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淡水鱼种数全国第一 11万土著鱼今年重返江河.doc_第1页
云南淡水鱼种数全国第一 11万土著鱼今年重返江河.doc_第2页
云南淡水鱼种数全国第一 11万土著鱼今年重返江河.doc_第3页
云南淡水鱼种数全国第一 11万土著鱼今年重返江河.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云南淡水鱼种数全国第一 11万土著鱼今年重返江河2013年07月08日 10时35分00秒 来源:昆明信息港丝尾鳗(长胡子鱼)。记者张玉杰摄云南裂腹鱼(面鱼)。记者张玉杰摄大头鲤(大头鱼)。记者张玉杰摄滇池高背鲫(鲫壳鱼)。记者张玉杰摄复杂的地理地形和气候水文,造就了云南丰富的水资源和多样的水域环境类型,由此也孕育了云南丰富的土著鱼资源。然而,随着过度捕捞、水质污染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等因素的影响,云南土著鱼一度濒临灭绝。可喜的是,随着龙开口、糯扎渡、功果桥、黄登鱼类增殖站的先后建成投运,一批云南土著鱼又重新游回了江河。全省八成湖泊鱼类濒临灭绝云南有559种鱼类记录,其中土着鱼527种,淡水鱼类记录种数全国第一。近年来,随着人工过度捕捞、环境污染以及外来物种的引入,许多游弋在江河湖泊中的云南土著鱼类消失殆尽。据统计,近年来在渔业水域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云南省约80%的湖泊鱼种类和60%左右的江河鱼种类处于濒危状态。以滇池土著鱼为例,滇池共有28种土著鱼,其中13种是特有种类,据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有关专家对滇池土著鱼的调查发现,目前,整个滇池流域只剩15种,在湖体仅剩5个物种(鲫鱼、泥鳅、黄鳝、乌鳢、云南鳅)还有少量个体得以存活。一些国家级保护动物金线鲃、银白鱼几近濒危,中华倒刺鲃、多鳞白鱼、云南鲴等被列为绝迹的鱼类至少20年未出现过。而受电站建设的影响,不少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被修建的大坝阻隔,其栖息地及洄游路线受到干扰,让其面临危险甚至绝种境地。鱼类会因大坝修建而改变其生活路线和生活周期,导致鱼类的种类和数量发生较大变化。白鱼(抗浪鱼)。记者张玉杰摄滇池金线(金线鱼)。记者张玉杰摄人工繁殖要攻克多重难关目前,云南有记录的土著鱼类有527种,有36种人工繁殖成功,占总数不到1/10。其中,有16种是由云南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独立或参与最先驯养成功。据云南省渔科院科研处处长冷云研究员介绍,一种土著鱼人工繁殖成功,要攻克重重难关。对一种土著鱼进行人工繁殖,首先要对野生的土著鱼进行人工捕捞,然后驯养成活,驯养成活了之后,还要保证鱼的性腺要发育成熟。野生土著鱼从野生的环境中进入人工干预的环境中生长,由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使能够顺利成活下来,其性腺的发育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为此,将野生土著鱼驯养成活,并保证其性腺发育成熟,是实现人工繁殖需要攻克的两大难关。”近年来,受华能澜沧江水电有限公司和华能龙开口水电有限公司委托,云南省渔科院承担了澜沧江糯扎渡水电站、澜沧江苗尾功果桥水电站、澜沧江黄登水电站以及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的4个鱼类增殖技术研究项目,项目涉及14种云南珍稀濒危土著鱼类的人工繁育技术研究。其中,短须裂腹鱼、岩原鲤、鲈鲤、细鳞裂腹鱼、光唇裂腹鱼、叉尾鲇、巨魾等7种土著鱼的繁殖已经成功。此外,2007年由农业部在省渔业科学研究院立项建设的云南省短须裂腹鱼原种场,今年初已经建成投入试用。现有在水电站增殖放流站3年的驯养繁殖经验、成熟亲鱼100多尾、半龄鱼苗5000尾,1年可繁殖短须裂腹鱼原种苗50尾以上。今年有3种土著鱼人工繁殖成功今年4月份,科研人员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在实现人工驯养后,终于获得光唇裂腹鱼国内首次人工繁殖成功,这也是世界首次。今年4月6日,功果桥鱼类增殖站进行了光唇裂腹鱼的首批人工授精,获卵约8000粒、受精卵3000多粒,于4月14日孵出鱼苗2200多尾;4月10日进行的第二批人工授精活动,卵子数量达40000粒左右,大约有2.6万粒卵子受精,于4月18日孵出鱼苗20000多尾。光唇裂腹鱼的人工繁殖成功,对有效遏制澜沧江流域内渔业资源的衰退、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今年45月,在龙开口鱼类增殖站,经过科研人员3年的刻苦攻关,实现了细鳞裂腹鱼和鲈鲤人工驯养成功,最终突破了细鳞裂腹鱼和鲈鲤的人工繁殖技术难关。4月1日开展细鳞裂腹鱼人工繁殖,4月22日最终培育出与下塘鱼苗136尾,4月18日又开展细鳞裂腹鱼人工催产,获卵32336粒,5月8 日,获下塘鱼苗22536尾,现细鳞裂腹鱼鱼苗长已到2.0。从2010年,在龙开口鱼类增殖站开展金沙江土著鱼类繁殖研究3年,共实现了短须裂腹鱼、岩原鲤、细鳞裂腹鱼和鲈鲤4种金沙江土著鱼类的人工繁殖成功,其中岩原鲤和鲈鲤属于省内首次成功。这4种金沙江土著鱼类人工繁殖成功,对减少水电工程对金沙江鱼类资源的影响,改善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而今年刚刚投入运行的黄登鱼类增殖站计划用3年的时间实现灰裂腹鱼与澜沧裂腹鱼的人工繁殖。7种土著鱼 重回故里除了人工繁育之外,增殖放流也是保护土著鱼的做法之一。将特有鱼类实施增殖放流,对保护和恢复电站库区鱼类资源,维护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有着重要的意义。增殖放流,即在鱼类增殖站,把江河里特别有经济价值或濒危的种族进行人工驯养繁殖后,把小苗再放回江里。省渔科院已连续3年实施龙开口、糯扎渡、功果桥等3个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与鱼类增殖技术研究项目,在接下来的3年里,还将在新增加的黄登增殖放流站继续实施鱼类增殖技术研究项目。这4个项目计划将14种土著鱼类人工繁殖成功,并累计繁育出88万尾鱼苗投放相应的电站库区,目前前7种土著鱼繁殖成功,今年准备放流11万尾。随着龙开口、糯扎渡、功果桥、黄登鱼类增殖站先后建成投运,一批云南珍稀土著鱼得以重返故里,自由游弋于江河之中。龙开口鱼类增殖站自2010年开始投入运行以来,在金沙江实现了短须裂腹鱼成功增殖放流了3次,岩原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