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法律制度.doc_第1页
唐朝的法律制度.doc_第2页
唐朝的法律制度.doc_第3页
唐朝的法律制度.doc_第4页
唐朝的法律制度.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唐朝的法律制度一、唐朝的立法概况1、武德律-唐高祖武德年间制定。共12篇,500条,在内容上大多采用隋朝开皇时期的法律。2、贞观律-唐太宗李世民命长孙无忌等人在武德律基础上修定而成,仍为12篇、500条,以隋开皇律令为蓝本作了较大改动,奠定了唐律的基本风貌。 3、永徽律疏-唐高宗永徽年间,以贞观律 为基础编纂出永徽律,此后又对500条律文逐条逐句进行注释,并附在律文之后,称作疏议。律与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称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后人又称之为唐律疏议。 4、唐六典-唐玄宗开元年间制定,内容涉及国家机关职掌和活动的各个方面,是中国封建时代最早的一部综合性行政法典。5、大中刑律统类-唐宣宗时张葵编定。即:将同一性质的律、令、格、式混合编在一起的法典形式。三、唐朝的法律形式 1、律-是刑事法规,相当于近代的刑法典。2、令-是关于国家体制和基本制度的法规。3、格-是国家机关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据以办事的行政法规。 4、式-是国家机关的公文程式。四、唐律的刑法原则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五、唐律十二篇的内容1、第一篇名例:57条,是关于刑罚种类及其适用的一般原则的规定,为唐律疏议的总纲,相当于现代刑法的总则。五刑-即笞、杖、徒、流、死。十恶-谋反、谋叛、谋大逆、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八议、请、减、赎、官当、免-各级官僚的法律特权。刑法原则-划分公罪和私罪;自首减免刑罚;共犯区分首从;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累犯加重;同居相隐;比况类推;老小废疾减免刑罚;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同罪异罚;区分故意和过失。2、第二篇卫禁:33条,主要是警卫宫廷和守卫关津要塞方面的规定。3、第三篇职制:59条,主要是惩治官吏违法失职的规定。 4、第四篇户婚:46条,主要是户籍、田宅、赋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规定。严格保护封建国有土地和私有土地的所有权严禁脱户漏口、逃避赋役维护封建的婚姻家庭关系-离婚以七出、义绝为条件;财产继承采用诸子平分制,贵族身份的继承权只属于嫡长子孙。 5、第五篇厩库:28条,是关于牲畜、库藏管理方面的规定。6、第六篇擅兴:24条,主要是关于兵士征集、军队调动及兴造方面的规定。7、第七篇贼盗:54条,是关于保护封建政权、地主阶级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规定。以谋反、谋大逆、谋叛罪严惩危害封建政权及皇帝特权的行为。严惩危害生命安全的犯罪。对盗罪作了明确规定-窃盗、强盗、监守盗严禁买卖人口 8、第八篇斗讼:60条,是关于斗殴伤人和控告、申诉等方面的规定。9、第九篇诈伪:27条,是关于欺诈和伪造方面的规定。10、第十篇杂律:62条,不便编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归入此篇,包括买卖、借贷、市场管理以及奸情方面的犯罪。 11、第十一篇捕亡:18条,是关于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规定。12、第十二篇断狱:34条,是关于司法审判和监狱管理方面的规定。六、唐律的主要特点与历史地位1、唐律的主要特点 (1)规范详备、科条简要(2)中典治国、用刑持平(3)诸法合体、以刑为主(4)依礼制刑、礼法合一2、唐律的历史地位 (1)唐律是一部完备的具有代表性的封建法典,在漫长的封建法制发展史中,处于承先启后的重要历史地位。 (2)唐律对亚洲许多国家的封建立法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八、唐律关于物权和债权的规定1、关于物权-唐律严格保护所有人对物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之权,严格禁止他人侵犯;规定物权取得的条件。2、关于债权-唐律规定了买卖、借贷、赁庸、寄托等债的关系;规定债务担保制度。九、唐朝的司法制度1、司法机关(1)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御史台。(2)三司推事-重大案件,由大理寺、刑部、御史台长官共同审理的制度。(3)地方司法机关-行政长官兼理司法。 2、诉讼制度(1)管辖-根据犯罪发生区域、罪行轻重、被告身份,划分了各级审判机关的管辖权。(2)起诉-举劾、告发、告诉(3)审判-以原告诉状为准;采取五听的审判方式,同时也以众证定罪;罪从供定,但禁止任意刑讯;规定回避制度;司法官判决须具引律、令、格、式;服辩;司法官对于应该言上或待报 的案件不得擅自判决。(4)执行-徒流刑应送配所,死刑的执行须奏报皇帝批准。 3、 监察机关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御史台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国家各级官吏是否遵守法律。其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台院和殿院的御史主要纠察中央及京城的各级官吏;察院御史则巡察州县,纠察地方官吏的违法失职行为。历史人物唐太宗(599-649)唐高祖李渊的次子,李世民。祖籍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县)人。隋末与其父亲李渊一起发兵反隋。唐建立后,被封为秦王,任尚书令。武德九年(626)发动玄武门之变, 取得太子地位,次年继帝位,建元贞观。在位期间推行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造就了贞观之治。在法律思想方面,推崇儒学,吸收法、道两家的思想,牢固地确立了中国古代儒法结合的思想路线。 具体表现为:(1)以德礼为治,注重教化。认为自古以仁义治天下,国家则长治久安;而专以法治,救弊除害于一时,国家则会很快败亡。(2)加强立法,力求宽简。即位不久,便命大臣修订法典。武德七年颁布武德律,贞观十一年颁行贞观律。 修律过程中,删繁就简,去重从轻。(3)明正赏罚,不殊贵贱。他认为赏罚之得失,关系国家的安危,必须做到一断于律,赏不遗亲远,罚不阿亲贵。李世民特别注意克制自己的感情,带头守法,避免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取代法律。(4)加强复核,控制死刑。贞观元年,实行中央机关对死刑判决的合议,首创封建法律史上九卿议刑制度。 长孙无忌 (?-659)唐初大臣。河南洛阳人。曾随李世民征讨,功绩卓著。公元626年,参与谋划、发动玄武门之变,帮助李世民夺取帝位。曾奉命与房玄龄等修订唐律,并对唐律进行逐条解释,著成唐律疏议,成为我国流传至今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后因反对武则天为皇后,被诬陷谋反罪,流放黔州,迫令自缢身死。在法律思想方面,坚持封建正统儒家法律思想,是集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至隋以来封建正统法律思想之大成,构建以儒家为核心兼采法、道封建法律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主要观点有:(1)主张儒法合流。他以儒家经典为依据,以儒家封建纲常思想为指导,对唐律条文进行疏议,完成了封建法典的儒家化过程。(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