. 1.2如测量在某一载体(如飞机、 车辆、 船舶)上进行, 对测点的布局要全面考虑。可以将所测环境分为若干个区域, 每个区域内选取有代表性的部位布置若干个测点, 根据需要与可能来确定测点数。如舰船一般分舷区、 艇区、 中区和桅区, 中区又可细分为驾驶室、 甲板、 机舱、 设备舱等多个部位来安排测试6. 1. 3在产品比较密集, 已查明或预计振动较大部位, 应优先考虑布置测点6. 1.4测点一般应为三个相互垂直的方向.其中的一个方向应是铅垂的。根据需要也可进行两个方向或单个方向测量。6. 1.5测点布置应检测大纲中予以明确规定。6, 2传感器安装6.2. 1传感器与测点应为刚性连接, 根据具体情况, 可通过安装块或者直接固定于测量位置上。预计测试加速度硫小干 10 m/ s, ,并且测试采样频率选定 500 H: 以下的, 可选用如粘结剂、 磁铁;预计振动加速度值大于 10 m/ s ,或采样有效频率大于500 Hz 以上的, 需选用粘结剂或螺栓固定等连接方式, 以满足测量系统频响特性要求。如传感器需通过中问体(如铁块等)固定时, 中间体应质量轻, 刚性好、 面积小6.2.2固定测点测量周期较仪(数天), 或该点处在振动较大部位时, 应随时检查其测点固定效果, 如有松动, 应在重新Ill 定后进行重测或补测。6.2.3为 避免回 路干 扰, 应使用绝缘螺栓或其他 绝缘措 施, 以保证传感器与测点间的绝缘6.2. 4测点必须平整, 刮掉测量位置上的油漆、 底漆和铁锈, 清除油污和影响安装的其他杂物。5. 2 5连接电缆要牢I*1, 在运动载体上安装时, 应尽量避免电缆产生抖动。 z上海林频仪器股份有限公司GB /T 10 59 3. 1- 20 057测,程序7. 1 N it 前预检 测量前应对测量系统的安装、 连接以及量程、 灵敏度、 记录速度(采样速率)和测量参数的档位(位移、 速度、 加速度、 上、 下限频率等)进行检查.并记录备查, 以确保测量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并避免发生差错。测量前后应对测量系统进行标定, 其误差应符合 4. 2 要求。7 . 2测f记 录7.2. 1测量参数根据需要按有关试验大纲或技术文件选取。7.2.2 测量时应记录所测(运行)状态、 测点位置、 方向、 放大 器量程等 各项参数。7. 2. 3每次记录时间应足够长, 一般不少于 1 min,以满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