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1页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2页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3页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4页
【优化指导】高考历史总复习 第02讲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02讲 近代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21(2014枣庄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 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付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 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五分之四以上之出席,出席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可决弹劾之。翦伯赞中国通史参考资料(1)根据材料一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行宪政的意义。解析:第(1)问变化经历了“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到“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其原因,根据材料“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概括和维新变法的需要;第(2)问推行宪政的意义,维新为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而民国的立法则有利于防止专制出现,促进民主共和思想的传播。答案:(1)变化:1895年前很少有人了解;1895年后明确提出立宪。原因:1895年前宪法较抽象;宪法约束君权。1895年后维新变法需要。(2)康有为提出君主立宪制主张,为维新变法提供政治理论,促进思想解放。民国立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限制袁世凯专权,促进民主共和思想传播。2(2014长春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及卢梭出,以为人也者,生而有平等之权,即生而当享自由之福,此天之所以与我,无责贱一也,于是著民约论大倡此义。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以众力而自保其生命财产者也,各从其意之自由,自定约而自守之,自立法而自遵之,故一切平等。若政府之首领及各种官吏,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自此说一行,欧洲学界,如平地起一霹雳,如暗界放一光明民约论者,法国大革命之原动力也;法国大革命,十九世纪全世界之原动力也。梁启超论学术之势力左右世界材料二流血遍全国,巴黎百日伏尸二十九万,变法三次君权变复,而绵祸八十年,十万之贵族,百万之富家,千万之中人,暴骨如莽,城市为墟;至夫路易十六,君后同囚,并上断头之台,盖大地杀戮变乱之祸,未有近世革命之祸酷者矣,盖大自法肇也。康有为进呈法国革命记序(1)依据材料一,概述卢梭的主要政治观点。指出材料二中康有为对法国大革命特点的概括及康有为的政治用意。(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政治体制变革主张上的主要不同点。解析:第(1)问,考查卢梭的思想主张、法国大革命的特点与康有为的思想,卢梭主要政治观点的分析依据:生而有平等之权、“谓国家之所以成立,乃由人民合群结约”、“不过众人之奴仆,而受托以治事者耳”;法国大革命特点结合所学共和与帝制的反复交替来分析;政治用意则应结合时代背景和康有为的思想主张分析。第(2)问,综合比较改革与革命的不同之处,从方式和手段,以及政体等方面分析比较。答案:(1)卢梭的政治观点:天赋人权说和人民主权思想。法国大革命的特点:革命进程具有反复性、长期性,充满了暴力和血腥。政治用意:对光绪屈服于顽固派压力,不敢大力进行改革而发出的警示。(2)不同点:康、梁:主张进行自上而下的和平改革;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仿效英、日。孙中山:进行自下而上的暴力革命;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仿效美、法。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孙中山立下的遗嘱是:“余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其目的在求中国之自由平等。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现在革命尚未成功。凡我同志,务须依照余所著建国方略、建国大纲、三民主义及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继续努力,以求贯彻。最近主张开国民会议及废除不平等条约,尤须于最短期间,促其实现。是所至嘱!”而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却说:“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并且把这个革命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材料二胡锦涛在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时说:“孙中山先生始终站在时代前列,强调要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新创,孙中山先生注重学习世界上先进知识和有益思想成果,并希望结合中国的实际用来改造中国。”(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尚未成功”的遗留问题和毛泽东认为“我们完成了孙先生没有完成的民主革命”的依据。(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先生“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新创”的民主思想的内容。解析:第(1)问遗留问题:政治混乱,总统选举有名无实;宪法并非真正赋予人民主权;民生为得到彻底改善。依据: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改变中国社会性质,实现了民族平等,创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人民的普选权;完成了土地革命,改善了民生。第(2)问:民主思想:新旧三民主义和五权分立。答案:(1)遗留问题:内阁频繁更迭,总统选举有名无实,民国初年政治形同闹剧;宪法规定主权在民,但革命后普通国民的选举、监督权没有兑现;土地税和土地国有制没有体现,妇女的参政权也没有落实。依据: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平等。建立了中国特色民主政治制度,实现了普遍平等的人权。创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实现了人民的普选权。完成土地改革,改善了人民生活。(2)民主思想: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五权分立。4(2014云南师大附中月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书。凡民间通行之教科书,其中如有尊崇满清朝廷及旧时官制、军制等课应由各书局自行修改。如学校教员遇有教科书中不合共和宗旨者,可随时删改小学读经课一律废止。南京临时政府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材料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1)如何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临时约法颁布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重视法律的作用,力求运用法律巩固革命成果。(2)如何理解政权和法律的关系。法律是巩固政权的重要工具,但是在一个其有两千年封建君主专制历史的国家,法律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中都是从属于政权的。(3)资产阶级宪法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难以实施。摘编自张晋落中国法制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民国初年教育的基本原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原则对当时社会变革产生的深远影响。(2)你是否同意“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说法?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理由。解析:第(1)问材料“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书”可得出“民族共和”的原则,其影响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革、巩固辛亥革命成果等角度回答;第(2)问首先阐明观点,同意或不同意;叙述理由要注意史论结合,语言简练,史实清楚。答案:(1) 原则:民主共和。影响:促进了民众的思想解放,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社会习俗和礼仪的变革;有利于巩固辛亥革命的成果。(2)观点一:同意。理由:用法律手段巩固革命成果;袁世凯独裁专制过程中始终不敢完全抛弃法律,复辟帝制失败;新文化运动兴起,从思想根源反对专制。观点二:不同意。理由:袁世凯独裁专制、复辟帝制说明传统君主专制势力依然强大;法律从属于政权;临时约法没有真正实施;尊孔复古说明传统专制思想依然占据统治地位。5(2014湖南六校联考)1946年7月上旬,被称为“中华民国宪法之父”的张君劢就中华民国未来宪法发表系列演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张君劢说,国家的治乱兴衰不外乎两种,一种治者,一种被治者。如果能使这两种人了解其地位以及权利义务,就“不怕国家不上轨道,不怕人民不能安居乐业”。故今后中国宪政的补救之道,“在于改造治者与被治者的资格”一方面使治者在执行职务时,应该遵守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处处依法办事,不得稍有逾越。另一方面要对被治者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程度,从而使他们具有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行使公民权利的能力。而普及教育的前提条件,是实现国内和平。张君劢特别强调“人权为宪政基本”要保障人权,就必须:第一,要拿人民当人,不可拿人民当奴隶;第二,要限制政府的权力,“政府权力的限制,即所以抬高人民的地位,为国家百年大计考虑是合算的”;第三,万不可拿一部分人民作为一党之工具,去蹂躏其他人民的权利,政府如果自身采取这种卑劣手段,那只能使国家陷于混乱,而不会实现长治久安。程巢父 “人权为宪政基本”张君劢在上海青年会的宪法演讲(1)根据材料概括,张君劢认为要实现“宪政”社会需要具备哪些条件?(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当时的情况下,民主政治能否实现,为什么?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关键语句“遵守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 另一方面要对被治者普及教育,提高他们的知识程度,从而使他们具有参与政治的热情和行使公民权利的能力”、“ 实现国内和平”、“ 强调人权为宪政基本要保障人权”、“ 第二,要限制政府的权力”等归纳概括。第(2)问要充分利用时间“1946年”,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全面内战爆发;国民党坚持独裁专制的现实角度回答。答案:(1)有作为国家根本大法的宪法,依法治国;普及教育,人民有较高的民主意识和政治素质;实现国内和平;人权得以保障;政府权力得到有效限制;不搞政治斗争。(任答五点即可)(2)不能。国民党已经发动全面内战,坚持一党专政和独裁,不可能通过法律途径实现民主政治。6(2014福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12年8月公布的)国会组织法规定,凡年满二十五岁之男子,在选区之内居住二年以上而具有下列资格之一者,得为候选人:(一)年纳直接税二元以上;(二)有五百元以上之不动产;(三)小学毕业以上或同等学历。选民资格相同,但年满二十一岁即有投票权。张朋园从民初国会选举看政治参与材料二现在男子算有参政权没有?说没有吗,约法上明明规定;说有吗,民国成立十一个年头,看见哪一位男子曾参过政来,还不是在选举人名册上凑些假名,供那些“政棍”买票卖票的工具。梁启超人权与女权材料三民主建国会代表章乃器说:“(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分组讨论和大会报告轮番地举行,保证了大家都有充分的发言权,做到了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做到了反复讨论,不厌其详,做到了多数起了决定作用,少数心悦诫服。这才是真正的、彻底的民主。”在参加完北平各界代表会议后,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慨然写下这样一段文字:“我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而他们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陈扬勇、高兴翔共和国“临时宪法”共同纲领出台始末(1)据材料一、二,从法律规定和实践两方面概括民国初年民众参政的特点。(2)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建立之初民众参政情况有何变化?并分析其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从法律的角度对参政人的条件进行了规定和限制的特点归纳。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