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三农”.doc_第1页
浅谈“三农”.doc_第2页
浅谈“三农”.doc_第3页
浅谈“三农”.doc_第4页
浅谈“三农”.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三农” 何谓大国之兴也,大国之兴也,乃屹立于世界而不倒!缘何不倒?乃根基之实也。何为国之根基,乃“三农”也!反之亦然。“三农”为何?农民、农村和农业之简称。农民是组成人民群众的重要部分,农村即区别于城市的地域概念,农业乃国民经济之基础。“三农”问题在我国由来已久,但最近十年来才引起高度关注与重视。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已不是改革之初可同日而语。截止2011年GDP已位居世界第二,进出口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一,外汇储备高居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上举足轻重的经济大国。“一个很小的问题,乘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大问题。如果你用除法的话,一个很大的总量,除以13亿,都会变成一个小的数目”温总理2003年的这番话在九年之后仍然在我们的心中引起狂澜巨涛。虽然我们的国家综合实力上已跃居全球前列,但是庞大的数量却不能掩盖了残酷的现实。在产业体系中,农业产业基础最为薄弱,这是受农业生产所需的生产资料和自然环境的条件的限制,同时由于农业总体的对科技和管理水平要求较低,农业产业利润相对较低,使农业在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方面被忽视,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农村作为农业发展的主战场和广大农民的生活区域,这里居住着中国数亿的人民,也有着57121万吨粮食的产生。广大农村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长期输血,为二三产业提供物质生产服务活动的必须资料,同时也为每年城市发展输入了将近三亿的廉价劳动力。由于严格的户籍制度造成的城乡二元体制已成为严重损害农民权益的障碍。2011年末,我国农业人口虽然已经减至65656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已降至48.73%。然而实际的农业人口依然要占总人口数的半数以上,我国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无论是新中国成立以前的民主革命时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现代化建设是时期都有着举足轻重甚至毫不夸张说是决定性作用。农民是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关键,农民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但是受到户籍制度的制约,为城市构建筋骨的农民农民工在医疗、子女教育、福利待遇等方面长期遭受歧视和不公正的待遇。至于真正生活在农村的留守人口和务农的人民,在权益实现和保障方面更是有苦说不出。中央连续八年出台“三农”一号文件,惠农支农政策不可不谓丰富齐全。但是城乡差距依旧在扩大,2011年城乡收入比3.13 : 1,上年的比值为3.23 : 1,以官方公布的数据,城乡差距似乎有缩小的趋势,但是中国的基尼系数2011年已突破0.5,社会财富已经严重两极分化,我国也成为世界上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这是万分危险的信号。在农村,不仅社保、医保普及面小、福利低,而且长期在城市从事建设和服务业的农民工也是同工而得不到同等的社保和医保。因此,可以说“三农”的现代化已经成为制约整个国家现代化进程的最大障碍。要想使“三农”问题得以根治,必须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水平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好城乡发展,统筹好三农的三个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目前农民的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农业生产收入组成。工资性收入也就是主要依靠进城务工获取收入,农民工的各种权益难以取得保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相关法律法规,针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国家至今没有出台专门的法律对于其权益进行法律方面的保障,各地政府也只是响应中央号召,无疑会形成政策的“一股风”,必须尽快制定进城务工人员权益保障法。其次必须把提高农民工的最低收入标准,建立于物价总水平挂钩的工资上涨机制,保障农民工基本生存。还有受户籍制度影响,农民工由于长期不在户籍所在地工作,其医疗、子女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权利难以在务工所在地得以实现,因而加快破解城乡二元体制的进程,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全民平等的权利、公共服务和福利待遇。农民的农业生产收入得益保障必须保证农民的三权,即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地基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现阶段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非法操作和违规拆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土地财产权,根本上背离了“以人为为本”的宗旨,城镇化建设征用农民的根本土地,却不能给予合理的价值补贴,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农民难以享受,同时大规模投资建设的农村统一住房也严重脱离现实状况,破坏了农村传统的生态生产文化。无疑这一切的改革与发展都依赖于法律法规的有效保障,同时也依赖于地方政府转变理念,改变行政态度,履行好行政职能,实现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新农村建设体现了全面可持续发展和统筹协调的理念,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现状的全面提升和重大改造。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政府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对医疗卫生教育支出,扩大基层民主真正做到心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农业生产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在由于受客观自然因素制约,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影响,难以在与二三产业竞争社会资源中获得优势,致使农业投入资金、人才和政府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处于劣势。农业现代化关键的规模化、机械化和提高科技水平。传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要破解农业发展难题,必须打破这种包产到户的小农型经济,实现农村集体经济的生产发展。如今每年有大量进城务工的农民,留守农村的是妇女、儿童、老人和少量青壮年农民。导致大量土地闲置和经营不善,也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现实背景,使得农业的规模化、集体化得以更好地开展。实施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应该是解决农业发展瓶颈的根本方法,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吸引跟多的人才进入农村,实施产供销一体化和规模化经营,这样既能使农民避免由于对流通和销售等市场信息的匮乏和对政策理解有误造成的经济损失,也能保障农村留守人口的就业,同时在土地集体所有的基础上,最大程度的使用农村的土地人力资源,农民集体获益。加大科技投入,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已经写入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作为农业加快发展的关键措施。关于土地流转这个措施,应该说总体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由于资本投机性,可能会是大量民间资本加入,大肆掠夺农户土地,致使农民失去生存的根本土地。因此农村集体经济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方法,也是现阶段唯一可行的办法。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发展,经济发展主要依靠资源投入,廉价劳动力和出口贸易。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结束,人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和出口向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拉动转变。作为我们消费市场的短板,农村是我国扩大内需和实现经济转型的关键。加快农业科技发展,使我国尽早摆脱粮种、化肥等农业生产资料受制于国外垄断资本的局面,实现农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三农“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