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论论语中和谐的演绎宋兴甫(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 中文系,河南 驻马店 463000)摘 要: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迈向现代化以及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化,国人越来越重视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并不断挖掘民族文化、传统文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作用。现在中共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关于和谐社会的精辟见解。论语作为儒家思想的扛鼎之作,就渗透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它其中的和谐,既包括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也包括人本和谐,并且在这些思想中又显现出了和谐的相关属性。关键词:论语;和谐;演绎;属性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在2009年6月召开的“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提出,我国的国家软实力建设具有鲜明的民族向度:“第一,以现代性改造传统文化。第二,以民族文化对抗西方价值观的霸权地位;一方面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另一方面也要重视吸收国外的文明成果,建立先进而丰富的社会主义文化体系”。1这“两个向度,两个方面”深刻地揭示了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事实,所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就显得极为重要。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作,不得不首先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尤其在中共中央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就显得更为迫切。故此,我们希望通过对论语的研读,挖掘其中所蕴藏的“和谐”因子。论语一般被认为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它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处处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遗憾的是缺乏系统严密的论述。但后人即使仅从这些只言片语的问答中,也能感受到早期儒家经典的厚重:体悟到为人处事之能,体悟到修身养性、修成君子之道。可惜的是,孔子垂垂老矣之时,也未能真正推行自己以礼、仁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最终还是把他的人生愿景留给了徒子徒孙,希望他们能够接过衣钵,继续前行。而今,孔子及其弟子早已作古,而他们留下的知识的锦囊论语,却一直吸引着后人去破译智慧密码、汲取文化精粹、探索其现代价值。一、和谐的演绎我们通过对论语的梳析、解读,现把其中所渗透的和谐思想分为:社会和谐、人际和谐与人本和谐。这三类和谐在文本中占了很大篇幅,并且也集中彰显了文本的精华。夏威夷大学哲学系教授安乐哲曾说:“儒学的魅力,就在于它不离开日常生活而谈人,无论是对为师、为父、为友的理解,孔子都是根据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来谈的,这非常重要”。2其实早在1988年,余英时教授在现代儒学的困境一文中就已反思了儒学在和制度的关系断裂后如何可能发挥作用的问题,他说:“我所得到的基本看法是儒学的现代出路在于日常人生化,唯有如此儒学似乎才可以避开建制而重新产生精神价值方面的影响力。”3我们的分析,也恰巧印证了论语在建构日常生活和谐方面的贡献。(一)社会和谐社会是有个体的人组成的,社会和谐,即意味着组成人类社会的各个个体、群体、阶层间的和谐,怎样使社会和谐?孔子早已制订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则,如“君臣和谐”强调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臣事君以忠,君事臣以礼”,各得其所,各尽其能。序卦传把人类社会的发生、发展纳入宇宙大系统的生成图式之中:“有男女然后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措”。由此可见,在上古先民的观念里早就有先后、尊长的秩序。而稳定的社会必须有稳定该社会的准绳。这里的“准绳”,既包括法律法规、政策条文,也应包括社会潜规则。法律法规、政策条文是由官方制定并强制执行的,而社会潜规则,比如礼、伦理道德、诚信等则要牵涉到个人素质、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等诸方面。前者简单明了且有固定的监督、执行机关,而后者多是约定俗成的、模糊的且主要依靠社会个体自律才能实现的社会法则。人类社会的和谐,也理应跑不出这一理论怪圈。在学而中有“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的论述,但也不能为和谐而和谐,削弱“礼”的节制,如“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接着他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这又反映出以德治国有不同于法治的地方且比法治高明的多。为政指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实则是表明儒家治国的基本原则是礼治、是德治。八佾中鲁定公问孔子如何构建融洽的上下级关系?子曰:“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孔子认为只要做到这一点君臣就能够和谐相处了。子路篇也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可见,当政者应以身作则才可以为政治国。颜渊中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讲求恢复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理。先进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宪问中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为政中孔子告诉子张做官应做到“多闻、多见、言寡尤”。在颜渊中孔子弟子曾问,若国君无道可否“杀无道就有道”,孔子则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强调和谐,但似乎有封建卫道士的色彩。里仁中孔子说:“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统治者能用礼让治理国家就没有困难,不用就不能实现礼让。孔子是这样倡导的,也是这样躬身践行的。在乡党中多有论述。若不能干禄,则应做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宪问);“安贫乐道,富而好礼” (学而)。另外,里仁中也告诫世人:“事君数,斯辱矣”。可以说,在孔子的思想世界里,礼是维持社会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规范。(二)人际和谐 人际和谐,即人际交往的和谐,同时人际和谐在论语中也占了相当大的篇幅。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但又具有个体差异性,人的个体差异性就使得人与人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那么这些矛盾如何化解?孔子也给出了答案。那就是:仁、知(智)、恕、信。1.仁如果说“尊周礼”是儒学的外在体现的话,那么“贵仁”则是孔子所倡导的思想的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儒学正是以“仁”释礼并且把它作为自己思想的核心。试图将外在规范自觉转化为人个体的内在自觉,从而使人际和睦、社会有序。在一万多字的论语中,“仁”字就出现百次之多。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由此不难看出,“仁”的最底层含义是强调血缘关系的。而“爱人”则是“仁”在人性中的最高体现,它类似于西方思想启蒙时期的“博爱”。他又特别强调“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在这里“仁”成了“志士仁人”行为本身的目的。另有更多论述:“仁者,先难而后获”(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刚、毅、木、讷近仁”、“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宪问)、“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 。(卫灵公)孔子一直致力于建构“尊周礼”的宗法制社会,“他的基本方法,也是他学说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历史传统,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的自觉追求,从整顿人的社会性(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一般、最亲爱的家庭关系入手,讲求父义、母慈、弟恭、子孝并以家国同构精神推而广之,”4P301“这种由血统而政统而道统的致思途径,深刻启发了后世儒者,创造出了一整套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论”4P3012.知(智)孔子强调以知(智)作为桥梁,输导社会成员知礼行仁。他的学习态度是“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泰伯)。他把学习者分为四类“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当樊迟问什么是知(智),子曰“知人”,即了解他人就是智。同时他也反复强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狂”。另外,他还要求学与思、习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是获取新知的源泉,思考是获得新知的途径,练习是新知的应用和拓展。知(智)是认知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不断完善自我的重要途径,尧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信,无以知人也。”而在现实人生中的顺序则是“知人、知信、知礼、知命”。 所以,孔子把“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是学习的追求。3.恕具备了仁爱之心,掌握了认知手段,就能化敌为友,化干戈为玉帛吗?答案未必是肯定的。因为人与人相处,除了爱人、知人外,具备能容忍人、宽恕人的气魄和胸怀也是很关键的。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卫灵公 里仁中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可见“忠恕”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核,同时待人以忠恕也是仁的基本要求,因为孔子曾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恭,宽,恭则不侮,宽则得众,”在孔子这里,“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4.信孔子在季氏中论“益者三友”时就包括“友谅”。说文解字曰:“谅,信也”。而信就是诚实。可见,与诚密切相关的是信。信与诚相比,一个重在外部的言行,一个重在内心的态度。孔子非常重视信的作用,并把它与仁、义相提并论,学而中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同时,孔子还把信作为重要的交友原则,要求朋友“言而有信”。另外,他更把信作为当政者治国理民的最重要条件,当政者可以去“食、兵”而留“信”,因为“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同时,他还感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可见,孔子是十分推崇信的,尤其在人际关系中。综上所述,在孔子看来,仁、知(智)、恕、信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需把握好的一些原则。概而言之,这些原则体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尊重人原则。这是形成和谐人际关系的前提,它要求平等待人,以礼待人,把“尊己”和“尊他”有机结合,更多地提倡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原则。二是以诚信相待原则。孔子认为“言必信,行必果”是为人处世的根本。诚是信的内在心理基础,信是诚的外在体现。三是仁者爱人原则。子路中载:“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这里的“仁”德就是人际互动中所应秉承的原则,其外在行为表现就是“恭”、“敬”、“忠”。四是宽容原则。人际交往中矛盾不可避免,这就要求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求同存异,注意调和沟通,“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五是有所交与有所不交原则。孔子认为个人的成长受朋友影响极大,与君子交便趋向君子,与小人交便趋向小人。他把交友分成有益和有损两种,认为“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并强调结交朋友要慎重,多交益友、少交损友。 另外,和谐的人际还需注意把握好交际的艺术。一是持之有“度”。要把握分寸,凡事有度,适可而止。对待朋友的错误应“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二是要把握时机。与君子交往要避免出现“躁”、“隐”、“瞽”等过失。三是要因人而异。“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三)人本和谐人本和谐,即人自身的和谐。换言之,则是人精神世界、心灵世界的和谐。季羡林教授和温总理曾饶有兴趣地探讨过“和谐”问题。“季羡林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温家宝说:管子兵法上说:和合故能谐,就是说,有了和睦、团结,行动就能协调,进而就能达到步调一致。协调和一致都实现了,便无往而不胜。人内心和谐,就是主观与客观、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都要和谐。个人要能够正确对待困难、挫折、荣誉。”5在论语中明确指出,人本和谐的途径就是不断加强自身修养使之成为君子,甚至圣人。接下来,我们就看看,孔子是怎样教我们加强修养,并且最终成为君子的。颜渊中,司马牛曾问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转译过来就是,当一个人反省自己的行为的时候,能够不后悔、不愧疚,就是君子了。针对“君子”这个问题,孔子还与学生认真地探讨过,他说:“君子道者有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一个真君子做到了仁、智、勇,心中就会缺少忧、惑、惧。孔子还告诉我们,成为君子要不断提高自己、成为君子儒,如雍也中指出“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而在于丹看来,“做一个内心完善的善良人,是成为君子的前提。孔夫子心目中的君子,不仅是一个好人,还要是伟大和高尚的人,他要胸怀天下,奋发有为”。6P57因为他在宪问曾说:“士而怀居,不足以为士矣”。“君子的第三个标准,就是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6P60,即是子路中所说的“君子和而不同”,宪问中所说“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二、论语中和谐的几种属性(一)社会和谐的等差性孔子一贯标榜自己“从周”礼,而周人的身份、地位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则是依照尊卑、长幼、贵贱、亲疏的伦理原则确定的,而礼就是这种伦理原则的具体应用和体现。社会和谐靠一个“礼”字,从传统礼俗的等差性来看,孔子在社会和谐中演绎出的礼只在于保障尊者、贵者、长者的权益,而对于卑者、贱者、幼者来说,只有各安其分、礼待尊长。而“礼之用,和为贵”。“礼”就使得社会和谐具有等差性,或者说是社会和谐趋向于秩序化、规范化。 (二)人际和谐的包容性人际和谐中的“仁、知(智)、恕、信”都是双向的相互的,而“双向”的人事中所表现出的力又是相互作用的,在相互作用中矛盾就无可避免,所以就显示出了互相包容的一面。在包容性的掩盖下,其实是一种人性化的交际模式。人际关系的包容性,就要求日常生活中的人要有换位思考的习惯。(三)人本和谐的全面系统性孔子认为,人应该不断加强修养,使之成为君子、甚至圣人。其实人本和谐就是要求人自身拥有完善而全面的人格素养,这种近乎标准化、脸谱化的人格修养“模式”,在论语中多有涉及,仅“君子”一词就出现了107次。其中除少数指身居高位的人外,绝大多数都是指道德修养较高的贤人。孔子为了把君子塑造成“众人”可以达到的目标,而不是高高在上让“众人”顶礼膜拜的神,他在泰伯中说“君子,人也?君子,人也!”即君子本来就是普普通通、平平凡凡的人。既然君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药药剂学试卷试题及答案
- 机务维修面试试题及答案
- 混合设备节能策略-洞察及研究
- 建行面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用火考试题及答案
- 安徽辅警笔试题及答案
- 农家乐土地租赁与乡村旅游资源整合合同
- 节能减排项目担保借款协议与合同
- 2025海南公务员面试题及答案
- 灯箱广告牌广告位租赁与广告策划合同
- 大决战电影赏析课件
- 中药郁金课件
- 爆破飞石控制措施
- 《水飞蓟提取物质量要求》
- 梅毒艾滋乙肝三病
- 带状疱疹的中医护理方案
-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课件
- 重庆市面向西南大学定向选调2024届大学毕业生2024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试大纲历年真题3453笔试难、易错历年高频考点荟萃附带答案解析(附后)
- 知情同意书模板(新闻采访)
- 药用植物生态学药用植物与光的关系课件
- 东北财经大学网络教育成人学位英语考试往年真题试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