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理学及其应用课程论文 如何证明我来过?论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摘要 心理世界是“我”所假设的虚拟空间,由“我”导演的现实社会的心理投射。在心理世界中“生存”着各种子人格,这些子人格的整体构成了“自我”。文化及社会的各个层面会影响到子人格间的形成和关系,会导致子人格的转化或改变等等,进而影响到自我及外在的行为选择。此外,在心理世界中,还有其他含有心理能量的型相存在。这些型相是在现时与“我”有着社会关系的群体。而其中占较大部分的是信仰,有宗教,有国家等。这些信仰决定了“我”的价值观,决定了自我实现的判断标准。“自我”与社会群体在心理世界中的“投射个体”发生关系,演绎心理世界的故事,对行为选择和信仰体系的建构、自我同一性的实现起着关键的作用。自我同一性的缺失将导致心理疾病的产生。文化与流变的“自我”通过心理世界相互作用,从历史的记忆和主体存在的实像角度证明了“我”的永恒。关键词 人格 心理世界 自我实现 原型 存在引言寻寻觅觅的一生,我们一直为“意义”所困,为存在的证明所累,为自我实现的终端所惑。每一个个体都在企盼着幸福,渴望着彼岸王国的自由,为着这一些美丽的“幻象”,而将社会行为与心理世界进行了自主或不自主的交汇。心理世界,一些心理学家亦称之为心理生活,“是由生活者自主体验和把握到的,或是由生活者自主创造和生成的” 葛鲁嘉. 关于心理生活基本性质和内涵的理解.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05,(9):100-103,是一个主体假设的虚拟世界,这个世界以现实社会为模本,经由心理能量的整合投射而成。心理世界主要的存在分为三类:一是一群“我”,即子人格,在精神分析疗法中亦被荣格称为“原型”,是心理分析中的一个基础概念,同时也是“我”与外界交互的基本媒介;二是与“我”有社会关系的人群,其中以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对我的行为选择和价值体系的建构影响最大,子人格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人际交往即心理假设或者称为行为预演,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外在行为决策并受到决策结果的影响;三是信仰及价值体系,即自我实现的判断标准,对于“自由”的内在理解和回应。斯宾诺莎将幸福定位为人对于神的由衷之爱,而“神”的意义类似于心理世界中的“信仰”,由此构成行为模式的支持系统;柏格森将自我解读为绵延的存在,为价值终端回归自由的天性、达到自我的永恒存在奠定了理论基础。一、 子人格与自我“人格一词来源于拉丁文persona,学术界基本认同其原意是指面具(mask),它起于原始人的图腾崇拜与祖宗崇拜。以图腾、祖宗等崇拜中使用的面具来获得人与自然、人与族群的同一性,反映了原始时期“初民”的人格自然化状态。” 余萧枫, 张彦. 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7月第1版:41人格从面具的含义中引申出来,表达的是一个心理全貌的概念。“北大心理学教授陈仲庚给出了一个较为宽泛的定义: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在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马向真. 道德人格与自我的同一性. 学术论坛, 2004,(6):17-20这个定义强调了“变化”和“持续”,肯定了人格可变的一致性。自我是“一个在一定社会文化结构中不断进行调节以寻求心理平衡的系统” G.A.Kelly.The Psychology of Personal Constyucts:A Theory of Personality (2Vols)M.NewYork:Norton,1995.:86.转自 周宁. 文化中的人格与自我.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72):65-68。自我和人格在心理世界中达到统一。子人格是人格所分有的理念型相,形成了在群体中的同一和差异。下文将从子人格的概念、子人格的形成和人际关系这三个方面对子人格与自我及外在行为决策之间的关系加以阐述。1、子人格的概念及其形式子人格这个名称来源于朱建军教授的人格意象分解方法“在人格意象中被我们称为子人格的,可以粗略地说成是形象化的性格特质。荣格说过,每种个别独立存在的心理内涵都会被拟人化。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疯子的幻想以及所谓的降神会。只要自主心灵成分被投射出来,无形人随时会出现。这一点可以说明,通常的降神会之幽灵与原始人所看到的幽魂是怎样的性质,倘若一个人为某种重要的心理内涵所投射到,他便算是着魔了,换言之,他已具有创造自然的能力,他或她便成为一位巫师或巫女或狼人。在意象对话中,就给了无形人一个出现的机会。如果一个人心中所包含的多数或所有无形人都出现了,我们就可以叫做人格意象分解。”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17-18子人格可以理解为心理世界中存在的“我”的各个型相(柏拉图认为事物的类别是型相,每个事物都分有一个型相。理念型相是事物可感的原因。具体可参考柏拉图的理念论),也可以说是人格的分有。“以林顿和卡丁纳为代表的哥伦比亚学派认为,一个社会所有成员由于共同的早期经验的影响,形成了一种共有的人格类型,即基本人格类型。它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发展趋势和相同的投射系统,即基础价值与态度。”周宁. 文化中的人格与自我.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2, (1):65-68基本人格类型即子人格的原初自然化状态,所以可以认为原初的子人格其实是文化的载体,是共同体的人格分有。这些子人格生存的心理世界有点类似于童话空间这些子人格虽然都是“我”,但却并不一定是人,可能是鬼神,也可能是动植物,即使是人,也不一定是与“我”性别相同。他们(暂时借用人类的代称)大多来源于民俗文化中的神话传说(如夸父)、或者是“我”所接触的故事人物(如宝葫芦、林黛玉)等等。心理世界充满了科幻小说中的光怪陆离,存在于其间的子人格也有点“瞬息万变”的意味。但子人格总体的变化还是有序的,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子人格的整体表现,亦即完整的人格内涵,即是“自我”。也就是说,自我是人格的外在呈现,故而子人格的变化会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和表现。子人格变化序列的一致性呈现了自我在时间这一维度上的绵延,而基础人格作为文化的传承,则体现了历史的记忆。自我实现所凭依的价值体系,就要从对自我的认知基础上开始建构。2、子人格间的“人际关系”子人格与子人格之间存在着四种“人际关系”,即“不认识、认识但不关心、认识但不喜欢、认识且喜欢。”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38这四种关系也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对于一个健康的自我而言,其子人格的关系大多处于一种相对和谐的状态。但并不是所有的子人格都会相互喜欢,友好相处。若对一种恶意行为进行姑息,自我的外在呈现便是变态;所以在子人格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微妙平衡,比如有一个骄傲的子人格必有一个谦虚的子人格,有一个自卑的子人格必有一个自信的子人格,有一个阴郁的子人格必有有一个阳光的子人格,自我的表现就决定于这些子人格之间的博弈。但完全的平衡,亦即自我表现的“圣人”或者“君子”的“心如止水”,一般是不存在的。这些子人格的相对失衡会表现为内心的欲求和倾向性。比如一个骄傲的子人格在与谦虚的子人格中的博弈中占了上风,“我”就会表现为自信,并且充满征服的欲望。只要限定在一个度中,这种相对的失衡会给我们带来精彩的世界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形成自我实现的途径。对于子人格的“人际关系”,在心理治疗中可以通过心理分析师的引导来进行有意识地调节。但对于我们日常生活而言,这种调节则多半是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的。上文提到存在于心理世界中子人格是“瞬息万变”的,即是这种无意识状态下的“人际交往”。比如,在遇到某些细微的行为决策时,有时你会觉得某些行为是“理所当然”的,实际上是子人格中的“人际交往”已经有了结果。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就是基于这种连续的定向的“人际交往”的结果。但是,这种连续性的形成直接受制于外界的评价,即行为调节取决于自我内在认知与外界评价的一致性。3、子人格的形成显然,在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中所搭建的桥梁还少了关键的一段,即子人格的形成。从子人格的概念中,我们了解了基础人格类型对文化的传承,体现为“历史的记忆”,此即说明了子人格形成与文化的密切相关性。此外,上文提及子人格的表现形式多数来源于具有典型意义的传说或故事人物,也直指文化的影响。而子人格的“人际关系”中,子人格间的“交往”显然与文化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关于文化对人格与自我的关系的影响在探索认识自我的研究上一直是个热门的话题。但是在20世纪以前,由于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文化一直是游离在人格与自我关系影响因素之外的,即文化无用论。后来文化人类学家又提出了文化决定论,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但不可否认的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文化,即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对子人格的形成、自我的行为选择,价值体系的建构等都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当然,我们不否认遗传的影响。心理世界的建构理论认为,遗传的影响可以归为文化的积累,即荣格所说的“原型”。“荣格说在集体潜意识中有很多原型,他们会表现为原始意象。原型或原始意象是人祖祖辈辈的生活中积累的形象。在让你们的想象中,这些原始意象会表现为人、也可以是动物、鬼神或其他。荣格所确定的原型有很多,包括诞生原型、复活原型、死亡原型、英雄原型、上帝原型等;以及许多自然对象原型,如树的原型、太阳的原型、动物原型等;还有不少人造物原型,如圆环原型、武器原型等。”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85根据荣格的表述,原型即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始意象,这些意象的产生是经过人祖祖辈辈的积累而成,显然这些“积累”实际上就是一种文化氛围的构建。自人类产生初期,我们祖先的行为选择便以文化的形式流传了下来,而说明人类起源的各个神话传说也成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成为一种“人类意志”。这些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性,从表现上来看,我们可以称之为“遗传”。而相对的“后天环境”的影响,则构成了子人格的“自由意志”(关于自由意志的形成,将在第二部份予以详述)自由意志与人类意志的融合,形成了人类的“类性”。在这个过程中,经由后天的文化建构,社会角色等的影响和不断习得,这些原型会受到“污染”(并不一定就是指变坏了,比如把死亡原型与爱结合),而变得不纯,即经过了一些加工改造或结合或分化成别的子人格型相,这些改变都属于后天的影响。这些在心理世界中生活着的人或别的生物,即各种不同的子人格,其外在呈现即“自我”。综上,最终所形成的类性既是人类意志的表达,也内化为个人自身的精神,指导着主体的行为选择。这是价值体系建构的雏形。二、 社会关系的心理投射在子人格与自我这部分内容中主要陈述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人类整体的意义和区域性文化对某个群体的子人格形成的影响。在文化传承的层面上提出“历史的记忆”对个体存在意义的证明即子人格的模态继承和发展的一致性、连续性。但正如上文所提及的,达到自我同一性的行为调节以自我内在认知和外界评价的一致性为必要条件。人类的“自由意志”即后天个体差异性的获得,依赖于社会评价系统。心理世界的组成部分不只是这些子人格(作为“我”的群体),还包括了主观意义上的客观世界,即客观社会的心理投射,朱建军教授称之为“副本”。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 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136-142在社会关系的心理投射这部分中将对心理世界的另一大组成群体与“我”有社会关系的群体尤其是重要他人对子人格的影响、价值体系建构的基础等做简要的陈述。心理世界中存在的这个有别于“我”的群体,我们将其称为“心理角色”。1、 心理角色是社会角色在心理世界的投射在心理治疗的方法中,有一种称为“心理剧”的治疗方法,由犹太人莫雷诺创立。胡佩诚等. 心理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年7月第1版: 195心理角色可类比于心理剧中的角色,最大的区别即是心理角色的非实体性。心理角色是由“我”根据现实中存在的各个与“我”有社会关系的人为客体创造的。可以想象,心理世界实际上是由“我”导演的一场复杂的心理剧,是一切与“我”相关的社会行为的集合体。而在每一个心理角色的创建上,“我”都必须分出一部分的心理能量。用比较流行的语言来说,就是把心的一部分分给了一个与你有着社会关系的人。比如A是B的朋友,那么在B的心里,就会有属于A的心理空间,A对B越重要,所分享的心理能量越多,B的外在行为表现即是对A的越在乎。所以,记住一个人,其实是要耗费心力的。爱上一个人或恨一个人,则是相当辛苦的一件事了,因为你的心理能量大部分都要被你所爱或所恨的那个对象消耗。子人格与这些心理角色之间也会发生“人际关系”,他们并非相互沉默的。在现实社会中能有的各种人际关系,在心理世界的潜意识状态下都可能出现。子人格与心理角色的关系会影响子人格的变化,而子人格变化的外在表现即是“自我”行为选择的前后在一致性基础上所表现的差异,这也就是我们平常我们所说的“成长”。故而,成长以“经历”为基础,也是心理世界的一个外在表现。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心理角色是“自我”定向变化与社会评价的媒介。成为这一“媒介”,心理角色的作用机制就不可不言。所以下文将介绍心理角色与子人格作用的过程。2、 反馈机制对后期行为的影响子人格与心理角色作用的过程,经历“假设现实结果反馈调整再假设”的阶段。在实际行为选择中,“我”会在主观上假设某个特定交往对象的行为。正如上文所说的,“我”是这场心理剧的导演,所以在正式演出前先要进行彩排或者是预演。某一项行为决策越重要,彩排的次数就会越多。“我”会在事实发生之前不断地对对方行为作出假设。而其中扮演“我”的角色的必然是子人格之一。对方若不回应,即预期中的行为被拖入一个不确定的时期,心理假设就会趋于减少,毕竟假设一个心理角色的行为要调动一切相关人等进行配合,彩排一次要耗费大量心力。对方若在原设定时期进行了回应,那在行为发生之前,越接近这个日期,心理假设就会越频繁,正如一部戏正式开场之前的忙碌。若所期待的回应验证了某一种假设,相应的子人格也会得到增强。若原先假设中并没有实际发生的行为,那么子人格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向某个方向转化。对象越重要,对子人格改变的影响越大。而子人格经综合后又由自我行为选择表现出来。从而导致了重要他人(生活中与“我”互动最频繁的人)对“我”后期行为的影响。上述过程便是一个反馈调节的过程。也是社会评价体系作用于个体“自由意志”的过程:若主观假设的行为得到社会评价的肯定,这种行为便会得到加强,内在地,即相应的子人格获得博弈优势;若主观假设的行为得到的社会评价与子人格和心理角色交往的结果有出入,造成自我认知和社会评价的断层,便会使该行为所对应的子人格减弱。但加强或减弱的程度也要视总体的人格类型而定:进取型或自我肯定型的人格对社会有较强的适应力,会很快地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整;而守旧型或自我固着型则对社会评价的不同反应很小;冲突型或自我矛盾型则往往把握不了子人格改变的度和方向,易走向极端。马向真. 道德人格与自我同一性. 学术论坛, 2004,(6):17-20心理世界主观假设的进行并不一定由意识主导,有时候在无意识状态下进行。最好的例子莫过于梦的预测功能在生活中遇到某个场景很熟悉但又确定并未发生过某件事。综上,个体的“自由意志”实际上是受制于社会评价体系的,因为人背负着“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样的定位,必须把自己放入社会中加以考虑并根据社会评价体系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否则会被视为“另类”。而在自由意志和人类意志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体系,在自我实现的过程中扮演着“裁判”的角色这就把心理世界的作用机制和自我实现的过程连接起来了。而上文表述中文化的传承及社会评价对人格定向性变化的影响都证明了柏格森所强调的时间的绵延,证明了“我”确实是时间的存在。而文章标题所叩问的“如何证明我来过”的问题,似乎也有答案浮出水面,“我”的永恒就在于“类性”的传承,在于历史的记忆。按照这样的描述,文章到这里似乎应该终结。但心理世界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却还未登场。难道这“最重要”竟是“浪得虚名”的吗?让我们来回顾一下:文章的主题,是心理世界与自我实现,一、二部分分别叙述了子人格和社会对“我”的影响,价值体系的雏形也出现了,但显然如何“自我实现”并没有个明确的途径这块内容,恰是第三部分的重点关于信仰的心理基础和价值终端的自由叩问。三、 信仰的心理基础及价值的追求标的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于价值的提升和自我实现,是站在一个高于人群的视角上明白了世界的行为后回归人群的一个过程“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人之为人心理世界中所占的心理能量最大的一部份,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的信仰。它是“我”的心理凭依,是“我”之为人的根据。当我们还是刚学会区分“他人”与“自我”的婴儿的时候,这种信仰体系就慢慢在建构。儿时的故事,传说中的英雄,对于死亡的见证都会成为这个体系框架形成的基础;母亲的一点不满,父亲的一句呵斥,小伙伴的一个笑容都会为这个体系注入巨大的力量。心理世界中的信仰体系,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指生存的信念和勇气,是指人之为人的依存。换一个词,就是“人生哲学”,指“我”对世界的通俗解释和理解,但学界中对哲学这样的用法是不承认的,所以还是用“信仰”。人类无法生存在一个他所不能解释的时空中,所以会需要构建一个能解释一切的信仰体系。我们对所处的空间的特殊性感到困惑,于是有了盘古开天地、上帝创世的传说;我们对“人”这种特殊的生物性存在感到不确定,于是有了女娲造人、亚当夏娃的传说;我们对“他界”(非自身)的存在质疑,于是有了物与我、物质与精神的讨论终于有一天,我们发觉自己的存在也是个问题,我何谓“我”成了一切行动的困扰,信仰才从心理世界中被察觉,我们才会突然意识到信仰所占据的巨大能量。2、信仰的建构及其意义林顿认为,“文化为个体提供了一种共同的发展趋势和相同的投射系统,即基础价值与态度。个体通过这种投射系统,以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表现文化。”周宁. 文化中的人格与自我.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2,(1):65-68所谓“共同的发展趋势和相同的投射系统”,是信仰建构的基础,这里不可避免地涉及到文化。追根溯源,文化作为信仰的本源,在我们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在心理世界中留下了怎样的痕迹?人类共同的文化,是关于生存和生命的延续。但这样说又是不准确的,因为保证种族的延续并非是人“类”才有的义务,凡是存在着的生命都肩负着这一神圣的职责的吧。所以,这个基础往往会被自以为是的人类忽略掉。第二个层面, 就是国家利益。对祖国的记忆是通过文化来加深的。爱国教育似乎无孔不入,民族的自豪感成为个体尊严来源的基础。校园是我们习得“正确的价值观”的正规场所,在一片琅琅的读书声中,我们被爱国情操所征服。然而这一切,却是在无声无息中悄悄进行。如果不是重大灾害,我们也许不会意识到这一个信仰。然而一旦危机出现,这种信仰的强大力量就会使个体迸发出无以比拟的激情。以我国而言,非典如此,雪灾如此,汶川大地震更为典型。大部分人都没有在这一层面上再作深入的探索,但小部分人肩负起这个任务,实现了个人伦理和国家伦理的结合,将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定位为信仰,以此建构了社会本位的价值体系,将自我实现与国家的未来挂钩。这无疑是一种符合国家利益的选择,甚至可以说得上是“伟大的结合”了。但当人类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的时候,这个信仰体系就会崩塌。比如原子弹的制造者亲眼看着自己的成果成为毁灭人类的罪恶工具,若他(们)有着对人类最基本的怜悯,就会感受到信仰崩塌对心理世界的冲击。当美国的原子弹投向日本广岛之后,那些制造者就是这样无措的吧。再往下一层,就是普通的宗教信仰了。它的普及,是因为它与心理世界的其他两部分组成最为和谐:我们只是需要一个能够解释我们存在合理性的体系,而这恰是宗教的任务。宗教信仰中,往往会有一个或多个神,如上帝、宙斯、女娲、玉皇大帝、如来佛祖等等。宗教体系中也会有彼岸世界的美丽“幻象”,许诺来世的荣华富贵,死后的自由和平。并且让生者坚信:神与你同在。实际上,所谓的“神”即是个体心理能量的投射,宗教总是要求“心诚则灵”,其实是有意识地把大部分的心理能量投射到所谓的“真神”上,但由于“神”在“我”心中,而导致信仰者“真的”感受到强大的心理力量去应对先前没有勇气面对的事和人。回溯前文,我们可以知道勇气的获得是基于心理能量博弈者的获胜,显然“神”因为具有无限的能量而战胜了恐惧的子人格,随意假设了社会关系中的行为。而信仰者经过某些仪式获得的内心的平静,则是“神”主观地调节子人格与心理角色的人际关系。在这一层面上说,“神”即“我”。但浅层面的宗教信仰其实也带来不了什么突破,在关键点的选择无法成为心灵的依靠。也就是说,依然是要转向社会评价系统获取支持的。信仰大厦根基不稳,很容易塌陷。所以信者就需要让自己“深陷”其中,真正放心地把自己交给“神”(其实是你自己的心理能量),信的程度与心理能量的多少是成正比的。但当宗教信仰与国家利益相冲突时,信仰者就会受到舆论的攻击,这也会导致巨大的矛盾和痛苦。况且,深入一个宗教并不容易。除上述这三类外,还有个人的特殊信仰。斯宾诺莎声称人的幸福在于对神的爱,其实是对自我的内在肯定,他的“神”,并不是存在于任何宗教中的神,而是“我”对自然的最高原则的解读。斯宾诺莎的信仰就属于个人的特殊信仰。它是指某些个体在进行思辨后对人类利益和自我实现的有机综合。是在高于人群的视角上获得提升后回归人群的内在升华。严格来说,这是上述三类中的第一个层面“活着,其实是最大的意义。”这种信仰是最坚固的,因为信仰者意识到自己的信仰是人类价值的终端,超越地域和国界,超越宗教理念。哥白尼、伽利略、苏格拉底等都是无悔地离开人世的,因为他们拥有的就是这种信仰放下个体的一切,以人类文明和进步为己任,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回归人群的过程,是一个颠覆过去的过程,必须先否定所固有的信仰和价值体系,否定心理世界另外两部分所呈现的社会的样子,否定“我”,才能着手去建构这种超越。价值的终端,个人存在的证明,不在于社会的评价体系,甚至不在于国家利益,而是高于一切的人类利益,是在寻找到这个桂冠后的自我肯定,是心理世界所创造的价值空间中盈溢的光环,是历史记忆的永恒绵延。四、 总结心理世界的三大组成部分:“自我”子人格的集合;“心理角色”社会关系的投射;“信仰”最终价值的叩问。它们之间的关系:子人格的集合构成了心理内涵,外在呈现为自我的行为选择,构成被他人认知和评价的基础,子人格容易受到心理角色和行为预期的影响而发生一定趋势的一致性连续性的改变,从而影响自我的行为选择,获得社会评价系统的肯定。信仰由于具有最强大的心理能量而容易对子人格产生威慑的影响力,自我的行为选择也会相应地表现出来。信仰通过强大的力量对子人格和心理角色之间的排练进行定向的导演,从而使子人格获得能量以应对外界压力。自我实现的依靠力量即为信仰体系。信仰的三个层面中,宗教最不稳固,国家利益次之,人类利益与个人的结合即实现高于人类和回归人类的过程最为稳固但最困难。“痛并快乐着”,也许是对“天人合一”的超越信仰的最好描述。个人存在的证明,在于超越信仰给永恒绵延的时间留下的烙印。参考文献1. 朱建军. 你有几个灵魂. 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 20032. 余萧枫, 张彦. 人格之境类伦理学引论.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3. 胡佩诚等. 心理治疗.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4. 王理平.差异与绵延柏格森哲学及其当代命运.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刘诵. 自我、他人与世界的幸福斯宾诺莎的幸福观研究.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国哲学专业)6. 黄志新,黄小海.柏拉图的理念论.天府新论,2008,(6):43447. 王礼平. 心与身的交汇柏格森“二元论”及其实质.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2,(6):27318. 王礼平.柏格森: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8):27309. 王礼平.超越还是内在论勒维纳斯与柏格森之间的根本差异以及殊途同归.浙江学刊,2008,(2):404910. 郑剑虹,黄希庭西方自我实现研究现状心理科学进展,2004,12(2): 29630311. 王敬春.试论人本主义人格中的“自我”观.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12612912. 张陆,佐斌自我实现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评心理科学进展,2007,15(1):13513913. 丁建略,黄冬梅.论霍尼神经症理论的人本主义倾向.心理学探新,2008,(1):212414. 葛鲁嘉. 关于心理生活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吉林市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含专项招聘)(1号)1381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临沂费县教育和体育局部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教师(7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年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应急处置中心公开选调1名工作人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昆明市禄劝县人民法院司法协警招录(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典型题)
- 2025年齐齐哈尔市昂昂溪区人民法院聘用制人员招录3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金信金融纠纷调解中心招聘5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2025年伊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临时工作人员2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年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中医医院招聘12人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连云港市赣榆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3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年北京师范大学海口附属学校春季面向全国招聘78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名师系列)
- 2025年北森潜力测评试题及答案
- 2025银行招聘试题及答案详解
- 腾讯新员工培训
- 2025年成人高考高升专试题(含答案)
- 层林尽染枫叶红课件
- 车管所备案申请书
- 2025贵州册亨县招聘教师25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河南成人2024学位英语考试真题及答案
- 公共危机管理(本)-第五次形成性考核-国开(BJ)-参考资料
- 中国民间传说:田螺姑娘
- 2016年全国中学生天文奥林匹克竞赛预赛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