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方剂整理.xls_第1页
伤寒论方剂整理.xls_第2页
伤寒论方剂整理.xls_第3页
伤寒论方剂整理.xls_第4页
伤寒论方剂整理.xls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桂 枝 汤 56 91 276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枣十二枚 甘草二两 太阳中风证 病机 风寒袭表 卫 阳浮盛 卫外不固 营阴外泄 治 法 解肌疏风 调和营卫 发热 汗出 恶风 头痛 脉浮缓 寒加附子 热加黄芩 虚加人参 实 加大黄 桂 枝 加 葛 根 汤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芍药二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桂枝二两 太阳中风加经气不利 病机 风寒 袭表 卫强营弱 经气不利 筋脉 失养 治法 解肌祛风 调和营卫 生津疏筋 发热 汗出 恶风 项背拘急 转动 不利 桂枝汤加葛根 桂 枝 加 厚 朴 杏子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芍药三两 大枣十二枚 厚朴三两 杏子五十枚 太阳中风证兼肺气不利 病机 风 寒外袭 营卫不和 肺气上逆 治 法 发汗解肌 调和营卫 降气平 喘 发热 恶风 汗出 头痛 喘咳桂枝汤加厚朴 杏仁 桂 枝 加 附 子 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附子一枚 太阳病发汗太过导致阳虚漏汗 卫 阳不固 阴津不足 兼表证未解 恶风 发热 头痛 汗漏不止 四肢 拘急 小便不利 桂 枝 去 芍 药 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 二枚 太阳病误下致胸阳不振 胸阳不振 表邪未解 解肌祛风 宣通阳气 胸中满闷 脉来急促 恶风寒 桂 枝 去 芍 药 加附子汤 桂枝去芍药汤加附子一枚 太阳病误下致胸阳损伤 胸阳损伤 表邪不解 温经复阳 解肌祛风 胸中满闷 脉微 恶寒较重 桂 枝 加 芍 药 生 姜 各 一 两 人 参 三 两 新 加汤 桂枝三两 芍药四两 甘草二两 人参三 两 大枣十二枚 生姜四两 汗后气营不足身痛 营卫不和 气 营不足 筋脉失养 调和营卫 益 气养血 身疼痛 脉沉迟 麻 黄 汤 35 36 37 46 51 52 55 麻黄三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杏仁七 十个 1 太阳伤寒 风寒外束 卫阳被郁 营阴凝滞 肺气失宣 发汗解表 宣肺平喘 2 太阳伤寒证衄血 表 闭阳郁 郁热上扰 内迫营血 1 恶寒 发热 周身疼痛 无汗 喘 脉浮紧 2 发烦 目瞑 衄血 小青龙汤 麻黄 芍药 细辛 干姜 甘草 桂枝各三 两 五味子半升 半夏半升 太阳伤寒兼水饮内停 风寒束表 水饮内停 辛温解表 温化水饮 恶寒 发热 咳嗽 气喘 呕恶 脉 浮紧 或浮滑 或兼见其他水饮内 停的症状 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二两 杏仁四 十枚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 子大 太阳伤寒兼阳郁内热 风寒外束 兼阳郁内热 外散风寒 内清郁热 恶寒 发热 身痛 或重 无汗 烦躁 脉浮紧 或浮缓 桂 枝 麻 黄 各 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 芍药 生姜 甘草 麻黄 各一两 大枣四枚 杏仁二十四枚 太阳病日久不愈的三种转归及表郁 轻证 表郁日久 邪轻证轻 辛温 解表 小发其汗 发热恶寒如疟状 一日二三度发 或 伴面热 身痒 桂 枝 二 麻 黄 一汤 桂枝一两十七铢 芍药一两六铢 麻黄十 二铢 生姜一两六铢 杏仁十六个 甘草 一两二铢 大枣五枚 太阳病服桂枝汤大汗出后 表郁日 久 邪微证微 辛温轻剂 微发其 汗 恶寒发热如疟状 一日发作两次 桂 枝 二 越 婢 一汤 桂枝 芍药 麻黄 甘草 各十八铢 大枣 四枚 生姜一两二铢 石膏二十四铢 太阳表郁内热轻证 表郁邪轻 外 寒内热 微发其汗 兼清表郁 发热恶寒如疟状 发热多 恶寒少 口微渴 心烦 五苓散 猪苓十八铢 泽泻一两六铢 白术十八铢 茯苓十八铢 桂枝半两 1 蓄水证 水蓄下焦 气化不利 兼表邪不解 化气行水 兼以解表 2 水痞证 水气内停 逆阻中焦 气机痞塞 化气行水 3 霍乱表里寒 热 表邪不解 里气不和 清浊相 干 升降失序 外疏内利 表里两 解 1 小便不利 少腹硬满 渴欲饮水 饮不解渴 甚则饮入即吐 苔白滑 2 心下痞满 烦渴 小便不利 口干 舌燥 3 吐利交作 伴脉浮发热 头 身疼痛 小便不利 渴欲饮水 茯 苓 桂 枝 甘 草汤 茯苓二两 桂枝二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三 两 水停中焦 卫阳不足 水停中焦 温中化饮 通阳利水 胃脘部悸动不宁 推按之水声辘辘 四肢不温 口不渴 小便利 苔白滑 桃 核 承 气 汤 106 桃仁五十个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 甘草 二两 芒硝二两 蓄血轻证 血热初结 蓄于下焦 活血化瘀 通下瘀热 少腹急结 小便自利 其人如狂 舌 红苔黄 脉沉涩 1 先煎诸药 后下芒硝 2 饭前 服用 3 每次五合 每日三次 抵 当 汤 124 125 水蛭 虻虫各三十个 桃仁二十个 大黄 三两 蓄血重证 瘀热互结 病在下焦 破血逐瘀 泻热除实 少腹硬满 小便自利 其人发狂或如 狂 舌质紫或有瘀斑 脉陈涩或沉结 抵当丸 126 水蛭二十个 虻虫二十个 桃仁二十五个 大黄三两 蓄血证病势较缓 瘀热互结 病势 较缓 泻热逐瘀 峻药缓攻 少腹满 小便自利 或有发热 舌紫 暗 脉沉涩或沉结 葛 根 汤 32 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风寒束表 内 迫大肠 发汗解表 生津止利 发汗恶寒 头身疼痛 无汗 下利 水粪杂下 无恶臭及肛门灼烧感 脉 浮或浮紧 葛 根 加 半 夏 汤 33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芍药二 两 桂枝二两 生姜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 十二枚 太阳阳明合病呕逆 风寒束表 内 犯胃腑 发汗解表 降逆止呕 发热恶寒 头身疼痛 无汗 呕逆 无热象 舌苔白 脉浮或脉紧 黄芩汤 172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 二枚 太阳少阳合病下利或呕 少阳邪热 内迫阳明 清热止利 或兼和胃 降逆 发热 口苦 腹满 小便短赤 利下 臭秽 便黏不爽 肛门灼热 甚则里 急后重 或有呕吐 舌红少津 脉弦 数 黄 芩 加 半 夏 生姜汤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 二枚 半夏半升 生姜一两半 栀 子 豉 汤 221 栀子十四个 香豉四合热扰胸膈 热郁胸膈 清宣郁热 虚烦不得眠 甚至反复颠倒 心中懊 恼 或见胸中窒 心中结痛 栀 子 生 姜 豉 汤 栀子厚朴汤栀子十四个 厚朴四两 枳实四枚 热扰胸膈腹满 热扰胸膈 气滞于 腹 清热除烦 宽中除满 心烦 腹满 卧起不安 栀子干姜汤栀子十四个 干姜二两 热扰胸膈兼中寒下利 热扰胸膈 中焦虚寒 清上温中 身热不去 微烦 腹满 下利 食少 麻 黄 杏 仁 甘 草石膏汤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二两 石膏 半斤 邪热壅肺作喘 邪热壅肺 清热宣 肺 喘息 汗出 发热 口渴 咳嗽 咯 痰黄稠 苔黄 脉数 白 虎 加 人 参 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 合 人参三两 1 太阳病传阳明 热盛气阴两伤 2 阳明热盛 气阴两伤 辛寒清热 益气生津 发热 汗出 舌上燥而口渴甚 或大 烦渴不解 喜冷饮 伴见时时恶风或 背微恶寒 葛 根 黄 芩 黄 连汤 葛根半斤 甘草二两 黄芩三两 黄连三 两 里热挟表邪下利 热迫大肠 兼表 证不解 清热止利 兼以解表 下利不止 喘 汗出 大便臭秽 肛 门灼热 小便短赤 桂枝甘草汤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发汗过多 损伤心阳而致心悸 心 阳不足 心失所养 温通心阳 心悸 心慌 喜按 桂 枝 甘 草 龙 骨牡蛎汤 桂枝一两 甘草二两 牡蛎二两 龙骨二 两 心阳虚烦躁 心阳虚弱 心神不敛 温通心阳 潜镇安神 心悸 烦躁 舌淡 苔白 桂 枝 去 芍 药 加 蜀 漆 龙 骨 救逆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 二枚 牡蛎五两 蜀漆三两 龙骨四两 心阳虚惊狂 心阳亏虚 心神不敛 复被痰扰 桂枝救逆汤 惊狂 卧起不安 心慌 心悸 桂枝加桂汤 桂枝五两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 甘草二 两 大枣十二枚 心阳虚奔豚 心阳亏虚 下焦阴寒 乘虚上逆 温通心阳 平冲降逆 阵发性气从少腹上冲心胸 伴心悸等 茯 苓 桂 枝 甘 草大枣汤 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 五枚 心阳虚欲作奔豚 上焦心阳不足 下焦寒饮欲动 温通心阳 化气利 水 脐下悸 欲作奔豚 小便不利 茯 苓 桂 枝 白 术甘草汤 茯苓四两 桂枝三两 白术 甘草各二两 脾虚水停 脾虚水停 水气上冲 温阳健脾 利水降逆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心悸头眩 脉 沉紧 桂 枝 去 桂 加 茯苓白术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 白术 茯苓各 三两 大枣十二枚 水气内停而太阳经气不利 水饮内 停 在内影响气机升降 在外阻遏 太阳经气 利水通阳 小便不利 心下满微痛 翕翕发热 无汗 头项强痛 厚 朴 生 姜 半 夏 甘 草 人 参 汤 厚朴半斤 生姜半斤 半夏半升 甘草二 两 人参一两 脾虚气滞腹胀 脾气虚弱 运化失 健 气机阻滞 健脾除湿 宽中消 满 腹胀满 午后为甚 食入增剧 食减 则消 喜温不喜按 舌淡苔白腻 小建中汤 桂枝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芍药 六两 生姜三两 饴糖 伤寒里虚 心中悸而烦 中焦脾虚 气血不足 复被邪扰 建中补虚 调养气血 心中悸而烦 腹中急痛 喜温喜按 或伴有轻微恶寒发热 干姜附子汤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下后复汗 致肾阳虚烦躁 阳气暴 虚 阴寒内盛 救急回阳 昼日烦躁不得眠 夜而安静 脉沉微 身无大热 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两 人参一两 附子一枚 甘草二 两 干姜一两半 汗下后阴阳两虚烦躁 少阴阴阳两 虚 阳虚为主 回阳益阴 烦躁 肢厥 恶寒 脉微细 真武汤 茯苓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白术二两 附子 一枚 1 阳虚水泛 肾阳虚弱 水邪泛滥 温阳利水 2 少阴阳虚水泛 肾阳 虚衰 水邪泛滥 温补肾阳 化气 行水 1 心悸 头眩 身瞤动 振振欲扑地 或水肿 小便不利 苔白 脉沉 2 腹痛 小便不利 四肢沉重疼痛 下 利 1 甘草干姜汤甘草四两 干姜二两 伤寒兼阴阳两虚证误治后的变证 阳气不足 温中复阳 肢厥 烦躁 吐逆 芍药甘草汤白芍药 甘草各四两 伤寒兼阴阳两虚证误治后的变证 阴液不足 筋脉失养 芍药甘草汤 脚挛急或经脉挛急 芍 药 甘 草 附 子汤 芍药 甘草各三两 附子一枚 汗后阴阳两虚 阴阳两伤 肌肤失 温 筋脉失养 复阳抑阴 芍药甘草附子汤 炙甘草汤 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黄 一斤 桂枝三两 阿胶二两 麦门东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心阴阳两虚 心阴阳两虚 通阳复 脉 滋阴养血 心动悸 脉结代 大陷胸汤大黄六两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大结胸 水热互结与胸胁 泻热逐 水开结 心下硬痛据按 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 满而痛不可近 可伴见心烦 口渴 潮热 头汗出 不大便等 脉沉紧 大陷胸丸 大黄半斤 葶苈子半升 芒硝半升 杏仁 半升 热实结胸病位偏上 水热互结 病 位偏上 泻热逐水 破结缓下 胸膈心下硬满疼痛 颈项强 头汗出 发热 短气 脉沉紧 小陷胸汤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瓜蒌实大者一枚 痰热互结 正在心下 清热涤痰开 结 心下硬满 按之疼痛 苔黄腻 脉浮 滑 白散桔梗三分 巴豆一分 贝母三分 寒水痰食 结于胸膈 温下寒实 涤痰破结 胸胁心下硬满疼痛 无热证 脉沉实 热粥 冷粥 大 黄 黄 连 泻 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热痞 无形邪热 痞塞心下 泻热 消痞 心下痞 按之软 心烦 口渴 舌红 苔黄 关脉浮 痞 痢 咳血 实热 附子泻心汤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一 枚 热痞兼表阳虚 无形邪热 痞塞心 下 兼卫阳不足 泻热消痞 扶阳 固表 心下痞 恶寒汗出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寒热错杂 中焦痞塞 和中降逆 消痞散结 心下痞满 呕恶 肠鸣下利 舌红苔 腻 生姜泻心汤 生姜四两 甘草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 两 黄芩三两 半夏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 十二枚 胃虚不化水气致痞 寒热错杂 中 焦痞塞 兼水饮食滞 和胃消食 散水消痞 心下痞硬 干噫食臭 胁下有水气 腹中有水气 腹中雷鸣 下利 甘草泻心汤 甘草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半 升 大枣十二枚 黄连一两 脾胃气虚痞利俱甚 寒热错杂 中 焦痞塞 脾胃虚甚 补中和胃消痞 心下痞硬而满 干呕 心烦不得安 谷不化 下利日数十行 旋覆代赭汤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 一两 甘草三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痰气痞 胃虚 痰阻 气逆 和胃 降逆 化痰下气 心下痞硬 噫气不除 赤石脂禹余 粮丸 赤石脂一斤 太一禹余粮一斤 误下后导致心下痞塞 下利不止 下元不固 滑脱不禁 涩肠固脱止 利 久利滑脱 黄连汤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 干姜三两 桂枝三 两 人参二两 半夏半升 大枣十二枚 上热下寒腹痛欲呕吐 胃中有热 腹中有寒 上热下寒 清上温下 调和脾胃 欲呕吐 腹痛 十枣汤芫花 甘遂 大戟 枣十枚 饮停胸胁 水饮停于胸胁 气机升 降不利 攻逐水饮 心下痞硬满 引胁下痛 干呕 下利 短气 瓜蒂散瓜蒂一分 赤小豆一分 胸中痰实阻滞 痰湿壅阻胸膈 涌 吐痰实 白虎汤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 甘草二两 粳米六 合 阳明病白虎汤汤证 阳明热盛 充 斥内外 辛寒清热 发热 汗出 口渴 脉浮滑 猪苓汤猪苓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各一两 1 阴伤水热互结 水热互结 清热 利水育阴 2 少阴阴虚水热互结 阴 虚有热 水热互结 清热 育阴 利水 1 小便不利 发热 口渴 呕 心烦 2 小便不利 下利 咳而呕渴 心烦 不得眠 调胃承气汤甘草二两 芒硝半升 大黄四两 燥热内盛 腑实初结 泻热和胃 润燥软坚 腹胀满 大便不通 蒸蒸发热 心烦 小承气汤 208 209 大黄四两 厚朴二两 枳实三枚 热实内结 腑气不通 通便导滞 行气除满 大便硬 腹大满 潮热 心烦 脉滑 而疾 大承气汤 238 215 241 242 255 212 252 253 254 217 220 256 251 203 大黄四两 厚朴半斤 枳实五枚 芒硝三 合 阳明热实 燥屎内结 峻下热结 荡涤热实 大便硬 甚至多日不大便 或热结旁 流 腹胀满痛或绕脐痛 拒按 日晡 潮热 心中懊恼而烦不解 谵语 舌 苔黄厚焦燥 脉沉实有力 麻子仁丸 麻子仁半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 大黄 一斤 厚朴一尺 杏仁一升 脾约 胃强脾弱 泻热润肠通便 小便频数而量少 大便干结 甚则干 如羊屎 但不更衣十日无所苦 吴茱萸汤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人参六两 大枣 十二枚 1 阳明中寒食谷欲呕 胃中虚寒 浊阴上逆 温中祛寒 降逆止呕 2 少阴阴盛阳虚 浊阴犯胃 肾阳虚 衰 寒邪上干于胃 浊阴上逆 温 胃散寒 降浊暖肾 1 食谷欲呕 或泛吐清水 或伴胃脘 冷痛 2 吐 利 手足厥逆 烦躁欲 死 茵陈蒿汤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 湿热发黄 湿热蕴结 熏蒸肝胆 腑气壅滞 清热利湿退黄 身黄如橘子色 目黄 小便深黄而不 利 身热 无汗或头汗出 齐颈而还 口渴 腹微满 舌红苔黄腻 脉弦 数或滑数 栀子柏皮汤肥栀子十五个 甘草一两 黄柏二两 湿热发黄 热重于湿 湿热相合 热重于湿 用之三焦 清解里热 泄湿退黄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 发热 小便不利 而色黄 口渴 心烦 舌红苔黄 麻黄连轺赤 小豆汤 麻黄二两 连轺二两 杏仁四十个 赤小 豆一斤 大枣十二枚 生梓白皮一升 生 姜二两 甘草二两 湿热发黄兼表 湿热内阻 风寒外 束 清热利湿解表散邪 身黄目黄如橘子色 小便不利而色黄 发热恶寒无汗 或见身痒 小柴胡汤 96 97 266 9 9 100 229 2 30 148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 斤 甘草 生姜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 少阳病 邪犯少阳 胆火内郁 枢 机不利 和解少阳 调达枢机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心烦喜呕 默 默不欲饮食 口苦 咽干 目眩 脉 弦 柴胡桂枝汤 桂枝一两半 黄芩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二合半 芍药一两半 大 枣六枚 生姜一两半 柴胡四两 少阳兼太阳表证 少阳枢机不利 太阳营卫不和 和解少阳 调和营 卫 发热微恶风寒 肢体骨节烦疼 胸胁 苦满 微欧 心下支结 大柴胡汤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 斤 生姜五两 枳实四枚 大枣十二枚 少阳兼阳明里实 少阳胆火内郁 兼阳明燥热里实 和解少阳 通下 阳明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郁郁微烦 呕 吐或呕不止 心下急或心中痞硬 大 便秘结或下利臭秽不爽 肛门灼热 小便色黄 舌红苔黄少津 脉弦数 柴胡加芒硝 汤 柴胡二两十六铢 黄芩一两 人参一两 甘草一两 生姜一两 半夏二十铢 大枣 四枚 芒硝二两 少阳兼阳明燥结里实误下 少阳兼 阳明里实 燥实较轻 争气偏虚 和解少阳 泄热润燥 胸胁满而呕 日晡所发潮热 轻微下 利 桂枝加大黄 汤 桂枝三两 大黄二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 二枚 生姜四两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大实痛 脾伤气滞 洛瘀较甚 或兼有邪实 和络止痛 兼通实滞 大实痛 或腹痛据按 或便秘 桂枝加芍药 汤 桂枝三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 二枚 生姜四两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腹满时痛 脾 虚失运 气滞络瘀 温阳健脾 活 络缓急止痛 腹满时痛 四逆汤甘草二两 干姜一两半 附子一枚 少阴病阴盛阳衰 肾阳虚衰 阴寒 内盛 急温回阳 四肢厥逆 身蜷恶寒 自利而渴 小 便色白 脉微细 但欲寐 通脉四逆汤甘草二两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三两 少阴阴盛格阳 阴寒内盛 格阳于 外 破阴回阳 通达内外 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 脉微欲绝 身 反不恶寒 其人面色赤 白通汤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少阴阴盛戴阳 阴寒内盛 格阳于 上 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 下利 面赤 手足厥冷 但欲寐 脉 沉微 白通加猪胆 汁汤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 人尿五 合 猪胆汁一合 少阴病阴盛戴阳服热药发生格拒 阳脱阴竭 寒热格拒 破阴回阳 宣通上下 兼咸苦反佐 白通汤证加下利不止 厥逆无脉 面 赤 干呕 心烦 附子汤 附子二枚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 两 芍药三两 少阴寒湿身痛 少阴阳虚 寒湿凝 滞 温阳除湿 祛寒镇痛 背恶寒 口中和 身体痛 骨节痛 手足寒 脉沉 桃花汤赤石脂一斤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少阴虚寒下利便脓血 滑脱不禁 脾肾阳虚 大肠滑脱 温涩固肠 下利不止 便脓血 色赤暗 白多红 少 腹痛绵绵 小便不利 舌淡 苔 白 脉沉弱 黄连阿胶汤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鸡子黄 二枚 阿胶三两 少阴病阴虚火亢 肾阴虚 心火旺 滋肾阴 清心火 心烦不得卧 口燥咽干 舌红少苔 脉细数 四逆散甘草 枳实 柴胡 芍药 少阴阳郁致厥 少阴阳气郁遏不达 舒畅气机 透达郁阳 四肢厥逆 麻黄细辛附 子汤 麻黄二两 细辛二两 附子一枚炮 少阴病兼表 风寒之邪 初客少阳 正虚不甚 温经解表 发热 恶寒无汗 头身痛 脉沉 麻黄附子甘 草汤 麻黄二两 甘草二两 附子一枚 少阴病兼表轻证 邪客少阳 正虚 势缓 温经而微汗解表 发热 无汗恶寒 头身痛 脉沉 病 势较轻 猪肤汤猪肤一斤 白蜜一升 白粉五合 少阴阴虚 虚热上扰咽痛 少阴阴 虚 虚火上炎 滋肾润肺 和中止 利 咽痛 下利 胸满 心烦 甘草汤甘草二两少阴客热咽痛 少阴客热 徇经上 扰 清热解毒 开肺利咽 咽部轻度红肿疼痛 一般不伴全身症 状 桔梗汤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苦酒汤半夏十四枚 鸡子一枚 少阴病咽中生疮 痰浊壅阻 咽喉 不利 清热涤痰 敛疮消肿 咽部溃烂 生疮肿痛 声音不出 语 言不利 半夏散及汤半夏 桂枝 甘草 少阴客寒咽痛 寒客咽喉 痰湿凝 聚 散寒通阳 涤痰开结 咽中痛 可伴有恶寒 咳嗽痰多 舌 苔白滑 乌梅丸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 十六量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 蜀椒四两 桂枝六两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蛔厥 上热下寒 蛔虫内扰 清上 温下 安蛔止痛 时静时烦 呕吐 腹痛 时作时止 与进食有关 痛剧时手足厥冷 有呕 吐蛔虫病史 干姜黄芩黄 连人参汤 干姜 黄芩 黄连 人参各三两 寒格 胃热脾寒 寒热相格 苦寒 降泄 辛通温阳 食入口即吐 下利便溏 麻黄升麻汤 麻黄二两半 升麻一两一分 当归一两一 分 知母十八铢 黄芩十八铢 葳蕤十八 铢 芍药六铢 天门冬六铢 桂枝六铢 茯 苓六铢 甘草六铢 石膏六铢 白术六铢 干姜六铢 上热下寒 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