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视吟诵网络青少班12月21日讲座:入虚短长之《论语》选读(1).doc_第1页
盈视吟诵网络青少班12月21日讲座:入虚短长之《论语》选读(1).doc_第2页
盈视吟诵网络青少班12月21日讲座:入虚短长之《论语》选读(1).doc_第3页
盈视吟诵网络青少班12月21日讲座:入虚短长之《论语》选读(1).doc_第4页
盈视吟诵网络青少班12月21日讲座:入虚短长之《论语》选读(1).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入虚短长之论语选读盈 视好的,上次我们说到了这样一首,现在我们先把它吟诵一遍。(吟诵)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好,上次我们留了一个作业吧?就是请大家寻找一下在论语当中所能找到的“也”字,不知道各位同学都找到了些什么?大家可以随便的贴上一两条来,我们根据大家所贴上来的东西来做一些讲解好吗?有没有哪位同学要贴上来一个“也”?531个呀,太厉害了!我们来说一下路佳林所贴上来的这一首,路佳林所贴的这一首说:子贡说“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谄”就是指的是谄媚,因为穷人很有可能会向富人去谄媚,如果说贫穷的人不向富人谄媚怎么样?他问夫子,又说“富而无骄”,那就是说有钱却不那么骄傲。孔子说可以呀,但是孔子说不如什么?不如“贫而乐”就是你贫穷但是你却很快乐。“富而好礼者也”,有钱了还能够很好礼。我们看在子贡所说的话当中就没有“也”,在孔子所说的话当中就有“也”,可见“也”这个字起一个强调作用的,那么在这里孔子的话当然会比子贡的话更重要一些,而且我们也发现夫子所得出的结论确实比子贡高一点。子贡说贫穷的人很有可能向有钱人谄媚,对吧?那么我们说不做到这一点,富贵的人很有可能很骄傲,对吧?孔子说挺好的,哎,先肯定你说的,但是老师说的比你更高级,就是你能不能安于贫困,能不能乐于贫困,你无谄只能说明你不做些什么,而孔子能告诉你要做些什么!就是你还要很快乐,虽然你很贫穷,但是你依然也很快乐。而且“富而好礼”,那么你有钱了要干些什么呢?有钱的人很有可能胡作非为了,那么千万注意还要“好礼”,这就很不容易了。这是孔子所说的事情,然后他们说到什么了呢?他们说到“诗云”,说诗歌当中的话,孔子和学生们非常喜欢用诗经里的话进行交流。“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这八个字来自于诗经.卫风的第一首叫做淇奥(y),这首淇奥(y)也录制了,我们可以把它放上来。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自于做玉的四道工序,我们已经反复说过这段内容了。那么这做玉第一步叫做“切”第二步叫“磋”,第三步叫做“琢”,第四步叫做“磨”,这好比做人就要如此。上周我的班级葩儿团支部进行了一场团员的发展大会,有这么九位同学成为了新团员,这九位同学成为新团员的时候,最后一定要设班主任做总结性发言,我就把这八个字送给了这九位新团员,希望他们能够做一个君子,怎么做君子呢?“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那就是万事都要考虑一下,做事情前考虑这事情该不该做?应该怎么做?所以子贡把它放在这里就是跟孔子汇报说:夫子你的意思是不是说无论你是贫穷还是富贵,都应做事情多考虑考虑,是不是这样的?那么孔子当然很开心,孔子说:啊呀,赐也。哎呀端木赐,好孩子呀!诗歌以言诗以,我能够跟你谈诗喽,以后咱俩可以谈论诗经了。“告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你以前的事情,你就知道以后的事情了。孔子的意思是说,我刚才跟你说了做富人怎么样,做穷人怎么样,结果你就可以举一反三,你就说出来做君子每个人看来都应该如何,我跟你说刚才的事情你居然就能知道新知识,那你这个孩子不得了!很开心,表扬他。“知诸往而知来者”告诉你以前的知识你就知道后来的知识,你真是一个很棒的孩子!我们发现在这里只出现了一次“也”,哪一次“也”呢?就是孔子得出结论的时候。孔子当初使没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些学生们在把孔子的语言再次带进我们的论语的时候,我们上次说过了论语这个书是怎么来的? 也就是孔子的意思是告诉所有的孩子们,我能跟你说以前的知识,你就可以知道后来的知识,那么你真是一个很好的孩子。我们发现这里只出现一遍“也”,就是在于夫子所说结论的时候,就是“富而好礼者也”,那也就是说其实孔子当时说没说“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后来这些孩子们在记录的时候特意的要把“也”字加上。这就是我们上次所说到的论语是如何成书的,在论语成书的时候,是同学们在那里不断地反思老师当年都说过哪些话,把这些话整理出一个语录体的文集,他们认为夫子的话当然是高贵的,于是“也”字放在这里,表示强调。好的,我也给大家找了几条,我们看这条,这中有“也”。这里的“也”说:(吟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个字通假字通“智”,在我们的古代书籍里“知”与“智”相通,通假字一般它通的那个字笔画更多一些,那个字很有可能是后发明的,我们的汉字越发明越多。在史记当中晋国有一个智伯在史书也写这个“知道”的“知”,但它其实是智力的“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这是对子路说的:“仲由啊,你知道吗?知道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就是智慧。”有人非要把这句话研究的非常深刻,说这句话有多少多少深刻的意思,其实我倒是认为这句话没有太多的背后意义,它的意义就已经摆在这里了,非常清晰了,就是告诉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大道至简,别看这个道理如此的简要,但不是很多人都明白的,不知道不要瞎说,知道了就可以说,这就是智慧啊!那么为什么孔子要特别说这件事情呢?到底是为什么呢?有人说这里背后有一个小故事,当然这个故事一听就是后人编的,这个小故事盈视经常到各地去讲。说有这么一天,有一个人来拜访孔子,这个人穿了一身绿颜色的衣服,到了孔府的门口就说:“我要见夫子”。子路可能是在门口扫地,子路,我们都知道是孔子的学生兼私人保镖,他是一个很直爽的人,这个人很直,也许说话就不过大脑,经常会知道与不知道都敢往外说。这一天门口来了一个人穿了一身绿颜色的衣服说:“我要拜访夫子”。于是子路就说:“哎呀,你拜访夫子有什么事情啊?有什么事情问我吧,我是夫子非常聪明的学生。”这个人说:“我问你你不一定知道。”子路说:“嘿,有什么事情是我不知道的,你都问我,我一定能告诉你。”这个人说:“好啊,那我来问问你,一年有几个季节?” 子路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一年有几个季节?我告诉你,听好了,四个,春、夏、秋、冬。四个。”这个人说:“不对!我认为一年只有三个季节,分别是:春、夏、秋。” 子路说:“冬呢?” 那个人说:“没有冬。” 子路说:“得了,你别问夫子了,我告诉你吧,有春夏秋冬。” 这个人说:“没有冬。”两个人就吵起来了。子路说:“这样吧,那我去找下我夫子,出来告诉你,到底有没有冬。” 子路就回去了,回去之后告诉了夫子,跟夫子说:“外面有人找你。” 夫子就出来了,问这个人:“找我什么事啊?” 那个人说:“我想问问一年有几个季节?” 夫子说:“哦,你说呢?” 那人说:“有三个。”子路说:“有四个。”这个人对着子路说:“我在问夫子,你能别说话吗?我告诉你,如果一会儿我说对了,你得跪地下给我磕一个头。” 子路说:“那一会儿你要是说错了,你也跪地下给我磕一个头。” 那人说:“行啊,行啊,让夫子做仲裁吧!” 孔子看了看这个人,一身绿色衣服,孔子说:“我来得出最后结论吧,一年啊” 子路说:“咦咦咦,说吧”“一年有三个季节。” 子路说:“你看嗯?有三个?为什么有三个季节?” 孔子说:“因为只有春、夏、秋啊!” 子路说:“冬呢?” 孔子说:“没有冬啊!” 这个人就乐了,对着子路说:“赶紧跪地下给我磕一个头吧!” 子路就跪地下给他磕了一个头,这个人就走了。子路回来问孔子:“冬去哪儿了?” 孔子说:“没有冬。”“为什么没有冬啊?” 孔子说:“你没有看到吗?这个人穿了一身绿颜色的衣服,证明这个人是蝗虫变的,蝗虫是春生秋死的,他的生命里没有见过冬天,所以他的生命里只有春夏秋三个季节。”子路就哭了:“哎呦,我的头白磕了。” 孔子说:“谁让你不注意观察的,孩子,让我告诉你什么叫智慧吧!(吟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当然了,这个小故事是后人编的,总不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在,但是这却告诉你,智慧这件事情很重要啊!你看,不懂智慧容易给人白磕一个头。好,我们往下看,这也是来自于论语中的一则。这一则孔子说:(吟诵)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这则论语在说,这个“尝”字当“曾经”讲,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这叫不叫爱学习呢?那看你干什么?干什么呢?用来思考。我们都知道论语中有一则说的很精彩,说你光思考不学习是没用的,光学习不思考也是没用的。你光想无益,这个无益的“益”当“好处”讲,没什么好处,不如干什么呢?不如去学习。有人说:“老师,我做个爱思考的学生好不好?” 好,但是你光思考不学习也是不行的。我们中国人说,任何一件事做过多了,都不对。什么东西好吃,多了也不行,比如黄瓜,黄瓜好吃吧?我们也知道黄瓜是好东西,你说我多吃,使劲吃,行不行?告诉你,黄瓜是有毒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过,黄瓜是有毒的,多吃也不行。什么都如此,一切都如此,多吃也不可以。那么你看光思考好不好?不好,“无益,不如学也”。我经常跟学生开一个玩笑,说什么呢?说我们爱思考,我们怎么爱思考呢?为什么一个插销插到了插座里,灯就亮了?为什么呢?插销插到插座里灯就亮了?我要是也伸到插座里我是不是也能亮呢?你就死了,你就穿越了,这是不可以的。那么为什么呢?你光思考不学习,你要知道,36伏以上的电压对人体是有害的,你得知道这个基本道理才可以对吧?所以光思考不行。明代有个非常著名的人叫作王阳明。王阳明,这是一个宋代非常著名的宋明心学的一派儒家学者。王阳明有一天在家里准备研究他家的竹子,坐在那里想,打坐。竹子,竹子为什么会生长?竹子为什么就能长成竹子?竹子怎么就是绿的?竹子怎么就是竹子呢?想啊想啊想,想到结果是,他感冒了。为什么呢?在外面坐的时间太长,风给吹感冒了。所以你看,夫子早告诉你了,光想是没有益处的,要有一点,要去学。所以“学”字后面有个“也”,告诉你多么重要,我们一起来。(吟诵)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黄顺瑜带来的这一条当中是在说谁呢?是在说颜回。说:(吟诵)子曰。说回,说颜回什么样呢? (吟诵)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这一条说,我和颜回说了一天的话,他也不回我一句,他也不说我错了,就跟一笨蛋似的,跟一傻子一样。等他回去,他再反省一下,想一想,哎呦,他足以能说出一些特别精彩的东西。“颜回啊可不傻啊!”所以孔子对于颜回,对于最喜欢的这个学生做了一番感叹,说“颜回啊他可不傻啊!” 你别看他表面上什么也不说,实际上他可不傻,所以“回也不愚”,“也”字放在了这个地方,表示很重要。我们再看淄博的陈昊洋给我们带来的这一条。他说道,“子曰”,孔子说,孔子说什么呢?孔子说,(吟诵)贤哉回也。在颜回的后面带了一个重要的字“也”,孔子说:“颜回啊,是多么贤德的一个人啊!” (吟诵)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说两遍“贤哉回也”,向你表明,我们颜回有多么的贤德,所以“也”字放在了颜回的名字后面。(吟诵)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一则还是很容易理解的。孔子说:“子贡,你说说你和你的大师兄颜回比起来谁更聪明啊?”子贡说:“哎呀,我怎么能跟大师兄颜回比啊,我哪儿比的上,望都望不见。颜回闻一,听到一就能说十;我呢,听到一,顶多能说二。”孔子说:“你不如他,甭说你了,我和你都不如他。”孔子多喜欢颜回啊,喜欢到这个份儿上。好了,我们再来看一则,这一则也有一个“也”字。(吟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个“也”字也放在了结尾,表示一种强调,放大嘴音来说。当天气很寒冷的时候,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这句话在告诉你,君子是可以坚持到最后的。那些坚持到最后的人,才是最精彩的人。所以,(吟诵)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个“也”字放在这里,是味道很深的。我们再来看下一则,这一则来至于礼记。(吟诵)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我们说,路佳林同学抱着一桶肯德基的外带全家桶来到了学校里。我说:“路佳林同学,你是不能在学校里吃东西的,所以,抱着,不许吃。”这个味道就不断的飘到她的鼻子里,但是就是不让她吃。路佳林说:“老师,那不能吃,我能去食堂吗?”“食堂里怎么能吃外面带来的东西?不许吃。”好,路佳林在食堂里还抱着这一桶,不能吃,味道飘着。“老师,我能够到校外去吃吗?”“校外?!不能吃了嘛!不许吃。”黄顺瑜走了过来,说“老师我能吃吗?”“黄顺瑜同学你当然是可以吃的,你赶紧吃吧。”黄顺瑜拿起一只鸡腿就在那里啃,张若珩同学也过来了,“老师我能吃吗?”“可以呀。”梁辰也来了,王聚之也来了,都可以吃。就路佳林不能吃。路佳林于是就看着这一桶外带全家桶被我们的网络同学们分光了,同学们说真的特好吃哎,宋嘉音也吃了。真的特别好吃,哎呀,好吃的不得了,真是佳肴。路佳林说,(吟诵)“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虽然有佳肴,但是你们不让我吃,我不吃我哪知道它好吃啊-!”使劲的叫,“也。”对不对,大家看到。来,我倒了杯白茶,现在,我沏的这杯茶是白茶,是很重要的一个白茶,是珍稀白茶。这是安吉白茶,多好的茶,好,来,同学们可好喝了,这茶特别好喝,哎呀,好喝的不得了,美茶!但是你喝不到啊,你不知道它多好喝啊。所以,“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个“也”字,在这里表示强调。礼记当中是为了告诉你说,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也是告诉你,这是一种比兴的手法。就是有好东西,你不来学习,也是白搭的。别人告诉你,吟诵特别好,论语非常好,史记非常好,你光知道管什么用?你也不来学习,一切都白搭。这就是“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这个道理。好,我们继续往下看。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叫虚字不虚,可显语气。“也”字可以为“啊”,判定,强调全文,语气重,吟诵时拖长,加重。好,我们一起来吟诵我们刚才所举的这几个例子。从这里开始,咱们一起,来,盈视给大家伴奏。(吟诵)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好,怎么样?大家跟上来了吗?我们往下看。下面我们看到的这一则论语很有意思,这一则我们又看到了宰予,这位宰予太可恶了,天天想着跟夫子斗贫。我们看这位宰我就是宰予,因为“予”这个字本身就有我的意思。所以,宰予字我。宰我这天说,我要找个问题,能把夫子难住。于是宰予就找了个问题说:“夫子啊夫子,你是不是要教我们要做一个仁德的人啊?”孔子说:“对啊。”“那是不是哪里有仁德我们就要往哪里去啊?”孔子说:“是啊。”“那是不是哪里有仁德我们就要往哪里去啊?”夫子说:“对啊,你什么意思啊?”“哪里有仁德我就往哪里去?”孔子说:“啊,什么意思?”“要是井里边有仁德,我们是不是就跳井?”你说这孩子太讨厌了,这斗贫吗这不是。你看,他怎么说的。 他说:(吟诵)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讲仁德的人,就是告诉你井里有仁德,他们是不是也会跳井?多讨厌呀,一孩子。大家看孔子是不是急了,说了一堆“也”,看着一堆“也”。开篇孔子说,(吟诵)何为其然也?这句话,有官方解释版和盈视解释版,先给大家解释官方解释版,“何”就是为什么?“为”就是做,“其”就是语气词,“然”就是这样。解释完了就是:为什么非要这样呢?这是原意。盈视解释版是,你有病啊!你想想看,为什么这样呢?解释完了的意思就是,你有病啊。孔子急了。(吟诵)君子可逝也。这个“逝”当“走开”讲。君子可以让他远远的走开。(吟诵)不可陷也,这个“陷”是陷害。你要是不喜欢我,请你让我走开,对吧?你不能陷害我玩。什么叫跳井啊对不对?(吟诵)可欺也。你可以骗我,“欺”字翻译成“骗”。(吟诵)不可罔也。你不可以迷惑我。你跟我说井有人,井里有人么?对不起井里有人么?能让我跳井么对不对?你可以骗我,你就为了把我骗开就行了,你不能迷惑我,看井里有人,嘣我下去了,你什么目的呀?所以你不能这么骗我玩。(吟诵)可以逝也,不可以陷也,可欺不可以罔也,何以为然也。气死孔子了,气坏了,最讨厌这孩子了!所以夫子开骂了,王聚之说的非常好,对不对?你凭什么能这么来问我问题呢?太过分了这个孩子。好了,我们一起来吟诵一遍,好吗?我们来看PPT:(吟诵)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我觉得我们宰我的吟诵应该把它吟诵得特别特别的坏,有这种感觉。(吟诵)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愤怒的孔子,咆哮的孔子。(吟诵)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好,“也”字我们暂且说到这里,大家搜到了五百多个“也”,可见古人的“也”字用得非常非常多。我们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问题,孔子在论语当中叫起学生名字的时候都是带“也”字的,大多数情况都如此,所以论语有一章干脆就叫雍也,这是因为这一章第一则当中开篇就叫了雍也。那么“也”字表示强调,可见这位老师是非常尊重他的学生的,下次以后我们叫同学,就叫(吟诵)“路佳林也,邹昊轩也,柯鑫也,宋嘉音也,韩沛希也,丁美艳也,卞仁凯也,杨柳睿喆也,郑弘德也,蔡泽璇也,王思灵也,张居原也,赵宇昂也,王聚之也,梁辰也,张若珩也,黄顺瑜也,梁乐麒也,赵容琬也,符睿也,王美沣也,侯丫瑄也,王冠明也,郜昱涵也,陈昊洋也”,哎,累死我啦,叫了这么多“也”,表示一种尊重,那么如果突然间有一天我叫起名字时候不带“也”,怎么办?这说明什么呢?(吟诵)“杨豫立也,对对,梁乐麒也”。如果有一天我没有叫你名字,叫你名字没带“也”字怎么回事?黄顺瑜!这没带“也”,这为什么?老师生气了对吧?突然间生气了,你指不定做错了什么事情,所以突然间不带“也”了,我们刚才说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一则,前面就是“由,诲女知之乎”就没带“也”,夫子肯定是生气了呗,肯定是他不知道非装知道吧,所以没带“也”字。大家可以找一找,看一看,如果在这个论语当中夫子叫起学生没有带“也”的时候,往往会可能是一种情绪比较激动的时候。我们有一则当中子贡说:我不喜欢别人做到的事情我就不这么做,以此希望感动别人,让别人也不这么做,你看怎么样?孔子就特别深情地叫他“(吟诵)“赐也。”哎呀,端木赐呀,(吟诵)“非尔所及也。”这事你做不到,这事你成不了。所以我们读论语的时候发现孔子是一个非常非常现实的人,他不是一个带你到理想境界的这么个人,他其实是很关注现实,很尊重现实的人。儒家所面对的是现实,所关注的是现实,这是儒家最有意义的一点。因为我们活在现实当中,我们是人类,读儒家是最为精彩的。所以盈视个人是非常赞同儒家的,还是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地明白儒家,去认真地读儒家才好。好,我们来继续看下一则。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另外一个虚字,这个虚字叫做“矣”。“矣”这个字开口音比较小,就是开口比较小,而且是三声的字,所以它比较有点温柔啊俏皮啊,或者有些昂扬的感觉。我们看:(吟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大家都知道这一则论语的意思,就是温习温习就知道旧知识,知道了新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对吧?就这么个意思。但是,为什么这一则的结尾不用“也”呢,为什么不说(吟诵)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也。为什么不用“也”呢?用了“也”表示强调,表示加强加重。这一则不是,这一则说温习温习旧知识,就能得到新知识,那么你就可当老师啰-!哦-!哎-!你看我是什么情绪?你看我的情绪象什么样子的?我是一种感叹,我不是要强调,我不是要说死,我只是当时感情的一种抒发,这种感觉比较舒缓,比较轻松,这是“矣”字的特点。有人说,论语不对啊,很多都没说对,为什么呢?温习温习旧知识,得到新知识,就能当老师啦?照这个意思,四年级可以教三年级,五年级可以教四年级,路佳林可以教黄顺瑜,对不对?是这样吗?那当然不是啦,可是为什么又要说可以当老师?这不过是当时的一种感叹。有时候老师表扬学生,“哎哟,你真棒!你能当老师啦,你能教我啰,你真是棒!”同学们可别当真,老师不过是当时的一番感叹。你别以为你真的可以教老师啦,不要太当真。我们感叹的不过是感叹“矣”,这是一种此时的想法。哎哟,真棒耶!你不用上学啦,你别回家跟父母说“妈,老师说我不用上学啦”,感叹的意思,所以这是一种感叹,没用“也”。如果老师说,(吟诵)“你可以不用上学了也。”行啦,你这回是真的。比如说我们前天大家一起去少年宫表演,我们就没穿校服,都不穿校服啦,多棒呀,一个班级不穿校服,从学校浩浩荡荡地走。你想想看,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完全不穿校服,浩浩荡荡,招摇过众从学校离开,这是葩儿。所以葩儿的学生开玩笑说:“我们被学校开除了。”你想想看,这句话的结尾是放“也”还是放“矣”更为准确?(吟诵)“我们被学校开除矣!”这才对是吧?这不过是个玩笑,感叹,这不是“也”对吧?结果第二天,有个家长送来了一个哈根达斯的冰淇淋蛋糕,为了祝贺我们头天的成功,整个葩儿的学生在班级里不吃午饭,全吃哈根达斯的蛋糕,那么,(吟诵)“我们不吃午饭”,是“也”,还是“矣”呢?都得用“矣”啊,结果我们为了在网络上可以成功地来做今天上午的这场视频,所以为了加好友,全班在校开机,每个人手机都打开,在班里拿出手机来,又一次在校开机。(吟诵)“我们可以在校开机”是“矣”呢,还是“也”呢?这都是这怎么是“也”呢?不是,怎么是“也”呢?不能是“也”,应该是“矣”,不能用“也”,太想用“也”了啊!应该用“矣”, 用“矣”更加准确。我们来看这则论语更恐怖,这则论语是说:(吟诵)朝闻道,夕死可。这句话的意思是:早晨你如果知道了道理,晚上就可以去死,这可不能用“也”啊,那谁还敢学吟诵,那谁还敢读论语,早晨起来懂了道理,原来中国古人是这样来读诗的,晚上全自杀了,那哪行啊?这是一种感叹。(吟诵)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懂得道理,晚上连死都值啰!你看看我们的最左方,用了一个(吟诵)朝闻道,夕死可也。那好家伙,太麻烦了,谁还敢去闻道呢?太恐怖了,所以“矣”和 “也”字是不会乱用的,是不能用错的。大家想一想感叹的时候用的是“矣”,表示强调的时候用的是“也”,它是不错的。我们来看这则论语,孔子带领学生们到齐国的宫廷去旅游,参观齐国宫廷,齐国宫廷正在表演一些音乐,表演什么音乐呢?表演的是“韶”这个音乐,韶这个音乐也被称为是大韶,这是古代六乐当中的一种乐,大概表示周文王的一些宫妓,所以叫做韶乐。孔子带领学生听韶这个音乐,说韶这个音乐(吟诵)“尽美矣,又尽善也。”后来齐国的宫廷当中又演奏了“武”这个音乐,“武”这个音乐应该是武王伐纣时的音乐,“武”这个音乐也被称为大武。(吟诵)孔子说:“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就是很美啊,但却不够好啊!因为武王伐纣这个故事,这个音乐所记载的故事毕竟是战争是征伐,而儒家讲究善与人为善是不讲征伐的,所以就认为征伐的事情不够好。而“韶“这个音乐表示文王以德使天下人来服。我这个假期要在北京办这个国学班了,我们国学班里讲吟诵、讲对联、还要讲史记,这是我们国学班大概的三个内容。讲讲吟诵、讲讲对联、讲讲史记。北京国学班我争取每次都录音,然后把录音放上来,让大家可以听一听,我会把录音给大家分享好不好。我们在这里会讲到史记,读史记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周文王的特点,周文王他是以德行使得天下人都来追随于他,所以说韶这个音乐表示文王,孔了认为美又善。而这个武王这个音乐表示武王伐纣,所以他觉得表示不够美,虽然武王伐纣是不得以而为之的,但依然不如文王的功绩更美一些。大家看了这一则论语,大家有没有通过我刚才讲的“矣”和“也”,你们可以判断在孔子看来一个音乐是美更重要呢?还是善更重要呢?明显是善重要,因为善的后面用得是“也”,而美的后面只不过用了一个“矣”。我们不知道今天这个成语怎么留下来的是“尽善尽美”,按照我们今天成语的这个特点,好象说做到好只是浅的一步,做到美才是高的一步,因为在后面的一般都是比较高级的,其实这个成语设计是有问题的,这个成语应该是“尽美尽善”才对,对不对?做到美这个不难而做到善才难。比如说我们的吉他版吟诵,想做到美太容易了,因为用吉他伴奏更加符合今天人的欣赏标准,好听,那还不好办吗?你看我们:(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不很好听吗?但是这样行吗?这样不可以。因为这并不是吟诵对吧,它不够善。今天还跟中华吟诵协会的人在交流,我说我们也有很多人在学习吟诵,吟诵的时候,我们说原来朗诵的问题在哪里?就是因为很多朗诵表现的不是诗歌的本意,比如有人说:“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很多小朋友是这样背诗的,这个背诗的错误在于不能很好地去表达本意,可是我们发现今天有些孩子去吟诵了,吟诵出来是这样的:(唱)“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还不对,这也不对,美不美?我们也承认它很美,小朋友拍着巴掌这样一定很有意思,但他不能表达李白的哀伤,所以不对。可见“善”这个字在表现我们的依意行调,可见依意行调会更高级一点。通过论语这一则我们会发现依意行调会更重要一点,对吧?所以我们知道中国文化叫做比类,你可以通过这一个想到那一个,所以我说中国文化如果你学好了,是锻炼你的思维的,为什么呢?因为你的特点就是联系的来看待问题,你就打开了思路来想问题,你的脑筋会越来越灵活。根据我们论语说“尽美矣,未尽善也”这个概念,这个思路我们会发现吟诵当中是依字行腔更重要呢?还是依意行调更重要呢?肯定是依意行调更为重要,这是更高级的吟诵。所以我们吟诵论语我们要讲究庄重,可以用吉他,乐器没有问题,看你怎么弹,对不对?(吟诵)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各位同学,我们在这一节课的结尾跟大家说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那么也就是说以后你也可以去判断一下别人到底是不是吟诵,他的吟诵够不够善,还是仅仅是够美的,这怎么判断呢?把大家教成一个个小专家,很简单,我来再吟诵一遍,看你能不能发现有什么区别。(吟诵)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大家会发现我刚才这番吟诵很轻浮,不好,为什么?怎么就叫轻浮,凭什么说我轻浮?发音不够完美,发音不够准确,所谓随意,所谓快都是因为你的发音不够完美,不够准确。我们可以通过“吟”这个字,今天发现它是个闭口音,而我们有很多个证据可以证明“吟”这个字它在古代是开口音,可见吟诵所告诉我们的是张大嘴。我们说有人也说古人的吟诵是低嘴的,那是一种熟练之后的行为,这种行为它是一种低吟、浅吟,大家心里知道要把每一个音素发完整,所以把每一个音素发完整、发准确。(吟诵)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不一定非张大嘴,为什么呢?因为有些字张不了大嘴,可是你要把每个字发完整,充分尊重那个字的字音,把每个音素发到位,当你把每个音素发到位的时候,你就发现你的发音一定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一定是这样的,那就是你张嘴的时候刚开始出音肯定是很尖细的,然后会发的很完整,然后再收回来,这就叫传说中的橄榄音。橄榄,(吟诵)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橄榄不就是两头尖,中间宽的吗?就是橄榄音。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谓的橄榄音,尖、大、收,发音要完美,这就是橄榄音。这就是吟诵了,大家要努力把每一个音都发成这个样子这才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