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doc_第1页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doc_第2页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doc_第3页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风湿性疾病的中医学概述 风湿性疾病(简称风湿病)是一组以内科治疗为主的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它包括弥漫性结缔组织及各种病因引起的关节和关节周围软组织,包括肌,肌腱,韧带等疾病。风湿性疾病在中医上称之为痹症,由人体肌表、经络因感风寒湿邪引起。 因人体肌表虚弱,卫外不固,腠理空虚,风寒湿邪则乘虚而入,留连于肌表关节,筋骨血脉,致血气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筋脉关节失于濡养而为痹病。其中外邪入侵,即风、寒、湿邪是引起本病的外界因素。故长期生活在潮湿严寒地带或长期水中作业者,日久易致风寒湿邪侵入肢体。素问中以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成痹。”类证治裁中更明确指出:“诸痹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 风湿性疾病的常见临床症状有关节疼痛,关节肿胀和压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另外痹症迁延不愈,病邪由浅入深,由经络侵入脏腑,即内经所谓:“病久不去者,内舍于其合也。”故风湿性疾病也可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如皮肤、肺、胃、肠道、肾、心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其临床上具有渐进性或反复性发作的特点。 在西医中风湿性疾病有了一定的研究,并形成了风湿病学这门学科,但是它仍然还是一门相对年轻的学科。然而中医学对痹症更早有研究。中医学中以为人体因素质各有不同,风寒湿邪也各有偏胜。风寒湿邪侵袭后,若偏于风胜者为行痹;偏于寒胜者为痛痹;偏于湿胜者为着痹;若素为阳盛之体,内有蕴热,感风寒湿邪易于化热,为热痹。又若行痹、痛痹、着痹,经久不愈,邪留经络,郁而化热,也可转为热痹。中医的治疗方法中一般以散风,祛寒,利湿清热,通经活络为主。因各邪之偏胜不同,而治疗方法也应有所侧重。一、行痹 症候: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多见于腕、肘、踝、膝等处,屈伸不利,初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舌苔薄白,脉浮等。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方剂:蠲痹汤:(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甘草、海风藤、桑枝、木香、乳香)加防风、威灵仙。针灸疗法:可选取风门、膈俞、肝俞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每日12次。二、痛痹症候:肢体疼痛较剧烈,痛有定处,得热则痛减,遇寒则加剧,关节屈伸不利,痛处皮色不红,有冷感,舌苔薄白,脉弦紧。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方剂:乌头汤(麻黄、白芍、黄芪、制川乌、甘草、蜂蜜)治疗。若疼痛以肩肘为主,加羌活、独活、姜黄;若疼痛以膝踝关节为主,加木瓜、牛膝;若疼痛以腰部为主,加杜仲、桑寄虫。针灸疗法:可选取肾俞、关元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可灸。每日12次。三、着痹症候:肢体关节疼痛重着,麻木不仁,痛有定处,重则关节肿胀,活动不利,舌苔白腻,脉濡缓。治法:除湿通络,祛风散寒。方剂:薏苡仁汤(薏苡仁、瓜蒌仁、川芎、当归、麻黄、桂枝、羌活、独活、防风、制川乌、甘草、苍术、生姜)加减。若肌肤有麻木不仁,加海桐皮。针灸治疗:可选取脾俞、足三里、阴陵泉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平补平泻,可灸。每日12次。四、热痹症候:关节红肿疼痛,屈伸不利,痛不可触及,得冷痛减,常伴有出汗发热,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通络,疏风祛湿。方剂:宣痹汤(防己、杏仁、滑石、连翘、薏苡仁、半夏、蚕砂、赤小豆、山栀)加减。针灸治疗:可选取大椎、曲池穴,配合患处局部取穴,用泻法。每日12次。患者饮食也要有一定得原则,在急性期饮食宜清淡,易消化,饮水要充足,尤其在发热时更宜如此。主食可有大米饭、小米饭、高梁米饭、馒头、蒸糕等,蔬菜可食青菜、黄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